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薏仁好處多?如何挑選才能吃到真正的薏仁?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019/04/17 ・245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38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江文章 教授 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名譽教授

現今當紅薏仁,早在6000年前就有了?

1987 年在長江下游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有薏仁的遺存。圖/wikimedia

薏仁又稱薏米、薏仁米,市面上常見的有紅薏仁、精白薏仁、大薏仁、小薏仁、薏仁、珍珠薏仁等,可說是種類繁多,其顏色、形狀和大小也都不太一樣。你能正確分辨出真薏仁和假薏仁,以及台灣本土產和國外進口的薏仁嗎?本期的 ILSI Taiwan 專欄邀請有「台灣保健食品之父」榮銜的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江文章名譽教授撰文,帶你一起認識薏苡作物,並學習如何分辨真假薏仁!

認識薏苡作物 薏苡 (Coix lacryma-jobi L.) 屬禾本科 (Gramineae)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英文名為Coix、Adlay或 Job’s tears,別名有:解蠡、起實、薏珠子、回回米、苡米、草珠兒、鳩麥等,1987 年在長江下游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有薏仁的遺存,顯示早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就已有薏苡種植。

薏苡品種分為栽培種與野生種等兩種,栽培種又分為糯性的 Mayuen 種與非糯性的 Major 種。一般而言,泰國、寮國種植的薏苡屬 Major 種,籽實較大;而日本、台灣的薏苡屬 Mayuen 種,籽實較小。野生種薏苡又稱「川穀」,主要生長在河邊沼澤地,其種實的外殼甚硬且種仁極少,一般很少食用或藥用,主要供做念珠或民間藝術品。

薏苡作物品種介紹。圖/ILSI提供

除了精白米,也有精白薏仁?

當薏苡植株成熟時,薏苡籽實 (Adlay Seed) 的外殼顏色依品種不同,會呈現光亮黑色、赤褐色、黃褐色、甚至白色。將薏苡籽實去除薏苡殼 (Adlay Hull)、薏苡種皮 (Adlay Testa) 後,可得到糙薏仁 (Dehulled Adlay),若再進一步去掉薏苡麩皮 (Adlay Bran),則得到一般民眾較常選購的精白薏仁 (Polished Adl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糙薏仁的顏色偏橘紅色,故也俗稱紅薏仁。時常有民眾誤以為紅薏仁是特殊品種的薏仁,紅薏仁其實指的是未去掉麩皮、顏色介於黃褐色到深紅色的糙薏仁,也是營養價值較高、膳食纖維較豐富的部分。在台灣和中國,通常將薏苡籽實脫殼後的種仁部分稱為薏仁、薏米、薏仁米、苡仁、米仁或薏苡仁等。中藥「薏苡仁」的漢語拼音是 yi yi ren;英文名是 Coix seed 或 Seed of Job’s tears;拉丁文是 Semen Coicis;日本文則有兩種分類:當食品用時,稱為鳩麥 (ハトムギ);當藥品用時,則為薏苡仁 (ヨクイニン)。

從薏苡籽實到精白薏仁的加工過程。圖/ILSI提供

養生概念興起,薏仁如何挑?怎麼吃?

與其他穀物相比,薏仁擁有較豐富的蛋白質與脂質,也富含礦物質與維生素,在《神農本草經》中被列為上品,屬於既是食品也是中藥材的品項,素有「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的美稱。根據傳統醫藥典籍及國內外學術研究發現,可歸納出薏仁具有健脾益胃、除濕利尿、改善腸胃道功能、消炎消腫、免疫調節、改善代謝症候群、調節荷爾蒙、抑制腫瘤及美白等多種保健功能(視個人體質而有不同的效果)。

就是因為薏仁具有這麼多樣化的保健功能,在市場上備受消費者喜愛,各式各樣的加工產品也應運而生。整理目前國內外的薏仁相關加工產品,大致可分成以下十類:

