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16
1

文字

分享

0
16
1

迷因也能發大財?!占卜算命與保健養生中的迷因體——《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

八旗文化_96
・2021/02/28 ・3837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占卜和算命

從魔法水晶和塔羅牌、到芳香療法和順勢療法,這個迷因體使用上述的伎倆傳遞開來,而某些載子則因此賺取金錢。以塔羅牌為例,想像你去尋找一位塔羅牌的讀牌者,你感到不安,因為你覺得她似乎洞察你整個人生和性格,並且給予建議解決困擾你的問題。她似乎把你瞭解得十分透徹,並且說出某些事情的細節,而這些事情你認為她不可能從別的管道得知。或許她說的是像這樣(閱讀下文時,請試著想像一位表情誠懇、充滿慈悲的女性,直接對著你說出這些話。她的一舉一動都讓你覺得她很關心你和你的問題,並且在讀牌之餘會抬起頭來,深深看進你的眼睛): 

你需要他人的喜愛和欣賞,但你卻對自己非常苛刻。你的外在展現出紀律和自制,內在卻感受到擔憂不安。你不時深深懷疑自己是否做出正確的決定。

我從牌卡上看到,你喜歡動物。你有一隻貓,牌卡也告訴我,你去年去了法國一趟。我知道你很擔憂自己的背痛,但這張卡的方位顯示出,你的身體很快就會康復。我看到你像孩子一樣玩耍—現在你自己可能不知道,不過當你仔細檢查,會發現你的左腿有個疤。

證據顯示,塔羅牌的讀牌者是無意識卻純熟地使用一般回應反饋、閱讀肢體語言,以及「巴納姆效應」(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個陳述真的能套用在自己身上,但不適用於他人)而獲致成功。引言中的前三句,取自經典的「巴納姆個性閱讀」(Forer 1949)。其他的巴納姆陳述則是正向的(很少人會認為自己心地不善良)、雙向的(其中一半注定在你身上是真的)、以及模擬兩可的(你可以讀出自己想讀的東西)。通過試誤法得出正確的名字和日期,顧客會忘記所有錯誤的嘗試,並且會把讀牌者所問的問題記憶成陳述事實的句子。裡面的一些細節,則是來自我針對六千多名英國報紙讀者的調查中經常聽到的內容(Blackmore 1997)。調查結果顯示,29% 的人養貓, 27% 的人曾在去年去了法國,30% 的人有背痛(其中並不包括以前可能有過背痛的人),以及 34% 的人左膝有傷疤。你只需要其中幾項說對了,就能讓對方驚訝萬分。

「巴納姆效應」讓人認為,讀牌者或靈媒的陳述真的能套用在自己身上,但不適用於他人。圖/pexels

因此顧客會帶著驚訝離開,塔羅牌讀牌者也越加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事情還沒完。在這過程中,顧客會採納許多塔羅牌的迷因。讀牌者的特殊能力是你沒有的;塔羅牌掌握著古老的奧祕,是不信者無法獲取的;當你洗牌時, 塔羅牌有如魔法般調整成宇宙的節奏,揭開你祕密的命運。他們會彰顯你內在的美善,讓你觸及更偉大的天性等等。

這些迷因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們看似解釋了顧客的經驗,並納入了所有正確的伎倆。它們要獵取的恐懼是對不確定的恐懼,是對於在複雜到可怕的世界中做出錯誤決定的恐懼。人們通常是在生命最低潮、需要指引時,才會去找靈媒。這表示他們更容易在這時候相信更高力量或是特殊洞見的主張。「控制幻覺」的運作也有利於這些迷因。當我們對情況的控制提升,壓力就會減少;而要是無法達成真正的控制,控制的幻覺就會取而代之(Langer 1975)。許多研究人員已證實這種幻覺的力量,而超自然的信仰者會比不信者更容易臣服於這種力量(Blackmore and Troscianko 1985)。類似的論點也應用到與千里眼、手相術、風水、占卜鐘擺以及尋水術相關的迷因體。已有數千種實驗確切證實了占星術是錯的(Dean et al. 1996),卻仍有四分之一的美國成年人相信占星術的基本信條,十分之一定期閱讀占星術專欄(Gallup and Newport 1991)。我認為以迷因自我複製的力量來解釋這惱人的事實, 會比直接說這些人都是笨蛋、無知或易受騙的人要好得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迷因自我複製的力量來解釋大多數人相信超自然力量的事實, 會比直接說這些人都是笨蛋、無知或易受騙的人要好得多。圖/imgflip

