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小心,香噴噴的「滷汁」變成「化學汁」?!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2015/01/05 ・345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0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學新聞解剖室-案件編號6

案情:令人感到憂心忡忡的滷汁?!

1
圖片來源:http://goo.gl/1e1AUn

在寒冷的冬夜,宵夜的首選當然是來點熱呼呼的滷味,那可是解剖員冬天的一大享受,瞧那一鍋滾燙的深色滷味湯汁不停地冒泡,無論是視覺、味覺或身心都覺得暖意一陣一陣地湧上來。

但是,就在12/9那天,解剖員在網路上瞥見中時電子報以加熱滷味越煮越毒?!專家:成一鍋「化學汁」為題,報導滷味經不斷加熱後會變成一鍋「化學汁」,這驚悚的標題馬上吸引了解剖員的目光,報導內容指出:

加熱滷味香噴噴,滾燙滷汁不斷飄出香氣,老闆說,這鍋獨門湯底,從早滷到晚,越滷越香……但專家指出,看似美味的老滷汁,可能變成可怕的「化學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滷汁一直熬煮會有問題?!竟然會變成一鍋化學汁?!真的假的?!有這麼恐怖嗎?但多數滷味攤標榜「獨門湯底」、「越滷越香」又是怎麼一回事?這一切的一切實在太可疑了!(抱頭大叫)

解剖:「滷汁」?「化學汁」?疑點重重?!

科學疑點一:食品添加物溶入湯汁,安全嗎?!

許多老闆都強調「獨門老滷」,從早滷到晚,越滷越香,甚至有的以數年不換的「老滷」自豪,這其中的關鍵問題是「食材中的化學添加物(抗氧化劑、防腐劑等)會不會溶入湯汁中?或是會有多少比例會溶入湯汁中?」假設食材中大部分的添加物都會溶入湯中,那各位就可以放120個心,安心食用「滷過」的滷味吧!因為,這些被「毒物專家」深惡痛覺的含毒食品,經汆燙後,添加物都會溶出,而經數十(或數百)日的「煉製」的滷味湯汁,只要打烊後關火冷卻,鍋中肯定可以結晶析出一堆添加物的結晶鹽,說得誇張點,只要商家撈掉之後又可再做生意,反正湯汁是不賣的,客人也喝不到,賣出的滷味已涮掉了所含的不良物,皆大歡喜。

但是,一般市售滷味通常是連著湯汁一起賣的,一位著名滷味老闆說他每天約留下五分之一「老滷」做為湯底,已數年未換。解剖員假設食材添加物溶入湯汁的量是一定值,姑且記為a,第一天留下做為湯底的量為b,此時添加物含量為ab。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天再加入a,賣出的成分是ab+a,當天又留下b,這時含量為(ab+a)b=ab2+ab。

第三天再加入a,賣出的成分是ab2+ab+a,當天又留下b,這時含量為(ab2+ab+a)b=ab3+ab2+ab。

如此經年累月(n日)後賣出之含量為 abn+abn-1+…….+ab3+ab2+ab +a = a(bn+bn-1+…….+b3+b2+b)+a = ab(1-bn)/(1-b)+a(國中的等比級數求和,Hum~~,所幸是收斂級數)

當b<1,bn趨近於零,上式等於ab/(1-b)+a。以前述老闆所留比例為20%計,第n日後,哪怕n趨近無窮大,賣出濃度也只是1.25a,只比第一天高出25%。同理,若是一天內就添加數次(或n次),其結果也是一樣的。而且,這是基於溶入湯汁的量是一定值所估算的結果,事實上當溶液中已溶有相同物質時,將會減少此物質之溶解度,因此,實際上溶入湯汁的添加物會比上述所估計的量更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只要添加的食材是合格的(巴拉松和砒霜當然不算),滷汁不會因為「老」而風險大增,民眾可在這點上放心(即便政府的把關讓我們很不放心)。

科學疑點二:毒不毒只是一線之隔,關鍵在於「量」!

