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一年四月二十二日,在斯德哥爾摩城裡,一名五十二歲的馬車伕吞下整罐鴉片處方藥。L先生(姑且稱之)被房東發現後送醫,醫護人員忙成一團,使出各種對付服藥過量的工具:漏斗、一截管子,以及溫水,試圖把藥物稀釋並排出體外。這種技術現今稱為洗胃,當時的病例報告則稱為「胃的清洗」(gastric rinsing)。
如此形容治療程序有點故弄玄虛,彷彿L先生的胃是女性貼身衣物,只需要沖沖水。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病人癱坐在椅子上幾乎神智不清,醫護人員把水灌進病人的胃,一連灌好幾次。每次灌水,胃都似乎還能再裝進更多水,這種跡象顯示,L先生的胃應該有漏洞。
如果你把吃定義成「把東西放進嘴裡然後吞下去」的機械動作,你就可以說L先生因為吃藥丸,結果把自己吃死了。一般來說,這是把自己吃死的唯一方法。胃裡裝太多東西以致於撐破,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身體會有一系列保護性的反射動作。當胃撐到超過某種程度,比如吃了聖誕節大餐、喝了一大堆啤酒,或是被瑞典醫護人員努力裝滿了水,胃壁的伸張受器會提醒大腦,此時大腦便發出聲明說:「已經吃飽,該停止了」。大約在同時,還會進行「暫時性下食道括約肌鬆弛」,或是打嗝。胃部頂端的括約肌會暫時放鬆、排出氣體,回復到安全及紓解的程度。
有可能需要更嚴格的手段。「很多人吃東西會遠遠超過那個臨界點,包括我自己有時候也會。」研究消化不良的專家瓊斯(Mike Jones)說。他是胃腸專科醫生兼維吉尼亞聯邦大學的醫學教授。「也許他們藉由飲食來紓壓。或者單純就是:『你知道嗎?那個檸檬派實在是好吃到不行。』」身體發出的警告跡象愈來愈明顯:肚子痛、想嘔吐,最後終於發出最後通牒──反胃吐出來。健康的胃在尚未達到臨界點之前,就會趕快把胃清空。
除非有什麼原因讓胃無法清空。以L先生的案例來說,就是鴉片在礙事。L先生的驗屍解剖完成後,基艾貝格(Algot Key-Åberg)在某德國醫學期刊發表案例報告,他寫道,病人「顯示出嘔吐的強烈衝動。」但一直做不到。基艾貝格是當地大學的醫學教授,為人小心謹慎。我請了一位叫英格柏格的人來翻譯,請他把基艾貝格的論文大聲唸給我聽。光是描寫L先生的胃和食道平行的破裂傷口,就占了整整兩頁半的篇幅。埋首於論文的英格柏格讀到一半忽然抬起頭說:「因此我認為清洗並未發揮作用。」
L先生的胃是基艾貝格所遇到,第一個因為裝太滿而破裂的例子。他寫道,這個案例「在文獻上是獨立事件」。醫學界必須了解其來龍去脈,好讓未來的洗胃人員對其危險性有所警惕。到底是水量多寡、還是水流強度影響較大?「為了進一步釐清,」基艾貝格繼續說:「我必須利用屍體的胃來做實驗。」英格伯格輕呼了一聲。「這樣的實驗我進行了很多次。」
那年春天,斯德哥爾摩城裡無人招領的屍體,總共有三十具被送到基艾貝格的實驗室,任由擺布成「半坐姿」固定在椅子上。基艾貝格對於細節錙銖必較的精神令人佩服。這種坐姿的設計,不知是為了模仿L先生接受治療時的姿勢,或者只是反映出,讓屍體假裝晚宴賓客抬頭挺胸的困難度?
