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解析謠言] 台灣的黑糖究竟能不能吃?-丙烯醯胺

miss9_96
・2015/08/30 ・1680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SR值 520 ・七年級

日前某雜誌召開了記者會,聳動地說他們在黑糖裡發現了致癌物-「丙烯醯胺(acrylamide」,彷彿是正義的媒體揭曉了無能的政府作為。等等!這究竟是國際級的大發現,還是謠言呢?

黑糖
聳動的謠言-黑糖裡的丙烯醯胺。Source from wikimedia

從北歐的母牛跌倒開始說起

丙烯醯胺的故事要從1997年的瑞典說起,當時農夫發現母牛們站不穩,附近的魚隻也奇異地死亡。各種不尋常的跡象促使瑞典政府派遣科學家研究。後來發現當地附近的隧道工程,使用了「聚丙烯醯胺」做為防水劑,使得有神經毒性的「丙烯醯胺」汙染土地,最後農民只好銷毀受到汙染的牲畜和作物。

但故事並沒有結束,後續的科學家發現,日常的飲食中也會無意地吃到丙烯醯胺,因此各國開始投入大量的研究,希望盡速了解食物中的丙烯醯胺,到底危不危險。

所以危不危險?

直接看各國對食品中的丙烯醯胺濃度的規定

美國 沒有規定
歐盟 沒有規定
中華民國 沒有規定

簡單來說,沒有證據顯示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和人類的疾病有任何的關係。

為什麼聽起來這麼可怕?

因為科學家曾拿丙烯醯胺餵老鼠吃,結果發現能在「老鼠」身上引發疾病,但在人類的臨床研究卻沒有證據顯示它和疾病有關係。例如2003年瑞典和美國的聯合研究,追蹤了近一千名的大腸癌、膀胱和腎癌患者,結論是丙烯醯胺和這三種癌症沒有關係。而2005年美國、瑞典和挪威的跨國報告,更追蹤了近九千名乳癌患者,結論同樣是兩者之間沒有關聯

黑糖裡的丙烯醯胺上千ppbㄟ,真的沒關係嗎?

這就是媒體的數字恐嚇囉!

給個聽起來就很嚴重的濃度數字,加上丙烯醯胺聽起來既陌生又令人困惑,很自然的我們就會覺得丙烯醯胺有如世紀劇毒一般,事實上心理害怕的對身體的傷害,恐怕還比丙烯醯胺嚴重多了。

而媒體所選用的文獻《食品化學毒物學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48 (2010) 658–667》,該研究是用數學模型整理以往的動物實驗數據進行運算研究,並沒有實際做了人體試驗。且該文獻本文的最後一段也敘述,依照目前的飲食習慣,食品中的丙烯醯胺應該不會造成神經或腫瘤上的影響。

別擔心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吧! 享受一天的美好才是對的。Source from pexels

寫在文末

丙烯醯胺並不是新面孔,數十年前就在北歐和美國進行人體試驗的調查,最後的結論都是沒有發現丙烯醯胺和疾病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性。也因此美國、歐洲和台灣都不針對食品裡的丙烯醯胺作出規範。而台灣的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也在近年發布了中文的研究報告,結論也是「對動物有害,但找不出和人類的疾病有明顯的關係」。

也許爆料的媒體本意良善,認為丙烯醯胺在動物上會引起腫瘤,主管機關就必須要立法管制。但動物的反應和人類本來就不盡相同,動物實驗的結果,是告訴政府「丙烯醯胺是值得科學界投注資源了解對人體的影響」,然而最終人體的報告是找不到丙烯醯胺和人類疾病的關係,此時就應該要尊重專業,相信美國、歐洲和台灣的法令規章。倘若媒體製造民意操控食藥署,最後換來一個只照輿論風向來制定法規、卻置專業而不顧的食藥署,這不是一件令人更害怕的事情嗎?

