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蘋果電腦與美國情治單位之間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洪朝貴
・2013/05/06 ・344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66 ・九年級

檯面下的互通款曲...
檯面下的互通款曲...

蘋果電腦與美國惡名昭彰的 FBI、 DHS、 司法部之間, 是否存在著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除了海關移民局明顯淪為蘋果的走狗之外, 其他有太多的疑點, 但似乎都沒有明確的結論。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面對政府調閱客戶個資時, 蘋果保護客戶隱私的努力與承諾, 甚至輸給臉書。

2012 年 9 月, 駭客團體 AntiSec 宣稱從美國中情局 (FBI) 幹員 Christopher K. Stangl 的電腦竊得一個檔案 NCFTA_iOS_devices_intel.csv 內含 1200萬筆蘋果電腦用戶的資料, 包含 UDID 及用戶姓名。 UDID 之於蘋果產品, 類似身份證字號之於個人一樣, 有著一對一的對應關係。 [簡中 英文] AntiSec 並未釋出完整的檔案, 而是擷取其中一小部分, 以 Rxdzz.txt 的檔名釋出, 以證實所言屬實。 FBI 官方回應的措辭 不太合邏輯: 「到目前為止, 沒有跡證顯示 FBI 的筆電遭駭或 FBI 曾經取得或企圖取得這些資料。」 請注意: 他們並沒有直接了當地說: 「FBI 並未持有這些資料。」 蘋果電腦則表示: 「FBI 不曾向我們索取這些資料; 我們也不曾提供這些資料給 FBI。」 幾天之後, 中英媒體找到不同的替死鬼: 簡中 說資料是從 Instapaper 取得; 英文 說資料是從 BlueToad 取得; 兩者內容矛盾, 但說服力不足則是一致的。 關於前者, 請見 這篇駁斥: 「這是眾所週知的舊聞, 與 UDID 無關。」; 關於後者, 文中就提到: 「BlueToad 表示他們被竊的個資遠遠不及 1200萬筆。」 但是 cnet 的文章 卻完全忽略這個 “細節”, 標題直接就表示洩漏來源找到了。

比較可信的是 Frederic Jacobs 所設立的 Identifying the Traitor 網頁, 如果個資外洩的所有受害者共同比對他們的 iPhone 上面到底裝了哪些軟體, 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有趣的是: 不知為什麼, 這個網頁不見了。 沒關係, 從 Wayback Machine 找到 歷史紀錄, 裡面提到初步結論是: 所有受害者的 iPhone 內都有一個名為 NCFTA 的檔案。 富比士的這篇文章 解釋 NCFTA: 政客一方面公開推動侵犯公民權利的電腦監控惡法 CISPA (最近美國吵得火熱; 貴哥偷懶沒報導), 另一方面私下成立一個非官方組織 NCFTA, 企圖在沒有法源依據的情況下實現 CISPA 意欲完成的事: 要求資訊通訊業者把消費者個資分享給美國情治單位。

