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靈偵探
有人說,一段愛情關係當中最大的矛盾點就在於人一方面想要親密,但是另一方面又想要有自己的空間,這確實是關係當中,常常困擾人們的議題。
根據傳播學教授 Baxter 的研究,在愛情關係當中,人們都會面臨的三大矛盾:自主與連結的矛盾(autonomy-connection)、開放與封閉的矛盾(openness-closedness),以及可預測性與新奇性(predictability-novelty),這三個矛盾大約佔了所有感情問題的四分之三[1];而在這三個矛盾當中,自主與連結性可能是最重要的矛盾[2][3]。
- (2016.3.14 J編按:原將 Leslie Baxter 職稱誤植為心理學家,已更正為傳播學教授)
矛盾一:要自主,還是要和你在一起
自主與連結是關係當中必然存在的一個矛盾,因為一段關係的建立,必然是關係雙方都拋棄了一部分的自主性,我決定放棄一些和朋友相聚的時間來和你約會,妳決定放棄一些和好姊妹逛街的時間來和我聊天,否則一段關係是不可能建立的。然而,雙方有了過多的連結也將摧毀一段關係,因為這將使雙方都喪失了個人主體性(individual identity)[4],兩個人不論到哪裡都要黏在一起,一方可能連自己去書局看書的時間都沒有了,另一方可能久久都沒時間和朋友碰面了,甚至到了連上廁所都要黏在一起,好像兩個人其實是存在同一個身體裡面似的,這樣一來雙方的自我意識似乎都不存在了。但是過多的自主性也將摧毀個人的主體性[5],因為我們的主體性是從和他人連結當中建立起來的,我是一個樂觀的人、我是一個好強的人,這些性格的描述都是從人與人互動當中建立起來的,如果今天一個人生活在無人島上面,那麼這個人的個性等等,其實和不存在是沒兩樣的,因為他沒有一個比較的標準,他有什麼個性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
矛盾二:這些話真的不能跟情人說嗎?
Baxter認為,除了最主要自主與連結矛盾之外,而第二重要的則是開放與封閉矛盾以及新奇與可預測矛盾[6]。所謂的開放與封閉指的是,今天我有一個秘密,我到底該不該讓對方知道呢?我們都知道,關係當中總會有一些不能跟情人說的話,例如我今天要和一個異性朋友出去,講了對方可能吃醋,不說又好像隱瞞著對方不太好。或是假使我過去曾經去過夜店,我不知道我的伴侶能不能接受我有過這樣的行為,但是不說又感覺心裡不太舒坦,那麼這些議題就會造成開放與封閉的矛盾。關係當中同時需要有一些開放性與一些封閉性,因為關係當中開放的接露是親密的必要條件,但是資訊的開放也可能會使我、對方以及這段關係變得脆弱,因此有時候選擇不說也是重要的[7]。
矛盾三:有些規律但偶爾來點驚喜
而新奇與可預測矛盾指的則是,關係當中需要一些可預測性,但同時也需要一些驚喜[8]。我們會期望伴侶是可以預測的,我要聯絡他的時候能夠找得到他在哪裡,我對於他的生活習慣有一定的了解與熟悉,他不會今天是一個害羞內向文藝青年,明天突然變成一個在山上壓車的飆仔,這樣子也太跳痛了吧!但是關係裡面也需要一些驚喜,不然每次約會都窩在家裡看電影也挺無趣的,突然一起規劃了一趟小旅行,或是生日的時候把自己包裝成禮物送給女朋友,這些都是很浪漫的小驚喜。而Baxter也引用了學習理論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來說明驚喜的重要性,當一段關係模式相處模式太過平凡,平凡到我都知道你下一秒要幹嘛,下一個周末又是兩個人在公園散散步,你回家之後總是打開電視看著連續劇大笑,中午吃飯的時候又要吃巷口的那一家牛肉麵──感情生活如果總是如此的平凡,那麼我們的情感也會變得越來越平淡而終至麻木[9]。所以Baxter就是告訴我們,感情當中除了要有一些規律之外,偶爾還是要來一些小驚喜啦。
應對策略大不同
那麼,伴侶們到底運用了哪些方式來解決關係中的這三大矛盾呢?
