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Abell 2744:潘朵拉星系團

臺北天文館_96
・2011/07/03 ・1319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559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天文學家首度同時在同一幅畫面中捕捉到4組正在合併中的星系團。這個被天文學家戲稱為「潘朵拉星系團(Pandora’s Cluster)」的Abell 2744,位在玉夫座方向,距離約35億光年遠,含有各種奇怪結構,是到目前為止天文學家所觀測到的所有星系團中,最複雜、星系合併撞擊最劇烈者之一,其中某些撞擊所產生的現象更是前所未見。

利用錢卓X射線觀測衛星(Chandra X-ray Observatory)觀測到的X射線資料以紅色顯示,呈現溫度高達數百萬度的氣體分佈狀況。藍色部分則是哈柏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HST)、歐南天文台(ESO)超大望遠鏡(Very Large Telescope,VLT)、日本昴望遠鏡(Subaru)的觀測資料,顯示總質量分佈狀況,絕大部分質量來自神秘的暗物質(dark matter)。此外,HST和VLT的可見光資料則顯示出星系團中各成員星系。

其中,圖中紅色標示出各局部區域裡熾熱氣體最集中的地方,而藍色圓圈則標示出所有物質質量分佈最集中的地方。而星系團的「核心(core)」區域,發射X射線的熾熱氣體可見呈現如同「子彈形」結構,核心位置恰好位在熾熱氣體和暗物質之間;這樣的分野,肇因於其中一場撞擊事件發生時所產生的衝擊波,讓熾熱氣體雲裡的帶電粒子速度減緩而發出X射線,但暗物質卻不會受到這樣的影響而直接通過衝擊波,因此幾乎沒有任何X射線輻射。

而在西北區(圖中標示NW的區域),熾熱氣體和暗物質間的分野更明顯。但令人驚訝地,熾熱氣體居然比這些絕大部分是暗物質的黑暗團塊還近了500,000光年,科學家猜測可能是早先的重力交互作用過程中,將這些氣體向前甩出的結果。在北區(標示N的區域)和西區(標示W的區域),又可見到另外兩個熾熱氣體和暗物質分離的例子;其中西區中熾熱氣體和暗物質分離的距離,是目前所有觀測到類似現象中最大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潘朵拉星系團因而變成:有的地方含有大量熾熱氣體,有的地方有大量暗物質卻沒有星系和熾熱氣體,有的地方則有暗物質與星系但沒有熾熱氣體(顯然是撞擊過程中,氣體被剝奪走了)等等,相當複雜。

天文學家們追蹤觀測這場長達3億5000萬年撞擊事件的細節,結果發現至少有4個從不同的方向來的不同星系團牽涉在其中。為了瞭解Abell 2744複雜的撞擊歷史,天文學家設法將Abell 2744中三種型態的物質分佈位置詳細繪製出來,如右上圖:其中,雖然星系很明亮,但它們僅佔了Abell 2744總質量的5%以下;熾熱氣體僅能在X射線影像中見到,約佔了20%左右;而剩下的75%是完全不可見的暗物質。

暗物質是種奇怪的物質,不會發出輻射,也不會吸收或反射其他天體的光,只有從與其他天體或物質的重力交互作用得知它們的存在與數量多寡。為了定出這些神秘物質的確切位置,這些天文學家藉助所謂的「重力透鏡(gravitational lensing)」方式進行測量:遙遠星系的光穿過暗物質最集中的區域時,會受到暗物質重力的影響而偏折,讓遙遠星系的可見光影像變形;仔細測量並繪製這些星系影像變形的狀況,就可建構出暗物質質量集中的地點。

星系團是宇宙中,有重力束縛的最大天體結構,因此是研究宇宙學的最佳工具。這些天文學家希望未來能更深入瞭解Abell 2744的成長過程,並藉此瞭解暗物質的性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2011.06.22, KLC

  1. http://chandra.si.edu/photo/2011/a2744/,
  2. http://www.eso.org/public/news/eso1120/

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臺北天文館_96
482 篇文章 ・ 43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0

4
0

文字

分享

0
4
0
SmartReading 科普閱讀力大賽——打造新世代自主閱讀指標,培養學子適性成長!第三屆頒獎典禮暨第四屆賽事啟動!
PanSci_96
・2022/09/26 ・381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08 課綱開啟全新閱讀素養時代。