蘋果電腦在這件事裡面是否扮演積極配合 FBI 的角色? 我沒有找到明確的證據。 但是它完全消極、 不去追查客戶個資外洩的管道, 這是很明顯的。 這跟蘋果強硬處置吹哨者的明快作風完全不像 — 先前 iOS 開發者 Charlie Miller 回報安全漏洞, 蘋果置之不理, 於是他將漏洞公諸於世, 卻 旋即被撤銷開發者資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今年四月初, 一篇中文報導把 iMessage 的安全性吹捧上天: 「蘋果加密功夫太優秀 連DEA都擔心!內部文件:無法追蹤iMessage」。 這個消息的原始出處是 CNET 的報導。 該報導取得一份來自美國司法部 (逼死 Swartz 的司法部!) 下轄的緝毒局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的文件, 聲稱蘋果電腦的 iMessage 令緝毒局頭痛, 因為採用傳統竊聽簡訊的方式無法解讀加密過的 iMessage 內文。 上述中文報導完全忽略 CNET 報導內提到的: 「密碼學專家 Matthew Green 教授指出: 蘋果電腦的加解密系統並不保證防止政府竊聽。」 香港新浪網的文章 標題看來也很捧 iMessage, 但至少內文提到: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 Apple 並非故意令聯邦調查機構失望, 這意味著 Apple 未來可能會做出調整,使 iMessage更易被政府監控。」 Matthew Green 教授的評論文 試著用最淺顯的方式解釋事實: 如果你的 iPhone/iPad 掉到泥坑裡毀了、 你的頭殼也撞壞忘記密碼了, 你還拿得回你的 (解密後的) 資料嗎? 如果拿得回來, 那就表示蘋果的 iCloud 握有你的密碼。 「忘記密碼還是可以取回資料」 的 iForgot 服務說明了: 蘋果顯然握有你的密碼。 問題只在於它會不會交給政府。 另一篇評論 直接道出貴哥心中的懷疑: 「為什麼這份敏感的政府文件會流入新聞媒體? 有助於販毒者躲避警察竊聽的資訊, 被警察自己刻意洩漏出來, 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 那篇文章另一個可能的動機是要刻意散佈 “iMessage 可以免於執法人員攔截訊息” 的錯誤概念。」

今年四月底, 美國國土安全部 ( 侵犯人權隱私上演維安劇場的 DHS!) 下轄的海關移民局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在佛羅里達州南部 衝入 25 家手機維修店, 指控這些店家採用非蘋果原廠零件、 強迫他們關店。 受害店主說這些官員帶著蘋果電腦人員前來, 彷彿是在抓毒販一樣。 如果是在臺灣, 這早就被罵翻了 — 根本就是濫用行政資源圖利特定廠商、 打壓合法的競爭對手。 難怪 Salon 專欄 乾脆直接把海關移民局改稱為 「iPhone 安全局」。 海關移民局跟蘋果之間的親密關係, 這並非第一步。 TechCrunch 在半年前就已報導: 海關移民局即將全面改採蘋果電腦產品來配備其 17676 位員工。 令人好奇的是: 如果海關移民局也相信媒體的誤導, 為什麼又要跟緝毒局作對, 不惜冒著圖利廠商的罪名, 硬是要協助這個有礙緝毒蒐證工作的廠商、 確保這家廠商的壟斷地位?

從一些 「正常」 的商業新聞看來, 蘋果跟美國情治單位之間的互動良好, 這是無庸置疑的。 例如就在 AntiSec 入侵 FBI 事件之後不久 (五月), CNET 還報導過 DHS 底下的交通安全局 (TSA) 提出文件解釋為何一宗三百萬美金的採購案必須指定 Mac/iPhone/iPad — 當然是因為它 「很安全」。 隨後不久 (九月), CNN 又報導: 蘋果的 Passbook 功能 (中文) 除了內含登機證讓你通關登機更方便之外, 也將把 iTravel 的託運行李票根功能整合進去。 剛通過的專利當中也提到: 將來還會結合人臉辨識功能。 (貴註: 然後下一步就是像 雲圖 小說當中的 「宋咪451」 那篇一樣, 把它植入人體, 變成我們的文化 「靈魂」…)

2011 年蘋果電腦 獲頒一個專利 讓某事件發生現場的 「主控者」 (活動主辦者? 警方? 地主?) 可以發送紅外線訊號禁止 iPhone/iPad 照相錄影」。 說是要用來保護智財權, 但其實也很適合用來幫助政府封鎖消費者 (付錢給蘋果的消費者!) 的言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蘋果跟美國情治單位之間私下互通款曲的狀況到底有多麼密切? 本文所蒐集到的資料, 除了 「iPhone 安全局」 事件最明顯離譜之外, 其他事件都只能稱為 circumstantial evidences (間接證據), 甚或只是對一些可能性的空想。 就像兩年前臺北市一方面 打擊 android 市場 一方面又推動 專業無奈的電子書包 一樣, 有諸多不太合常理的小事情, 很巧合地發生在接近的時間點,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決定性的證據顯示蘋果電腦在操縱政府。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蘋果電腦的監控與 言論封鎖 文化跟意欲集權掌控公民的政府或情治單位很麻吉。 蘋果的 「全球忠誠團隊」 (Worldwide Loyalty Team) 被戲稱為 蘋果版的蓋世太保, 甚至曾經 假冒刑警搜索提早外流的 iPhone 5 原型機 卻又能夠全身而退, 不但沒有被起訴, 甚至沒有被主流媒體報導。 哦, 對了, 蘋果版的蓋世太保副總裁 John Theriault 曾經在 FBI 服務。 這一切都讓 「iMessage 好難監聽」 新聞 (爆料? 置入性行銷?) 事件的幕後真相更顯得高度可疑、 更讓人傾向佩服蘋果操縱媒體的能力。