  1. 顆粒類:紅薏仁粒、精白薏仁粒、發芽薏仁粒、碎薏仁粒等。
  2. 粉狀類:紅薏仁粉、精白薏仁粉、薏仁青汁粉等。
  3. 薏仁飯、粥、湯類:八寶粥、綠豆薏仁粥/湯、薏仁露等。
  4. 茶水飲料類:薏仁胚芽茶、含薏仁茶飲料、薏仁水、薏仁薑茶等。
  5. 烘焙點心類:薏仁麵條、薏仁麵包、薏仁雪花片、糙米薏仁酥等。
  6. 發酵、酒與調味料類:薏仁酒、薏仁醬油、薏仁味噌、薏仁醋等。
  7. 保健食品類:五穀飯、薏仁豆奶、薏仁糙米漿、紅薏仁飲、薏苡酯膠囊、薏仁萃取物等。
  8. 美容化妝品類:薏仁香皂、薏仁面膜、薏仁化妝水等。
  9. 中藥材、藥品類:薏苡仁粉末、薏苡仁油注射液等。
  10. 其他:泡澡藥包、動物飼料、生物有機肥料等。

市售薏仁產品有這麼多,該如何選購安心的薏仁與相關加工產品呢?由於不同的品種、生產地區與加工條件皆會影響薏仁的功效,建議購買薏仁粒時,以新鮮、無油耗味的國產品為佳,也不要一次購買太多,且應密封冷藏保存;選購加工製品時,建議選購經科學實驗證明有保健效果的產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薏仁的調理方式除了炊飯和煮粥外,亦可搭配其他食材料理。攝取薏仁時,適量即可,一天乾重約 30 至 100 公克,而且需要搭配其他對健康有益的食物,做到吃對食物、營養均衡的原則,即可達到吃薏仁保健的最大功效。

紅薏仁、白薏仁、台灣薏仁、洋薏仁?這麼多薏仁怎麼分?

簡單來說,稱為糙薏仁、紅薏仁、精白薏仁與大薏仁的都是真的薏仁;而從歐洲和澳洲等地進口,以小薏仁、洋薏仁和珍珠薏仁為名的則是假的薏仁,它們其實是精製大麥,其顆粒較小呈橢圓形,且腹溝極淺近乎線狀。

市售的薏仁中,僅少部分是台灣本土產,絕大部分是從寮國、泰國和越南等東南亞地區進口。台灣本土產的薏仁都屬於糙薏仁(即俗稱的紅薏仁),特色為顆粒較小、麩皮顏色較紅有光澤,且腹溝較窄較深;而進口的糙薏仁,其特徵為顆粒較大、麩皮顏色從偏黃褐色至紅棕色都有,且腹溝較寬較淺。此外,從越南進口的有些糙薏仁,其麩皮顏色偏紅棕色,與台灣本土產很難區別。而市售精白薏仁和大薏仁的特色則為顆粒較大、顏色較白且腹溝較寬較淺。

如何分辨真薏仁、假薏仁、台灣本土產薏仁?圖/ILSI提供

不是真薏仁,可不能亂標示喔!

為了讓消費者看清楚標示,正確選購薏仁,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規範食品業者自 2017 年 1 月 1 日起,在製造的大麥產品外包裝上不得僅標示「小薏仁」、「洋薏仁」或「珍珠薏仁」等商品名稱,應並列實際所含原料標示,例如:「大麥(小薏仁)」、「大麥(洋薏仁)」或「大麥(珍珠薏仁)」等,且內容物應如實標示為大麥,避免造成消費者誤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如果食品的原料包含大麥,則內容物亦應如實標示為大麥,不得僅標示大麥的俗名。若業者未依規定標示,涉標示不實,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可處新臺幣4萬至400萬元罰鍰,相關食品業者應正確標示,以免受罰!