科學素養不再侷限於考試的解題方法,學生閱讀科學讀物時,如何在氾濫資訊中找到高品質、適合學習程度的科學素材,是教育現場至關重要的課題。

臺灣師範大學 SmartReading 團隊將 AI 讀物難度分級技術,透過測驗、選書、閱讀、讀後回饋四大功能,完整記錄孩子的學習歷程,提升中小學生科普閱讀動機,成為自律自主的科普學習者。

臺灣師範大學於 110 年至 111 年間,與國科會、新北市、臺中市等單位合作,連續辦理三屆「SmartReading 科普閱讀力大賽」,每屆競賽歷時半年。競賽組別以國小三年級至高中一年級共分七個組別。參賽學校涵蓋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花東等十九縣市,報名參賽人數累計八千餘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第四屆科普賽將擴大辦理,邀請PanMedia泛科學馮瑞麒總經理、數感實驗室賴以威教授、臺大科教中心賴亦德執行長,持續提供參賽者更生活化、趣味化的科普文章。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由系統建置適合學生閱讀的兩千多本科普讀物

競賽期間,參賽學生使用「SmartReading 適性閱讀」系統,透過精準快速的中文閱讀能力診斷,將閱讀程度與讀物難度適配。藉由系統已建置,適合國小三年級至高中一年級的 2,180 餘本科普讀物,不僅能激勵其學習動機,更可有效提升選擇的效率,降低科學閱讀恐懼。第三屆科普閱讀力大賽不受疫情波擾,採實體與線上兩種施測方式,於 111 年 5 月份圓滿完成賽事。

111 年 9 月 24 日於臺灣師範大學舉行頒獎典禮,邀請新北市教育局張明文局長、臺北市教育局鄧進權副局長、臺灣閱讀協會陳昭珍理事長、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卓意翔副校長、親子天下兒童產品事業部副總經理林彥傑、新北市信義國小陳桂蘭校長到場擔任頒獎嘉賓。參賽學校師生、家長齊聚典禮會場,為優秀的得獎同學喝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11 年 9 月 24 日於臺灣師範大學舉行頒獎典禮,邀請新北市教育局張明文局長、臺北市教育局鄧進權副局長、臺灣閱讀協會陳昭珍理事長、康橋國際學校秀岡校區卓意翔副校長、親子天下兒童產品事業部副總經理林彥傑、新北市信義國小陳桂蘭校長到場擔任頒獎嘉賓。參賽學校師生、家長齊聚典禮會場,為優秀的得獎同學喝采。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師大宋曜廷副校長表示,數位閱讀邁向新時代,團隊使用「SmartReading 適性閱讀」系統作為科普賽競賽平台,期望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藉由測驗、選書、規劃的「智慧閱讀三步驟」,培養學子的跨領域閱讀力與閱讀習慣,讓學生們手握知識大門的鑰匙,成為自律自主的「SmartReader」。

科普閱讀競賽的三大特色

一、適配閱讀能力與圖書難度,擴增多元書籍與文章素材

參賽學生首先須參加中文適性閱讀能力診斷(DACC),依據診斷結果,配合其當前閱讀能力的科普推薦書單,讓學生選書有依據、個人化。本競賽目前共有「推薦書單」、「推薦文章」等 2 種閱讀素材,主題包含植物/動物、數學、天文地科、物理/化學等 8 大類別。「推薦文章」功能,則與「PanSci 泛科學」及「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合作評選,當前提供 600 餘篇線上科普短文,競賽期間提供已超過 4,000 人次的瀏覽次數。

二、綜合性閱讀五力分數,開啟學生全方位閱讀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競賽賽程為期半年,學生透過「前測、閱讀任務挑戰、後測」三個階段。競賽期間,系統詳細記錄每週閱讀歷程,並產出線上「閱讀五力分數」報表。自主規劃閱讀期間計算為「規劃力」;讀後評量填答結果計算為「執行力」;閱讀多元書籍類別的結果計算為「博學力」;閱讀單一書籍類別的深化成果則計算為「精進力」;前後測成長結果計算為「成長力」。將閱讀能力數據化、可視化。

三、閱讀任務徽章,深化學生文化素養與科普閱讀興趣

本競賽內建徽章蒐集系統,參賽者於指定時間依據提示完成閱讀任務,即可獲得期間限定的特色科普徽章。任務內容包含閱讀指定的書單及文章類別、世界性科普節日、科學家生辰、台灣重要節慶與其他隱藏任務。本屆各年級累計獲得徽章達 20423 枚,因設計活潑及任務類型多樣,大受參賽者好評。