當政府來敲門, 哪家公司挺身保護你的隱私?

在諸多的旁敲側擊之後, 只能用一個明確事實與建議來作為本文的結論。 EFF 的年度報告 Who Has Your Back今年再度評鑑: 當政府來敲門, 哪家大廠會挺身捍衛消費者的隱私? 這份報告針對六大主題評鑑資通訊大廠:

  1. 調查人員必須出示法院授權才會交出資料
  2. 在法律允許下, 會將調查人員索取個資的事實主動告知被調查的用戶
  3. 公佈透明報告
  4. 公佈公司面對調查人員索取客戶個資的處理員則
  5. 在法庭上挺身捍衛客戶隱私
  6. 在國會裡挺身捍衛客戶隱私

Twitter 和 sonic.net 再度獲得最高的 6 顆星; google 和 dropbox 都獲得 5 顆星; 微軟 4 顆星。 就連隱私爭議不斷的臉書也獲得 3 顆星。 但蘋果只得到一顆星。 有些人也許選擇相信本文所質疑的每一件事, 都有 「政商邪惡共謀」 之外的合理解釋。 但只要蘋果持續不願回應 EFF 所提的這些問題, 那麼我還是選擇相信蘋果自己用連年的沈默所表達的明確立場: 政府關係優先於客戶隱私

(本文轉載自 資訊人權貴ㄓ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洪朝貴
47 篇文章 ・ 1 位粉絲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近零碳建築新趨勢:從節能創意到 2050 淨零轉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3 ・370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全球每年 38% 的溫室氣體排放,並非來自道路上的交通工具,而是由「現代都市與建築」所造成的。

我們如今站在兩條路徑的十字路口。一條是依賴更多水泥建築與空調系統來抵禦夏季酷暑,然而這樣的選擇只會加劇室外大氣的惡化。另一條則是徹底改革建築、用電、設計與都市規劃,不僅尋求低碳排放的建築方式,還要找出節能降溫的解決方案,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能將建築業的碳排放歸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築的溫室氣體哪裡來?

在建築物 60 年的生命週期中,建材的碳足跡其實只佔 9.8%,因為建築一旦完成後,材料不會頻繁更換。相反,日常生活中的用電才是主要的碳排來源,占了 83.4%,其中大部分來自冷氣、照明和各種電器。

當然,讓大家集體關燈停用電器「躺平」來拯救地球,顯然不切實際。既然完全不消耗能源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尋找更現實的解決方案。

現在就來看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成大的「綠色魔法學校」,臺灣首座淨零建築,如何運用建築技術,成為當代永續建築的典範。這些技巧中,有哪些能應用到你我家中呢?

綠色魔法學校。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為了省電要把煙囪塗黑、吸收更多太陽光?

都市裡,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夏天的高溫,水泥建築群在陽光的烘烤下,變成一個個巨大的窯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綠色魔法學校在國際會議廳裝了一個煙囪,不過這不是為了讓窯爐更熱,而是用來降溫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煙囪為什麼都都要蓋的那麼高?原來煙囪越高,上下的溫差越大。熱空氣因為密度低而向上移動,產生熱對流。溫差越大,這個熱對流就越強烈,這就是所謂的「煙囪效應」。在要幫室內降溫的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是產生更強的煙囪效應,抽走熱空氣,讓室溫下降。但這棟建築裡沒有火爐,而溫差不夠大時,這效應會變得微弱,那該怎麼辦?

