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 濤
近日讀清初著名戲曲家李漁的話本小說集《十二樓》,發現其中一篇題為《夏宜樓》的小說,竟是通篇以望遠鏡為經緯,敷衍的一篇曲折離奇的科學小說,值得注意。
李漁(1611~1680),號笠翁,浙江蘭溪人,清初頗負盛名的戲曲兼小說家。他創作的戲曲合稱「笠翁十種曲」,在戲劇理論上卓有建樹,其所創作的短篇小說有《無聲戲》和《十二樓》。
《十二樓》共收入12 篇短篇小說,據孫楷第《李笠翁與《十二樓》:「《十二樓》是中國見存完整無缺之笠翁短篇小說集。」「書名《十二樓》的緣故,是因為每一篇故事中都有一座樓,就拿每一個故事中之樓名作為每篇的題目。」並指出:《夏宜樓》「演書生瞿估與詹小姐姻緣,以望遠鏡為關目。」(《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資料叢書:十二樓》,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
《夏宜樓》雖然不脫言情小說才子佳人喜結良緣的窠臼,但新奇之處在於穿針引線的既不是紅娘,也不是詩柬傳情私訂終身,而是憑藉一副望遠鏡。故事發生在浙江婺州府金華縣,有個舊家子弟名瞿佶,字吉人,一天在一家古玩鋪買到一架西洋千里鏡,據店主說: 「登高之時,取以眺遠,數千里外的山川,可以一覽而盡。」可見此物是高清晰度的一架望遠鏡。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瞿吉人兌足銀子,袖手而歸。這位少年公子買望遠鏡何用,原來他在高山寺租了一間僧房,以讀書登眺為名,終日用望遠鏡窺望那些大戶人家的「鎖在深閨人未識」的女子,以便給自己物色一個才貌出眾的絕代佳人,以結良緣。手段雖然有悖社會道德,但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舊式婚姻習俗,也是爭取婚姻自由的大膽行動。
皇天不負有心人,瞿吉人用望遠鏡居然物色到一位理想女子,鄉紳詹某的掌上明珠——詹嫻嫻,於是便央人上門求親。小說到此並未結束,而是一波三折,奇峰疊起。故事每每進展到山窮水盡之時,又是瞿吉人用望遠鏡預先得知詹府的秘密,故而柳暗花明,化險為夷……限於篇幅,不必贅述。
在這篇小說裡,望遠鏡不是點綴,不是可有可無的細節,而是貫穿情節發展的關鍵,是物化的角色。沒有它,故事、人物的糾葛、矛盾衝突都無從談起。不僅如此,小說中還以不少篇幅,向讀者介紹望遠鏡以及顯微鏡等光學儀器的有關科學知識,這在古代話本小說中是絕無僅有的。孫楷第自己也認為:「望遠鏡明季己入中國,但以此器入小說,笠翁算是第一次了。」
書中介紹了顯微鏡、焚香鏡(即放大鏡)、端容鏡(即今之鏡子)、取火鏡(即凸透鏡)、千里鏡(即今之望遠鏡)之後,又對其傳入中國的經過情形,尤其是國內仿製的情況作一小結。在一部短篇小說中,作家不惜用這樣多的筆墨詳詳細細介紹望遠鏡的結構、觀察物體的效果,並同時將相關的幾種光學儀器(用具)逐一介紹,說明它們的由來與用途,因為他知道讀者中多數人不知道千里鏡是何物,而他所描寫的望遠鏡並非是《封神榜》中的神怪的特異功能,於是不得不挖空心思,作一番科學知識的普及。這也恰恰說明《夏宜樓》具有早期科學小說的特色。
《夏宜樓》注明故事發生在「元朝至正年間」,實際上,望遠鏡的發明,尤其是傳入中國的時間比這晚得多。據查有關資料,望遠鏡的第一個發明者是荷蘭米德爾堡的制鏡商漢斯‧利珀希(Hans Lippershey),他在1600 年因兩個孩子在店裡玩他的透鏡,發現將兩個透鏡疊在一起可以將遠處教堂上的風標放大,利珀希受此啟發開始製造望遠鏡。1608 年荷蘭議會還收到他申請發明專利的報告,不料遭到拒絕。但是,望遠鏡的秘密從此漸為人知,歐洲許多國家開始製造、出售。
科學史上一致的看法是,望遠鏡的發明歸功於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609年,伽利略得知荷蘭人發明了望遠鏡,立即著手製造,不出半年,他設計出能放大30 倍的望遠鏡,後來通稱伽利略望遠鏡。伽利略用他的望遠鏡窺探天空,取得一系列重大發現。從此之後有許多科學家對望遠鏡作過改進,可以說,望遠鏡的發明打開了「天堂之門」。
望遠鏡傳入中國,歸功於當時來華的西方傳教士。據美國丹尼爾.布爾斯丁(Daniel J. Boorstin)著《發現者》一書披露, 1615 年,北京的耶穌會神父陽瑪若用中文寫的一本天文學小冊子中描述望遠鏡。1626年(天啟六年)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出版了一本附有插圖的系統介紹望遠鏡的書《遠鏡說》,並將一架望遠鏡帶到中國,這是望遠鏡傳入中國之始。湯若望於1634 年將望遠鏡獻給皇帝,由此可知,崇禎是中國最早觀看過望遠鏡的皇帝。所以,《夏宜樓》中說故事發生在「元朝至正年間」是不可能的事。
清代,望遠鏡不僅用於宮廷觀象台進行天文觀測,也開始用於軍事上,民間也漸漸風行,與西洋自鳴鐘、懷錶一樣,成為時尚的奢侈品。除了主要依賴進口,國內也有人仿製。明末清初的光學儀器製造家孫雲球(1628~1662)是吳江人(今江蘇吳江市),後寓居蘇州虎丘。孫雲球在磨製凸透鏡和凹透鏡的基礎上,是我國最早製造出望遠鏡的人。他著有《鏡史》一卷,已佚。
金 濤 大陸著名科普作家、科幻作家
原刊載於 《科學月刊》第四十二卷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