在ETtoday的報導指出:「像是貢丸裡面,就需要用到結著劑,也就是磷酸鹽,磷酸鹽對於有腎臟疾病的患者,有機會讓病情惡化,若攝入過多的磷酸鹽,原本健康的人也可能吃出血管鈣化或是心血管疾病。」另一段也指出:「滷汁如果不常換過,青菜裡面的亞硝酸鹽類,也可能直接溶進湯裡面,導致滷汁的亞硝酸鹽濃度飆高。而亞硝酸鹽,就曾有研究指出,對於健康的傷害風險,不亞於蔬菜上的農藥殘流,更是主要的致癌因素之一!」這整段都沒有提到,所謂的「過多」定義是什麼?而是將重點放在可能引發的疾病上,令人不安。

若我們將類似的報導更換化學名詞,例如食鹽,也就是氯化鈉,對高血壓的患者有機會讓病情惡化,若攝入過多的食鹽,原本健康的人也可能吃出心血管疾病。相同的邏輯,只要燒菜時加鹽(trust me,菜湯中食鹽的含量離危險值會比滷汁中亞硝酸鹽和磷酸鹽離危險值的比例要近得很多),所以菜湯都等於是「化學毒汁」,但我們會因此而不燒菜嗎?會因此而禁用食鹽嗎?而心血管疾病的肇因只有食鹽攝取過量嗎?

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看到這樣模式的報導:「研究指出過量的XX物質與OO症有高度相關」(不論研究是否可信,不論是否有因果關係),或是「在常見的YY食物中可能含有XX」(不論多寡,或也可能沒有)。我們就很容易自行聯結而推論出要「嚴禁XX以避免罹患OO症」的結論。而我們的媒體最喜歡經由專家訪談之後,把這兩者連在一起,把民眾嚇得要死,偏偏這類不懂保留的新聞層出不窮,時時攻佔媒體版面引起民眾驚慌,我們一定要小心再小心,避免陷入莫名的恐慌之中。倒是同一食材可不要超量攝取(分散風險的概念),這可是食物安全的基本常識,不可不留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下來看看媒體上的問題:

媒體疑點一:天下新聞一大抄,越抄越「失真」?!

因為這關係到解剖員的冬日飲食偏好與廣大民眾的飲食安全問題,於是,解剖員馬上展開相關報導的搜索工作,但如此與民生切身相關的重要問題但卻只有「東森ETtoday」與「uho優活健康網」兩家媒體刊登報導,即便是一則看似沒有成功炒熱話題的神奇新聞,解剖員仍一一檢視這三家媒體的報導,三篇報導有何差異?又有什麼值得大家關注的重點呢?

首先,逐一觀察、比對三家媒體之後發現,「東森ETtoday」的新聞是從「uho優活健康網」原封不動地搬移過來,連新聞標題都是「恐怖加熱滷味!滷汁煮了又煮 恐早已成『化學毒湯』」而這點也在解剖員造訪「uho優活健康網」之後得到解答。在「uho優活健康網」網站首頁下方列出的「授權媒體」當中,「東森ETtoday」就是其中之一。

再來看看中時的報導,明顯可以看出中時的報導是「東森ETtoday」或「uho優活健康網」(簡稱原新聞稿)的精簡版,不僅沒有負責任地說明報導的來源,也遺漏了原新聞稿的資訊,例如原新聞稿中提到的「林口長庚毒物科顏宗海醫師」變成了「專家」二字;又如「化學毒湯」變成「化學汁」等等;又如原新聞稿中「亞硝酸鹽,就曾有研究指出,對於健康的傷害風險,不亞於蔬菜上的農藥殘留,更是主要的致癌因素之一」經過中時轉載,竟然變成「專家說」,把別人的研究硬塞到專家嘴裡,這樣可以嗎?省略的部份也太多了吧!(驚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內媒體在援用國內、外新聞時多數會忽略資料來源,若不經查證,很多事實在轉載的過程中會逐一失真,我們要看的是這樣的新聞嗎?以下省略十萬字。

媒體疑點二:是健康資訊站?!還是醫美、健康食品購物網?!