本文轉載於作者部落格 <Wei-Lun的日常科學分享> 和FB粉絲團  <Wei-Lun的日常科學分享>

參考文獻

  • 中華民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丙烯醯胺(Acrylamide)毒性資料
  • L A Mucci, P W Dickman, G Steineck, H-O Adami and K Augustsson (2003) Dietary acrylamide and cancer of the large bowel, kidney, and bladder: Absence of an association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Sweden,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88, 84-89, DOI: 10.1038/sj.bjc.6600726
  • Lorelei A. Mucci, ScD, MPH; Sven Sandin, MS; Katarina Bälter, PhD; Hans-Olov Adami, MD, PhD; Cecilia Magnusson, MD, PhD; Elisabete Weiderpass, MD, PhD (2005) Acrylamide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Swedish Wome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3(11), 1322-1327
  • Burek, J. D., R. R. Albee, J. E. Beyer, T. J. Bell, R. M. Carreon, D. C. Morden, C. E. Wade, E. A. Hermann and S. J. Gorzinski (1980) Subchronic toxicity of acrylamide administered to rats in the drinking water followed by up to 144 days of recove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athology, Toxicology and Oncology 4(5-6): 157-182
  • Robert G. Tardiff , Michael L. Gargas, Christopher R. Kirman, M. Leigh Carson, Lisa M. Sweeney (2010) Estimation of safe dietary intake levels of acrylamide for humans,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48, 658-667
  • Joe Schwarcz (2009) 科學新聞不能這樣看, 天下文化, 中華民國
文章難易度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873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7

11
3

文字

分享

7
11
3
大坑 9 號步道有泰國眼鏡蛇?——並沒有!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_96
・2021/11/25 ・396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報告更新

一、專家表示,網傳照片與媒體報導畫面的蛇,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並不是泰國眼鏡蛇或其它外來種眼鏡蛇。

二、醫師指出,對於媒體報導的案例,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且研判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並非「經血液測試,研判可能是泰國的眼鏡蛇」。

三、專家指出,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外來種眼鏡蛇,且「台灣的野外有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之說法並不合理。

綜合以上,傳言搭配照片宣稱「爬大坑 9 號步道請小心,泰國眼鏡蛇毒液很強」、媒體報導「台中大坑有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民眾」,為「錯誤」訊息。

報導怎麼說?

2021 年 11 月間,通訊群組流傳一則訊息,宣稱「爬大坑 9 號步道請小心,泰國眼鏡蛇毒液很強」。

另有多家媒體報導「台中大坑有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民眾」,搭配影像稱:「這是泰國眼鏡蛇,屬於外來種,毒性非常強,有山友日前在潭子新田步道拍攝到,想不到大坑九號步道也出現了相同毒蛇,當地里長懷疑是宗教團體質疑放生。」

也有報導指出,「有民眾月初在大坑九號步道遭到蛇吻,血液檢測研判是被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毒性比本土高出好幾倍。有民眾提供影片,不只在大坑,潭子新田步道也有,泰國眼鏡蛇豎起有五十公分高,還作勢要攻擊,但怎麼會有外來種呢?山區的居民抱怨是任意放生惹禍」;「有民眾他去最親民的九號步道,結果被毒蛇咬傷,經過了兩次的手術跟五次清創才保住性命,醫院後來進行了血液檢測,發現應該是外來種泰國的眼鏡蛇」等。

圖 1:通訊群組傳言擷圖。
圖 2:社群平台傳言擷圖。
圖 3:媒體報導擷圖。
圖 4:媒體報導擷圖。

查核結果

爭議點一、傳言與報導中的照片與影片,是否為「泰國眼鏡蛇」?

(一)查核中心經過以圖反搜,找到網友在 10 月 29 日發布於社群平台上的貼文,所附的影片與照片,與網傳照片、媒體報導之影片為同一事件。上述貼文指出,這是山友在 10 月底,於潭子新田 1 號步道發現的眼鏡蛇。

圖 5:網傳照片與媒體報導影片,為 10 月底在潭子新田 1 號步道發現的眼鏡蛇。

(二)查核中心採訪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毛俊傑、臺中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救援人員林文隆,兩位專家協助檢視網傳照片與影片後,均表示這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Naja atra,又名中華眼鏡蛇),並不是外來種眼鏡蛇。

爭議點二、醫院血檢研判,咬人的蛇可能是泰國眼鏡蛇?