我們可以看看,某些新世紀運動的現象如何善加運用了利他主義的伎倆。充滿特殊能力的水晶是為你而造;古埃及的營養補充品能改善你的生活,為你注入自然的生命力;色彩諮詢治療師能讓你的內在能量和宇宙調和;靈媒是屬靈的人,是為了幫助你而存在(而且並沒有真的要跟你收費)。事實上, 這些占卜術只是表面上看起來能看到未來,或是閱讀一個人的心智,實際上卻經常提到善、愛、憐憫和靈性。我們很少問這麼直白的問題:占星術或水晶球跟「靈性」有什麼關係?這沒有直白的答案,但這些法術卻是靠這種關係在運作的;書店把這歸類到「心智、身體和心靈」這個類別。這對於真正的憐憫或靈性而言不是什麼好消息,但對新世紀運動的賺錢迷因則是好消息。

我刻意先選擇去處理某些人可能會覺得最微不足道的迷因體。它們或許微不足道,卻在現代社會中施展出驚人的力量,並且帶動了大量金錢的流動。這些迷因體塑造出我們思考自身的方式,而或許最重要的是,它們導致許多人相信顯然就是假的事物。任何可以達成上述情況的事物,都值得好好瞭解一番。而一旦事情涉及另類醫學以及無效療法的推銷,賭注就更大了。

保健養生

一項調查顯示,美國人每年造訪提供非正統療法的「老師」四億兩千五百萬次,花費一百三十億美元,並有高達50% 的美國人採用這類療法(Eisenberg et al. 1993)。當我們對另類或補充療法有了更精確的定義之後, 對這種療法的使用者的預測便降低到10%,並且宣稱其榮景在英國可能已經過去(Ernst 1998)。儘管如此,金流依舊非常大。

有些治療在適當情況下確實能帶來療效,像是放鬆、催眠、香療(以芳香精油按摩)以及某種草藥醫學。另外還有一些治療方式也許有用,但並非基於原先設定的理由。舉例來說,針灸能止痛,但目前我們是以腦內啡來解釋(大腦本身分泌出類似嗎啡的化學物質),而不是傳統中醫理論中的「氣」(Ulett 1992; Ulett et al. 1998)。整脊的過程具備有效的身體操作,但它的傳統理論是錯的,有時還會有危險。而許多其他療法則混合了有效跟無效的操作。然而,有許多廣為使用的療法是完全無效的,甚至對健康有害(Barrett and Javis 199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迷因的觀點來看,我們不需要問為何人們這麼蠢,把大把金錢花費在已證實無效的療法上,也不需要問聰明人怎麼會這麼輕易就被江湖郎中給騙了,更無需追問理應關懷病患的治療師,為何如此可惡地把錯誤的信念推銷給脆弱的病人?我們該做的是,哪些迷因讓這些療法能大行其道?我們希望藉此瞭解為何它們傳播得如此快速,又如此強力影響我們的社會,而其他更有效的療法卻無法達到這樣的成效。我們甚至不需要追問,究竟哪些療法有效,哪些無效(不過當我們生病時這絕對是重要問題!)。所宣稱的療效是否具有效性,只是迷因成功的判準之一,還有許多其他判準也要納入考量。一旦我們開始用這種角度思考,很容易就會看到熟悉的特徵。

迷因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們獵取了顧客對不確定的恐懼,看似解釋了顧客的經驗,並納入了所有正確的伎倆。圖/pexels

