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不!我們尚未從隕石中發現任何生命痕跡

活躍星系核_96
・2013/03/21 ・3506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47 ・八年級

作者:Phil Plait|譯者:Jack Huang

喔老天,又來了。

早在一月,我就寫了篇有關Chandra Wickramasinghe宣稱在隕石中發現藻類的化石(一種微小的植物生命痕跡),並以嚴謹的立場表示此一說法謬誤連連,然而顯然我的立場不夠強硬,主流媒介上流傳著這麼一則消息:Wickramasinghe研究團隊在隕石上發現了生命的痕跡,而且這份研究報告居然還公開出版

我看了那篇報導,內容跟他們上一次發表的幾無不同,某些部分甚至更不可靠。他們用很多專業數據來包裝看似提升了可性度,但若稍為深入了解,你就會發現他們其實並沒有做出必要且精準的實驗來證明他們的宣稱屬實。所有資訊皆明白顯示他們的研究小組偏離了一些基本的原則。

概括來說,他們所檢測的樣本是否真為隕石還有待商榷,而這些資料是否來自2012年12月斯里蘭卡的撞擊事件同樣也未可知,而更重要的,他們並未排除隕石樣本可能遭受的汙染,也就是說,隕石上的藻類殘跡,可能是天外飛石降落地表時沾染上的,而藻類在地球上到處都是。

還沒完呢,如果你想用非典型的研究方法來建立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典範,至少得經得起考驗,但Wickramasinghe的團隊並未諮詢其他專家(包含那些對隕石或藻類領域相當有研究的人員),他們也並未從其他實驗單位取得進一步的驗證以支持己方觀點,他們直接的把研究成果訴諸媒體:「你想知道細節嗎?聽我的就對了」,呃,這實在不像是正統科學研究者的做法。

一團大火球

在Wickramasinghe的報告裡,首先指出他們的石頭樣本來自飛越斯里蘭卡波羅那露瓦省(Polonnaruwa)的火球─是一顆非常耀眼的流星,事件發生在去年12月29號。許多人目擊這顆著火的天外飛石,而且不少人還宣稱被灼傷、聞到有毒氣味等。

我對這些例如有人被燒傷的說法抱持強烈懷疑,因為大多數的隕石在落到地表時早已冷卻。這些石頭在廣袤的太空中(無庸置疑是很寒冷的環境)旅行了很長的時間,僅僅在穿越大氣層的時候被短暫加熱(至多幾秒鐘吧)。至於報導中的毒氣一說,照理講應該有更多的汙染情形在當地出現。以前陣子祕魯的撞擊事件為例,事發地的地下水就被檢測出砷汙染的狀況。

此外,儘管人們搜羅了不少該地區的石塊,但並不表示他們都是該次的隕石的碎片之一。舉例來說,早在2004年同樣的地方也發現過隕石,所以即便這次的石頭樣本真的是隕石碎片,但也不一定是去年的撞擊時留下的。Wickramasinghe團隊在這顆天外飛石上發現生命殘跡,歸因於去年的隕石墜落事件,但種種的關聯性十分脆弱,他們充其量只是提出假設,並沒有任何進一步的例證。

隕石的迷思

當然還不只如此,他們至今根本還沒確實證明用來作研究樣本的石頭是來自隕石,即便在報告中多次聲明,但科學是講求證據的,他們並未提出足以說服人的論點。雖然Wickramasinghe團隊的確用了很多方法去檢測這些石頭樣本,但偏偏沒有任何一個可以支持這些石頭是隕石的一部分。

他們用的檢測方法之一是分析氧的同位素,基本上穩定的氧元素有很多不同種的同位素,在這些氧原子核裡,可能含有8、9或是10顆的中子。整體而言,這些同位素的放射性會因為在太陽系中旅行過不同的位置而有所不一樣,假如你蒐集地球上岩石並測定它們的放射性,再跟,假設火星上的石頭來比較,你將會發現它們極其不同。這個方法將可以讓你釐清這顆石頭到底是不是來自於地球本身,或者是從天外飛來。

Wickramasinghe團隊的確使用了這個分析方式,而也發現到他們所採集樣本的放射性與地球上的石頭不同。因此他們斷定:從氧同位素分析的資料來看,我們的樣本無庸置疑是來自隕石。

等等,他們所言屬實?當然不!