查核中心檢視相關報導,事件中的受傷民眾,是送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治。

查核中心採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洪東榮表示,此次媒體報導遭蛇咬的民眾,醫院判斷是外來種眼鏡蛇咬傷的機率很低,應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

洪東榮說明,這次事件中的民眾,局部傷口嚴重,蛇毒濃度高,但沒有肌肉無力、眼皮下垂、呼吸衰竭等神經症狀,由此看來,應該是遭台灣的眼鏡蛇咬傷的可能性較大

洪東榮解釋,雖然坊間常說台灣本土的眼鏡蛇有神經毒,但其實本土眼鏡蛇在臨床上很少造成神經症狀,即使局部傷口嚴重潰爛的個案也少有神經症狀。來自東亞或其它地區的外來種眼鏡蛇,則會造成明顯神經症狀。

洪東榮補充說明,遇到蛇咬傷的病患,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用血液中的蛇毒證明是不是外來種」並不容易,因為各地眼鏡蛇的的蛇毒雖有不同,但無法當作鑑種指標,就算去驗病人傷口的組織液蛋白質,也難確認是不是外來種。

綜合以上,對於媒體報導的案例,醫生表示,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並非透過血液檢測,且研判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

爭議點三、媒體與傳言稱「疑外來種眼鏡蛇遭放生」,專家如何解讀?

(一)毛俊傑說,「台灣野外有國外來的外來種眼鏡蛇被宗教團體放生」的說法,是令相關學者不勝其擾的傳言。過往此類傳言中,最常被指稱的是「眼鏡王蛇」,但眼鏡王蛇其實不是眼鏡蛇,且眼鏡王蛇是以蛇類為主食,偶爾捕食巨蜥,成體體重約為 8 至 16 公斤,據文獻上資料推估,眼鏡王蛇每次捕食的食量約為自身體重的二到四成,也就是一隻 8 公斤重的眼鏡王蛇,一週至少要吃 1.6 到 3.2 公斤左右的蛇或巨蜥,但台灣的生態系根本無法提供像這樣的物種,在野外基本生存的條件

至於這次媒體報導提到的「泰國眼鏡蛇」,毛俊傑表示,並不確定其所指的是暹羅眼鏡蛇(Naja siamensis)還是孟加拉眼鏡蛇(Naja kaouthia,又名單眼紋眼鏡蛇),不過至少目前他在野外看到的眼鏡蛇,都是本土的眼鏡蛇,偶爾看到型態花紋比較特異的,進一步確認後,也都還是台灣本土的眼鏡蛇。

毛俊傑補充,很多民眾看到立起來、脹脖子的蛇,就以為是眼鏡蛇,但其實很多類群的蛇都會這麼做,例如台灣的史丹吉氏斜鱗蛇(Pseudoxenodon stejnegeri)即是其中之一。

(二)林文隆表示,以台中市的野生動物救援、捕捉流程來說,所有委外廠商抓到蛇,都會交由農業局去做專業檢核,目前沒有發現外來種眼鏡蛇的個案,例如 2020 年處理的蛇類案件有四千多件,2021 年目前有三千多件,其中眼鏡蛇佔了 22% 左右,全部都是台灣本土的眼鏡蛇。

林文隆說明,關於坊間流傳「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的說法,不僅沒有證據支持,還有諸多違反常理之處。首先,坊間流傳的「外來種眼鏡蛇」包括金剛眼鏡蛇、泰國眼鏡蛇等,這些都是受 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為華盛頓公約)保護的物種,限制貿易,就算走私賣進來,單價會很高,且量也不大,既然量不大,在野外遇到的可能性就不高。

第二,坊間流傳的故事中,常描述放生團體「用倒的」,如果使用麻布袋裝置眼鏡蛇,以台灣眼鏡蛇的體積與市面上的麻布袋大小來說,一袋能裝 40 隻蛇,但底部的蛇很有可能被壓死,被倒出的蛇屍應會成為證據,大量留在現場;若是以蛇籠裝置,則無法用傾倒的方式將蛇倒出來,而需要用手將蛇抓出。

綜合以上,專家指出,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外來種眼鏡蛇,且「台灣的野外有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之說法並不合理。