另類療法獵捕的是恐懼。疼痛的恐懼、對疾病的恐懼,以及對死亡的恐懼。它利用了大多數人尚未獲得滿意解釋的自然經驗,也就是尋找治療師後感到狀況有些改善的經驗。毫無疑問,人們在去看了針灸治療師、藥草師、整脊師或順勢治療師之後,通常都會感覺自己好多了。這些病患通常投注了很多金錢才看到這些師傅,這些師傅開出來的「處方」更是所費不貲。這在英國這樣的國家更是大行其道,因為正規醫療在國民保健署中是免費的。「認知失調」的理論解釋了為何這很重要:任何人花費五十五英鎊卻發現治療無效,會經歷認知失調,得出自己是笨蛋或浪費大把金錢的結論。因此,為了降低這種失調,最顯而易見的方式就是說服自己感覺好多了(並且花費越高,你的感覺越好)。「控制幻覺」能降低這種壓力以及某些症狀,因為至少你在為健康付出努力。當治療師問你上週的治療有沒有效時,社會壓力的因素就會進入,這時你會覺得有義務回答「有」,或至少給一些鼓舞人的回應。而一旦你回答「有」,你就會希望自己前後一致,而越加相信自己在好轉。安慰劑的作用威力強大,並且當治療師看起來極具權威,這種威力還會更大。他們可能會使用頗具威嚴的口吻,並說出讓人另眼相看(即便難以理解)的解釋。

他們的解釋會混雜著看似科學的專有名詞以及奧祕的詞彙。他們會自由引入超凡的存有以及看不見的力量,包括神和靈,會通過眼前這位靈性治療師來運作。另類療法最常見的用字可能是「能量」,一種看不到也無法檢驗的能量。針灸的「氣」以及整脊的「自癒力」之微妙,是無法用當今任何科學技術來探究的,這使得相關迷因得以處於免於反證的保護傘之下。最後, 他們也自由運用了利他主義的伎倆,像是召喚了「愛的力量」等等。另類療法的治療師通常真心關心前來求助的人們,並相信自己真的對病患有幫助。當病患告訴他們自己感覺好多了,他們就會認為(或是誤認為)他們的治療理論是正確的。否則他們的關心也只是裝出來的。不論如何,病患都會很可能會採用他們的迷因,不論真假,而這些都構成了持久又賺錢的迷因體之強大公式。難怪我們周圍有這麼多這類迷因。

——本文摘自泛科學 2021 年2月選書《迷因:基因和迷因共謀的人類心智和文化演化史》,2021 年 1 月,八旗文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八旗文化_96
34 篇文章 ・ 20 位粉絲
外部視野,在地思索, 在分眾人文領域,和你一起定義、詮釋和對話。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上網也要有「技術」!從言論、隱私到國安,你我都該懂的界線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8 ・236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以為鍵盤俠天下無敵?小心一個不留神就觸法!人們常忽略「網路並非法外之地」這個重要事實。不只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同樣適用於網路空間,隨著科技發展,更多應網路特性而生的法律規範也相繼出現。從基本的言論自由到隱私權保護,從智慧財產權到國家安全,法律體系正全面性地回應數位時代的種種挑戰。

在臺灣,網路上的言論自由權利源自《憲法》第 11 條的明確規定:「人民有言論、講學、著作及出版之自由。」釋字第 509 號則指出,「國家應給予最大限度之維護,俾其實現自我、溝通意見、追求真理及監督各種政治或社會活動之功能得以發揮。」網路快速傳播的特性放大了言論的影響力,而大法官的解釋將言論自由的邊際刻畫得更明確,這在數位時代裡顯得格外重要。

網路與社群媒體的快速傳播,放大了言論的影響力。圖/unsplash

網路上的性、暴力與未成年保護

顯然言論自由並非是毫無限制,2023 年 11 月的一起案件就展現其中一種界線的樣貌。當時,一名 36 歲男子將他和網友在網咖的性愛影片上傳至推特,還寫下「《網咖包廂實戰計 1》我跟某公司 OL 戰鬥」等文字。這段影片一經發布,當事女子立即採取法律行動。最終,法院依其以網際網路「供人觀覽猥褻影像」的罪名,判處該名男子拘役 30 日,得易科罰金。這個判決清楚說明了,即便在虛擬空間,散布猥褻影像仍須承擔實質的法律責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別是在保護未成年人方面,法律的規範更加嚴格。《刑法》第 235 條明文禁止散布、播送或販賣猥褻物品,無論形式是圖文、聲音還是影像。而《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第 36 條更進一步禁止任何形式的兒童色情製品被製造、散布和持有。2019年彰化縣曾層發生過這樣一起案件:一名陳姓中年男子將9歲女童帶往居所,不僅強迫她觀看色情影片,還對她進行猥褻行為,甚至將過程上傳至 Google 雲端。儘管他後來試圖以資助女童就學表達悔意,法院仍以加重強制猥褻等罪,判處他 4 年 4 個月有期徒刑。

