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周環海,因此住著許多靠海吃飯的人們。吃討海這口飯的漁人,和大海搏鬥對他們來說是日常戰爭,卻也找到了人與海的共存之道。但有些捕魚技法即將失傳,有些海洋資源也即將枯竭,而今在陸地上的我們,卻仍然對於這片海洋予取予求;討海,我們還能向這片海洋討些什麼?
本次【PanSci TALK】要討論「靠海吃飯」,讓我們吃吃永續海鮮、聊聊漁人、再聽聽當海洋資源不再,又該如何復育。
徐承堉:RFI推動概念與現況介紹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_Q4rTTtuLA
有些食材在五十年前不存在!
目前現在台灣養殖最多的是台灣鯛,台灣鯛現在大概產值有七八萬噸,但是五十年前根本沒這麼多。現在的土雞和以前的土雞也不一樣,以前的土雞現在叫做古早雞,現在也有機會吃到,但是是特殊雞種。五十年內生態的改變相當大,但是消費者根本沒意識到。民國六十年民生報出了一本淡水河的故事,作者感觸到淡水河有著很大的變化,有很多東西消失了,於是一路從淡水河口到新店溪上游,記錄淡水河裡面有什麼東西,像是鳥、魚等生物。現在回去看那本書,會發現絕大部分的東西都要想像,因為現在很多東西都看不到。這些生產方式都和生活環境和生活有很大的關連。有些東西在不知不覺之中改變了,也許我們該重新思考哪些東西比較適合,重新去思考是不是要消費?
要做到永續,就要做到責任。
生產者要負什麼責任?消費者要負什麼責任?管理者或政府要負什麼責任?永續是個很複雜的事情,也努力了很久,聯合國在談永續指標的時候有責任漁業行動綱領,每個人都要負上他自己的責任,在這個大環境當中,每個人沒辦法盡到自己的責任時,資源就很難永續。大家都會覺得公共工作應該是政府的責任,全世界只有台灣是政府在推動,政府不應該什麼事情都該做,大多數的時候人民比政府想到更多,可以靠 NGO或著民間團體要求政府制定相關法律,人民應該要為自己的未來負責。
由觀念轉換為行動
目前國際性的海洋環保標章都是為大型、出口導向的少數漁業體系設計的,但是臺灣近海的海洋資源屬於區域化的小型漁業所利用,因此需要建立一套適合台灣的小型漁業環保標章管理。所以湧生海洋制訂了責任漁業指標RFI標章,依循著聯合國農糧組織的『責任漁業管理規範 Responsible Fishery Management』,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一起推動的環保標章。按照這個標章,消費者可以依包裝上面的分數瞭解海鮮的永續指數、產地來源、產品名稱RFI登錄單位,甚至可以掃QR code看到更多產品資訊,希望消費者可以有所選擇,也希望能夠讓消費者享用海鮮的時間不斷延長。
楊玉如:海牛驛站──海牛與養蚵人家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zZF-x9tDM
靠海吃飯,看天臉色
大家都知道彰化的王功,但王功只是 26個村其中一個,但是沒有人知道彰化有個芳苑,現在芳苑鄉還維持牛車採蚵的傳統,並用平掛式的養殖法。平掛式養殖法的壞處是蚵只能吃六小時的浮游生物,六小時後退潮就沒辦法進食,但是這樣蚵吃起來會比較緊時會比較 Q。以前芳苑都是單支插蚵棚,現在改成平掛式,產量比較大,但是這些產量卻又輸給南部的產量,而且大小又比較小顆,因此大部分消費者吃到都是南部養殖的蚵。芳苑養蚵的潮間帶是大成潮間帶,以前是國光石化的預定地,當地居民不斷地和政府爭地,最後才將該地的生態全部保留下來。