前述提到,「東森ETtoday」是「uho優活健康網」的授權媒體,因此,也是靠著「東森ETtoday」新聞稿最後列出的「資料來源」,解剖員追查這篇報導的起點。

這一則是來自「uho優活健康網」的新聞報導,該網站乍看之下是個提供健康資訊的網站,但解剖員忍不住好奇,試著暸解這網站背後運作的模式,是單純的健康資訊網?還是有其他的玄機?

除了上述提到的「授權媒體」之外,解剖員試著點擊各項標題,相關頁面出現數十個羅列整齊的合作媒體、公益團體、策略聯盟、供應廠商等,可見這個網站並非單純以健康新聞(科學新聞)為主的媒體,而是各領域的集散地。網站首頁充斥許多醫美、健康的廣告,也清清楚楚、分門別類列出各科專業醫師的介紹,如專長、學經歷、診所位置等資訊;另外,在相關疾病的網頁中也會出現相關藥廠的大名,不禁令人懷疑,這究竟是以健康資訊提供站?或是各家廠商的廣告佈告欄?解剖員不多說,就留給大家去判斷了(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可以合理的猜測,這個以健康資訊知識為吸引點閱的網站,所提供的新聞資訊,也許會很期待民眾進入網站時,最後能成為實實在在的消費者,我們一定要小心再小心,才不會迷失在以健康新聞為包裝的消費陷阱中(筆記ing)。

解剖總結:太簡化、太恐怖的科學新聞,不要相信!

總結前面的解剖結果,這一系列科學新聞報導,反映出台灣媒體缺乏對食品化學添加物的正確認知與進一步查證的求真精神,利用「化學」二字在新聞標題上大做文章,嚇唬閱聽人。此外,雖找來專家背書,卻過度強調食品添加物與疾病間的因果關聯,忽略其他的可能性,引起民眾恐慌。綜合這一次的分析,本解剖室給這一則新聞報導評以如下評價(9顆骷髏頭):

 

綜合剖析評比科學偽新聞指數(滿分5顆)

「關係錯置」指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忽略過程」指數:☠☠☠

「官商互惠」指數:☠☠

 

(策劃/寫作:李暉、賴宣儒、賴雁蓉、黃俊儒)

文章難易度
科學新聞解剖室_96
37 篇文章 ・ 12 位粉絲
「科學新聞解剖室」是由中正大學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所成立的科學新聞監督平台,這個平台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科學解剖專家及義工,以台灣科學新聞最容易犯下的10種錯誤類型作為基礎,要讓「科學偽新聞」無所遁形。已出版《新時代判讀力:教你一眼看穿科學新聞的真偽》《新生活判讀力:別讓科學偽新聞誤導你的人生》(有關10種錯誤的內涵,請參見《別輕易相信!你必須知道的科學偽新聞》一書)。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這樣吃安全嗎?用科學去看「劑量」與「食安」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2023/10/06 ・274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轉載自食藥好文網

  • 文/黃育琳 食品技師

你喜歡吃香腸嗎?香腸嚐起來不但鹹甜多汁,飄散出來的香氣更是令人口水直流,是日常的菜色之一。

然而,香腸的內部環境容易滋生肉毒桿菌,並產生對人類最強的毒素「肉毒桿菌毒素(botulinum toxin)」,只需要 1 克便能毒死一百萬人。

為了避免吃香腸出人命,則需要在香腸內添加亞硝酸鹽以抑制肉毒桿菌生長,但亞硝酸鹽碰到二級胺(通常不新鮮的肉類或海鮮因產生發酵作用或腐敗而生成)可能會產生致癌物質亞硝胺(nitrosamines),一種經動物實驗結果顯示會導致腫瘤的致癌物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啊!聽起來加與不加,兩邊都很不妙,那我們為什麼還繼續吃下去呢?