結論:大坑有「泰國眼鏡蛇」為錯誤訊息

【報告將隨時更新 2021/11/24版】

一、專家表示,網傳照片與媒體報導畫面的蛇,是台灣本土的舟山眼鏡蛇,並不是泰國眼鏡蛇或其它外來種眼鏡蛇。

二、醫師指出,對於媒體報導的案例,是以症狀去反推蛇種,且研判是遭台灣本土眼鏡蛇咬傷的機率較高,並非「經血液測試,研判可能是泰國的眼鏡蛇」。

三、專家指出,目前尚未在野外發現外來種眼鏡蛇,且「台灣的野外有外來種眼鏡蛇被放生」之說法並不合理。

綜合以上,傳言搭配照片宣稱「爬大坑 9 號步道請小心,泰國眼鏡蛇毒液很強」、媒體報導「台中大坑有外來種泰國眼鏡蛇咬傷民眾」,為「錯誤」訊息。

補充資料

一、民眾在野外遇到蛇,如何自我保護?

(一)林文隆表示,首先要請民眾注意腳邊、提高警覺。第二是穿著合適的衣著,包括長褲與合適的鞋子。第三,一般民眾去爬山都是在白天,白天會遇到的蛇,通常就是眼鏡蛇,而眼鏡蛇要經人逗弄才會立起來示警,若是民眾定點不動,蛇主動攻擊人的機率極低,若民眾轉身離開,蛇也不會主動追擊,因此遇到眼鏡蛇,請勿逗弄,並保持距離。

林文隆補充,蛇攻擊人的距離,大約是其體長的三分之一,民眾可利用登山杖或可取得的樹棍,與蛇保持一個登山杖的安全距離。

(二)毛俊傑說明,民眾在野外活動,在草長或視界不佳的活動環境,可利用手杖或登山棍適度的「打草驚蛇」,一般當蛇感覺到有威脅時,多半會盡快會離去。唯獨眼鏡蛇的行為比較明顯一點,如果被驚嚇到,很容易立起來,這是一種防禦、警示的行為,是虛張聲勢也是提醒,不是攻擊,此時民眾繞開即可,眼鏡蛇並不會追上前來攻擊。

毛俊傑進一步說明,以網傳影片中的眼鏡蛇來說,雖然牠頭部晃動,但仔細看牠的身體,其實它是有一個固定的支點,也就是說牠只是定在原地晃動頭部並發出噴氣聲,來威嚇對牠可能產生威脅的人,並不是真的要攻擊、追人。

一對, 休閒, 嗜好 的 免費圖庫相片
踏青時穿著長褲與鞋子比較安全,登山杖可以作為「打草驚蛇」的工具。圖/Pexels

二、民眾在野外遭蛇咬傷,應如何處置?

洪東榮表示,在野外被蛇咬,第一步是保持冷靜、不要慌亂,如果看得到蛇,就看清楚蛇的花色,如果來得及,可先拍照。第二步儘量休息、不亂動,如果咬到的部位是手,應將手垂下,不要讓患部比心臟高,如果被咬到的是腳,應坐著休息,不要亂走。第三步是請打 119,並在原地等人來救援。

洪東榮說,台灣常見的六種毒蛇中,較容易造成嚴重危害的是雨傘節,被雨傘節咬會有呼吸衰竭的症狀,需要儘速給氧,在野外比較難進一步急救,但如果沒有亂動,可爭取到一些急救時間,也能儘量降低蛇毒帶來的傷害。

所有討論 7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_96
1 篇文章 ・ 4 位粉絲
看見真實,才能打造美好的台灣!本中心參考國外具代表性的事實查核機制,並輔以我國的傳播生態需求,依循專業、透明、公正的原則,執行公共事務相關訊息之事實查核。期能抑制不實資訊的負面影響,提升公眾的資訊素養,裨益台灣的民主發展。

2

6
0

文字

分享

2
6
0
暗箭難防!被「吹箭」注射高端疫苗有可能嗎?——從獸醫角度探討吹箭的原理與應用
安之_96
・2021/08/24 ・1782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近日 COVID-19 高端疫苗議題持續延燒,甚至有謠言直指政府會用吹箭強迫國民中鏢。然而,用吹箭打針是真的有可能嗎?它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般人對於吹箭的了解,第一個想到的總是古代暗器、或是原住民狩獵的工具。但事實上,對一名獸醫師而言,吹箭其實是再稀鬆平常不過的日常。