為了釐清真相,我和任職於美國太空總署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專長研究隕石的行星科學家Barbara Cohen進行過一次談話,她告訴我從報告中的資料來看,比較像是一種「推論」而非「定論」,最好的作法應該是用不同的檢測方式交叉比較,因為實驗可能會有誤差會者出錯,單就一種檢驗方式就做出斷定是有風險的。

舉例來說,碳酸鹽,這種含有豐富氧元素的分子,非常容易形成在撞擊地表的隕石上。而碳酸鹽也會對氧同位素的放射性造成影響,甚至讓一般的地表岩石看起來像是從外太空來的。Cohen博士告訴我有許多方法可以減少此一狀況的影響,像是把標的樣本置於乙酸或鹽酸的溶液中清洗,這樣一來碳酸鹽就會被溶解殆盡。對隕石研究者來說,這是一個針對疑似外來隕石進行化學成分分析之前的標準程序。

但在Wickramasinghe的報告中,他們詳細的撰述了如何準備以及如何研究這些石頭樣本,卻隻字未提排除碳酸鹽污染的重要程序。

或是他們忘了,但就算他們有提到,不同於標準的氧同位素放射結果仍不足夠證明樣本來自地球之外。他們光以同位素檢測來斷定樣本為隕石是不恰當的,如此淺顯的道理。

在判別隕石真偽時,還有其他許多簡單而必要過程應該列入考慮,但在他們的報告中完全看不到。舉例來說,應該要測定樣本中礦物的成分組合,此舉用意在標定外來岩石在地理特性上的年代,這對隕石研究者來說再基本不過,然而在報告中卻不曾看到類似的撰述。

最後,他們表示這些隕石樣本中含有85-95百分比的非定性二氧化矽(非結晶體),然而如同Cohen跟我說的,目前所知沒有任何隕石會含有如此高比例的二氧化矽。暫且把他們宣稱有關碳酸鹽的證據放在一邊,光是二氧化矽含量這個理由就足以證明他們的樣本根本不是隕石。Cohen表示「你必須要做點什麼來證明你所找到的東西是隕石,但他們什麼都沒做」。

再一次讓我指出他們並未去尋求其他實驗機構的驗證來支持他們的論點,別說是結論了,就連實驗過程的數據都經不起考驗。敲下一小塊石頭碎片並送去其他實驗室化驗並非難事,他們自己都做的來了,那為何不讓其他人也重複驗證一下呢?

對於藻類痕跡的查證他們也沒有做到這點。奇怪的是他們說矽藻是在隕石中發現的,卻不願把隕石和矽藻樣本給其他專家檢驗檢驗。要是我的話將會很樂意讓其他人瞧瞧並驗證我的研究,就算我所宣稱的是非常通俗且一般的成果,何況Wickramasinghe團隊所發表的是如此震驚世人的發現呢。

去污

我提到他們的分析看起來根本沒有經過排除污染的程序,不只是碳酸鹽的汙染,更包可能含了生物因素的汙染。若你宣稱在隕石上找到了矽藻,那對於可能因污染造成的不確定性,你最好也要有難以撼動的理由來證明所言屬實。目前為止他們什麼也沒講,事實上,在他們報告最開始的幾段中有提到,某些隕石樣本是從稻田中發現的!好,先不用太精準的去檢視,用眾所週知的常識可以知道稻田通常處於濕潤的地區,許多小生物生活在其水域之中,所以這些所謂在隕石上發現的矽藻,你很難說不是從環境中獲得的。

再者,Wickramasinghe團隊宣稱說藻類是從隕石樣本的深層中發現的,所以不可能是因為外在的汙染所導致。但這也說不通,我跟一些在岩石中尋找生命的生物學家們談及此事,他們紛紛表示外在的汙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這些有生命的小東西總是有辦法鑽近再微小的細縫中。Wickramasinghe團隊所蒐集的樣本中充滿微小的氣泡與空間,我敢說對於那些小生命很容穿梭其間。

*****************

所以他們發現了一些石頭,然後宣稱那些石頭是隕石(沒有足夠的證據),並進一步說那些隕石是最近的一次事件中發現的(一樣證據不夠充分)。接著他們在隕石樣本上發現了矽藻(並未排除可能遭受的汙染),這不只是顆來自外太空的石頭,而是像地球一樣具有生命的痕跡。

