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7/03/04
精通拉丁語、希臘語的資優生波以耳,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諸多大科學家的腳步,吸收他們的思想精華,也投入了科學研究的領域。他所寫的《懷疑的科學家》被評價為科學史上的經典著作之一,不過他是怎麼走上化學之路的呢?
・2017/02/25
不管是動漫、空想、還是寶可夢世界,都有一些生物宣稱是由神奇的東西構成的,例如黃金、鑽石,看似之下,「鐵甲」犀牛時在是敦厚老實不華麗。 但牛不可貌相,因為牠真正厲害的,是在骨子裡。
14
2
・2017/02/19
瑞利發現無論他怎麼解釋,都無法解釋出為什麼做出的實驗,氦氣密度會有差別,直到他與拉姆齊一同合作後,成功分離出了新的元素氬,甚至包辦了其後所有的自然惰性氣體!原來科學家合作起來,力量這麼厲害啊!
・2017/02/16
針對戰爭開始前物理學家在德國工作的道德性所提出的關鍵歷史問題是,他們的實務和體制要如何適應納粹政權的種族主義政策和獨裁的行政管理。但是,一旦戰爭開始,焦點便有所不同:更狹義的看待,就更緊密和科學本身結合,而造成的影響遠遠超出德國。對於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學家來說,有個關鍵問題是,這些科學家是否準備好並有能力為希特勒製造核彈。
・2017/02/08
分子結的合成,可以說是獲得 2016 諾貝爾化學獎分子機械合成領域的濫觴,不過至今二十八年間,化學家總共只合成出三種分子結。曼徹斯特大學化學系教授大衛·雷伊(David Leigh)團隊,在今(2017)年一月於《科學》(Science)期刊上,發表目前為止交錯次數最多、最緊的分子結,可進一步研究其結構強弱,未來有機會開發出更堅韌或更柔軟的絲線。
・2017/01/25
「這個地震有xxxx噸黃色炸藥的力量」、「這起爆炸相當於xxxx公斤TNT的威力」...... 電視上很常用這種敘述,感覺很恐怖,但你知道這背後代表多少能量嗎?絕大多數的人畢生沒看過一場爆炸,更別說對多少TNT會造成多少傷害有概念了。 從TNT黃色炸藥的歷史開始,一起來看看這不同次元的單位吧~
・2017/01/20
人們認為,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可能會因為攝入飽和脂肪而提高,進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與相關死亡率,因此應該以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來代替富含飽和脂肪酸的動物油,對心臟有益。明尼蘇達大學主持的一項大型隨機對照實驗在 1989 年發表報告表明了,使用玉米油替代奶油與吉他飽和脂肪,確實會降低膽固醇水平。但是血液裡的膽固醇量降低了,心臟病的風險就會比較低嗎?相關的死亡率會隨之降低嗎?2016 年的一篇研究,分析了前述實驗的數據,告訴我們:好像沒有需要如此害怕飽和脂肪。
・2017/01/11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吳忠信採集臺灣各區蝙蝠,發現因環境污染毒物如農藥及重金屬,累積在蝙蝠體內,破壞中樞神經及回聲定位系統,導致迷航的蝙蝠無法正常在空中捕捉昆蟲或躲避障礙物,逐漸消失在田野中。
・2016/12/31
書房雜亂的書桌前,油燈的光線在黑暗中映出了男子的輪廓,長髮與鬍鬚的光影恣意交錯。男子將五官埋在雙掌之間,已經三天沒闔眼了,看著桌上的元素紙牌,他相信解開一切的關鍵答案必定藏在某處,不斷的重新排列這些紙牌,排著排著竟然就這樣睡著了。他是門得列夫(Dmitri Mendeleev),始終相信元素之間有規律性,並成功製作出原始版本週期表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