競賽結果發現學生的閱讀偏好

一、科普閱讀參與,國小男性最踴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動期間參賽者共完成約 21,153 本的書籍評量。以不同學習階段來看;國小參賽者整體閱讀平均本數為 24 本,男生平均閱讀本數為 28 本,女生平均閱讀本數為 20 本。國、高中參賽者因科普讀本難度較高,需要較長的閱讀時間及一定的科學基礎知識,國中參賽者整體平均閱讀書籍數為 10 本;高中參賽者中女性平均閱讀本數多於男性,整體平均閱讀書籍數為 7 本。

總閱讀量/本人數平均閱讀量/本
全體學生21,1531,10019
8,05150516
13,10259522
國小學生17,47971624
6,47432520
11,00539128
國中學生3,45935510
1,4611669
1,99818911
高中學生215297
116148
99157
活動期間參賽者共完成約 21,153 本的書籍評量。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二、學生偏好閱讀動物/寵物類與地球生態/天文類書籍

整體參賽學生對於科普書籍的喜愛程度,以植物/動物類(男生 28.19%、女生 27.91%)最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昆蟲老師上課了!:吳沁婕的超級生物課》、《小島上的貓頭鷹》、《神奇樹屋》等系列)。在次要類別,男女皆喜好生態/生命科學類的書籍(男生 15.20%、女生 16.87%)。

整體參賽學生對於科普書籍的喜愛程度,以植物/動物類最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次要類別,男女皆喜好生態/生命科學類的書籍。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三、參賽學生閱讀歷程的質與量均佳,表現令人驚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次參賽學生皆積極參與競賽。

以三年級組第一名得主,臺北市立大同國小的林靖軒同學為例,競賽期間閱讀書籍本數高達 383 本,書籍讀後評量的通過率更高達 95%,書籍不僅讀得多,更是能讀得要領。

四年級組第一名為第二次參賽的新北市信義國小謝秉言同學,本次競賽期間共閱讀 427 本書。

其中五年級組為本次競爭最激烈的一組,臺北市立長春國小的黃葦川同學以及高雄市立集美國小的吳勁毅同學,兩者僅以極小的分數差距位居第一及第二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第一次參與競賽的高雄市立正義國小的孫政遠,競賽期間閱讀 281 本書籍,通過率達到 97%。

四、教育主管機關、學校師長及家長支持鼓勵,帶動學生優異表現

新北市教育局致力於推動智慧閱讀教育,不遺餘力,成果豐碩。本屆競賽全台共 2,104 人報名參與,全國賽獎項獲獎學生共計 36 人,其中新北市得獎學生便囊括 14 位,表現相當亮眼。

家長與學校師長共同陪伴,使得學生能專注於本次競賽,並有相當卓越的成果,例如新北市康橋國際學校、臺中市明道中學、臺中市葳格國際學校、臺北市東山中學等校,皆因全力推廣閱讀活動,才能有優異的競賽成果。以新北市康橋國際學校國中部為例,此次七年級組參賽者,全國賽前5名得主中,康橋中學就獲有 3 名的佳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師大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洪嘉馡教授說明第三屆科普閱讀力大賽成果。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第四屆科普閱讀力大賽即將開跑

延續前三屆廣受好評之科普賽事,第四屆科普賽將擴大辦理,邀請「PanMedia 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馮瑞麒總經理、「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賴以威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賴亦德執行長,持續提供參賽者更生活化、趣味化的科普文章,預期第四屆科普閱讀力大賽將能讓全球讀者有更高品質的閱讀體驗和更充實的閱讀收穫。

活動詳情請參閱官方網站
新聞聯絡人: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辦公室——鄭德蓉 02-2366-0916 #11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科普閱讀力UpUp!泛科學、數感實驗室加入臺師大第三屆 SmartReading 科普閱讀力大賽
PanSci_96
・2021/10/16 ・157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閱讀素養是從小便需要培養的重要能力,不過,要讀得好、讀得懂,卻不是件容易事。為了協助學生深入閱讀不偏食,臺師大與科技部攜手合作,通過科普閱讀力大賽,陪孩子一起跑一場科普閱讀馬拉松。

第二屆順利結束後,第三屆閱讀力大賽更邀請了泛科學(泛科知識股份有限公司)、數感實驗室 Numeracy Lab 一起加入,讓內容更多、更廣,希望帶給學生們滿滿的閱讀力!