綠色魔法學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解法:在煙囪南面下半部改裝透明玻璃窗,並將煙囪內部塗成黑色,還加裝了黑色烤漆鋁板,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陽光。每當艷陽高照,這個不插電的的「自然通風系統」就能自動啟動,創造局部的熱對流,帶動整根煙囪的熱氣向上移動,為室內降溫,達到節能效果。以熱制熱,完全反常識。

綠色魔法學校的特殊煙囪設計,玻璃引入太陽光。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幫室內降溫的最大原則是:通風。

實際上,不是人人家裡都有煙囪。但如果建築的高處沒有任何窗戶或通風設備,熱空氣就是會從屋頂一路往下蓄積在室內。因此,你也一定在許多工廠或民宅的屋頂看過一個不斷旋轉的小風扇,它們也是有異曲同工的效用。雖然不是高聳的煙囪,但特殊的渦輪構造,風吹過就會開始轉動,並連帶空氣排出室外。是個不用插電的通風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色魔法學校館內動畫-室內通風排熱補冷。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綠色魔法學校的煙囪就是個效能更強的換氣機,足以讓 300 人大型會議廳的換氣次數,高達每小時 5 到 8 次,甚至能在室內颳起風速每秒 0.5 公尺的微風,是最舒適的環境。這些利用熱氣密度的差異來改善室內溫度的方法,又稱為「浮力通風」。

為了把通風貫徹到底,綠色魔法學校在建築的兩面裝設大量窗戶以及吊扇,來讓水平也能通風。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裝置,其實才是關鍵。靠吊扇的一點點電力讓自然風可以自由進出,耗費的能源,遠比冷氣還要少得多。

幫空調省電的最後一招,就是微環境控制。

綠色魔法學校透過屋頂植栽與造林改善微氣候。圖 / 綠色魔法學校

實際上魔法學校內還是找的到空調設備,並不是完全拔除不用。除了選用最高效率的主機,以及把室內循環做到最好以外,降低周遭環境溫度才能減低冷氣的負擔。要降低水泥叢林的熱島效應,需要植被與水體來做溫度調適。

在太陽照射下,水泥屋頂表面最高可以達到攝氏 70 度,如果屋頂有種植植栽,室內頂層樓板的表面溫度就可以維持在攝氏32 度以下。不用開電就先幫室內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也是關鍵的一環。一是水的比熱高,想打破水分子之間的氫鍵,需要大量的熱量,要讓一千克水的溫度升高一攝氏度,需要 4,200 焦耳的熱量,這可以避免溫度因為烈陽就快速上升。二是當溫度真的過高,水也會透過蒸發帶走熱量,讓溫度不至於向上飆。

魔法學校的屋頂花園使用水庫淤泥,研磨後燒製成的再生陶粒,裡頭混合了稻穀,結構極細,不會像有機土一樣分解消失,可以涵養水源,還不用動不動補土壤,不只降低屋頂植被的澆水次數,還能達到降溫效果。地面也採用透水鋪面,讓每一滴水都不浪費。

綠色魔法學校本名是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

2013 年被英國知名出版社羅德里其評為「世界最綠的建築」,並獲選為聯合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

除了表彰之外,在認證上也確實取得了臺灣最高等級的「鑽石級綠建築」認證,以及美國最高級的「白金級綠建築」兩個綠建築認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相同的成效可以陸續在全臺的所有建築上實現,臺灣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體系上,擬定出了「建築能效評估系統 BERS」,針對關鍵的空調、照明、插座電器的用電狀況訂出明確的耗電密度指標得分。簡單來說,就是每平方公尺的面積上,每年平均的用電量。

建築能效標示。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要打造一棟淨零建築,需要設計與材料硬體的相互配合。在日常用電這最大耗能項目上,能透過前面的淨零設計與智慧能源管理來減低能耗。而我們還沒提到的最後一塊拼圖,則是回到建築的建材本身。這部分減碳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將傳統施作工法改為在工廠就完成模組化建材製造的「預鑄工法」,減少現場搭建鷹架、施工的步驟,達成減碳。又或是將部分建材更換為木、竹等負碳建材,甚至使用零廢棄物、能「循環使用」的建材。例如 2018 年亮相的臺中花博荷蘭館、或是 2021 年台糖在沙崙啟用的循環聚落。

建築物能夠完全不用電嗎?……電從哪裡來?