不過其實是否該要這麼說,他們只是發現了一顆地球上的石頭本來就有藻類在裡面,而你在任何潮溼的地方都可以撿到這樣的樣本。

提醒你,在前一份報告的結尾,他們宣稱在隕石深處發現了存活的矽藻。活著的生物,誠如我們所知,地球上本來就充滿著難以計數的小生物。

他們的聲稱,說到底,不過就是用一種給人印象深刻的證據來支持他們的論點。而我的想法則是,這些普通的石頭在地球上潮溼的環境裡唾手可得,這些石頭已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理當會有藻類寄生其間。

*****************

所以一切很明顯了,他們所呈現的證據指稱這些樣本是來自隕石,根本毫無根據,從報告中根本也無從得證。

再一次,我覺得有義務指出,Wickramasinghe所謂的世紀大發現其實證據並不充分,而且他們還將這個發現刊登於二流的期刊上-《宇宙學雜誌》(Journal of Cosmology)?對於這個宣稱的種種質疑我已在前一篇文章中詳盡表述。誠如我的一慣立場,這可不是在做人身攻擊,反而更像是種針對過去成果的思辨,如果有人有過多次不實陳述的紀錄,你真的需要對他們最新的研究發表保持懷疑,雖然說不一定他們所言為非,但保有額外的警惕總是好的。

越是震驚世人的發現越須要有強而有力的證據來支持,這裡我們或許有了其中一個證據,但卻再無其他來佐證,這樣是不夠的。

資料來源:UPDATE: No, Life Has Still Not Been Found in a Meteorite. Slate [March 11, 2013]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52 篇文章 ・ 114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6
8

文字

分享

0
6
8
如果天空少了月亮,地球會怎麼樣?——《有趣的天文學》
麥浩斯
・2022/04/25 ・147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天空少了月亮?文學家應該會很難過,音樂家也會少了創作的題材,沒有中秋節就少了月餅,也沒有烤肉。不過夜晚少了一個大光害,天文學家絕對會很高興!

潮汐變小、一天變短

地球上的潮起潮落,主要是月球繞地球運行造成的。太陽也會影響地球的潮汐,不過對地球的潮汐力只有月球的 46%。如果沒有月球的話,造成地球潮起潮落就只剩下太陽,滿潮和乾潮的幅度就會變小。

月球讓地球產生的潮汐,使地球愈轉愈慢。數十億年前,地球剛形成時,地球自轉的速度比現在快許多;因為月球的潮汐力,讓地球自轉的速度漸漸變慢,慢到現在的一天 24 小時。如果沒有月球,地球的一天可能不到 10 小時。

月球讓地球產生的潮汐,使地球愈轉愈慢。圖/Pexels

左搖右晃的地球

月球就像是走鋼索的人握的平衡桿,讓地球自轉軸保持穩定,如果少了月球這個平衡桿,地球自轉軸左搖右晃的幅度就會變大。

目前地球自轉軸相對於公轉平面的傾斜角是 23.4 度,因為月球的存在,這個傾角的變化幅度不大,大約在 22.1 度和 24.5 度之間。傾角讓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間移動,讓地球出現四季變化。

如果沒有月球,地球的自轉軸變動的幅度就會變大,自轉軸的變動會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影響?假設兩個極端的例子,地球的自轉軸傾角是 0 度和 90 度。

如果地球傾角是 0 度,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地球上不會有北回和南回歸線,地球將不再有四季變化。

如果地球傾角是 90 度,太陽直射的區域會從北極到南極,也就是北回歸線位在北緯 90 度(也就是北極點),而南回歸線在南緯 90 度(南極點)。這種情況下,地球四季變化會非常劇烈,北半球夏天時,北極不會結冰,溫度比現在還高,南半球冰凍的區域比現在還大,這種極端氣候絕對不利現在地球上生物的生存。

未來人類可能先在月球建立基地,作為人類前進火星的跳板,在月球上測試火星裝備和訓練太空人,準備完成後再前往火星。如果少了月球的整備演練,要一步登陸火星將會困難重重。圖/麥浩斯出版

月球替地球擋子彈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一直以來它都保護著我們的地球。用望遠鏡看月球,會發現月球上有許多坑洞,這些坑洞幾乎都是隕石撞擊後形成的隕石坑,表示月球在早期受到許多的撞擊。如果少了月球擋下這些隕石,這些隕石可能就會撞上地球。

隕石撞擊對地球的生命影響很大。6600 萬年前,一顆 10 公里左右的隕石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恐龍滅絕後,哺乳類才能興起,人類才有機會出現在地球上。

那些沒有被月球擋下的隕石,如果撞上地球,可能會改變地球物種的演化,人類說不定就不會出現在地球! 最後,如果沒有月亮,阿姆斯壯和另外 11 名阿波羅太空人也就無法登陸月球。人類少了探索月球的寶貴經驗,要直接踏上其他行星表面(例如火星),難度會高許多,甚至變得不可能!