學生讀得太淺怎麼辦?SmartReading 適性閱讀陪你深入閱讀

光是 2020 年,台灣共出版了 3 萬 5 千多種出版品,可說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然而,孩子們到底有沒有讀「懂」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宋曜廷副校長分享了史丹佛大學最新的研究,其中發現:有近 2/3 的高中生無法區分網站上的「新聞」與「廣告」,凸顯學生們讀得「淺」的問題。此外,需要思考與批判的科普閱讀,歷年推行總是遇到不少阻礙,因為較缺乏故事性,常常被學生們「打入冷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述種種難題,到底該如何克服呢?就去參加配備「SmartReading 適性閱讀」系統的科普閱讀力大賽吧!

參與科普閱讀力大賽的學生們,需要先參加中文適性閱讀能力診斷(DACC),透過診斷結果,為每位學生量身打造專屬「推薦書單」。獲得書單後,學生們便可以依照自己喜歡的進度和方式去挑戰閱讀任務,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最後進行評量,確認閱讀成效。

除了量身打造的閱讀計畫,閱讀力大賽還特別設計了超級有趣的科普徽章,像是科味滿滿的「π」徽章,就讓孩子們愛不釋手,嘗試增加閱讀量、甚至挑戰並不熟悉的作品類別,努力得到專屬徽章。

更厲害的,是超深入的「閱讀五力分數」評量系統,不但為考慮學生自主規劃閱讀的「規劃力」、填寫評量的「執行力」,還會考量學生閱讀的多元程度,看看他們是否具有「博學力」以及代表閱讀深入程度的「精進力」等等。再輔以前後測的閱讀成長情況,計算「成長力」,可說是任何閱讀的面向都不馬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學生們都喜歡讀什麼?動物、生態惹人愛

第二屆科普閱讀力大賽中,共有 2 千多位學生報名,歷經半年,共完成了近 8 千本書籍評量,平均一位學生閱讀了 13 本書籍。

看了這麼多內容,哪些是孩子最喜歡的呢?動物/寵物類遙遙領先,再來則是地球生態、天文類相關書籍。有趣的是,進入國中之後,學生們的閱讀習慣也逐漸轉變,心頭最愛變成了是地球生態/天文類書,再來則是綜合科學類。

國小參賽者更是這次比賽的小小黑馬,像是四年級組第一名的吳同學,在比賽期間不僅閱讀了 250 多本書籍,更在評量中幾乎都得到 A、A+,不僅讀得多、讀得好,更是讀得懂。

第三屆科普閱讀力大賽開跑!攜手泛科、數感一起提升閱讀力

新的閱讀馬拉松馬上就要開跑了,第三屆科普閱讀力大賽將與泛科知識、數感實驗室Numeracy Lab 一起合作,繼續將科學內容變有趣,配合學生的需求、增進學習動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泛科知識馮瑞麒總經理表示非常高興網站上的文章能夠成為閱讀素材,更笑言經過了「9SmartReading 適性閱讀」系統才知道原來有些原以為只適合高中生的內容,其實也可以提供給國中生們閱讀,透過這樣的系統,相信能夠幫助更多學生獲得適合的書籍。

來自數感實驗室Numeracy Lab 的賴以威教授則說,能以這些數據的方式解決像是閱讀這樣的人文問題,實在是令人期待又興奮。

究竟,接下來這場馬拉松會帶著學生們跑到哪裡?又會帶他們看到什麼樣的風景呢?更多訊息,歡迎關注比賽官網:https://smartreading.net/contest2021/index.aspx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PanSci_96
1261 篇文章 ・ 2388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15

26
2

文字

分享

15
26
2
機師返台後,隔離天數誰說得算?讓病毒活性告訴你
miss9_96
・2021/04/28 ・3441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38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症狀後超過 12 天,就養不出活病毒了。換言之, 12 天內,仍可能產出活病毒。

COVID-19 疫情期間回國,應該要隔離幾天?圖/pixabay

澳洲於今年 04/21 通知台灣,一名我國航空機師於當地確診新冠病毒疾病 (COVID-19)。臺灣進行航空員工全面採檢。直至 04/27,已知新增 10 名確診個案(不含澳洲通報)[1]。媒體也開始討論機師返台後,其居家隔離天數是否應延長等(TVBS聯合報)(機組員隔離 3 天 + 自主管理 11 天一般民眾隔離 14 天)。

「機師應該要隔離幾天?」不只是科學議題,還包含心理健康、國家貿易、必要運輸等。本文僅就科學面切入,探討「應該要隔離幾天?」,也就是「病毒幾天後就沒傳染力」了呢?