沒錯,連全球最綠的建築——綠色魔法學校,也無法做到完全不使用電力。正如前面提到的,建築的最大能源消耗來自日常使用,而這所「魔法學校」的成就,是成功將日常能源消耗降低,讓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超過 50%。

這就是關鍵,減少一半後,剩下的部分就靠周邊的造林、太陽能和風能等綠色能源來補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 年 3 月,國發會公佈了 2050 淨零排放的路徑圖,參考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制定了 2050 年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

這條路徑包含兩個核心目標:第一,所有建築物要在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中達到 1 級節能,甚至進一步達到「1+ 級」近零碳建築的標準,減少至少 50% 的能源消耗。第二,同步發展再生能源,讓這些近零碳建築朝淨零邁進。

淨零建築路徑。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這個目標比你想像的要容易實現。比如,2023 年 12 月,台達電的瑞光大樓 II 就成功取得了「1+ 級」近零碳建築認證,並符合 0 級淨零建築規範。而在 2024 年 7 月,國泰人壽在臺中烏日的商辦大樓經過改造後,也達到 0 級淨零建築標準。這些案例證明了綠色魔法學校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不論是新建築還是舊建築,都能達成甚至超越淨零目標。

圖 / 台達電瑞光大樓 II
圖 / 國泰人壽臺中烏日商辦大樓

為了不讓每一年的夏天都是你我餘生最涼的夏天,碳排歸零是必須要實現的目標。現在你知道,這個任務的關鍵就掌握在你我手中。就像選擇能源標章電器一樣,只要選擇符合 BERS 能效標準的建築,我們不僅能降低冷氣的依賴,也能節省電費,讓地球和你的荷包都雙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NCC 公民培力活動百花齊放,公私協力推動媒體素養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10 ・1036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為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廣告

疫情加速全球數位化發展,也改變了大眾接收資訊的方式。隨著影音媒體平台及自媒體崛起,每個人除了是訊息接收者,也是內容的生產者,百花齊放的訊息管道也帶來了內容及資訊管理上的挑戰。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因應全球性之數位匯流發展及監理革新趨勢,致力於促進通訊傳播健全發展,保障消費者及尊重弱勢權益,打造多元文化均衡發展,迄今持續推動「廣電媒體專業素養培訓與公民培力推廣計畫」。

本年度( 112 年)公民培力推廣部分,藉由與廣電媒體產製端合作,包括公視、正聲廣播、新聲廣播、鳳鳴廣播、陽明山電視和全聯電視,及與大學、公民團體包括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朝陽科技大學、法律白話文、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等共 11 個單位,於 7 月至 12 月在北、中、南、東四大區域舉辦共 20 場媒體識讀活動,累積超過 1,300 人次參與,參與者豐富多元,包含媒體專業人員、銀髮族、身障群體、新住民、兒童及青少年、 YouTuber 、 KOL 等,多面向推廣媒體素養意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次公民培力活動形式多元,合作夥伴邀請各方講師發揮所長,針對不同參與對象因材施教,如正聲廣播電臺透過辦理相聲演出,讓平時不易接觸到媒體素養資訊的長輩、偏鄉學生,透過有趣的段子逐漸認識辨別假訊息的重要;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舉辦媒體素養營隊,至臺東教授國中生性別平等的重要性;公視透過舉辦電視台參訪,讓想認識電視媒體運作、節目製播的民眾得以大開眼界。許多單位也透過不同議題講座、互動與大學生或地方社區產生共鳴,散播媒體素養的種子,民眾課後紛紛表示收穫良多。

公視參訪-實際走進攝影棚,認識節目錄製過程。
臺師大媒體素養營-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向年輕學子回饋所學知識。
正聲廣播電台-以相聲演出搭配假訊息防制宣導,讓銀髮族及兒童也能辨識假訊息。