不實言論的散布同樣可能觸犯法律。2021 年 9 月爆發的「台大狼師案」就是一個警示。一名女大生在網路上指控教師誘騙她發生關係並傳染性病,幾個月後又指控對方對她進行強制性行為。當她提出告訴時,檢方卻查無性侵事實,加上她反覆的說詞,不僅性侵告訴失敗,還因誹謗罪反被加重判刑。

當駭客、間諜都轉戰網路戰場

2013 年,一名退役空軍上校赴陸經商時被情治單位吸收,返台後透過人脈網絡發展組織、刺探軍事機密,並以空殼公司掩護非法報酬,這個情報網持續運作了 8 年之久。

在涉及國家安全的議題上,法律的態度更是嚴厲。根據《國家安全法》第 2 條的規定,任何人都不得為境外敵對勢力及其控制的組織、機構進行資助、主持、操縱、指揮或發展組織,更不能洩漏、交付或傳遞公務機密,違反者將面臨嚴厲的刑事處罰。《刑法》規定,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者,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首謀更要判處無期徒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抄襲與轉貼的邊界在哪裡?

在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上,臺灣也經歷了數位時代的轉變。台灣第一個網路著作權相關判決,就發生在傳統出版與數位平台的碰撞之中。南方社區文化網路負責人陳豐偉等三人在中山大學 BBS 上發表的文章,未經同意就被《光碟月刊》收錄在隨刊光碟中發行。三人向台北地檢署提告後,《光碟月刊》發行人兼總經理黃俊義被判處七個月有期徒刑,緩刑三年。這個判決為數位時代的著作權保護樹立了重要典範。

臺灣首例網路著作權案判決,為數位時代智慧財產權保護樹立典範。圖/envato

近年來,影音平台的著作權爭議更趨複雜。2022 年,知名 YouTube 頻道「觸電網」就因為片商車庫娛樂檢舉七十多支未經授權的影片,導致經營 12 年的頻道被迫下架。車庫娛樂透過律師聲明,這是針對「未經合法授權影音內容」的標準處理,並表明將追究民事與刑事責任。

受害了怎麼辦?申訴管道報你知

當我們在網路上的權利受到侵害時,可以根據侵害類型尋求不同的救濟管道。最基本的言論自由權利受到侵犯時,可以先向社群平台提出檢舉。若遇到更嚴重的情況,如散布猥褻影像、非法性私密影片等,除了平台檢舉外,還可以向警方提告,或是尋求衛福部「性影像處理中心」的協助。

在面對網路霸凌、不實言論時,可以向台灣事實查核中心、MyGoPen 等組織求助,協助澄清真相。若發現有害兒少身心健康的不當內容,則可以向 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提出申訴。這個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支持的組織,會在受理後進行查核、轉介業者改善或依法處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智慧財產權的侵害在網路時代極為常見,就像「觸電網」遭片商檢舉下架的案例。這類情況可以透過平台既有的著作權保護機制處理,情節嚴重者也可以提起民事訴訟要求賠償。若發現可疑的廣告或不公平交易行為,則可以向公平交易委員會檢舉;若是特定領域的違規內容,則應該向各該主管機關反映,例如藥品廣告歸衛福部管轄、證券期貨廣告則由金管會負責。

網路時代的法律規範正不斷演進,從個人隱私到國家安全,從言論自由到智慧財產權,每個面向都在尋求數位環境下的最佳平衡點。作為網路使用者,我們必須理解並遵守這些法律界線,同時也要懂得運用各種救濟管道保護自身權益。唯有每個人都清楚了解並遵守這些規範,才能共同營造一個更安全、更有序的網路環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當心網路陷阱!從媒體識讀、防詐騙到個資保護的安全守則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17 ・300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網路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伴隨著便利而來的,還有層出不窮的風險與威脅。從充斥網路的惡假害訊息,到日益精進的詐騙手法,再到個人隱私的安全隱憂,這些都是我們每天必須面對的潛在危機。2023 年網路購物詐欺案件達 4,600 起,較前一年多出 41%。這樣的數據背後,正反映出我們對網路安全意識的迫切需求⋯⋯