2021/04/15 修訂後之機組員返國健康管理天數。圖/交通部民用航空局

關於潛伏期之補充 (2021/05/06)

經讀者、寒波、Alice 等人建議,應加強補充潛伏期等資訊,故 2021/05/06 補充資訊

隔離的意義

隔離的目的,是希望 [1]

  • 被感染者,若是有症狀者,在隔離期就發病(然後就應該送醫),換言之,希望潛伏期 < 隔離天數。
  • 被感染者,若是無症狀者,在隔離期就無傳染力,換言之,希望帶病毒期 < 隔離天數。

瘟疫初期的研究,不同科學團隊發現的新冠病毒疾病 / COVID-19 潛伏期並不相同[2],分別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10 名患者:平均 5.2 天(95% 信賴區間為 4.1 至 7.0 天)
  • 125 名患者:中位數 4.75 天(四分位距為 3.0 至 7.2 天)
  • 88 名患者:平均 6.4 天(95% 信賴區間為 5.6 至 7.7 天)

潛伏期的平均或中位數天數,都超過航空機組員的居家隔離天數。因此可合理判斷,機組員若被感染,可能將有病人在解除隔離後才發病;若此時症狀不足以引起警覺(如:想到上班而感到疲倦),則可能就有病毒流入社區的風險。

疫情指揮中心於 2021/05/06 針對華航機組員修改隔離政策,改為居家隔離 5 天,加上自主管理 9 天(疾病管制署新聞稿)。

那如果假設後續 11 天都嚴格遵守口罩+洗手等保護措施呢(即 3+11=14 天),能不能拖到患者體內病毒都不具備活性呢?

參考文獻

  1. 寒波 (2021) 如何決定隔離天數,新型病毒和疫苗又是否有影響?泛科學
  2. Chih-Cheng Lai, Yen Hung Liu, Cheng-Yi Wang, Ya-Hui Wang, Shun-Chung Hsueh, Muh-Yen Yene, Wen-Chien Ko, Po-Ren Hsueh (2020) Asymptomatic carrier state, acute respiratory disease, and pneumonia due to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Facts and myths.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 https://doi.org/10.1016/j.jmii.2020.02.012

感染者身上的病毒,幾天後還活著?

要怎麼知道體內的病毒,還活著且能傳染給別人呢?

用Ct值 (cycle threshold) 判斷嗎?Ct 值是指特定的病毒基因,放大幾次後,能被儀器測得的意思。Ct 值越低、需要被放大的次數越少,即指體內病毒基因的濃度越高[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驗出病毒基因並不代表能傳染給他人。可能的狀況是,細胞內尚有病毒基因,但已無法產生完整的病毒(抗體或 T 細胞已夠強,能快速清除從細胞表面溢散的病毒顆粒;或細胞內僅存碎片基因,無法產生完整病毒顆粒)。因此科學家會用「能否培養出能複製、破壞細胞的病毒」實驗,判斷病毒是否仍有活性、且可感染他人。

今年 2 月時,韓國科學家招募了 21 名新冠病毒疾病患者,密集地檢測 Ct 值且培養病毒[3]。結果發現,發病初期低 Ct 值時,都能培養出活病毒。發病後,能培養出活病毒的中位數時間是 7 天(95% 信賴區間 [CI] 為 5 至 10 天),而最長的時間是 12 天;能培養出活病毒且最高 Ct 值是 28.4。

對 21 名患者密集地採檢、培養病毒。圖/參考文獻 3

此結果和去年 4 月,德國科學家對 9 名患者的測試相近。德國患者在發病後第 8 天,就無法再培養出活病毒了[4]

對 9 名患者密集地採樣、培養病毒。圖/參考文獻 4

變異株的影響

那麼,如果以韓國的研究為參考(發病後第 12 天後,無法培養出活病毒),做為居家隔離天數的規範,是不是就沒問題了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風險,因為病毒會突變。

今年初,美國哈佛大學招募 65 名患者(其中 7 名被英國變異株 (B.1.1.7) 感染)進行頻繁的 RNA 檢測[5]。下表顯示英國變異株大量繁殖的時間,長達 5.3 天,而其他病毒株僅 2 天。而人體清除英國變異株,得花更久的時間,長達 8 天(其他病毒株為 6.2 天)。使英國變異株患者,整體帶病毒的時間將近兩週(13.3 天),遠高於其他病毒株患者的罹病時間(8.2 天)。我們不清楚韓國研究的患者,體內病毒是否為英國變異株,因此無法判斷 12 天的結果,是否也適用於英國變異株。但可以肯定的是,現行的隔離規定,若是參考舊的病毒株研究,那麼一旦遇到新變異株,就可能出現漏網病毒

英國突變株在人體內的病毒增殖時間、人體清除時間,括號內為 90% 信賴區間。表/參考文獻 5

疫苗有效嗎?