NCC 以提升廣電媒體專業及社會大眾媒體識讀能力為已任,透過每年持續舉辦公民培力活動,幫助閱聽者對廣電媒體的認識、思考,以及對訊息評估的能力,讓不同年齡層及族群得以將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深埋在心、向下扎根,進而提高全民媒體素養,打造更優質的社會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NCC 公民培力課程 邀您一同打造數位時代的媒體素養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11/15 ・530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本文為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廣告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因應數位匯流發展,為促進通訊傳播產業健全發展,保障消費者及尊重弱勢權益,持續推動「公民培力推廣計畫」,鼓勵廣電媒體及公民團體運用既有資源,協力推動全民媒體素養,以串連其影響力至閱聽眾端,並於今(112)年度規劃「認識媒體」、「防制假訊息」、「性別平權」及「公民新媒體內容產製」等議題,增進社會大眾對於通訊傳播產業的認識。

今年度藉由與廣電媒體、公民團體等合作,包括公視、法律白話文運動、正聲廣播、新聲廣播、鳳鳴廣播、陽明山電視和全聯電視等單位,於今(112)年 7 月至 12 月在北、中、南、東部地區舉辦 19 場媒體識讀活動,包括防制假訊息相聲演出、媒體素養營隊、參訪公視等,針對不同年齡層及族群設計互動課程,將媒體素養教育的種子向下扎根,提高全民媒體素養,打造更優質的社會環境。NCC 誠摯邀請銀髮族、兒少、身心障礙者、新住民及社會大眾一起參加,培養正確閱聽習慣及獨立思考能力,提升公民素養,進而創造更健全的媒體環境,報名方式及活動內容詳見活動網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蘋果電腦與美國情治單位之間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洪朝貴
・2013/05/06 ・3448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66 ・九年級

檯面下的互通款曲...
檯面下的互通款曲...

蘋果電腦與美國惡名昭彰的 FBI、 DHS、 司法部之間, 是否存在著不可告人的曖昧關係? 除了海關移民局明顯淪為蘋果的走狗之外, 其他有太多的疑點, 但似乎都沒有明確的結論。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 面對政府調閱客戶個資時, 蘋果保護客戶隱私的努力與承諾, 甚至輸給臉書。

2012 年 9 月, 駭客團體 AntiSec 宣稱從美國中情局 (FBI) 幹員 Christopher K. Stangl 的電腦竊得一個檔案 NCFTA_iOS_devices_intel.csv 內含 1200萬筆蘋果電腦用戶的資料, 包含 UDID 及用戶姓名。 UDID 之於蘋果產品, 類似身份證字號之於個人一樣, 有著一對一的對應關係。 [簡中 英文] AntiSec 並未釋出完整的檔案, 而是擷取其中一小部分, 以 Rxdzz.txt 的檔名釋出, 以證實所言屬實。 FBI 官方回應的措辭 不太合邏輯: 「到目前為止, 沒有跡證顯示 FBI 的筆電遭駭或 FBI 曾經取得或企圖取得這些資料。」 請注意: 他們並沒有直接了當地說: 「FBI 並未持有這些資料。」 蘋果電腦則表示: 「FBI 不曾向我們索取這些資料; 我們也不曾提供這些資料給 FBI。」 幾天之後, 中英媒體找到不同的替死鬼: 簡中 說資料是從 Instapaper 取得; 英文 說資料是從 BlueToad 取得; 兩者內容矛盾, 但說服力不足則是一致的。 關於前者, 請見 這篇駁斥: 「這是眾所週知的舊聞, 與 UDID 無關。」; 關於後者, 文中就提到: 「BlueToad 表示他們被竊的個資遠遠不及 1200萬筆。」 但是 cnet 的文章 卻完全忽略這個 “細節”, 標題直接就表示洩漏來源找到了。