文章難易度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創會於2013年,這是一個同時能讓產業界、學術界和公領域積極交流合作及凝聚共識的平台。期望基於科學實證,探討營養、食品安全、毒理學、風險評估以及環境的議題,尋求最佳的科學解決方法,以共創全民安心的飲食環境。欲進一步了解,請至:ww.ilsitaiwan.org

0

8
2

文字

分享

0
8
2
快!還要更快!讓國家級地震警報更好用的「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1/21 ・258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從地震儀感應到地震的震動,到我們的手機響起國家級警報,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臺灣從 1991 年開始大量增建地震測站;1999 年臺灣爆發了 921 大地震,當時的地震速報系統約在震後 102 秒完成地震定位;2014 年正式對公眾推播強震即時警報;到了 2020 年 4 月,隨著技術不斷革新,當時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以下簡稱為地震中心)僅需 10 秒,就可以發出地震預警訊息!

然而,地震中心並未因此而自滿,而是持續擴建地震觀測網,開發新技術。近年來,地震中心執行前瞻基礎建設 2.0「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預計讓臺灣的地震預警系統邁入下一個新紀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連上網路吧!用建設與技術,換取獲得地震資料的時間

「都會區強震預警精進計畫」起源於「民生公共物聯網數據應用及產業開展計畫」,該計畫致力於跨部會、跨單位合作,由 11 個執行單位共同策畫,致力於優化我國環境與防災治理,並建置資料開放平台。

看到這裡,或許你還沒反應過來地震預警系統跟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有什麼關係,嘿嘿,那可大有關係啦!

當我們將各種實體物品透過網路連結起來,建立彼此與裝置的通訊後,成為了所謂的物聯網。在我國的地震預警系統中,即是透過將地震儀的資料即時傳輸到聯網系統,並進行運算,實現了對地震活動的即時監測和預警。

地震中心在臺灣架設了 700 多個強震監測站,但能夠和地震中心即時連線的,只有其中 500 個,藉由這項計畫,地震中心將致力增加可連線的強震監測站數量,並優化原有強震監測站的聯網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地震中心的評估中,可以連線的強震監測站大約可在 113 年時,從原有的 500 個增加至 600 個,並且更新現有監測站的軟體與硬體設備,藉此提升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

由此可知,倘若地震儀沒有了聯網的功能,我們也形同完全失去了地震預警系統的一切。

把地震儀放到井下後,有什麼好處?

除了加強地震儀的聯網功能外,把地震儀「放到地下」,也是提升地震預警系統效能的關鍵做法。

為什麼要把地震儀放到地底下?用日常生活來比喻的話,就像是買屋子時,要選擇鬧中取靜的社區,才不會讓吵雜的環境影響自己在房間聆聽優美的音樂;看星星時,要選擇光害比較不嚴重的山區,才能看清楚一閃又一閃的美麗星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表有太多、太多的環境雜訊了,因此當地震儀被安裝在地表時,想要從混亂的「噪音」之中找出關鍵的地震波,就像是在搖滾演唱會裡聽電話一樣困難,無論是電腦或研究人員,都需要花費比較多的時間,才能判讀來自地震的波形。

這些環境雜訊都是從哪裡來的?基本上,只要是你想得到的人為震動,對地震儀來說,都有可能是「噪音」!

當地震儀靠近工地或馬路時,一輛輛大卡車框啷、框啷地經過測站,是噪音;大稻埕夏日節放起絢麗的煙火,隨著煙花在天空上一個一個的炸開,也是噪音;台北捷運行經軌道的摩擦與震動,那也是噪音;有好奇的路人經過測站,推了推踢了下測站時,那也是不可忽視的噪音。

因此,井下地震儀(Borehole seismometer)的主要目的,就是盡量讓地震儀「遠離塵囂」,記錄到更清楚、雜訊更少的地震波!​無論是微震、強震,還是來自遠方的地震,井下地震儀都能提供遠比地表地震儀更高品質的訊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於 2008 年展開建置井下地震儀觀測站的行動,根據不同測站底下的地質條件,​將井下地震儀放置在深達 30~500 公尺的乾井深處。​除了地震儀外,站房內也會備有資料收錄器、網路傳輸設備、不斷電設備與電池,讓測站可以儲存、傳送資料。

既然井下地震儀這麼強大,為什麼無法大規模建造測站呢?簡單來說,這一切可以歸咎於技術和成本問題。

安裝井下地震儀需要鑽井,然而鑽井的深度、難度均會提高時間、技術與金錢成本,因此,即使井下地震儀的訊號再好,若非有國家建設計畫的支援,也難以大量建置。

人口聚集,震災好嚴重?建立「客製化」的地震預警系統!