這裡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資訊,若導致亞硝酸鹽中毒,需要有一定「劑量」。我們應該去思考,人類如何在不會導致中毒的劑量下,有效運用亞硝酸鹽這個物質 [1]

毒理學中最重要的概念「劑量」

亞硝酸鹽是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正面表列的合法食品添加物,只要按《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限量添加(劑量遠低於導致中毒的劑量),那它對人體不但沒有危害,反而能讓我們免於受到肉毒桿菌毒素的威脅。

若是選擇完全不使用亞硝酸鹽,那麼肉毒桿菌毒素中毒的風險則會大大增加。相較之下,使用亞硝酸鹽必然安全許多,既然這樣,世界上還有無毒物質的存在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毒理學之父 Paracelsus 先生(西元 1493-1541 年)曾說:「所有化學物質都有毒,世界上沒有不毒的化學物質,但依使用劑量的多寡,可區分為毒物或藥物。」這也是毒理學最重要的基礎概念 [註]

所有化學物質都有毒,差別僅在「劑量」。 圖/envato.elements

所以世界上並不存在完全無毒的食品,只要過量都可能會導致中毒甚至致死,單純用致癌物、有害物質來區分所有物質其實並不正確,而是要注意它的「劑量」。

當然,加工食品也是同樣的道理。

加工食品吃了不好?也是由劑量決定

常聽大家說,常吃加工食品會對人體有害,對健康造成負擔,但是真的完全都不能吃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適量吃加工食品對身體是不會造危害的,大家所認為天然非加工食品吃太多也一樣會出事。如維繫人體生命的必需物質「水」,這個看似無害的物質,喝太多卻會造成水中毒。

或者是「母乳」這個直接來自人體的物質,也都可能含有微量抗生素、重金屬或塑化劑等,因為人體在長久接觸整個大環境中的污染後,多少會有毒素累積,要完全無毒是不可能的 [2]

許多人說加工食品之所以不好,是因為有部分加工食品,如早餐加糖的穀片、汽水、零食餅乾、罐裝高湯或熱狗等,糖份、鹽份和脂肪含量通常很高,也沒有其它營養價值,吃太多確實會對身體帶來負擔。

另一方面,前面提到的肉毒桿菌毒素,現在已廣泛應用於去除皺紋、瘦臉或瘦腿等醫學美容;人人聞之色變的劇毒「砒霜」,還可以應用在急性前骨髓細胞白血病(APL)的治療 [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只要使用正確的「劑量」,毒藥也可以變仙丹。

要如何判別毒性大小?看半數致死劑量

如此重要的劑量該怎麼看呢?在毒理學觀察物質毒性大小時,有一項很常用的工具——半數致死劑量 LD50

不同用量的化學物質,實驗動物死亡率亦各不相同,通常物質的劑量與實驗動物的死亡率呈現正比。而半數致死劑量(lethal dosage 50%, LD50),指的就是在動物實驗中,使實驗動物產生 50% 死亡率所需要的化學物質之劑量,值愈小表示毒性愈強。

如肉毒桿菌毒素 LD50 約為 100 ng/kg(毒素重量/實驗動物重量),小白鼠的體重為 0.02 公斤,所以只需要 2 奈克(10-9 克),就可以使一半的實驗小白鼠死亡;日常生活中的食鹽(氯化鈉) LD50 約為 40 g/kg,需要 0.8 克才能使一半的實驗小白鼠死亡,兩者的毒性可說是天差地遠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若要妥善運用食品添加物、農藥等物質,就先得找出不會導致中毒的劑量,也就是「無明顯不良反應劑量(no-observed-adverse-effect-level, NOAEL)」。

它是指在動物實驗中,統計上未觀察到任何不良反應的最大劑量,在後續制定容許量時,NOAEL 是很重要的參考指標 [1]

化學物質的毒性大小,要看它半致死劑量的多寡。 圖/envato.elements

「每日可接受攝取量」v.s.「最大殘留容許量」或「使用限量」

若是要找出「人」即使長期每天攝取,也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的量,科學家們會根據動物實驗,計算出「每日可接受攝取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這個數值將作為政府單位作為安全評估的界線,於此界線下會再考量到飲食習慣或田間施藥測試結果,訂定更嚴格的使用限量(如:食品添加物)或最大殘留容許量(maximal residue level, MRL)作為行政執法的依據,超標的廠商將受到懲罰。