比較可信的是 Frederic Jacobs 所設立的 Identifying the Traitor 網頁, 如果個資外洩的所有受害者共同比對他們的 iPhone 上面到底裝了哪些軟體, 或許可以找到一些線索。 有趣的是: 不知為什麼, 這個網頁不見了。 沒關係, 從 Wayback Machine 找到 歷史紀錄, 裡面提到初步結論是: 所有受害者的 iPhone 內都有一個名為 NCFTA 的檔案。 富比士的這篇文章 解釋 NCFTA: 政客一方面公開推動侵犯公民權利的電腦監控惡法 CISPA (最近美國吵得火熱; 貴哥偷懶沒報導), 另一方面私下成立一個非官方組織 NCFTA, 企圖在沒有法源依據的情況下實現 CISPA 意欲完成的事: 要求資訊通訊業者把消費者個資分享給美國情治單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蘋果電腦在這件事裡面是否扮演積極配合 FBI 的角色? 我沒有找到明確的證據。 但是它完全消極、 不去追查客戶個資外洩的管道, 這是很明顯的。 這跟蘋果強硬處置吹哨者的明快作風完全不像 — 先前 iOS 開發者 Charlie Miller 回報安全漏洞, 蘋果置之不理, 於是他將漏洞公諸於世, 卻 旋即被撤銷開發者資格

今年四月初, 一篇中文報導把 iMessage 的安全性吹捧上天: 「蘋果加密功夫太優秀 連DEA都擔心!內部文件:無法追蹤iMessage」。 這個消息的原始出處是 CNET 的報導。 該報導取得一份來自美國司法部 (逼死 Swartz 的司法部!) 下轄的緝毒局 (Drug Enforcement Administration) 的文件, 聲稱蘋果電腦的 iMessage 令緝毒局頭痛, 因為採用傳統竊聽簡訊的方式無法解讀加密過的 iMessage 內文。 上述中文報導完全忽略 CNET 報導內提到的: 「密碼學專家 Matthew Green 教授指出: 蘋果電腦的加解密系統並不保證防止政府竊聽。」 香港新浪網的文章 標題看來也很捧 iMessage, 但至少內文提到: 「不過業內人士指出, Apple 並非故意令聯邦調查機構失望, 這意味著 Apple 未來可能會做出調整,使 iMessage更易被政府監控。」 Matthew Green 教授的評論文 試著用最淺顯的方式解釋事實: 如果你的 iPhone/iPad 掉到泥坑裡毀了、 你的頭殼也撞壞忘記密碼了, 你還拿得回你的 (解密後的) 資料嗎? 如果拿得回來, 那就表示蘋果的 iCloud 握有你的密碼。 「忘記密碼還是可以取回資料」 的 iForgot 服務說明了: 蘋果顯然握有你的密碼。 問題只在於它會不會交給政府。 另一篇評論 直接道出貴哥心中的懷疑: 「為什麼這份敏感的政府文件會流入新聞媒體? 有助於販毒者躲避警察竊聽的資訊, 被警察自己刻意洩漏出來, 你不覺得很奇怪嗎? … 那篇文章另一個可能的動機是要刻意散佈 “iMessage 可以免於執法人員攔截訊息” 的錯誤概念。」

今年四月底, 美國國土安全部 ( 侵犯人權隱私上演維安劇場的 DHS!) 下轄的海關移民局 (Immigration and Customs Enforcement) 在佛羅里達州南部 衝入 25 家手機維修店, 指控這些店家採用非蘋果原廠零件、 強迫他們關店。 受害店主說這些官員帶著蘋果電腦人員前來, 彷彿是在抓毒販一樣。 如果是在臺灣, 這早就被罵翻了 — 根本就是濫用行政資源圖利特定廠商、 打壓合法的競爭對手。 難怪 Salon 專欄 乾脆直接把海關移民局改稱為 「iPhone 安全局」。 海關移民局跟蘋果之間的親密關係, 這並非第一步。 TechCrunch 在半年前就已報導: 海關移民局即將全面改採蘋果電腦產品來配備其 17676 位員工。 令人好奇的是: 如果海關移民局也相信媒體的誤導, 為什麼又要跟緝毒局作對, 不惜冒著圖利廠商的罪名, 硬是要協助這個有礙緝毒蒐證工作的廠商、 確保這家廠商的壟斷地位?