臺灣人口主要聚集於西半部,然而此區的震源深度較淺,再加上密集的人口與建築,容易造成相當重大的災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許多都會區的建築老舊且密集,當屋齡超過 50 歲時,它很有可能是在沒有耐震規範的背景下建造而成的的,若是超過 25 年左右的房屋,也有可能不符合最新的耐震規範,並未具備現今標準下足夠的耐震能力。 

延伸閱讀:

在地震界有句名言「地震不會殺人,但建築物會」,因此,若建築物的結構不符合地震規範,地震發生時,在同一面積下越密集的老屋,有可能造成越多的傷亡。

因此,對於發生在都會區的直下型地震,預警時間的要求更高,需求也更迫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中心著手於人口密集之都會區開發「客製化」的強震預警系統,目標針對都會區直下型淺層地震,可以在「震後 7 秒內」發布地震警報,將地震預警盲區縮小為 25 公里。

111 年起,地震中心已先後完成大臺北地區、桃園市客製化作業模組,並開始上線測試,當前正致力於臺南市的模組,未來的目標為高雄市與臺中市。

永不停歇的防災宣導行動、地震預警技術研發

地震預警系統僅能在地震來臨時警示民眾避難,無法主動保護民眾的生命安全,若人民沒有搭配正確的防震防災觀念,即使地震警報再快,也無法達到有效的防災效果。

因此除了不斷革新地震預警系統的技術,地震中心也積極投入於地震的宣導活動和教育管道,經營 Facebook 粉絲專頁「報地震 – 中央氣象署」、跨部會舉辦《地震島大冒險》特展、《震守家園 — 民生公共物聯網主題展》,讓民眾了解正確的避難行為與應變作為,充分發揮地震警報的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雖然地震中心預計於 114 年將都會區的預警費時縮減為 7 秒,研發新技術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他們將應用 AI 技術,持續強化地震預警系統的效能,降低地震對臺灣人民的威脅程度,保障你我生命財產安全。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6 篇文章 ・ 300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新鮮就是王道?食品加工到底是為了什麼?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019/06/15 ・3248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12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陳陸宏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農學博士|現任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 (ILSI Taiwan) 會長

談到「加工食品」,你的腦海會浮現什麼?不少人可能對加工食品抱持負面印象,將它與沒營養、加了很多食品添加物、吃多了對身體有害劃上等號;也常有不少人分享他們維持好身材的飲食秘訣就是「盡量吃原型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如果你也是這麼認為的,那這篇文章將會告訴你,這樣的說法並不完全是正確的!讓 ILSI Taiwan 陳陸宏會長帶你一起思考,食品可以不加工嗎?

吃飯前先拍照?食物只要好看好吃就夠了?

現在的網紅推薦、必吃美食這麼多,我們可以觀察到,這些民眾大排長龍、媒體爭相報導的美食,大多人都是稱讚它們多麼好吃、好看,或是多麼香味逼人,卻很少會因為這些美食有多麼營養而使饕客慕名前來。食品的「色、香、味」等感官功能所營造出來歡愉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是消費者非常在意的,也是食品業的商機。

但食品提供的功能可不只有感官功能。西方有句諺語:”We are what we eat.”,中文譯為「人如其食」,東方也有一句「民以食為天」,這兩句話都指出食品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多麼密不可分。我們從剛出生時大約 3000~4000 公克的嬰兒,透過飲食所獲得的營養使我們一路成長茁壯到約 50~70 公斤的青壯年,就是食品提供的營養功能

從「人如其食」這句話引申,我們不免擔心,要是吃得不夠健康,對身體是否會有負面影響?市面上的保健、營養補充品就是基於此概念問世的,例如:飲食太油膩的人難免擔心,血管是否會因為油膩的飲食而變得黏答答像抽油煙機一樣,該怎麼辦?這時有食品業者就稱卵磷脂有「血管中的清道夫」的美譽,先不管其真實性,但確實會吸引消費者,使它受到特定族群的青睞,這就是食品提供的特定生理功能,也就是健康食品或保健食品的概念。

沒有冰箱前,食物是怎麼保存的?