那麼,有什麼方法讓體內的病毒,更不易傳染呢?

有,打疫苗。

美國、以色列分別刊出了結論類似的研究。在美國一間醫療養院裡,定期地全面篩檢。結果發現無症狀感染者的 Ct 值,接種疫苗(單劑輝瑞-BNT 疫苗)和未接種者之間有明顯的差距。未接種者的中位數 Ct 值是 12.8,而接種後,即使感染,其 Ct 值也大幅降低是 19.4[6],顯示疫苗有效地降低病人體內的病毒量

接種疫苗,對無狀感染者的體內病毒量的影響。圖/參考文獻 6

以色列分析 4,938 名確診者。下圖可觀察到,在身體沒有保護力狀態下(接種疫苗第 1-11 天),若被病毒感染,體內的病毒量極高(Ct 值低);若接種的疫苗發揮效力後(第 12 天後),即使被病毒感染,體內的病毒量也能保持在極低(Ct 值高)的狀態[7]。由兩篇研究可得知,已接種疫苗、擁有免疫力的人體,即使感染病毒,它也難以在呼吸道上產生大量子代。因此可合理推測,接種疫苗的人,能有效成為屏障,避免親近的人感染。當然,也許就不用嚴守現有的隔離政策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種疫苗,產生免疫力前後,對感染後體內病毒量的影響。圖/參考文獻 7

那麼,機組員的隔離 3 天 + 自主管理 11 天政策,是對還是錯的呢?

如本文開頭所述,防疫政策不能僅考量科學層面。過於嚴格的政策,撐不住的人必然會增加;並且台灣高度仰賴貿易運輸,拉高空運的障礙,可能會影響必要物資的進出口。

我們只能確定的是,英國、南非等新變異株逐漸成為主流後,現有隔離政策可能需要重新討論。並且,可以考慮對接種疫苗者放鬆隔離政策

因此最好人人打疫苗、越快越好。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Keep Calm and Carry On.

參考文獻

  1. 華航確診機師妻子染疫 武漢肺炎增1本土個案、5境外移入。中央社。2021/04/27
  2. 蔣維倫 (2020) 新型冠狀病毒篩檢怎麼做,又有什麼限制呢?—專訪長庚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施信如。泛科學
  3. Min-Chul Kim, Chunguang Cui, Kyeong-Ryeol Shin, Joon-Yong Bae, Oh-Joo Kweon, Mi-Kyung Lee, Seong-Ho Choi, Sun-Young Jung, Man-Seong Park, Jin-Won Chung (2021) Duration of Culturable SARS-CoV-2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19.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DOI: 10.1056/NEJMc2027040
  4. Roman Wölfel, Victor M. Corman, Wolfgang Guggemos, Michael Seilmaier, Sabine Zange, Marcel A. Müller, Daniela Niemeyer, Terry C. Jones, Patrick Vollmar, Camilla Rothe, Michael Hoelscher, Tobias Bleicker, Sebastian Brünink, Julia Schneider, Rosina Ehmann, Katrin Zwirglmaier, Christian Drosten & Clemens Wendtner (2020) Virological assessment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VID-2019. Nature.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196-x
  5. Stephen M. Kissler, Joseph R. Fauver, Christina Mack, Caroline G. Tai, Mallery I. Breban, Anne E. Watkins, Radhika M. Samant, Deverick J. Anderson, David D. Ho, Nathan D. Grubaugh, Yonatan H. Grad (2021) Densely sampled viral trajectories suggest longer duration of acute infection with B.1.1.7 variant relative to non-B.1.1.7 SARS-CoV-2. MedRxiv. DOI: https://doi.org/10.1101/2021.02.16.21251535
  6. M Catherine McEllistrem, Cornelius J Clancy, Deanna J Buehrle, Aaron Lucas, Brooke K Decker (2021) Single dose of a mRNA SARS-CoV-2 vaccin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nasopharyngeal viral load among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asymptomatic COVID-19.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https://doi.org/10.1093/cid/ciab263

目前國際上已有 6 款 COVID-19 疫苗,通過 WHO 緊急使用許可,快來看看到底有哪些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5
miss9_96
170 篇文章 ・ 1077 位粉絲
蔣維倫。很喜歡貓貓。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miss9ch@gmail.com 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