「第一手快訊」背後的騙局真相

在深入探討網路世界的風險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錯誤訊息」和「假訊息」的本質差異。錯誤訊息通常源於時效性考量下的查證不足或作業疏漏,屬於非刻意造假的不實資訊。相較之下,假訊息則帶有「惡、假、害」的特性,是出於惡意、虛偽假造且意圖造成危害的資訊。

2018 年的關西機場事件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當時,燕子颱風重創日本關西機場,數千旅客受困其中。中國媒體隨即大肆宣傳他們的大使館如何派車前往營救中國旅客,這則未經證實的消息從微博開始蔓延,很快就擴散到各個內容農場。更令人遺憾的是,這則假訊息最終導致當時的外交部駐大阪辦事處處長蘇啟誠,因不堪輿論壓力而選擇結束生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同年,另一則「5G 會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不實訊息在網路上廣為流傳。這則訊息聲稱 5G 技術會影響人體免疫力、導致更容易感染疾病。儘管科學家多次出面澄清這完全是毫無根據的說法,但仍有許多人選擇相信並持續轉發。類似的例子還有 2018 年 2 月底 3 月初,因量販業者不當行銷與造謠漲價,加上媒體跟進報導,而導致民眾瘋狂搶購衛生紙的「安屎之亂」。這些案例都說明了假訊息對社會秩序的巨大衝擊。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對抗錯假訊息

面對如此猖獗的假訊息,我們首要之務就是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每當接觸到訊息時,都應先評估發布該消息的媒體背景,包括其成立時間、背後所有者以及過往的報導記錄。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主流媒體通常較為可靠,但仍然不能完全放下戒心。如果某則消息只出現在不知名的網站或社群媒體帳號上,而主流媒體卻未有相關報導,就更要多加留意了。

提升媒體識讀能力,檢視媒體背景,警惕來源不明的訊息。圖/envato

在實際的資訊查證過程中,我們還需要特別關注作者的身分背景。一篇可信的報導通常會具名,而且作者往往是該領域的資深記者或專家。我們可以搜索作者的其他作品,了解他們的專業背景和過往信譽。相對地,匿名或難以查證作者背景的文章,就需要更謹慎對待。同時,也要追溯消息的原始來源,確認報導是否明確指出消息從何而來,是一手資料還是二手轉述。留意發布日期也很重要,以免落入被重新包裝的舊聞陷阱。

這優惠好得太誇張?談網路詐騙與個資安全

除了假訊息的威脅,網路詐騙同樣令人憂心。從最基本的網路釣魚到複雜的身分盜用,詐騙手法不斷推陳出新。就拿網路釣魚來說,犯罪者通常會偽裝成合法機構的人員,透過電子郵件、電話或簡訊聯繫目標,企圖誘使當事人提供個人身分、銀行和信用卡詳細資料以及密碼等敏感資訊。這些資訊一旦落入歹徒手中,很可能被用來進行身分盜用和造成經濟損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網路詐騙手法不斷進化,釣魚詐騙便常以偽裝合法機構誘取敏感資訊。圖/envato

資安業者趨勢科技的調查就發現,中國駭客組織「Earth Lusca」在 2023 年 12 月至隔年 1 月期間,利用談論兩岸地緣政治議題的文件,發起了一連串的網路釣魚攻擊。這些看似專業的政治分析文件,實際上是在臺灣總統大選投票日的兩天前才建立的誘餌,目的就是為了竊取資訊,企圖影響國家的政治情勢。

網路詐騙還有一些更常見的特徵。首先是那些好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優惠,像是「中獎得到 iPhone 或其他奢侈品」的訊息。其次是製造緊迫感,這是詐騙集團最常用的策略之一,他們會要求受害者必須在極短時間內作出回應。此外,不尋常的寄件者與可疑的附件也都是警訊,一不小心可能就會點到含有勒索軟體或其他惡意程式的連結。

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社群媒體的普及更是帶來了新的挑戰。2020 年,一個發生在澳洲的案例就很具有警示意義。當時的澳洲前總理艾伯特在 Instagram 上分享了自己的登機證照片,結果一位網路安全服務公司主管僅憑這張圖片,就成功取得了艾伯特的電話與護照號碼等個人資料。雖然這位駭客最終選擇善意提醒而非惡意使用這些資訊,但這個事件仍然引發了對於在社群媒體上分享個人資訊安全性的廣泛討論。

