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傳遞到人的東西都算是迷因。這包含你會的字詞、你所知道的故事、你從其他人身上習得的技能和習性,以及你喜歡玩的遊戲、你所唱的歌,還有你所遵行的規矩。
因此舉例來說,每當你靠左(或靠右)行駛、吃咖哩搭配拉格啤酒或是吃披薩配可樂、哼唱某首歌的旋律,甚至握手,都在跟迷因打交道。每個迷因都以其獨特方式在其獨特歷史中演化,但每個迷因也都藉由你的行為來讓自己複製下去。
以「生日快樂歌」為例。全世界數以百萬人,也許是數兆人,都知道這旋律。確實,我只需要寫下這幾個字,你可能就在腦海裡開始哼唱這首歌了。這幾個字會影響你,也許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想,你腦中的記憶就開始翻攪了。這是怎麼來的?一如其他數以百萬人,你是模仿得來的。某些事物、某些資訊、某種指令,就寄宿在人們腦中,於是現在我們在生日派對都唱同一首歌。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迷因。
迷因無差別地四處散播,不管它們是有用的、中性的,還是絕對有害的。一個精采的新的科學想法,或是科技上的發明,都會因為有用而散播開來。「聖誕鈴鐺」會散播開來,是因為樂曲好聽好記,儘管這首曲子嚴格說來沒有什麼用處,但絕對能引起你的注意。然而,有些迷因卻一定會造成傷害。像是連鎖信、老鼠會、翻新的詐騙手法、無效的減肥餐,以及危險的藥物「治療」。當然了,迷因並不在乎結果好壞,它就跟基因一樣自私,只是盡其所能地散播出去。
用在基因的簡略說法也能用在迷因身上。我們可以說迷因「自私」,說它們「冷漠」,說它們「想要」把自己傳播出去等等之類的。但我們要表達的是,那些得以複製並散播出去的才是成功的迷因,反之則是不成功的迷因。這才是迷因「想要」被複製、「想要」你傳遞它們,以及「毫不關心」這對於你或你的基因有什麼影響的涵義。
這就是迷因這個概念背後的力量。要開始以迷因的方式來思考,我們的心智必須有重大翻轉,一如生物學家在接受自私基因的概念時所經歷的翻轉。我們的想法不再被視為我們所造,也不是用來服務我們,而是視為具有自主性的自私的迷因,只用來讓自身能複製。我們人類由於具有模仿能力, 僅成為物理性的「宿主」讓迷因得以寄宿。這就是從「迷因觀點」看世界。
迷因恐懼
這確實是個令人害怕的想法,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人們經常會在迷因二字標上引號,彷彿對於使用該詞深感抱歉。我甚至看過傑出的演講者,在齊眉處彎起雙手食指和中指,再以特別聲量強調出「迷因」二字。這個詞逐漸廣傳,甚至納入了《牛津英語詞典》。人們成立討論團體,網路上也出現《迷因學期刊》,還似乎在網路空間擁有狂熱的追隨者。但迷因在學院中就沒受到那麼盛大的歡迎。細讀近期關於人類起源、語言演化和演化心理學的最佳著作,裡面根本沒出現過迷因二字(「迷因」並未列入Barkow et al. 1992; Diamond 1997; Dunbar 1996; Mithen 1996; Pinker 1994; Mark Ridley 1996; Tudge 1995; Wills 1993; Wright 1994)。迷因的觀念似乎與這些學科毫無瓜葛,而我要表明的是,現在我們該認真考慮去採納這項主張:在人類生活和演化中,有第二種複製子在背後運作著。
迷因的其中一個問題是,這個概念衝擊了對於我們是誰以及我們為何在此的最深沉假設;這總是發生在科學領域。在哥白尼和伽利略之前的時代, 人們相信自己身處宇宙中心,在上帝為人類特別預備的世界裡。漸漸地,我們必須接受太陽不僅沒有繞著地球轉,人類還住在由眾多星系所組成的廣袤宇宙中某個平凡無奇的星系裡一顆渺小而微不足道的行星之上。
一百四十多年前,達爾文由天擇驅動演化的理論,首度提供一個無需偉大設計者的合理演化機制。人們對於自己來源的觀點,從聖經故事中人是上帝按著自己的形象的特殊創造,轉變到傳承自類人猿祖先的動物—這的確是莫大的跳躍,也引發人們對達爾文的許多嘲諷和激烈反對。儘管如此,我們都適應了這個跳躍,並且接受了我們是由演化所創造的動物。然而,倘若迷因理論有效,我們就得進行另一次大跳躍,接受一套類似的演化機制,以解釋人類心智和人類自身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