讓我們想像一下沒有冰箱的先民可能會遇到的困難:「好不容易把豬養大要宰來吃,卻無法在短時間內吃完,該怎麼辦?」、「冬天蔬果收成後無法長時間保存,又該怎麼辦?」由於食品有容易腐敗的特性,再加上其生產、運輸、銷售、儲藏的過程中都容易受到天災、水災、環境因素的影響,為了使人們一年四季都能獲得充足的糧食供給,食品保存、食品加工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食品加工最主要的目的是延長保存期限,先民利用大量的鹽處理肉品製成醃肉、臘肉,用鹽醃漬蔬菜製成醬菜、菜脯、泡菜,或是運用大量的糖浸漬水果製成蜜餞等,都是為了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

食品加工最重要的目的是延長保存期限,無論是醃漬臘肉、製作泡菜,或是照片中的曬蘿蔔乾,都是為了延長食物的保存期限,讓人們一年四季都能獲得充足的糧食供給。圖/Flickr

為了讓食品能方便貯存並達到衛生安全,也是食品加工的重要目的之一。早期冷凍冷藏系統並不發達,使用防腐劑對於食品保存有相當大的助益,防腐劑加到食品中,能使食品在常溫環境下長時間保存,在當時可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發明。

食品加工技術隨著科技進步發展至今,除了延長保存期限的功能之外,也開始追求另一層次的感官功能,此時就有更多元化的食品被開發出來,例如加入了糖、色素、香料以營造各式風味的飲料、零食等,更美味可口的食品也讓消費者更願意花錢購買這些商品,食品加工提高了飲食的便利性,也提供消費者多樣化的食物種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你在吃飯,食物上的「小居民們」也在吃

為什麼食品會腐敗?簡單來說,食物所含的水分與養分提供微生物孳生的溫床,微生物吸收食物中的水分進而分解並食用食物中的養分。食品中的微生物包括:「細菌」,如會造成腹瀉的大腸桿菌、產生神經性毒素的肉毒桿菌、「真菌」,如造成麵包發霉的黑黴菌、使橘子表面黴化的青黴菌、麵包與啤酒發酵所使用的酵母菌等。

其中有些微生物會產生毒素,可分為外毒素及內毒素,外毒素通常是由活細菌分泌的蛋白質,所以不耐熱,只要經過適當加熱處理便可成功去除,例如:肉毒桿菌毒素;而內毒素則為細菌被破壞後從細胞壁釋出,較耐熱也不容易去除。

微生物的生長依照所需溫度的不同,可分為高溫菌、中溫菌、低溫菌、嗜冷菌;或依照需氧量的不同,分為好氧菌、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微好氧菌;此外,微生物因本身所處生長期的差異,對環境的耐受程度也有所不同,且最適的生長酸鹼值也略有差異。微生物易生長、增殖快、對營養需求不同、容易受到環境含氧量、溫度影響等特性,使得不同食品產生的微生物種類也有所不同,其中不耐熱的特性也使食品加工經常採取高溫加熱的手段去除微生物,以延長保存期限。

延長食品保存期限的方式其實還有很多,除了加熱破壞微生物的活性之外,也可以透過降溫以減少微生物生長速率,若將溫度降到 -18℃ 甚至可以讓微生物完全停止生長。除去微生物生長必需的水份也將使其無法生長,前述提到的利用乾燥、鹽漬、糖漬等方式就是要使微生物脫水死亡。此外,利用煙燻、降低 pH 值、輻射照射、去除氧氣等方式,或是使用防腐劑等食品添加物都能延長食品的保存期限。綜合以上所述能發現,食品為了延長保存期限就是透過加工方式使微生物失去活性甚至死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罐頭食品有加防腐劑?這可誤會大了!