Baxter依照過去研究,整理了六種伴侶常見的應對方式[6]:
應對一:選擇(selection)
選擇,顧名思義就是選擇矛盾兩極當中的一極,關係雙方察覺到矛盾兩極的存在,並選擇其中一個極端,完全放棄另一個極端。例如伴侶使用選擇策略來面對開放與封閉矛盾時,他們選擇了開放的這一極,就是任何秘密都告訴對方,無論是什麼樣的秘密都無所謂,反正就是通通都說出來就對了,我昨天上了幾次廁所阿,你昨天看了幾部謎片阿,雙方對彼此的事情可以說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樣的策略就是選擇。
應對二:循環擺盪(cyclic alternation)
循環擺盪指的是,關係雙方了解矛盾的存在,並輪流選擇不同的極端。例如我就曾聽過樊雪春老師提過的一對伴侶個案,就運用了循環擺盪解決了他們的連結與自主矛盾:關係其中一方喜歡自由,另一方喜歡黏在一起,於是他們商量好,單數周一周見面四次,雙數周一周見面兩次,時而選擇連結的一端,時而選擇自主的一端,如此一來雙方的需求就都能夠被滿足了。或是運用循環擺盪來解決新奇與可預測矛盾:雙方商量好在節日慶祝時會準備小驚喜,但是平常就過平淡的生活,如此一來就能夠同時具有新奇的部分,也有可預測的部分了。
應對三:區隔(segmentation)
區隔,顧名思義就是按照事情進行區隔。例如男生對於運動很有興趣,女生則對藝術很有興趣,然後雙方都很喜歡旅遊,那麼他們就可以利用區隔這個方式來解決自主與連結矛盾:就運動和藝術這兩件事情,雙方就採取自主的方式來面對,男生和他的好哥兒們一起去運動、看比賽,女生則和她的好姊妹們一起學畫畫、看畫展;然後在旅遊這件事情上,雙方就可以採取連結的立場,一起規劃行程一起出去玩。
應對四:適度(moderation)
適度指的是在兩極之間尋找妥協點,並不特別偏向任何一極。例如運用適度的方式來解決自主與連結的矛盾,雙方討論好一天講半個小時電話,其他時間不一定要聯絡,但是一定要講半小時電話,然後那半個小時要專注的聊天,不能同時做其他事情,就是在自主與連結當中找到一個妥協點的方式。
應對五:曖昧、模糊(disqualification)
透過比較曖昧、暗示性的方式來滿足兩極的需求。例如面對開放與封閉矛盾時,雙方就可能採取模糊策略,對於雙方的秘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你要和其他異性互動是你的事情,我不禁止你,但是你也不要在我面前說其他異性的好,不然老娘就跟你翻臉。情侶們不特別說明白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是雙方心裡有一個底線,不直接講明,但也不是讓彼此為所欲為。透過這種方式,關係雙方能夠同時滿足開放和封閉的部分,對彼此的事情有所了解,但也都保有一定的私人空間。
應對六:重新框架(reframing)
重新框架,顧名思義就是把原本的看法用新的角度去詮釋。透過重新框架的方式,伴侶們不再把原本矛盾的兩極看做是對立的,反而認為這是必然存在的、可以共存的。例如,面對自主與連結的這個矛盾時,我們就可以用「即使是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時,內心還是想著彼此、在意彼此的」這樣的觀點來看待自主的時候,就不會認為自主和連結是對立的了。
面對不同矛盾 應對策略大不同
那麼,這三個矛盾到底佔了關係當中的多少比例呢?根據 Baxter 的研究,自主與連結矛盾佔了整個關係發展歷程大約 79% 的比例,開放與封閉矛盾佔了 72%,可預測性與新奇性佔了 69%。在感情的初期,開放與封閉性是最常困擾伴侶的議題,自主與連結的矛盾以及新奇與可預測的矛盾,則在隨後的感情階段當中逐漸增加;而開放與封閉矛盾是短期關係當中最主要的議題,隨著關係時間的拉長而逐漸減少[1]。
而伴侶們面對不同的矛盾,使用的策略又有何不同呢?畢竟不可能每一個策略都適用在每一個矛盾上面,當你使用區隔(segmentation)來面對自主與連結的矛盾時,就必須要經過雙方的討論才可行,因為雙方必須要經過討論,才能劃分清楚哪些是屬於各自做的事情,哪些是屬於一起做的事情;但是當雙方採取區隔(segmentation)來面對開放與封閉矛盾時,就比較不需要經過雙方的溝通,因為關係中的一方可以自由決定自己要分享哪些事情,如果他沒有主動分享,對方也不會知道,因此在開放與封閉議題上,關係雙方就比較不需要經過溝通,分享方可以自由決定要分享多少。
那麼,人們最常使用什麼策略應付呢?