——本文摘自《噢!原來如此 有趣的天文學》,2022 年 3 月,麥浩斯出版
麥浩斯
11 篇文章 ・ 7 位粉絲

1

7
3

文字

分享

1
7
3
Just Look Up!小行星監測系統「哨兵」全面升級
EASY天文地科小站_96
・2022/01/03 ・2549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作者/陳子翔|師大地球科學系、EASY 天文地科團隊創辦者

看到下圖密布於太陽系的小行星軌道,你是否會對小行星撞地球這樣的災難感到擔心呢?

對地球有潛在撞擊威脅的 2200 個小行星軌道。圖/NASA/JPL-Caltech

事實上面對小行星的撞擊風險,科學家也是嚴陣以待。畢竟即便是一顆直徑只有數十公尺的小行星撞上地球,其威力也足以摧毀一座城市。更何況還有許多直徑數百公尺,甚至數公里的近地小行星(near-Earth asteroids)存在。因此,對於這些小行星的觀測、研究與監控就顯得格外重要。

揪出藏身夜空中的小行星

對近地小行星監測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找出「它們在哪裡」。如同在戰場上比起收到敵方要發動攻勢的情報,更可怕的就是連敵人是誰、敵人在哪裡都還不清楚就被暗中襲擊了。

然而棘手的是,由於直徑小,反照率低的特性,小行星的亮度往往非常低,需要仰賴觀測性能強大的天文台才有辦法看見它們。但大型天文台的觀測視野卻通常很小,難以有效率的「掃描」廣大的夜空,而且這些天文台本來就有很多天文研究工作要進行,能撥給小行星觀測的時間也相當有限。

有鑑於這些因素,專門設立搜尋近地小天體的計畫與望遠鏡,就成了更合適的選項。像是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Lincoln Near-Earth Asteroid Research, LINEAR)、卡特林那巡天系統計畫(Catalina Sky Survey, CSS)以及泛星計畫(Pan-STARRS)等。它們扮演「小行星獵人」的角色定期掃視夜空,尋找移動中的可疑光點。目前透過這些計劃發現的近地小行星已經多達數萬個。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d/Neo-chart.png
每年由近地小天體搜尋計畫找到的近地小行星數量,藍色為林肯近地小行星研究小組,綠色為卡特林那巡天系統計畫,紫色為泛星計畫。圖/Wikipedia

用自動化的監測系統,找出小行星中的「危險份子」

發現這些小行星的下一步,就是由觀測資料計算出它們的軌道,並找出哪些小行星對於我們的威脅比較大。而面對數量龐大的近地小行星資料,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早在 2002 年就開發出一套名為「哨兵(Sentry)」的監測系統,運用設計好的演算法,自動化的評估每個近地小行星撞擊地球的機率,並列出對地球威脅比較大的小行星名單。

以目前的速率來看,每年大約有 3000 個新的近地小行星被發現。而未來隨著更多更先進的天文台投入小行星搜尋的計畫,可以預期小行星的發現數量還會出現顯著的成長。因此就在不久前,NASA 的天文學家已發展出下一代更先進的小行星監測系統:哨兵 II(Sentry II),以因應未來更龐大的資料,同時也對已經使用了近 20 年的哨兵系進行補強。

監測系統升級上線,更完善的為地球把關

就如同各種應用程式都會進行版本更新,並在更新中修正上一個版本的缺點,這次哨兵 II 系統的升級,也從哨兵一代系統多年累積的經驗進行修正。

首先,第一代哨兵系統只有計算萬有引力對小行星軌道的影響,並沒有考量其他外力,例如來自太陽的輻射壓等等。這些力量雖然相對微小,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長期下來也能影響小行星運行的軌道。另一方面,由於小行星本身會自轉,因此小行星的受光面和背光面會不停改變方向,如此一來熱輻射對小行星造成的力,也會隨著轉動而變化,這個效應被稱作「亞爾科夫斯基效應」(Yarkovsky Effect)。而哨兵 II 的演算法都有將這些因素納入考量,讓小行星的軌道估計算更為精準。