罐頭經過高溫殺菌使得微生物不能存活,因此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劑。圖/pixabay

19 世紀初拿破崙率軍征戰歐洲時,為了解決戰線過長,導致食品送不到前線就已變質腐爛的困擾,他重金懸賞徵求實用的食品保存方法,於是罐頭食品便被 Nicolas Appert 這位法國廚師發明出來,因此若要說是罐頭食品帶領拿破崙打贏了戰爭可說是一點也不為過。

罐頭經過高溫(約 121℃)殺菌使得內部沒有微生物能夠存活,微生物不會無中生有,代表罐頭如果經過適當加熱殺菌,不可能會有微生物在裡面繁殖,因此罐頭內不會、也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劑。有不少人認為罐頭之所以能存放這麼久,一定是因為加了防腐劑的緣故,這真是誤會大了!對於業者而言,每多添加一項物質到產品中都是成本,業者不會做這種畫蛇添足之事,而且目前在食品添加物的法規中亦有罐頭食品「不得」添加防腐劑的規定。

食品加工主要是為了抑制微生物生長,同樣地罐頭加工也是為了抑制肉毒桿菌 (Clostridium botulinum) 的生長。肉毒桿菌是極厭氧的微生物,罐頭在進行高溫加熱前,為了避免爆罐,勢必會先將空氣盡量排除,這樣的環境反而對肉毒桿菌最適合繁殖,幸好高溫加熱可以使其毒素失效,而 pH 值小於 4.6、水活性低於 0.85 也都能使肉毒桿菌不生長,這也使得肉毒桿菌成為檢驗罐頭食品是否充分殺菌的重要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鮮就是好?食品加工真的不好嗎?

製作蒼蠅頭的標準流程是韭菜花最後下鍋快炒兩下起鍋,這道菜最主要的美味就來自於韭菜花的「生」。圖/Flickr

最後請讀者們思考一些問題:使用新鮮水果經過加工製成罐頭,以及市面常見的榨好後擺在攤位上等你來買的鮮榨果汁,請問哪種比較新鮮?另外,什麼叫煮熟?「蒼蠅頭」是一道經典台菜料理,製作的標準流程是韭菜花最後下鍋快炒兩下起鍋,這道菜最主要的香味、辛辣味就來自於韭菜花的「生」;到西餐廳點牛排的時候,可以選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九分熟,甚至全熟,煮熟的界線在哪裡?煮熟了真的一定比較好嗎?

曾經有一位中醫師告訴我,他每天早上生食七七四十九顆黑豆,說這對人體有多麼多麼的好,但生食黑豆對人真的好嗎?這個答案絕對是否定的,因為黑豆本身含有抑制蛋白質分解的酵素,直接生食不僅無法獲取黑豆的營養,對人體消化吸收有害無益,唯有經過煮熟後蛋白質抑制劑被破壞,食用後才更好吸收其營養,所以在此想請問各位讀者,食品可以不加工嗎?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創會於2013年,這是一個同時能讓產業界、學術界和公領域積極交流合作及凝聚共識的平台。期望基於科學實證,探討營養、食品安全、毒理學、風險評估以及環境的議題,尋求最佳的科學解決方法,以共創全民安心的飲食環境。欲進一步了解,請至:ww.ilsitaiwan.org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塑膠到罐頭,如何避免食物容器中的雙酚A?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019/04/24 ・271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68 ・九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李俊璋 特聘教授│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
    張偉翔 助理研究員│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

食品包裝容器對我們的生活不可或缺,外食人口的增加、烹煮條件及保存需求等都會影響食品接觸材質的發展,許多一次性或重複性食品容器應勢而生,卻也使民眾對這些食品接觸材質是否會影響健康產生疑慮,其中多數金屬罐頭食品內部塗層所含的雙酚 A (Bisphenol A) 就是時下熱門的例子。

