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傳春教授(防疫先鋒資料,由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病毒傳染病研究室提供)
在認識茲卡病毒之前……
茲卡病毒(Zika Virus)是屬於蟲媒病毒(arthropod-borne virus, 簡稱為arbovirus):是藉由節枝動物(蚊子、蜱)傳播的病毒傳染病。在傳染病史上,自黃熱病毒開始就明瞭蟲媒傳染病的流行病學與當地生態息息相關,包括:
- 猴—蚊—猴的森林循環
- 人—白線斑蚊—人的郊區循環
- 人—埃及斑蚊—人的都市循環
在不同的生態環境,有不同的病媒蚊扮演傳播的角色。如此環環相扣,讓病毒在自然界生生不息,此也是公共衛生所防控的。
- 美洲在1950-70年代,深受美國東部馬腦炎、美國中部與南部聖路易腦炎、美國西部馬腦炎及南美的委內瑞拉腦炎等等,均是蟲媒病毒所引起。由於當時不少美國的國會議員養心愛的馬,所以蟲媒病毒的研究在癌症起飛前深受重視。
- 亞洲早期曾受蟲媒病毒中的日本腦炎病毒襲擊,由於我國1968年全面性針對幼童大量施打疫苗,近年許多小兒科醫師以看不到日本腦炎的兒童病例。
- 1940-50年代,屈公病毒在亞洲造成流行,二次大戰期間與其後因日軍感染登革病毒及防空儲水之需,促成斑蚊與登革病毒的擴散。
- 1954菲律賓馬尼拉首次出現第1、2型登革嚴重流行,1956年第3、4型登革流行,1958年泰國亦出現4型登革病毒的流行,即1950-60年代登革病毒在亞洲橫行,臺灣因戒嚴而自1987-88年首次本島南部的流行,主因埃及斑蚊分布在嘉義布袋以南。
- 2002年由尖音家蚊傳播的西尼羅腦炎造成美國大流行。
- 2005年由白線斑蚊傳播的屈公病在美國與歐洲流行。
- 2015年茲卡病毒在中南美洲、加勒比海等地流行。
綜言之,登革病毒、茲卡病毒、黃熱病毒、日本腦炎病毒、西尼羅腦炎病毒均屬於黃質病毒(flaviviruses),前三種均與斑蚊傳播有關,且有流行壯大之勢。(參考資料: 金傳春 聯合報 2016/01/21)
茲卡病毒的流行史
- 1947年於非洲烏干達森林的猴子與蚊子偵測中,首先察覺此新病毒。
- 1954年奈及利亞出現首例人病例。
- 1978年印尼發生首次群聚事件。
- 2007年法屬玻里尼西亞流行,同時有73例格林-巴利綜合症(Guillain-Barré syndrome)被通報及部分患者神經系統疾病被確診,可能與茲卡病毒感染相關,但其神經異常與感染茲卡病毒之關聯性仍待證實。
- 2013~14年於太平洋島國流行。
2015年茲卡病毒國際疫情
- 巴西:2015年2月即有實驗診斷陽性病例。
- 維德角(Cape Verde):2015年10月首發病例。
- 中美洲:2015年11月首發病例。
- 加勒比海各國:2015年12月首發病例。
- 隨後南美諸國有斑蚊出沒的地區均發現病例,如:哥倫比亞、薩爾瓦多、法屬圭亞那、 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法屬馬丁尼克、墨西哥、巴拿馬 、美屬波多黎各、巴拉圭、蘇利南、委內瑞拉、法屬聖馬丁、蓋亞那、厄瓜多、玻利維亞、巴貝多、法屬瓜地洛普、多明尼加等21國均有流行。
- 東南亞等地區亦有流行。
茲卡病毒的跨國流行之地理分布
血清偵測區(粉紅)仍可查出病毒活躍的範圍較通報的確診病例(紫紅)更廣:
茲卡病毒在中南美洲的流行
為何茲卡病毒會如此快速在南美洲傳播?
- 新興傳染病:民眾大多無抗體,難以抵擋傳播。
- 氣候適合病媒蚊生長。
- 當地已有未滅絕的斑蚊。
- 有部分感染者為不顯性症狀感染而不自覺。
2015年茲卡病毒境外移入病例
- 歐洲:荷蘭、芬蘭、德國、義大利、英國、西班牙、瑞士、丹麥
- 美洲:美國、加拿大
- 亞洲:臺灣
- 其他地區:以色列及紐西蘭
臨床症狀
僅20%感染者出現症狀,但症狀輕微。常見症狀為發燒(低溫)、肌肉骨骼痠痛、結膜炎等與登革熱、屈公病類似症狀。巴西在2015年新生兒小頭畸形發生率較往年增加,孕婦感染茲卡病毒可能與其相關,但尚待釐清。
茲卡病毒特徵
- RNA病毒
- 黃質病毒屬(Flaviviridae)
- 蟲媒病毒:主要經由斑蚊傳播,尤其是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
- 病毒演化分為兩大群:
- 亞洲品系病毒株
- 非洲品系病毒株
茲卡病毒的流行病學特徵
- 高危險族群:孕婦在懷孕的任何時期均有其危險性
- 高傳播族群:若當地人口密度高,又有斑蚊及環境有利斑蚊孳生處,造成連續不斷的傳播,將有助於病毒適應人宿主而增加發病機會。
- 其他高危險群:目前仍在收集數據中
- 與登革病毒的重症病例高危險群似乎有所不同
傳播途徑
- 主要傳播途徑:被含有茲卡病毒的斑蚊叮咬
- 次要傳播途徑:輸血感染
- 再次要傳播途徑:性傳播
- 少數傳播途徑:母子垂直傳染
公共衛生防控作為
- 強化病媒蚊偵測:須培養蚊子專業人才。
- 類似登革症狀,醫護人員需注意旅遊史、接觸史與群聚狀況。
- 婦產科若遇小頭畸形新生兒,應主動通報。
- 減少住家、工作場所與學校環境的斑蚊孳生場所(例如花盆、瓶罐、水桶、甕、馬桶、塑膠與其他廢棄物容器)。
- 出外旅行需要了解目的地、轉接地是否已有茲卡病毒疫情,若有需穿著長袖長褲與攜帶防蚊液。
- 住家應裝紗門紗窗。
- 高危險群與患者應睡在蚊帳內。
結論:該害怕茲卡病毒來台灣嗎?
沒有斑蚊就沒有登革熱,沒有登革熱就不用怕茲卡病毒的挑戰,充分的防疫準備,就無後顧之憂。臺灣中北部地區較少埃及斑蚊,所以茲卡病毒的挑戰是在臺灣南部埃及斑蚊分布較高處須特別留意。
本文轉載自防疫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