下輩子不想再討海
芳苑現在還有洗蚵的行業,平掛式養殖法會有分區,一區一年要和政府交租金一千塊,但是蚵棚在颱風過後就會全部被吹走,採蚵回來以後要給現場的阿嬤開蚵,最後賣出去的價錢約是一斤一百三十元,今年的理事長目前手上有租四區的地養蚵,插了約六千多條的蚵架,但是這樣換算起來一個月薪水卻才兩萬多元。在芳苑養蚵實在不太容易,插蚵棚需要先拿刺竹插進土裡面,立好棚架,拉起尼龍繩,一條尼龍繩上會放十二個下殼蓋,十條尼龍繩纏在一起叫蚵花,養殖將近一年半的蚵才能採收,蚵養殖的時間長短會受到天氣影響,再加上蚵岩螺的災害。下海採蚵的工作非常辛苦,需要傳統的勞力,沒有機器能夠代替人,雖然有專門洗蚵的洗蚵場,但是洗蚵場大多是洗南部養殖的蚵,在芳苑這裡都要用人力洗。
牛牛的故事
阿公有頭牛,幫忙他載蚵殼,現在也載客人。在芳苑的養蚵人家大部分家裡都有養牛,現在小玉老師製作了牛牛地圖,目前有地圖上有七頭牛,養這些牛的阿公阿嬤都願意和遊客們聊天,讓遊客們瞭解他們的工作,按這照張地圖就可以找到想去探望的牛牛們。養蚵人家們都非常疼惜這些牛牛好幫手,但是等到牠們老了不能工作了該怎麼辦呢?目前彰化現有個牛牛安養之家,不管是牛老了無法工作或著是阿公阿嬤無法再照顧牛牛,牛都可以在這裡好好享受退休生活。
黃永森:鰻魚的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XHL2gEfRuY
帶便當去遠足的鰻魚
喜歡吃鰻魚飯嗎?鰻魚好不好吃呢?鰻魚之所以這麼好吃是因為鰻魚有很多油脂,牠們的脂肪分布在肌肉纖維間,脂肪與肌肉交雜。但是鰻魚為什麼身上要帶這麼多油呢?因為牠要帶便當去遠足!鰻魚從淡水游到馬里亞納海溝孵育下一代之間的路程都不會進食,只會利用身上的油脂。但是,為什麼鰻魚知道要去遠足呢?目前還沒有人知道。
充滿謎團的一生
鰻魚的一生有生活在淡水也有生活在海水,帶了很多便當以後鰻魚就開始變態,變成銀鰻,但是鰻魚必須離開長大的河川潛入深海,才能達到性成熟,如果鰻魚一直沒有辦法下海,牠們可以在淡水裡長得非常大隻,之前在日月潭抓到一隻 175公分,15公斤重的鰻魚,但是沒有辦法下海的鰻魚不會成熟產卵。
鰻魚的研究
為什麼沒看過大肚子的鰻魚?也沒看過有卵的鰻魚?也沒看過鰻魚的受精卵?以前的人以為鰻魚是馬尾巴掉到水裡面變出來的,後來亞里斯多德發現每年冬天鰻魚往海裡游,第二年春天小鰻魚往陸地游;1684年,文藝復興時期,科學家認為鰻魚到海裡產卵;過了一百多年後,科學家發現鰻魚有卵巢;西元 1856年,波蘭的科學家發現鰻魚有精巢,這兩種現象表示鰻魚不是無性生殖,而是有性生殖。西元 1874年,科學家發現新的魚種,稱為狹頭魚,過了一百多年以後,科學家經過養殖狹頭魚後才發現原來狹頭魚會變態成為鰻魚。後來科學家開始找尋鰻魚的產卵場,於是順著海流撈鰻苗,目前科學家僅知道歐洲鰻的產卵場推測在藻海附近,日本鰻的產卵場推測在馬里亞那群島附近。日本學者曾預測鰻魚在水深75-100米左右的水深孵化。
本次 PanSci Talk紮紮實實地聽了三位講者的演講,在瞭解海洋漁業資源枯竭的現況後,才會更認同目前推行的永續海鮮有多重要;逐漸消失的傳統產業是否有轉型的機會呢?我們目前對鰻魚所知甚少,大量捕撈鰻苗會對鰻魚造成什麼樣的影響?為什麼沒有辦法人工養殖鰻魚?希望聽眾們聽完以後對海洋的議題保持更多的好奇心和關注,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