基艾貝格發現,如果胃的緊急排氣及清空系統無法發揮作用(因為處於麻醉昏迷狀態,或人已死亡),基本上裝到三、四公升(約一加侖)時就會破裂;如果裝得慢一點、輕一點,也許可以支撐到六、七公升。
在非常非常罕見的情形下,完全清醒的活人的胃也有可能支撐不住。一九二九年,《外科年鑑雜誌》曾發表一篇關於胃自發性,也就是在沒有外力因素或潛在弱點的情況下破裂的案例評論。有十四個人不顧身體緊急棄食系統的警告,讓自己吃到沒命。在這些人的胃裡,最危險的東西就是通常最後才吃下去的碳酸氫鈉(小蘇打),亦即發泡錠胃藥的主要成分。小蘇打緩解胃痛有兩種方式:一是中和胃酸,二是產生氣體使下食道括約肌暫時放鬆。(因食物或飲料積極發酵而引起的胃脹氣比較少見。《外科年鑑雜誌》的綜合報導中,有一人死因是「充滿酵母的青啤酒」,另兩人的死因則是德國酸菜。)
前不久,邁阿密─戴德縣(Miami-Dade County)兩名醫療檢驗員提出案例報告,有一位三十一歲食慾過盛的心理學家,被發現半裸陳屍於自家廚房地板上,她飽脹的大肚子裡,裝了超過七‧五公升未充分咀嚼的熱狗、花椰菜,以及早餐麥片。醫療檢驗員發現屍體斜靠著櫥櫃,「周圍有各式各樣一大堆的食物、破掉的汽水瓶、一支開罐器和一個空雜貨袋」以及「致命的一擊」:一盒剩下一半的小蘇打(窮人家的發泡錠胃藥替代品)。在此案例中,脹得像汽球一樣的胃並沒有破裂,而是把她的橫隔膜往上推擠到肺部,令她窒息而死。據兩位研究員推論,有可能是氣體把一根未充分咀嚼的熱狗往上擠,頂住胃部上方的食道括約肌,結果卡在那裡,讓她不能打嗝也吐不出來。
碳酸氫鈉加酸的化學反應會產生驚人的壓力,為了加深印象,我建議大家去網路上看看無數致力於「小蘇打火箭」的任何一個網站。或者比較嚴肅一點,去查詢莫德菲爾德(P. Murdfield)在一九二六年的傑作,他把半加侖的薄鹽酸倒進新鮮死屍的胃裡,然後加入一點碳酸氫鈉,結果把死屍的胃給撐爆了。
紓解胃漲較安全的方式是喝幾口碳酸飲料,或是吞些空氣。有人會習慣性吞空氣,這在臨床上稱為吞氣症,有些胃腸專科醫生稱這種病人為「打嗝人」。「你看很多打嗝人,」瓊斯說:「他們硬生生大口吞空氣,像是習慣性的神經抽搐。大約有三分之二的打嗝人完全不知道自己會這樣。你看他們在你面前吞空氣,然後還說:『醫生,我一直打嗝,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打嗝太多也要小心?
除了社交上的副作用,習慣性打嗝還會使過多的胃酸濺灑到食道,並把氣體也從胃裡噴出。如果情況太嚴重或太常發生,胃酸便會灼傷食道。現在你又有另一個理由可以去看瓊斯醫生:胃灼熱。要接觸多少的胃酸才算「太多」?根據賓州大學胃腸專科醫生梅茲(第九章曾提過他)的研究,大約每天接觸超過一小時就算太多,這是指一天之中,正常的食道與胃酸接觸的累計時間。(患有胃酸逆流的人,食道浸泡在胃酸裡的時間比這多得多;以他們的情況來說,括約肌可能會有裂縫。)
有一種習慣性胃酸逆流的手術治療方法,稱為「胃底摺疊術」,有時反而會製造出打嗝的問題。這時你真的絕對要離碳酸氫鈉遠一點。「我知道十五年前有個案例,有個男子吃了一頓大餐,然後又服用過多的發泡錠胃藥,」瓊斯接著在電話裡發出爆炸聲。「就好像巨蟒劇團(Monty Python)演出的短劇『薄荷薄片餅』,劇中人物狼吞虎嚥大吃大喝,最後他說,『只要再吃這塊薄荷薄片餅就好了……』」
本文摘自《大口一吞,然後呢?:深入最禁忌的消化道之旅》,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