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年輕教宗》(The Young Pope)裡,裘德洛飾演的庇護十三世曾經開示:「愛無法用人數統計,只能以強度衡量。」[1][註]2023年元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來自全球45個國家的學者,向世人宣告:他們不僅量化了愛情強度,還比較出各地差異。[2]
參與的國家及城市
該論文的第一兼通訊作者 Piotr Sorokowski 博士,任職於波蘭的弗羅茨瓦夫大學(Uniwersytet Wrocławski);而團隊的研究人員橫跨各洲,從所在地的幾個大城市,招募總共 11,422 名交往中、訂婚或已婚成人,匯集統整其中 9,474 人的資料。【圖 1】橙色圓點標出受測者居住的城市,藍色的區域則為涵蓋的國家,臺灣不在其中。[2]
參與研究的國家(藍色)與城市(橙色)。圖1/參考資料2,Figure 3(CC BY 4.0)
量化愛情
參與研究的美國心理學教授Robert J. Sternberg,曾指出愛情是由親密(intimacy)、激情(passion)和承諾(decision/commitment)所組成,即「愛情三元論」(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2, 3]相關的量表羅列了對應的陳述,例如:表示親密的「我與__分享我個人極為私密的資訊」;透露激情的「看到__令我興奮」;以及展現承諾的「我對和__關係的穩定性有自信」。受測者得從「0 完全沒有」至「9 非常強烈」中,選擇評分。除了該理論符合此研究的目的,因此問卷獲得採用,分析時也加入其他項目:[2]
同時,為認識現代化與社會類型之於愛情的關係,每個國家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性別不平等指數(Gender Inequality Index)、集體主義(collectivism)的程度,以及綜合世界銀行之世界發展指標(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與聯合國統計年鑑(Statistical Yearbook)的世界現代化指數(World Modernization Index)等,都納入考量。[2]
《年輕教宗》原臺詞,含前後文:「The public squares have been jam-packed, but the hearts have been emptied of God. You can’t measure love with numbers, you can only measure it in terms of intensity. In terms of blind loyalty to the imperative.」。[1]
根據 Tinder 官方公布的資料,2019 年以前,Tinder 使用「ELO 評分制」作為其演算法。ELO 評分制是以使用者在社會大眾審美標準中所被評斷的的魅力值為配對標準,為分數相近的人彼此推薦,讓人們能遇到與自己分數相似的對象,以外貌門當戶對為原則進行匹配。評分機制為當 ELO 分數比你高的人對你右滑「Like」,你的分數就會提升,相對地,如果 ELO 分數比你低的人對你左滑「Nope」,你的分數便會下降,最後統計出來的的分數總分就是 ELO 分數。這種將外貌作為唯一依據的評分方式,形成另一種社會階級,因而引發社會撻伐。
2019 年後,Tinder 取消 ELO 評分制,並於 2020 年宣布採用「動態式機制」:透過年齡、距離、性別偏好、距離、興趣及偵測簡介照片,為相似的使用者進行配對。
是媒婆不是月老:包介紹不包準確度
然而,多位使用交友軟體超過兩年的資深使用者,並不認同演算法真的有幫助到使用者更容易地找到對象。
「我喜歡先大量地配對到對象,再透過聊天逐一減少。可是滑久了,交友軟體上面的女生就全都被滑完了,因此演算法的配對沒有任何影響,畢竟當我把演算法推薦的對象滑完,接下來它也只能推薦給我不在限制內的對象,因此對我而言,演算法其實沒有存在必要性。」小 B 坦言。
倘若演算法只推薦完全符合條件的對象,使用一定時間後,使用者便沒有對象可以再配對,交友軟體也會失去其功能性。另外,現今市面上免付費的交友軟體幾乎都存在著配對限制,使用者每天能夠送出的 Like 數量有限,因此使用者會開始研究如何以最少的機會成本配對到最多潛在對象。小 Z 說:「一開始都會很好配對到人,兩個禮拜後機率都會大幅度下降,這種時候我就會刪掉帳號重來。」
多位受訪者皆提到 Tinder 的配對規則:程式打開後第一位一般都是在軟體上人氣很高的對象,第二個是已經 Like 你的人,第三到第四位是很高機率會 Like 你的人,如果將程式關掉重開,就會重新循環這個規律。小 Z:「按照這個模式配對,配對成功率基本上是百分之百,一個晚上最多可以配到 30 多人。」
小 Z 坦言,使用一陣子後,會發現配對到很多對象其實不見得是好事,因為每天的時間是很有限的。在時間跟心力有限的情況下,使用者並沒有充裕的時間與每一個配對到的人聊天,深度交流更是困難。網路交友的不信任感及距離感,導致多數使用者即便配對成功,關係卻始終停留在泛泛之交。一旦配對成功的對象過多,使用者便無法記得每個人的資訊、聊過的話題和內容,只有偶爾心情低落的時候,或是情感需求特別強烈的時候,才有機會展開單一次的深度談話,一旦滿足情感需求後,他們便又轉頭退出,不再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