根據Baxter的研究[1],伴侶們最常用來應付自主與連結矛盾的策略是循環擺盪(cyclic alternation)和區隔(segmentation),也就是隨著不同時間,時而黏在一起比較多,時而獨立自主比較多;或是依照不同主題,我們一起打球,但是讀書的時候就各自在家讀。第二常見的策略則是選擇(selection),要嘛就我們都黏在一起,什麼事情都黏死死的,要嘛就乾脆不要這段關係了,我們各走各的路,分道揚鑣。
在面對開放與封閉矛盾時,區隔(segmentation)是最常見的做法,將主題區分成可揭露的話題與禁忌話題(taboo topic),哪些事情是可以聊的?哪些事情是不該碰的?例如「當前的關係狀態」、「和其他人的互動關係等」,就常常被列為關係中的禁忌話題[10](延伸閱讀:為什麼不告訴我?愛情裡的禁忌、欺瞞與逃避)。而第二常見的做法則是適度(moderation,伴侶們各自決定適度的、初淺的揭露,並自己決定要揭露的量有多少)與選擇(selection,大多採取選擇的人會選擇什麼事情都告訴對方,較少人採取什麼都不說)。
對於新奇與可預測矛盾,最常見的方式則是區隔(segmentation),接著是循環擺盪(cyclic alternation)以及選擇(selection)。區隔的做法是,將主題區隔成「關係狀態」與「互動方式」兩大主題,伴侶們希望在關係狀態這一點上面是可以預測的,不會像是《我的失憶女友》電影當中一般,今天是我的女友,明天起床就變陌生人;互動方式上則可以有一些新奇存在,可能今天晚上你突然打電話要約你女友去夜衝,讓平淡的生活多一些新鮮感等等。
循環擺盪的部分,由於 Baxter 的研究對象是大學生,因此採用這個模式是因為學校行事曆影響所致,在要上課的日子裡,可預測性是很大的,例如你每個禮拜三早上要上社會心理學,我每個禮拜六早上要跟球隊練球,每個禮拜四下午是我們的空堂時間可以一起約會等等,行事曆都排得好好的,自然沒有什麼新奇;但是到了寒暑假期間,彼此就能夠規劃想要的行程,自然就多了許多新鮮感。選擇策略則包含了提高可預測性與提高新奇性兩種,端看當時關係的狀態,例如在關係初期,雙方就選擇提高可預測性這樣的方式,彼此時常主動討論關係的狀態,今天晚上要吃什麼阿,明天要去哪裡玩啊,都規劃的好好的;但是在關係後期,很多事情都變得很平凡時,伴侶就以提高新奇性作為目標,什麼事情都要來點驚喜,每天都挑不一樣的餐廳用餐等等。讀者或許會覺得,這裡的選擇和循環擺盪似乎有些類似,但是循環擺盪指得是有固定的變化週期,而這裡的選擇則是就不同關係階段而言來做不同的選擇。除此之外,Baxter 也提到說,其實要區分伴侶使用了哪些策略本來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所以有時候並不是那麼容易做一個明確的區分[6],我會寫這一篇文章,主要是希望整理過去研究的資料,幫助讀者更了解愛情關係當中會碰到的主要問題類型,以及提供一些可能的策略來處理感情之間的議題。
那麼,不同伴侶在選擇策略來因應關係中的矛盾時,是否有不同的偏好呢?根據 Baxter 的研究[1],在面對自主與連結矛盾時,無論是關係長度長或是短的關係,通常一開始優先採用的都是適度(moderation)與曖昧模糊(disqualification),儘管這兩個策略並不是應付自主與連結矛盾時最常被使用的策略[前面提到,伴侶們面對自主與連結矛盾時,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循環擺盪(cyclic alternation)和區隔(segmentation)],而伴侶們最後使用的策略則是重新框架(reframing),也許是因為在關係初期,伴侶們還不太知道怎麼面對自主與連結這個關係當中最大的矛盾,所以都採取比較中立和比較曖昧的方式面對吧,等到關係比較穩固之後,才開始規劃其他應對方式,將事情區分成可以一起做的和各自獨立做的,將生活中的時間安排成約會的時段和獨立的時段。而到了更後期,伴侶們開始意識的矛盾是必然存在的,也就漸漸地不再將他們視為對立的兩極了。同樣的,伴侶們面對開放與封閉矛盾以及新奇與可預測矛盾時,也採用了類似的方式,適度(moderation)是最早被使用的策略,重新框架(reframing)則是最晚使用的策略。
使用哪種應對方式的情侶,關係滿意度最高?