安全防護一把罩!更新裝置、慎用 Wi-Fi、強化密碼管理

為了確保網路使用的安全,我們必須建立完整的防護網。首先是確保裝置和軟體都及時更新到最新版本,包括作業系統、瀏覽器、外掛程式和各類應用程式等。許多網路攻擊都是利用系統或軟體的既有弱點入侵,而這些更新往往包含了對已知安全漏洞的修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使用公共 Wi-Fi 時也要特別當心。許多公共 Wi-Fi 缺乏適當的加密和身分驗證機制,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能夠輕易地攔截使用者的網路流量,竊取帳號密碼、信用卡資訊等敏感數據。因此,在咖啡廳、機場、車站等公共場所,都應該避免使用不明的免費 Wi-Fi 處理重要事務或進行線上購物。如果必須連上公用 Wi-Fi,也要記得停用裝置的檔案共享功能。

使用公共 Wi-Fi 時,避免處理敏感事務,因可能存在數據被攔截與盜取的風險。圖/envato

密碼管理同樣至關重要。我們應該為不同的帳戶設置獨特且具有高強度的密碼,結合大小寫字母、數字和符號,創造出難以被猜測的組合。密碼長度通常建議在 8~12 個字元之間,且要避免使用個人資訊相關的詞彙,如姓名、生日或電話號碼。定期更換密碼也是必要的,建議每 3~6 個月更換一次。研究顯示,在網路犯罪的受害者中,高達八成的案例都與密碼強度不足有關。

最後,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社群媒體上的隱私設定。許多人在初次設定後就不再關心,但實際上我們都必須定期檢查並調整這些設定,確保自己清楚瞭解「誰可以查看你的貼文」。同時,也要謹慎管理好友名單,適時移除一些不再聯繫或根本不認識的人。在安裝新的應用程式時,也要仔細審視其要求的權限,只給予必要的存取權限。

提升網路安全基於習慣培養。辨識假訊息的特徵、防範詐騙的警覺心、保護個人隱私的方法⋯⋯每一個環節都不容忽視。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享受網路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確保自身的安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5
4

文字

分享

0
5
4
除了蚯蚓、地震魚和民間達人,那些常見的臺灣地震預測謠言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2/29 ・27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交通部中央氣象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 文/陳儀珈

災害性大地震在臺灣留下無數淚水和難以抹滅的傷痕,921 大地震甚至直接奪走了 2,400 人的生命。既有這等末日級的災難記憶,又位處於板塊交界處的地震帶,「大地震!」三個字,總是能挑動臺灣人最脆弱又敏感的神經。

因此,當我們發現臺灣被各式各樣的地震傳說壟罩,像是地震魚、地震雲、蚯蚓警兆、下雨地震說,甚至民間地震預測達人,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現象?

今日,我們就要來破解這些常見的地震預測謠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漁民捕獲罕見的深海皇帶魚,恐有大地震?

說到在坊間訛傳的地震謠言,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是盛行於日本、臺灣的「地震魚」傳說。

在亞熱帶海域中,漁民將「皇帶魚」暱稱為地震魚,由於皇帶魚身型較為扁平,生活於深海中,魚形特殊且捕獲量稀少,因此流傳著,是因為海底的地形改變,才驚擾了棲息在深海的皇帶魚,並因此游上淺水讓人們得以看見。

皇帶魚。圖/wikimedia

因此,民間盛傳,若漁民捕撈到這種極為稀罕的深海魚類,就是大型地震即將發生的警兆。

然而,日本科學家認真蒐集了目擊深海魚類的相關新聞和學術報告,他們想知道,這種看似異常的動物行為,究竟有沒有機會拿來當作災前的預警,抑或只是無稽之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可惜的是,科學家認為,地震魚與地震並沒有明顯的關聯。當日本媒體報導捕撈深海魚的 10 天內,均沒有發生規模大於 6 的地震,規模 7 的地震前後,甚至完全沒有深海魚出現的紀錄!

所以,在科學家眼中,地震魚僅僅是一種流傳於民間的「迷信」(superstition)。

透過動物來推斷地震消息的風俗並不新穎,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早在西元前 373 年的古希臘,就有透過動物異常行為來猜測地震的紀錄!

