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
28 篇文章・ 8 位粉絲
創會於2013年,這是一個同時能讓產業界、學術界和公領域積極交流合作及凝聚共識的平台。期望基於科學實證,探討營養、食品安全、毒理學、風險評估以及環境的議題,尋求最佳的科學解決方法,以共創全民安心的飲食環境。欲進一步了解,請至:ww.ilsitaiwan.org
常用關鍵字
由新到舊 由舊到新 日期篩選

・2019/06/15
使用新鮮水果經過加工製成罐頭,以及市面常見的榨好後擺在攤位上等你來買的鮮榨果汁,請問哪種比較新鮮?另外,什麼叫煮熟?「蒼蠅頭」是一道經典台菜料理,製作的標準流程是韭菜花最後下鍋快炒兩下起鍋,這道菜最主要的香味、辛辣味就來自於韭菜花的「生」;到西餐廳點牛排的時候,可以選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九分熟,甚至全熟,煮熟的界線在哪裡?煮熟了真的一定比較好嗎?
・2019/04/24
雖然罐頭食品並非國人的主食,且台灣罐頭食品中的雙酚 A 濃度均低於國際罐頭食品中雙酚 A 調查結果,各年齡層的平均暴露量亦小於歐盟食品安全局的建議值,但是對於經常食用或大量食用罐頭食品者,仍可能有雙酚 A 暴露過量並對人體造成潛在健康風險。
・2019/04/17
薏仁又稱薏米、薏仁米,市面上常見的有紅薏仁、精白薏仁、大薏仁、小薏仁、薏仁、珍珠薏仁等,可說是種類繁多,其顏色、形狀和大小也都不太一樣。你能正確分辨出真薏仁和假薏仁,以及台灣本土產和國外進口的薏仁嗎?本期的 ILSI Taiwan 專欄邀請有「台灣保健食品之父」榮銜的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江文章名譽教授撰文,帶你一起認識薏苡作物,並學習如何分辨真假薏仁!
・2019/04/02
隨著生活品質提昇、健康意識抬頭以及台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保健食品日益受到消費者所青睞。本期隆重登出潘子明教授撰寫「保健食品研發與產業化」系列特刊,收錄內容除讓讀者了解保健食品原料是如何選擇與其功效評估外,並針對發酵產品的製程技術作一詳細介紹,最後帶您用不同角度思考產品應如何研發與銷售。
・2018/12/13
含鉀減鈉鹽的推出,引發公民團體的指控,而本文作者對於含鉀減鈉鹽「傷腎」與「造成輻射」兩大質疑提出了有利的科學證據加以反駁,讓民眾得以消除疑慮,吃得安心。
・2018/07/12
過去曾有國內媒體熱烈報導黑糖中丙烯醯胺含量較高的議題,部分偏頗內容引起軒然大波,造成國人的恐慌與相關產業莫大的損失。作為理性的消費者,對於高丙烯醯胺含量的食品類別固然需提高警覺,但若不是當作主食類,或非經常吃的食品,由於攝取量並不高,就無需擔心。看待「食安問題」,誠如ILSI Taiwan專欄2016年10月號中提到的,除了需取得食品中丙烯醯胺的含量(濃度或毒性)之外,還需知道該食品的攝取量(劑量),兩者相乘後才是丙烯醯胺的攝入總量(膳食暴露量),兩者缺一不可。 雖然食品類別與變化繁多,只要我們把握前段所敘述的三個重要因素,就是我們辨識高含量丙烯醯胺產品的最佳線索。此外,關於國內部分高丙烯醯胺含量的食品,近年來降低其丙烯醯胺含量的努力已收到效果,將為消費者帶來新的選擇,實是消費者的一大福音! 
・2018/07/12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認識了丙烯醯胺的毒性、其在食品中的形成機制,以及高丙烯醯胺含量的食品類別有哪些。本文將繼續探討食品中的丙烯醯胺議題,依據風險評估結果,哪些族群需要特別留意高丙烯醯胺食品的攝取?又有哪些原則能供食品產業與一般民眾參考,以降低丙烯醯胺的暴露風險?
・2018/06/07
「生酮飲食」可說是時下最熱門的飲食方式之一了!從報章雜誌中時常可見不少人透過這種飲食法瘦身成功的經驗談;然而也有民眾因執行不當反倒賠上健康。究竟透過「生酮飲食」減重的生理機制為何?其減重效果真的有比傳統的低脂飲食更好嗎?對於生酮飲食躍躍欲試卻又不敢貿然嘗試的民眾,又應該注意那些事項與考量那些潛在風險?
・2018/02/04
高壓加工技術的應用對於食品研發人員而言是一項新挑戰,不論是殺菌的基本原理、殺菌條件的設計與驗證、對產品品質影響的控制、設備的保養維修,以至於成本的管控都需要從新學習。然而如 Campden 的報告所言,高壓殺菌在提高產品品質、安全性及延長保存性三個面向都能符合產業的需求,這項新技術值得我們關注,善用它的優點,不論是熟食或是生鮮食品都具有許多創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