除了上述提到的內容之外,Baxter 也針對關係滿意度做了一些研究[1],他發現,原來原來關係的長短和關係滿意度高不高是無關的,也就是一段關係並不會因為經營比較久,就來得比較幸福;除此之外,關係滿意度也和三個矛盾項目在關係中的各個階段被提到的比例無關,也就是說,不管關係好不好的伴侶,都會經驗到這三個關係矛盾啦,不代表關係好的伴侶就不會遇到爭執的議題,只是他們比較會解決而已。
那麼哪些方式比較有助於解決問題呢?面對自主與連結矛盾,使用重新框架(reframing)的伴侶,通常也是對關係比較滿意的伴侶,使用選擇(selection)的伴侶,則通常是關係不好的伴侶。這一個研究結果挑戰了人們平常的刻板印象,原來時時刻刻黏在一起,為了關係放棄自主性的伴侶,常常也是那群對關係不滿意的伴侶。除此之外,面對關係中的開放與封閉連結時,使用曖昧模糊(disqualification)來解決問題的人,通常也是關係比較不好的那群人,這也告訴了我們,雖然相關不等於因果,但是在面對關係中的秘密,如果總是不願意正面溝通,總是用曖昧模糊的方式來相處,可能不會是一個好方法。最後,面對新奇與可預測性矛盾時,使用區隔(segmentation)和重新框架(reframing)的伴侶,也都是關係比較好的那群伴侶,也許就如同前面提到的,伴侶們會希望關係本身是具有可預測性的,但對於關係的互動則可以有些新奇性;而使用選擇(selection)來面對這個矛盾的伴侶,則通常是關係比較不好的伴侶。由這邊的整理也可以發現,最常被伴侶使用的策略,不必然就能讓關係變得比較滿意,只有在應付新奇與可預測性時,區隔(segmentation)這個手段同時是常常被使用的手段與關係滿意度高的手段。
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使用重新框架(reframing)這個手段的人,也是在面對自主與連結、新奇與可預測性矛盾時關係滿意度較高的那群人,但是重新框架卻不是一個常常被使用的策略,Baxter 認為,也許是因為重新框架總是在關係後期才被伴侶使用,但是許多伴侶的關係還沒能走到那麼久就分手了。這也告訴我們,如果能夠換個角度看事情,也許將有助於我們化解關係中的矛盾,何必把關係看得那麼死呢?有些人習慣和伴侶黏在一起,不喜歡伴侶和其他異性出門玩,或是不喜歡伴侶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什麼事情都要跟伴侶一起做;但是研究告訴我們,這樣維持關係的人反而是關係滿意度低的那群人,如果把讓另一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當作是關係當中必然存在的一部分,把自主與連結的矛盾消解掉,或許是讓關係變得更快樂的一種方式喔。
矛盾與應對手段解析
參考資料
[1]Baxter, L.A. (1990). Dialectical contradictions in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7, 69-88.
[2] Cupach, W. & Metts, S. (1988) `Perceptions of the Occurrence and Management of Dialectic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unpublishe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ersonal Relationship, Vancouver, Canada.
[3] Rawlins (1983a)”Negotiating Close Relationship: The Dialectic of Conjunctive Freedoms.’ ,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9: 255-66.
[4]Askham, J.(1976). Identity and stability within the marriage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8. 535-547.
[5]Lock ,A .J.(1986). The role of relationships in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to a series of occasional artic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 89-100.
[6]Baxter, L.A. (1988). A dialectical perspective on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In S. Duck (Ed.), Handboo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pp. 257-274). London: Wiley.
[7]Rawlins, W.K.(1983b)’Openness as Problematic in Ongoing Friendship: Two Conversational Dilemma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50: 1-13.
[8]Altman, I. Vinsel, A. and Brown, B.B.(1981). Dialectic conceptions in social psychology: An application to social penetration and privacy regulation. In L.Berkowitz(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p.107-160.
[9]Kelvin, P.(1977).Predictability , power and vulnerability i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In S.W. Duck(Ed.) Theory and Practice in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London: Academic Press, pp. 355-378.
[10] Baxter, L.A. & Wilmot, W.W. (1985). Taboo topic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 25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