多數金屬罐頭食品內部塗層所含的雙酚A ,到底對人體有沒有危害?圖/pixabay

考量雙酚 A 對人體健康具潛在影響,歐盟於 2018 年 2 月發布命令,加嚴食品接觸材質中雙酚 A 的管制,包括嬰幼兒產品禁用及限制塑膠食品接觸材質的遷移值,並已於2018 年9 月開始實施。

本期 ILSI Taiwan 專欄邀請成功大學工業衛生學科暨環境醫學研究所李俊璋特聘教授與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張偉翔博士撰文,為讀者解答何謂雙酚 A?它是如何被我們吃下肚?有哪些方法能降低雙酚A的暴露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發育有害?環境賀爾蒙雙酚A重啟研究評估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中心 (IARC) 尚未認定雙酚 A 對人類或動物具有致癌性,但科學證據已將雙酚 A 視為環境荷爾蒙,若過量暴露下,雙酚 A 將會干擾人體內分泌系統,對生殖及生長發育造成危害。在公眾嚴厲訴求下,歐盟食品安全局終於同意了,承諾於 2018 年重啟「雙酚 A 毒性再評估1」,針對雙酚 A以科學程序進行,篩選所有動物及人體研究數據,並參考美國提供的兩年期核心毒理研究及人體研究 (CLARITY-BPA project) 中所發表之數據,以全面性健康影響為基礎,完整進行雙酚 A 暴露之風險評估,並提供歐盟食品安全局重新制訂每日耐受量 (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 之建議值

吃罐頭不吃罐頭皮,怎麼會吃到雙酚A?

雙酚 A 在食品接觸材質的製造主要用於生產「聚碳酸酯塑料」─製造水瓶和餐具的常見物料。此外,雙酚 A 亦可用於製造食品和飲料金屬罐內層保護層的環氧樹脂(占市場之90%)之有機塗層2,以防止金屬罐直接與食品接觸,使食品和飲料可保存其填充物風味和營養價值長達數年。

然而愈來愈多研究發現,雙酚 A 可以從聚碳酸酯塑料或環氧樹脂內層遷移到食品與飲料中。此外,金屬罐頭的儲存時間、溫度、酸鹼值及脂肪量都會影響雙酚 A 的釋出量,並透過食用、飲用途徑進入人體。

過去嬰兒奶瓶的材料會溶出微量雙酚A,為保護嬰幼兒安全,我國已修法禁止販售使用含雙酚A材料製作的奶瓶。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罐頭製品都使用,各類濃度卻不同?

在台灣,罐頭食品每年的產值高達 76 億元3。雖然罐頭食品並非普遍大眾的主食,但不少國內外研究皆指出,肉類、海鮮、蔬菜、濃湯、水果等各類罐頭食品中皆有雙酚 A 的檢出。

各國食品包裝用的金屬罐頭內層大多採用環氧樹脂等有機塗料,在製造時皆須符合雙酚 A 遷移限值,不同的食物類別因為內含物、運送、保存、烹調方式等差異皆有不同濃度檢驗值,而脂肪含量較高的罐頭食品,檢測到的雙酚 A 濃度較高則是罐頭食品的共同特性。

國際間各類罐頭食品中雙酚A的平均濃度。圖/作者提供

即使低劑量,幼兒孕婦仍須注意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2016年委託成功大學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針對全國 250 件食品樣本進行雙酚 A 含量調查,其中包含 45 件罐頭食品。調查結果與其他國家的調查相似,金屬罐頭食品中雙酚 A 平均濃度及範圍為 14.0 ± 11.4(1.22 – 49.4)μg/kg ww,較生鮮食品高約 2~3 倍,因此未來監測台灣市售罐頭食品中的雙酚 A 濃度相形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依據該計畫風險評估結果顯示,每日每公斤體重從金屬罐頭中攝取雙酚 A 劑量,各年齡層皆約佔其總雙酚 A 暴露劑量 33%。相較於其他年齡層,3-6 及 6-12 歲兒童從金屬罐頭攝入雙酚 A 劑量偏高,但綜合來說,經飲食攝取之雙酚 A 劑量遠小於歐洲食品安全局 2015 年建議的每日每公斤體重耐受量 4 微克:

