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不止於「直覺」
二十多天以來,香港經歷了回歸後最巨大的政治風波,雨傘運動期間,「蠻不講理、寸步不讓」幾乎成了官民互相指責對方的口頭蟬﹐整場風波筆者亦置身其中,近日局勢約略緩和,筆者也有了喘息時間,繼續分享值得細味之研究。上一回以分析火車難題的第一重設問,再次帶出演化與道德直覺的關聯,反思我們日常生活究竟有多少道德抉擇出於理性判斷,有多少卻是被道德直覺所迷惑。這樣的話題也不乏趣點,例如一些讀者將討論第一重設問的思辯,扯往討論「思想實驗」在哲學上的源流和意義。另外,筆者驚覺與不少的讀者遭遇了相類情況,不論課堂內外,曾經遇上那些執迷的讀書人,純粹抽出第一重設問扭曲成道德兩難,去質問別人,甚至輕率地譴責對方作出功利主義的抉擇,沒有帶出第二重設問真正道德兩難的關鍵之處。
可見,即使哲學討論也不容易出於理性批判,意氣用事、歪曲脈絡、偷換論題的現象隨處可見,化作無休止爭奪勝敗的辯論。事實上,從政治領袖的頑劣固執、絕不妥協,到輿論界的爭辯不休,理性的彰顯似乎離我們很遠,極容易陷入各類情意結和心理問題之中,而本文是繼「道德直覺」之後,帶出另一系列防礙我們客觀看事的研究。
「認知失調」的可怕
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在著作《當預言落空》(When Prophecy Fails)中記錄了一件真人真事:1954年,一位名叫瑪莉安.基奇(Marion Keech)的家庭主婦,宣稱在家中收到來自外星人對人類的末日預言,指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午夜,大西洋的海水會急速升起,淹沒世界諸國,唯獨相信一位名為薩納德(Sanander)的神靈才能得救。後來,她將訊息轉告一位研究外星人的博士,不久召集了數十名信徒,部分人不惜辭退工作、變賣資產,為迎接末日做好準備。事件引起了傳媒關注,也令萬分好奇的費斯汀格與他的同僚假裝信徒混進去團體之中。,到了十二月二十一日午夜,一眾相信外星人預言的信徒,比預期時間再多等了好一會兒,最終,大西洋的海水仍未升起,世界也未被淹沒,一切如故。可是,為數不少的的信徒並未否認預言落空的事實,反而相信是數十人的「念力」感動了上帝,令世界免於毀滅;數小時後,那位博士向信徒說:「我已經走了這麼遠的路,我幾乎放棄了所有的事,切斷了所有的連結⋯⋯我沒有質疑的本錢,我必須相信。」上述事件,正是費斯汀格援以說明「認知失調理論」(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的經典事例,人們通常先入為主相信一些觀念,到遭遇徹底對立的觀念 / 證據 / 理據 ,信念之間出現矛盾不安,他們面對這種狀態極可能加以漠視,隨之尋找一些自我安慰的主觀理由,堅信自己沒有錯誤。(理論所帶出的「問題」,通常是指人們未有改信消解矛盾的新信念,尋找各種理由堅持原有一致的觀念,但同時意味著矛盾依然存在。)[1]
為多方面探究認知失調,費斯汀格進行過一項實驗,他找來一些受試者,要求他們花一小時去做極為無聊的事情,例如不停地轉動木板上的木栓,並要求他們答應會欺騙其他無知的參與者,刻意說轉動木栓這玩意很有趣,並不無聊。他將受試者分成兩組,完成任務後,一組得到一元酬勞,另一組得到二十元酬勞。結果,僅得一元酬勞的組別,事後會尋找一些理由表示轉動木栓也有它趣味之處,並非完全欺騙他人參與無聊遊戲,而另一組卻依然認為自己遵照遊戲規則,成功欺騙其他人浪費了一小時。費斯汀格進一步推斷,以一元的回報去欺騙旁人,情感上難以說服自己,他們會扭曲認知,寧願相信轉動木栓「也有它趣味之處」是真實的,相反,取得二十元欺騙他人有點值得,便較難出現「認知失調」的情況。
自high自脹法
當問題涉及「自我」,尤其在進行自我評估時,我們便十分容易「自我感覺良好」。曾經,經濟學家丹.阿雷利(Dan Ariely) 和麥可諾頓(Michael Norton)藉故為大學生完成智力測驗,當中給予機會學生「偷看答案」,以觀察學生的取態跟測驗表現的落差。實驗後他們發現,沒有偷看答案的學生,誤信自己的智力足以取得優秀分數,結果當然比偷看答案的學生成績更差,那些最自信的學生都高估了自己的智力。對於人們這類主觀情意結,兩位心理學家分別以不同的術語加以分析,雪莉.泰勒(Shelley Taylor)視之為「正向錯覺」(positive illusion),即人們過度相信自我能力和質素,總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而愛蜜麗.普羅尼(Emily Pronin)則視為「偏見的盲點」(bias blind spot),絕大部分的人對自我評估都會出現偏差,然而人人都會認為評估無比客觀,不容置疑。
此外還有一個量化研究,學者多明尼克.強森(Dominic Johnson)曾設計了「自我欺騙量表」,他發現絕大部分的人都會高估自己(男性尤其嚴重),出現正向錯覺,唯獨擁有「憂鬱心理」的人,比較能正確評估現實。[2]
又是大腦的錯?
或許,我們會認為上述情況,是否個別學者誇張的說辭,實際上我們並沒有如此自欺欺人吧?不過,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理論物理學博士.曼維迪諾(Leonard Mlodinow) ,總結了不少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的研究後,就人們主觀意情結、自我中心,漠視一切違反事實的觀念,提出深刻反思:
「數十年來,研究型心理學家都以為人是客觀的觀察者,會評估局勢,並用理性的態度追求真理、分析社交世界的特性。⋯⋯然而如今我們已經知道,相反的說法可能比較貼近事實。健康的一般人,無論是學生、教授、工程師、陸軍中校、醫生、業務經理,都會認為自己很能幹、稱職,就算事實正好相反。
⋯⋯我們總以為大腦計算很客觀,但其實大腦並不像電腦那般超然,反而深受我們的特性和欲望影響。事實上,當某個議題涉及到自身利益,大腦就會開始進行『動機性推理』;議題若與自身無關,大腦才會冷靜、客觀的思考。……具體的說,『動機性推理』牽涉到某些大腦區塊連結,是冷靜思考時不會發生的反應,包括邊緣系統的額葉眼眶面皮質和前扣帶皮質,以及後扣帶皮質和楔前葉,而後兩者也跟情緒激動下的道德判斷有關。大腦就用這些生理機制來欺騙我們。」[3]
說到這裡,筆者想起香港那位梁振英先生,他上任至今對處理事情的所作所為,除了小圈子的死忠外,鮮有人會認同他的管治,當中更包括公務員及商界,但他依然故我,說謊面不改容,用一切理由扭曲現實,極度偏執;不難發現,他的「認知失調」比宗教狂熱者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認識心理學之餘,面對如此亂局,見者足戒。往後,筆者還打算分享《自戀時代》(The Narcissism Epidemic: Living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一書,總結現代社會文化給我們那些自戀情意結的心理枷鎖。
[註一]:
- cognitive dissonance
- 伊安.萊斯禮(Ian Leslie)著:《不說謊,我們活不下去﹗》(Born Liars),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0月,p.183 – p.201。
- 曼羅迪諾(Leonard Mlodinow)著:《潛意識正在控制你的行為》(Subliminal: 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臺北市:遠見天下文化,2013年6月,p272 – p.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