但是超標並不代表會中毒,使用限量或 MRL 是依據一般飲食習慣設定,每日的「總曝露量」遠低於 ADI,對人體不會有不良影響。使用限量或 MRL 皆是在科學的基礎下所計算出的管制劑量,對於在管理食品添加物或農藥殘留是非常重要的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毒物學所熟知的「劑量」,大眾也應瞭解

有了劑量的觀念即可明白,即使不小心喝到一杯某一農藥殘留超標 MRL 5 倍的茶飲料,雖然聽起來很可怕,但其農藥總暴露量可能仍遠低於 ADI,更低於 NOAEL,故不需為此感到恐慌。

當大眾看到不認識的毒物名稱時,很容易被恐懼帶著走。而食品安全無法僅靠科學去維護,也需要消費者、媒體、政府和食品業界一起努力,才能做好安全把關。

購買時,建議詳閱食品標示。 圖/envato.elements

因此我們應該了解到食品安全資訊,是需要培養深入認知與討論議題的能力,才能避免流於情緒的宣洩或受到媒體的操弄。

註解

原文為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the poison from a remedy.” [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陳亭瑋,2022。這是毒還是藥?先搞懂「每日容許攝取量」和「最大殘留安全容許量」吧!。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
  2. 李霜茹,2017。怎麼決定多少「劑量」對人體有害?── 「PanSci TALK:食品安全基本功」──「PanSci。食藥好文網 TFDA。
  3. Shibamoto, T. and Bjeldanes, L. F. 2009. Introduction to food toxicology.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_96
65 篇文章 ・ 22 位粉絲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依衛生福利部組織法第五條第二款規定成立,職司範疇包含食品、西藥、管制藥品、醫療器材、化粧品管理、政策及法規研擬等。 網站:http://www.fda.gov.tw/TC/index.aspx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其實元素週期表有很多種!——《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日出出版
・2023/06/10 ・201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前面幾章都在談元素週期表,但還有一個重要面向沒有提到。為什麼有這麼多元素週期表出版,而且為什麼現在的教科書、文章、網路,提供這麼多種元素週期表?有沒有「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追求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有意義嗎?如果有,我們在找出一份最佳週期表的過程中取得那些進展?

種類數量可觀的元素週期表

愛德華.馬蘇爾斯(Edward Mazurs)關於週期表歷史的經典著作中,收錄自一八六○年代首張元素週期表繪出以來,大約七百張的元素週期表。

馬蘇爾斯的書本出版已過了四十五年左右;之後,期間至少又有三百張週期表問世,如果再加上網路上發表的就更多了。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元素週期表,這件事情需要好好解釋。當然,這些元素週期表中,許多並沒有新的資訊,有些從科學的觀點來看甚至前後矛盾。但即使刪除這些具有誤導性的表,留下的數量還是非常可觀。

元素週期表的變體:有圓形的還有立體的?

我們在第一章看過元素週期表的三個基本形式:短元素週期表中長元素週期表長元素週期表。這三類基本上都傳達差不多的訊息,但相同原子價(編按:原子的價數,金屬為正價、非金屬為負價)的元素,在這些表中有不同的分族。

此外,有些週期表不像我們一般認識的表格那樣四四方方。這種變體包括圓形橢圓的週期系統,比起長方形的元素週期表,更能強調元素的連續性。不像在長方形的表上,在圓形或橢圓形的系統中,週期的結尾不會中斷,例如氖和鈉、氬和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不像時鐘上的週期,元素週期表的週期長度不同,因此圓形元素週期表的設計者需要想辦法容納過渡元素的週期。例如本菲(Benfey)的元素週期表(圖 37),過渡金屬排列的地方從主要的圓形突出來。也有三維的元素週期表,例如來自加拿大蒙特簍的費爾南多.杜福爾(Fernando Dufour)所設計的(圖 38)。

圖 37/本菲(Benfey)的圓形元素週期表。圖/《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圖 38/費爾南多.杜福爾(Fernando Dufour)的三維元素週期表。圖/《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但我認為,這些變體都只是改變週期系統的描繪形式,它們之間並無根本上的差異。稱得上重要變體的,是將一個或多個元素放在和傳統元素週期表中不同的族。討論這點之前,我先談談元素週期表一般的設計。