從一些 「正常」 的商業新聞看來, 蘋果跟美國情治單位之間的互動良好, 這是無庸置疑的。 例如就在 AntiSec 入侵 FBI 事件之後不久 (五月), CNET 還報導過 DHS 底下的交通安全局 (TSA) 提出文件解釋為何一宗三百萬美金的採購案必須指定 Mac/iPhone/iPad — 當然是因為它 「很安全」。 隨後不久 (九月), CNN 又報導: 蘋果的 Passbook 功能 (中文) 除了內含登機證讓你通關登機更方便之外, 也將把 iTravel 的託運行李票根功能整合進去。 剛通過的專利當中也提到: 將來還會結合人臉辨識功能。 (貴註: 然後下一步就是像 雲圖 小說當中的 「宋咪451」 那篇一樣, 把它植入人體, 變成我們的文化 「靈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1 年蘋果電腦 獲頒一個專利 讓某事件發生現場的 「主控者」 (活動主辦者? 警方? 地主?) 可以發送紅外線訊號禁止 iPhone/iPad 照相錄影」。 說是要用來保護智財權, 但其實也很適合用來幫助政府封鎖消費者 (付錢給蘋果的消費者!) 的言論。

蘋果跟美國情治單位之間私下互通款曲的狀況到底有多麼密切? 本文所蒐集到的資料, 除了 「iPhone 安全局」 事件最明顯離譜之外, 其他事件都只能稱為 circumstantial evidences (間接證據), 甚或只是對一些可能性的空想。 就像兩年前臺北市一方面 打擊 android 市場 一方面又推動 專業無奈的電子書包 一樣, 有諸多不太合常理的小事情, 很巧合地發生在接近的時間點, 但是沒有任何一個決定性的證據顯示蘋果電腦在操縱政府。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蘋果電腦的監控與 言論封鎖 文化跟意欲集權掌控公民的政府或情治單位很麻吉。 蘋果的 「全球忠誠團隊」 (Worldwide Loyalty Team) 被戲稱為 蘋果版的蓋世太保, 甚至曾經 假冒刑警搜索提早外流的 iPhone 5 原型機 卻又能夠全身而退, 不但沒有被起訴, 甚至沒有被主流媒體報導。 哦, 對了, 蘋果版的蓋世太保副總裁 John Theriault 曾經在 FBI 服務。 這一切都讓 「iMessage 好難監聽」 新聞 (爆料? 置入性行銷?) 事件的幕後真相更顯得高度可疑、 更讓人傾向佩服蘋果操縱媒體的能力。

當政府來敲門, 哪家公司挺身保護你的隱私?

在諸多的旁敲側擊之後, 只能用一個明確事實與建議來作為本文的結論。 EFF 的年度報告 Who Has Your Back今年再度評鑑: 當政府來敲門, 哪家大廠會挺身捍衛消費者的隱私? 這份報告針對六大主題評鑑資通訊大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調查人員必須出示法院授權才會交出資料
  2. 在法律允許下, 會將調查人員索取個資的事實主動告知被調查的用戶
  3. 公佈透明報告
  4. 公佈公司面對調查人員索取客戶個資的處理員則
  5. 在法庭上挺身捍衛客戶隱私
  6. 在國會裡挺身捍衛客戶隱私

Twitter 和 sonic.net 再度獲得最高的 6 顆星; google 和 dropbox 都獲得 5 顆星; 微軟 4 顆星。 就連隱私爭議不斷的臉書也獲得 3 顆星。 但蘋果只得到一顆星。 有些人也許選擇相信本文所質疑的每一件事, 都有 「政商邪惡共謀」 之外的合理解釋。 但只要蘋果持續不願回應 EFF 所提的這些問題, 那麼我還是選擇相信蘋果自己用連年的沈默所表達的明確立場: 政府關係優先於客戶隱私

(本文轉載自 資訊人權貴ㄓ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洪朝貴
47 篇文章 ・ 1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