亞爾科夫斯基效應的動畫。影片/NASA

再來,當小行星的非常靠近地球時,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軌道以及速度都會大幅改變。其原理與太空探測器借助行星的引力來改變自身的軌道和加減速的「重力彈弓」效應相同。

然而太空探測器上面有很多精密的儀器提供科學家精準的定位,小行星卻只能透過地面觀測來估算出它的軌道,科學家其軌道掌握的精確度當然就比較差。而當小行星接近地球時,軌道的計算誤差就會被大幅放大。一個小行星飛掠地球時幾百公尺的誤差,到了下一次來訪時可能就成了幾千公里的差別了。而這幾千公里,就有可能是「撞上地球」和「安全通過」的差距。好消息是,由於在軌道計算上考量的因素更全面,演算法也更加精密,讓哨兵 II 即使在面對這樣的狀況,也能計算出更為精準的結果。

最後,哨兵 II 系統在計算小行星的撞擊風險時,判斷的方式也相較上一代系統更縝密。如同任何觀測與測量,小行星的軌道也會存在誤差,而哨兵 II 會從小行星軌道的誤差範圍內隨機取樣進行計算,以檢查小行星有沒有撞上地球的可能性。相比於第一代哨兵系統預先將有撞擊風險的軌道推算出來後才評估撞擊機率的做法,這樣的更新能降低漏網之魚出現的可能性。

流星, 小行星, 空间, 灾难, 彗星, 天文学, 陨石, 宇宙, 星星, 星系, 坠落, 天空, 科学
隨著科技不斷在更新換代,人類對小行星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但我們也仍未擺脫小行星撞擊的威脅。圖/Pixabay

持續探索可能的威脅

小行星、彗星等天體的撞擊一直以來都是很多科幻作品的題材。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太陽系中也的確存在非常多小天體,可能對地球上的生命構成威脅。雖然對於近地小天體的災害預防,當今的科學與科技還遠達不到萬無一失的程度,但過去三十年,人類對近地小行星的認識已有了顯著的進展。從搜尋小行星的各個計畫,到針對小行星的太空探測任務,以及本篇文章介紹的兩代哨兵監測系統,都帶給我們許多重要資訊,立下人類面對小行星撞擊風險時不可或缺的基石。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所有討論 1
EASY天文地科小站_96
22 篇文章 ・ 1134 位粉絲
EASY 是由一群熱愛地科的學生於 2017 年創立的團隊,目前主要由研究生與大學生組成。我們透過創作圖文專欄、文章以及舉辦實體活動,分享天文、太空與地球科學的大小事

0

6
0

文字

分享

0
6
0
人腦是個很棒的東西!它是殘酷天擇的驚奇產物——《生命之鑰:一場對生命奧祕的美麗探索 》
三采文化集團_96
・2021/12/05 ・240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 作者 / 保羅.納斯爵士(Sir Paul Nurse)
  • 譯者 / 邱佳皇

編按:筆者是知名遺傳學家和細胞生物學家,致力於控制細胞複製的研究工作,也就是所有生物生長和發展的基礎。於 2001 年獲頒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同時也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世界科學獎、拉斯克獎與皇家學會科普利獎章的獲獎者。

在本書中,保羅.納斯用優美、詼諧的語調幫讀者上了一堂生物學簡史,引領我們思考科學家長久以來追尋的生命之謎,讓讀者彷彿身歷其境、穿梭在各個時代的實驗室裡,感受那些科學發現過程的挫敗和欣喜。並除了學術理解,更希望帶給讀者哲學性的思考能力。

天擇殘酷的篩選過程創造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其中最令人驚奇的就是創造了人類的大腦。據我們目前所知,沒有其他生物和人類一樣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人類的自我意識一定也經過了演化,至少是部分經過演化,讓我們更懂得在這個世界發生變化時調整自己的行為。人類和蝴蝶不同,或許也和我們已知的所有生物都不同,人類能刻意去選擇和對激勵我們的目標進行深思。

人腦和所有其他生物一樣都是基於同樣的化學和物理學所演化出來的,然而,出於某些不明的原因,人腦卻能從同樣簡單的分子以及諸多常見的運作力當中,生出複雜的能力。這一切是如何從人腦的液態古典化學發展出來的?我們眼前有一堆困難的問題需要解決。我們知道人類的神經系統是基於數十億個神經細胞(也稱「神經元」)之間極為複雜的互動組成,這些神經元之間彼此有數兆的連結,稱為突觸。這些極為精密和經常變化且相互連結的神經元網絡會建立訊息傳遞路徑,傳遞和處理大量的電子訊息流。