獸醫使用吹箭,主要目的是在一定的距離之外,透過麻醉放倒兇猛或是敏感緊張的動物。舉例而言,野生動物 / 動物園獸醫師會在動物需要健康檢查,或是疑似生病時,透過吹箭放倒動物進行醫療。而動保處的獸醫師,也會透過吹箭來麻倒流浪犬貓,捕捉來進行絕育,以此控制流浪動物數量。

吹箭除了是暗器、原住民狩獵的工具,在日本忍術中也有其應用。圖/維基百科

吹箭是如何達到注射效果的?

其實,吹箭的「箭」非常特別,是將一般的注射針巧妙改造後,讓它在刺入身體的同時,釋放出裡面的藥物。所以說,如果用一般的針,就算真的給你射中,藥也沒辦法完全打進去啦!(以為在射飛鏢嗎)

回答這個問題前,不妨先回頭想像一般打藥的狀況:護理師會先用酒精棉擦拭,然後要你深呼吸,再用超快的手速把針戳進去,並把藥推到底。最後,再拿著乾棉花按住傷口,要嚇得臉色蒼白的你自己壓迫止血。

可想而知,要使用吹箭一般沒有閒情逸致事先用酒精消毒。而一段距離外,即使能夠成功刺入,也少了一股注射藥劑進去目標物體內的推力。

因此,改造的第一步在於創造出一個打入身體後才出現的「推力」!簡略地說,透過剪開針筒尾端,並將另一個空針筒的活塞取出,塞入尾羽毛線(像是羽毛球一樣為了在空中穩定!),最後,再將附有毛線的活塞塞入針筒尾端,在這個多出的空間內灌入瓦斯氣後,就創造出了一種壓力!

第二步,是讓藥物不會在打入身體前就不小心噴出來!這裡小巧思是,把針頭開口封起來後,在側邊開一個小開口,並用套子蓋住。這個目的在於,在刺入身體時,套子順勢被推開後,才會顯露出側開口。

此時,加上瓦斯氣的推力,就可以一氣呵成地把藥物打入身體內!

改造後的「吹箭」。圖/DAN-INJECT

完成了超炫改良注射針後,只要再找一根空心長管子,就準備好吹箭的工具了!雖然簡單說就只是用力吹氣,但其實這是很考驗技巧的一項技術,尤其是在目標會移動的狀態下!而老練的獸醫師,可以神準地在 10 公尺以上的距離準確擊中目標!

獸醫體驗營中的吹箭練習畫面。圖/台北市立動物園

其實除了看似土派用吹的吹箭之外,還有很炫的空氣槍可以用科技的力量來取代吹氣的噴射力,但因為屬於管制品,且價位較高,目前還是以傳統吹箭法為主。

吹箭運動中的慢動作畫面。

通常吹箭會瞄準哪裡?

其實給藥途徑很多,有分成皮內、皮下、肌肉以及血管。而吹箭這種方式主要就是透過肌肉注射,如果是需要打皮內、皮下或是血管的藥物劑型或劑量,則不適合透過吹箭的方式給予。

那一般吹箭會瞄準哪裡的肌肉呢?一般會瞄準肉多的地方!獸醫通常會瞄準動物的臀部、大腿等肉多且面積大的地方,提高出擊的成功率。

網傳要保護手臂跟脖子,老實說這些部位真要射中還真不簡單!不提手是很靈活且擺動幅度大的部位。脖子不但肉不多,更是有豐富血管神經的地方,如果是特意瞄準脖子,根本是想謀殺了吧!

總結而言,利用吹箭的方式打疫苗,理論上絕對是可行的!然而,說政府會用吹箭的方式強迫施打高端疫苗,讓民眾心生恐懼,絕對不是一件對疫情有幫助的事。

參考資料

所有討論 2
安之_96
5 篇文章 ・ 5 位粉絲
既來之則安之,目前在念獸醫系。

6

35
5

文字

分享

6
35
5
元旦驚現詭異「血月」,2021年注定是災難的一年?用科學打破凶兆預言!
Mia_96
・2021/01/08 ・360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490 ・五年級

2021 年 1 月 1 日夜晚,有許多南部民眾看見一輪又圓又紅的月亮,甚至泛著血紅色的光,如此詭異的顏色讓許多民眾惶惶不安:「元旦當天出現血月,是不是預言 2021 年將是災難的一年呢?」

俗稱「血月」的天象,真的是引起災難的前兆嗎?