  • 0-3歲為0.015 微克
  • 3-6歲為0.032微克
  • 6-12歲為0.018微克
  • 12-18歲為0.014微克
  • 19-65歲為0.011 微克
  • 65歲以上為0.005微克

即使對成人而言,雙酚 A 的暴露量都在每日耐受量的範圍內,但孕婦、哺乳期及食用嬰幼兒配方奶粉和副食品的嬰幼兒等族群,皆可能受到環境中低濃度雙酚 A 暴露而導致流產、腦部、生殖、代謝、神經與免疫系統的潛在健康風險,無法排除可能影響,且除了飲食之外,若長期持續暴露於化妝品、感熱紙與灰塵之下,仍可能會超過每日耐受量。

會跑的雙酚A?各國雙酚A遷移限量規範

雙酚 A 常存於聚碳酸酯塑料及罐頭內層環氧樹脂塗料,會經由與食品接觸遷移至食物上,導致消費者暴露於雙酚 A 風險中。因此除了美國及澳洲外,各國皆以限制食品接觸材質中雙酚 A 的遷移值進行管理[註1]。目前以歐盟 2018 年 9 月公告的新管制標準最嚴格,塑膠食品接觸材質中雙酚 A 的遷移限值從 0.6 修正至0.05 ppm,與食品接觸的漆和塗料中雙酚 A 遷移值,也不得超過0.05 ppm。用於嬰幼兒食品接觸材質上的漆和塗料禁用雙酚 A,亦不得用於製造嬰兒用聚碳酸酯奶瓶、嬰幼兒用飲用杯或瓶子。

在台灣,環保署已於 2009 年公告雙酚 A 為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疑似毒化物,相關業者在使用時需有政府核可文件。食藥署於食品接觸材質中雙酚 A 的遷移值,則限制為不得超過 0.6 ppm,日本的規範限值最寬鬆,不得超過 2.5 ppm,中國則與台灣相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際間食品接觸物質中雙酚A規範限值。圖/作者提供

生活中隨處可見,如何降低雙酚A 的暴露風險?

雖然罐頭食品並非國人的主食,且台灣罐頭食品中的雙酚 A 濃度均低於國際罐頭食品中雙酚 A 調查結果,各年齡層的平均暴露量亦小於歐盟食品安全局的建議值,但是對於經常食用或大量食用罐頭食品者,仍可能有雙酚 A 暴露過量並對人體造成潛在健康風險。

呼籲民眾採取均衡飲食原則,分散購買的食物來源與種類,避免長期過度食用相同種類的食物,尤其是金屬罐頭食品,以降低雙酚 A 的累積暴露風險。若要加熱食用金屬罐頭食品時,切勿將金屬罐頭直接置於火上加熱、隔水加熱,或用電鍋直接加熱的方式,以避免因高溫烹煮時金屬罐塗層之雙酚 A 遷移至食品中而被吃下肚。食用罐頭食品前應先將罐內的食品取出,改使用玻璃、陶瓷或不鏽鋼等容器盛裝再加熱食用。

備註

參考資料

  1.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BPA plan ready for new EFSA assessment in 2018.
  2. Food Packaging Forum
  3. 陳麗婷、邱盟媚、鄔嫣珊,2015,國內調理食品巿場需求變化與展望,食品研究所。
社團法人台灣國際生命科學會_96
28 篇文章 ・ 8 位粉絲
創會於2013年,這是一個同時能讓產業界、學術界和公領域積極交流合作及凝聚共識的平台。期望基於科學實證,探討營養、食品安全、毒理學、風險評估以及環境的議題,尋求最佳的科學解決方法,以共創全民安心的飲食環境。欲進一步了解,請至:ww.ilsitaiwa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