元素週期表的概念好像很簡單,至少表面上是,因此吸引業餘的科學家大展身手,發展新的版本,也常宣稱新的版本某些地方比過去發表的更好。

當然,過去有過幾次,化學或物理學的業餘愛好者或外行人做出重大貢獻。例如第六章提過的安東.范登.布魯克,他是經濟學家,也是首先想到原子序的人,他在《自然》等期刊發展這個想法。另一個人是法國工程師夏爾.雅內(Charles Janet),他在一九二九年發表「左階式元素週期表」(Left-step periodic table),後來持續受到週期表的專家和業餘愛好者的關注(圖 39)。

圖 39/夏爾.雅內(Charles Janet)的左階式元素週期表。圖/《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理想」的追求

那麼,追求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真的有意義嗎?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個人對週期系統的哲學態度。一方面,如果一個人相信,元素性質近似重複的現象是自然世界的客觀事實,那麼他採取的態度是實在論。對這樣的人而言,追求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非常合理。最能代表化學週期性事實的就是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即便這樣的表還沒制訂出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方面,工具論者或反實在論者看待元素週期表,可能會認為元素的週期性是人類強加給自然的性質。若是如此,就不必熱切尋找最理想的元素週期表,畢竟這種東西根本不存在。對約定俗成論者或反實在論者來說,元素究竟如何呈現並不重要,因為他們相信我們處理的,不是元素之間的自然關係,而是人造關係。

——本文摘自《【牛津通識課10】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2023 年 4 月,日出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日出出版
13 篇文章 ・ 7 位粉絲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寫在起司工廠邀請函背面的曠世巨作:元素週期表出現的這一天——《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
日出出版
・2023/06/09 ・112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門得列夫一直思考著元素、原子量、分類,但是足足想了十年之久,才終於迎來「我發現了!」這個時刻,就是一八六九年二月十七日這一天,也許可以訂為「我發現了!」紀念日。這一天,他取消了以顧問身分視察起司工廠的行程,決定投入研究他日後最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元素週期表

真正的發現

首先,他在起司工廠邀請函的背後,把幾個元素的符號列成兩行:

接著,他列出一個稍微更大的陣列,包括十六個元素:

當天晚上,門得列夫就把整個元素週期表都畫了出來,包括六十三個已知元素。此外,這張表還留了幾個空格給當時未知的元素,甚至預測這些未知元素的原子量。

他將這張表複印兩百份,寄給整個歐洲的化學家。同年三月六日,門得列夫的同事在俄羅斯化學學會一場會議上宣布這項發現。一個月內,這個新成立的學會就在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另一篇更長的則在德國發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多數關於門得列夫的大眾讀物和紀錄片會說他在夢中想到他的元素週期表,或在玩紙牌接龍時把牌當成一個個元素。這兩個故事,尤其後者,現在已經被許多門得列夫的傳記作者視為是杜撰的,例如科學史家麥克.戈爾丁(Michael Gordin)。

原則的堅持

還是回來討論門得列夫的科學方法吧。他和對手洛塔爾.邁耶爾很大的不同是,他不相信所有物質的統一性,也不支持普洛特關於元素具有複合性質的假說。門得列夫也刻意與三元素組的想法保持距離。例如,他提出氟應該和氯、溴、碘放在一起,形成一個至少四個元素的族。

洛塔爾.邁耶爾專注於物理原則,主要關注元素的物理性質,而門得列夫則非常熟悉元素的化學性質。然而,說到分類元素最重要的標準時,門得列夫堅持以原子量排序,不容許有任何例外。當然,許多在門得列夫之前的人,例如尚古多、紐蘭茲、奧德林,以及洛塔爾.邁耶爾都承認原子量的重要性,儘管程度不一。但是門得列夫對原子量與元素的本質有更深層的哲學理解,得以一探尚未被人發現的元素,進入這個未知領域

——本文摘自《【牛津通識課10】元素週期表:複雜宇宙的簡潔圖表》,2023 年 4 月,日出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日出出版
13 篇文章 ・ 7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