人們普遍認為,比起遲鈍的人類,敏感的動物可以偵測到更多來自大自然的訊號,因此在大地震來臨前,會「舉家遷徙」逃離原本的棲息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臺灣 1999 年發生集集大地震前後,由於部分地區出現了大量蚯蚓,因此,臺灣也盛傳著「蚯蚓」是地震警訊的說法。

20101023 聯合報 B2 版 南投竹山竄出蚯蚓群爬滿路上。

新聞年年報的「蚯蚓」上街,真的是地震警訊嗎?

​當街道上出現一大群蚯蚓時,密密麻麻的畫面,不只讓人嚇一跳,也往往讓人感到困惑:為何牠們接連地湧向地表?難道,這真的是動物們在向我們預警天災嗎?動物們看似不尋常的行為,總是能引發人們的好奇與不安情緒。

如此怵目驚心的畫面,也經常成為新聞界的熱門素材,每年幾乎都會看到類似的標題:「蚯蚓大軍又出沒 網友憂:要地震了嗎」,甚至直接將蚯蚓與剛發生的地震連結起來,發布成快訊「昨突竄大量蚯蚓!台東今早地牛翻身…最大震度4級」,讓人留下蚯蚓預言成功的錯覺。

然而,這些蚯蚓大軍,真的與即將來臨的天災有直接關聯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蚯蚓與地震有關的傳聞,被學者認為起源於 1999 年的 921 大地震後,在此前,臺灣少有流傳地震與蚯蚓之間的相關報導。

雖然曾有日本學者研究模擬出,與地震相關的電流有機會刺激蚯蚓離開洞穴,但在現實環境中,有太多因素都會影響蚯蚓的行為了,而造成蚯蚓大軍浮現地表的原因,往往都是氣象因素,像是溫度、濕度、日照時間、氣壓等等,都可能促使蚯蚓爬出地表。

大家不妨觀察看看,白日蚯蚓大軍的新聞,比較常出現在天氣剛轉涼的秋季。

因此,下次若再看到蚯蚓大軍湧現地表的現象,請先別慌張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事實上,除了地震魚和蚯蚓外,鳥類、老鼠、黃鼠狼、蛇、蜈蚣、昆蟲、貓咪到我們最熟悉的小狗,都曾經被流傳為地震預測的動物專家。

但可惜的是,會影響動物行為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科學家仍然沒有找到動物異常行為和地震之間的關聯或機制。

遍地開花的地震預測粉專和社團

這座每天發生超過 100 次地震的小島上,擁有破萬成員的地震討論臉書社團、隨處可見的地震預測粉專或 IG 帳號,似乎並不奇怪。

國內有許多「憂國憂民」的神通大師,這些號稱能夠預測地震的奇妙人士,有些人會用身體感應,有人熱愛分析雲層畫面,有的人甚至號稱自行建製科學儀器,購買到比氣象署更精密的機械,偵測到更準確的地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若認真想一想就會發現,臺灣地震頻率極高,約 2 天多就會發生 1 次規模 4.0 至 5.0 的地震, 2 星期多就可能出現一次規模 5.0 至 6.0 的地震,若是有心想要捏造地震預言,真的不難。 

在學界,一個真正的地震預測必須包含地震三要素:明確的時間、 地點和規模,預測結果也必須來自學界認可的觀測資料。然而這些坊間貼文的預測資訊不僅空泛,也並未交代統計數據或訊號來源。

作為閱聽者,看到如此毫無科學根據的預測言論,請先冷靜下來,不要留言也不要分享,不妨先上網搜尋相關資料和事實查核。切勿輕信,更不要隨意散播,以免造成社會大眾的不安。

此外,大家也千萬不要隨意發表地震預測、觀測的資訊,若號稱有科學根據或使用相關資料,不僅違反氣象法,也有違反社會秩序之相關法令之虞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震預測行不行?還差得遠呢!

由於地底的環境太過複雜未知,即使科學家們已經致力於研究地震前兆和地震之間的關聯,目前地球科學界,仍然無法發展出成熟的地震預測技術。

與其奢望能提前 3 天知道地震的預告,不如日常就做好各種地震災害的防範,購買符合防震規範的家宅、固定好家具,做好防震防災演練。在國家級警報響起來時,熟練地執行避震保命三步驟「趴下、掩護、穩住」,才是身為臺灣人最關鍵的保命之策。

延伸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2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