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民視《科學再發現》贊助,泛科學獨立製作
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是科學家和一般民眾合作來進行科學研究,這種合作關係一方面能讓民眾有機會參與或操作科學研究的一部份,又可以減輕科學家的工作負擔,是個雙贏的好方法。例如在台灣東華大學自資系楊懿如老師和兩棲類保育志工在兩棲類數量及棲地調查的合作就是很成功的例子。美國的這個 American Gut Project 也是一個公民科學的例子,而且有正式的研究報告出爐了。你可以捐款 99 元美金,這個組織會寄採樣包給你,然後你根據裡面的說明拿著棉花棒在要求的部位如皮膚啊口腔啊糞便啊塗一塗採樣(包括家裡的狗),然後把一包樣本寄回去,一陣子之後你會收到一份專業報告,研究人員用很貴的設備幫你做完了分析,告訴你身體的樣本裡細菌的種類及相對數量,同時也提供你大部份人的狀況,來讓你知道自己的結果有沒有很奇怪。
這篇報告裡總共分析了 159 個個體樣本,來自 60 個家庭。每個家庭包括兩個以上的成人。其中 17 個家庭沒養狗但有小孩,17 個家庭有養狗但沒養小孩,8 個家庭有狗也有小孩,18 個家庭沒狗也沒小孩。一看就是要比較成人之間,成人跟小孩,成人跟狗之間的菌相相似程度。結果呢,全家人的菌相比較接近,特別是皮膚的菌相。或許家人對撞或撞同面牆的機會比較大(好啦,不一定要是牆),接觸機會多,可能菌相就比較接近了。
過去研究發現小孩在成長過程的前三年腸道菌相隨年紀改變。這個研究發現口腔菌相也隨年紀改變,而且變動更大;但是皮膚就沒那麼明顯的改變,顯然天天在家裡環境裡沾來沾去的影響比較重要。小朋友額頭上的細菌 Propionibacteria 數量隨年紀一直增加;這群細菌可以耐油脂的攻擊,數量上升反映的是小朋友長大了,額頭越漸油亮。
講完小孩來講狗。養狗的人皮膚細菌種類最多樣,多了很多人跟狗狗共有的細菌,雖然數量都不多。養狗的兩個人還會因為這隻狗而讓彼此的皮膚菌相變得更相似。好玩的是,明明貓就很愛跑到人身上呼嚕呼嚕,養貓並不會增加皮膚上的細菌多樣性。噢對了,作者說養小孩也不會。有可能是美國人比較常抱狗而不理貓跟小孩嗎?我想應該不會是這個原因吧。
研究原文
Song SJ, Lauber C, Costello EK, Lozupone CA, Humphrey G, Berg-Lyons D, Caporaso JG, Knights D, Clemente JC, Nakielny S, Gordon JI, Fierer N, Knight R. Cohabiting family members share microbiota with one another and with their dogs. Elife. 2013 Apr 16;2:e00458. doi: 10.7554/eLife.0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