事實上,血月與俗稱「天狗食日」的日食一樣,都只是特殊的天文景象罷了,關於月亮的顏色迷思也不只有血月一種,甚至還有所謂的「藍月」。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用地球科學解開血月、藍月的凶兆傳言吧!

那一顆又紅、又圓的血月

為什麼會有血月的發生呢?首先,當天的月相「圓月」,便是造成天上高掛血月的原因之一。

下圖為太陽、地球、月亮三者的相對位置,太陽與其所發出的太陽光來自圖的右側,地球則為在圖的正中間,而在地球外圈圍繞一圈的,即為地球的衛星——月球。

太陽、地球、月亮的相對位置,以及我們所看見的月相。圖/Wikipedia

在地球外圍的第一個圓圈為「太陽照射到的月球表面」。

因太陽的體積相對於地球與月球十分龐大,而月球與地球之間的距離也比圖中來的更加遙遠,所以如果以讀者的方位看,太陽光永遠會照到月球的右側

有趣的是,因為月球的公轉速度與自轉速度相似,所以月球總以同一面面向地球,地球上的人們看到的月球永遠是同一面唷

最外圍的圓圈為在地球上的「人們抬頭所看到的月相」。

當這三顆星球的相對位置是「地、月、日」時,地球完全無法看到太陽光照亮月球的半面,故當天的月相便是我們時常聽到的「新月」、「朔月」(上圖 3 點鐘方向的月相),時間約在農曆初一前後。

而當它們是「月、地、日」時,地球人可以看到太陽光照亮月球的半面,看起來就是一顆圓圓的月亮,當天的月相即是我們說的「滿月」、「望月」(上圖 9 點鐘方向的月相),滿月的時間約在農曆十五前後。

顏色逐漸變化的月亮。圖/wikipedia

重要的是,滿月時,因為這三顆星球的相對位置是「月、地、日」,所以大部分太陽光都會「先經過地球,再打到月球」。

民眾所拍下的血月,從月亮的圓缺可以知道當時應該在滿月前後,查閱日曆後,也可以確定元旦當天的農曆日期是十八號。

七彩繽紛的太陽光,由不同波長所組成

光,是電磁波的一種,每種天體都會輻射出不同波長長度的電磁波,當電磁波的波長落在「可見光」的波段時,我們就可以用肉眼看見這些光,而不同波長的光,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而太陽光主要放出的電磁波段就是可見光的波段,在可見光的波段中,包含了波長較長的紅光,到波長較短的紫光等七種顏色,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彩虹七顏色。

可見光於電磁波波譜的位置。圖/wikipedia

當我們的眼睛接收到波長比較長的光時,看到的顏色就會偏向紅、橘色,反之短波長的光,即偏向藍、紫色。

被大氣層「改造」的太陽光!

當陽光經過地球大氣層時,會被大氣層中的空氣分子吸收、散射,而不同波長被散射的程度不一樣,短波長(藍光)的電磁波段比較容易被散射,使得大量藍光散射到天空中,天空佈滿著被散射的藍光,才形成我們所看到的藍天。

以上此種空氣分子造成的散射現象稱為「瑞利散射」1

滿月時,因為許多陽光都會經過地球大氣再照射到月球表面,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藍光都會散射於地球大氣層,剩下長波長的紅光繼續前進,最終剩下紅光折射到月球表面,就會使得月球表面看起來偏紅色。這,就是血月的成因。

由此可知其實每一次的滿月多多少少都會被比較多的紅光照射,只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有時紅色很明顯、有時又會不太明顯。

例如,出現月全食時,因為幾乎所有的太陽光都會被地球擋住,只剩下波長較長的紅光可以從大氣層折射到月球表面,容易使月亮呈現明顯的紅色。

總而言之,血月並非災難要發生的前兆,而僅僅是正常的自然現象!