脊椎動物腦的主要解剖結構,此處將鯊魚和人的腦相比較,基本的部分都可以一一對應,但是形狀和尺寸有巨大的不同。圖/WIKIPEDIA

就如生物界的常例,我們一樣是透過研究較為簡單的生物,像是蠕蟲、蒼蠅和老鼠才知道這些過程。透過神經系統的感覺器官,我們才知道這些系統是如何從環境中收集訊息的。研究人員追踪了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和味覺信號通過神經系統的活動,同時標示出神經元的一些連結,這些連結會形成記憶、產生感情回應,並創造出像是收縮肌肉等外在行為。

果蠅Drosophila)作為基因對腦發育影響的研究對象,已經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圖/WIKIPEDIA

這些運作都很重要,但這些都只是開始。數十億個獨立神經元之間的互動是如何產生抽象的思想、自我意識和明顯的自由意志?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我們只觸及了皮毛,想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我們可能需要整個世紀甚至更久的時間,而我不認為只依賴傳統自然科學就能達成這個目標。

我們將必須更廣泛接受來自心理學、哲學和人文學的見解。電腦科學也能有所幫助,今天我們打造了一個最強大的人工智慧電腦程式,以高度簡化的形式模仿生物的神經網絡處理訊息的方式,這些電腦系統都有令人佩服且愈發強大的數據處理功能,但卻完全無法模仿人類抽象或想像的思考模式與自我察覺的能力或自我意識,就連要定義這些心理特質都非常困難。

現在,我們可以借助小說家、詩人或藝術家的協助,請他們貢獻創意,以更清楚的方式描述人類的心理狀態,或是去質問「活著」到底是指什麼意思。如果我們能在人文學和科學上擁有更加共通的語言,或至少是更多共享的知識能討論這些現象的話,或許更能了解演化如何和為何會讓我們以化學和訊息系統發展,而這個系統又出於某種原因,變成能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實體。我們必須竭盡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才有可能了解這些力量可能帶來的結果。

宇宙之大超越我們想像,根據機率法則,似乎很難想像在這麼漫長的時間和廣大的空間中,生命─更何況是有感知能力的生命─只在地球上萌發過一次。我們是否會遇見外星生命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議題,但假如我們真的遇到,我相信外星生命肯定也像人類一樣,是能自給自足的化學和物理機器,由訊息編碼合成的聚合物打造而成,而且同樣是透過天擇演化。

银河系, 暗星云, 宇宙, 天空, 日本
銀河系裡就有一千億顆行星,這還沒算上其他更遠的星系,也許宇宙的某個角落裡,也有著生機蓬勃的生命。圖/Pixabay

地球是我們唯一確定宇宙中有生命的星球。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生命都非常卓越出色,這些生命經常令我們驚奇,儘管其多樣性令人困惑,科學家們還是努力理出了頭緒,我們對地球上生命的了解,也成為我們文化和文明發展的基礎。我們對生命日益增加的了解,很有可能可以改善全體人類的生活,但擁有這樣知識的助益遠不止於此。

透過生物學我們知道所有生物都是彼此相連且緊密互動的,人類與其他生物息息相關,包括本書談論到的所有生物都是,像是爬行的昆蟲、感染的細菌、發酵的酵母、擁有好奇心的大猩猩和飛舞的黃色蝴蝶,當然還包括這個生物圈的所有成員。這些物種都是生命的佼佼者,是一個龐大家族譜系所延續下來的最新後代,這個大家族透過細胞分裂綿延相連到遠古的時光裡。

就我們所知,人類是唯一了解這樣深遠的連結,並且能去思考這有什麼意義的生物,因此我們對這個地球上的生物有一個特殊的責任,雖然有些生物和我們關係近,有些關係遠,但我們都必須去關心、照顧並盡可能地了解這些生物。

──本文摘自三采文化《生命之鑰:諾貝爾獎得主親撰 一場對生命奧祕的美麗探索》/ 保羅.納斯爵士,2021 年 12 月,三采

三采文化集團_96
25 篇文章 ・ 8 位粉絲
閱讀在生活中不曾改變, 它讓我們看見一句話的力量,足以撼動你我的人生。而產生一本書的力量,更足以改變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