在本影區為月全食,地球會遮住所有來自太陽的直射光,出現只剩下紅光可以折射到月球表面,呈現紅色月亮;在半影區,只有部分的陽光被遮住,即為月偏食或半影月食。圖/wikipedia

不是滿月的血月、越來越紅的夕陽

雖然血月多出現在滿月、月食的時候,但仍有其他情況會影響月亮表面的顏色。

若月亮的仰角較低時,可見光會穿過更厚的大氣層,使藍光更容易散射到大氣中,便更有可能在地平面附近看到紅色的月球,抑或是當空氣中的微粒過多時,也有可能在天空中看到偏紅色的月亮,

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散射」都是使月亮呈現紅色最主要的原因!

平日看到的橙色夕陽也是差不多的道理!當太陽越來越接近地平線,陽光穿過的越大氣層也會更厚、散射更多藍光,使得陽光越靠近地平線而變得更紅了。

美麗的夕陽,也是來自散射!圖/Pixabay

如果當時的大氣中除了空氣粒子外,還有其他粒徑較小的微粒,較小微粒越多,散射作用越強烈,微粒大量反射紅光與橙光,也會使天空出現美麗的彩霞。

藍月才不是藍色的月亮!

除了血月,我們也偶爾會聽到「藍月」。

每當藍月出現,媒體或是社群網站都會爭相報導,並且在旁邊加上大大的藍色月亮照片,使不少民眾都會期待在天空看到藍色的月亮。

殊不知,藍月根本就不是「藍色的月亮」!藍月指的是一個月當中連續出現「第二次滿月」的現象。

我們習慣將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的時間視為一個月,大月有 31 天,小月有 30 天,但事實上,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的週期是 29.5303 天,每個月完整的天數與實際天數的時間差大約為 0.5303 天。

隨著兩者的時間差逐漸累積,每隔 2 到 3 年後,便會使得某個月會多出一次滿月,而這額外多出現一次的滿月即稱做「藍月」。

火山爆發,讓你看見真正的藍色月亮

雖然平常新聞所報導的藍月並不是指「藍色的月亮」,但在很偶爾的偶爾,我們其實真的可以看到稍微偏藍色的月亮。

在劇烈的火山噴發或是森林大火發生時,空氣會充滿火山或是大火產生的懸浮微粒,而這些懸浮微粒的粒徑較大、數量也比平時更多,當它們充滿大氣時,就會使波長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產生大量散射,而我們稱這種散射稱為「米氏散射」2

聖海倫火山美國華盛頓州,曾於 1980 年 5 月 18 日爆發。圖/wikipedia

隨著長波長的光被大量散射,就會使當時的月亮呈現偏藍色,在 1980 年聖海倫火山與 1991 年皮納圖博火山噴發時,人們都在夜空中看到了真正的藍色月亮。

血月、藍月,有哪些特殊意涵?

無論是血月或是藍月,都因非常罕見而被人們賦予特殊的意義,不同的文化對於它們也有許多不同的詮釋。

多數文化都認為紅色月亮擁有著不祥的意義,認為當血月出現時,便會有血光之災發生,也因此當民眾看到血月高掛於天上時,才會將其與災難聯想在一起。

藍月出現的次數較為稀少,所以國外時常會以「Once in a blue moon」來形容較不容易或是不常發生的事件。

  • 編按:如果到 Google 搜尋「once in a blue moon」,會得到藍月出現的頻率: 1.16699016×10-8赫茲。
搜尋「once in a blue moon」的結果。

希望大家再聽到新聞提及血月或是藍月時,可以想起他們的真正成因,別再把人家醜化成凶兆和災難的象徵啦!讓我們的生活處處都充滿著地球科學吧!

備註

  1. 瑞利散射:當微粒粒徑小於 1/10 波長產生的散射現象,例如空氣分子與可見光波段。
  2. 米氏散射:當微粒粒徑等於或大於波長產生的散射現象,例如水滴、汙染物等與可見光波段。
所有討論 6
Mia_96
16 篇文章 ・ 23 位粉絲
喜歡教育又喜歡地科,最後變成文理科混雜出生的地科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