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我們團隊開始到社區進行肝病篩檢,第一次把腹部超音波搬出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教授回憶,「當時共出動 12 位醫師和 4 台超音波去梓官鄉,一天做了 1,000 個腹部超音波,就發現兩位肝癌患者,一位是 C 型肝炎帶原者,一位是 B 型肝炎帶原者。」
那位患者知道自己有 B 型肝炎帶原,但是從來沒有追蹤。當時只是打算順便做個檢查,結果意外發現罹患肝癌,非常震驚。余明隆醫師提醒,B 型肝炎帶原者一定要定期追蹤、治療,不能輕忽!
B 型肝炎傷肝又致癌
B 型肝炎有兩個主要傳染途徑,余明隆醫師指出,一個是媽媽傳給小孩子,母子垂直感染,另外一個是經由血液、體液感染,例如藥物毒癮者、不安全性行為等。
小時候得到 B 型肝炎病毒後,會有大概 20 年的「免疫耐受期」,在這 20 年當中,可以測到 B 型肝炎病毒,但是肝指數都正常,肝臟組織也沒有發炎。余明隆醫師解釋,隨著人體免疫系統的成熟,B 型肝炎就會開始發作,進入「免疫清除期」,我們的免疫系統會去攻擊遭到感染的肝細胞,造成肝臟反覆發炎,被稱為慢性 B 型肝炎。
在免疫清除期中,有些人比較幸運,免疫系統會漸漸抑制 B 型肝炎病毒,甚至可以把 B 型肝炎病毒全部清除掉,但是機會很低,每一百個人裡面,每一年只有一個人可以清除病毒,余明隆醫師說,大部分患者的肝臟會持續發炎,造成肝臟破壞,大概有五分之一的病人會變成肝硬化,一旦肝硬化形成以後,大概每一年就有 1% 至 4% 的機會會產生肝癌。終其一生,有大概五分之一肝硬化的病人會走進肝衰竭、末期肝病變。
為了預防母嬰傳染,台灣從 1984 年開始,只要媽媽有 B 型肝炎帶原,生下來的嬰兒都需要施打 B 型肝炎疫苗;從 1986 年開始,所有小朋友出生後都一律施打 B 型肝炎疫苗。
從 2019 年開始,若媽媽有 B 型肝炎帶原,除了施打 B 型肝炎疫苗之外,還會在出生 24 小時內替新生兒接種 B 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以降低感染 B 型肝炎的機會。
大規模施打 B 型肝炎疫苗讓 B 型肝炎的帶原率從過去的 15~20%,大幅下降至 0.8%,成效非常卓越!
水平感染要小心預防
B 型肝炎的另一種傳染模式為「水平傳染」,莊萬龍醫師解釋,水平傳染是在出生之後,經由血液的接觸而遭到感染。在過去消毒設備較不完善的年代,可能經由打針、看牙齒等醫療處置傳染 B 型肝炎。也有些患者是在接受刺青、穿耳洞、紋眉、針灸、拔罐、刮痧時遭到傳染。只要消毒不完全,病人血液裡的病毒就可能經由傷口侵入體內造成感染。
在 3、40 年前,B 型肝炎帶原率較高,有時候會遇到患者因為急性肝炎發作,甚至是猛爆性肝炎而住院,莊萬龍教授說,經過詢問才發現是最近剛結婚,因為另一半有 B 型肝炎帶原,而經由性行為傳染。
這種結婚以後,因為性行為產生的肝炎,被稱為「蜜月期肝炎」,莊萬龍教授說,蜜月期肝炎在過去偶爾會見到,如今,年輕人的 B 型肝炎帶原率大幅降低,類似案例就很少見。
不過還是要提醒大家,B 型肝炎病毒可以經由性接觸傳染,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有 B 型肝炎帶原,或是否有 B 型肝炎抗體,建議要接受檢查,及早做好預防與治療。
貼心小提醒
B 型肝炎病毒是透過血液、體液傳染,可能在生產過程傳給嬰兒,若使用消毒不完全的工具,也可能經由針具、刮鬍刀、刺青、刮痧、穿耳洞而造成傳染。另外,性行為也可能傳染 B 型肝炎病毒。
日常生活中,與 B 型肝炎帶原者一同進食、交談、握手、擁抱皆不會傳染 B 型肝炎,但是請勿共用牙刷、毛巾、指甲剪、刮鬍刀。
B 型肝炎帶原者往往沒有明顯症狀,但會演變成肝硬化、肝癌,莊萬龍醫師提醒,如果不清楚自己是否有 B 型肝炎帶原,是否有 B 型肝炎抗體,都可以接受檢查,維護肝臟的健康!
張美惠為「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傑出獎第三屆的得主,她曾於 2008 年獲選為世界小兒消化醫學會聯盟主席,2009 年出任台大醫院肝炎研究中心主任。1997 年她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發表論文,根據自1984 年起台灣新生兒全面施打 B 肝疫苗後十年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 B 肝疫苗預防注射有效減少兒童肝癌的發生率,使台灣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以疫苗預防癌症的實例。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張美惠於 1997 年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的論文,根據自 1984 年起台灣新生兒全面施打 B 肝疫苗後十年的流行病學調查,證實 B 肝疫苗預防注射有效減少兒童肝癌的發生率,台灣也因此成為全世界第一個以疫苗預防癌症的實例。
由於肝癌與感染 B 型肝炎病毒有關,張美惠長期追蹤兒童感染 B 型肝炎病毒的情況,也就是為 B 肝帶原兒童,建立完整的肝炎血清庫及組織庫,研究病毒的生長及變異過程和與宿主的相互關係,填補兒童到成人這塊肝炎自然史的知識空白。
另外,張美惠的研究團隊也從老鼠身上發現新的肝癌致癌基因位在男性 Y 染色體上,解答肝癌為何好發在男性,包含男童,「未來這也可能應用在基因療法,」她說。
「為什麼我們放任病毒在兒童身上幾十年不管?為什麼要拖到他長大成人發病以後,才開始用藥治療?幾十年來,醫界對 B 肝帶原兒童束手無策,我們需要努力找尋新的藥物或治療方法,」張美惠言談間流露的急切、不忍,彷彿要一肩扛起挽回病童健康的責任,突然明白就是這樣「捨我其誰」的初心,成就了一位傑出的醫者、科學家和健康促進者。
高嘉宏教授說,世界上每三十秒就有一人因肝炎死亡,C 型肝炎治療刻不容緩。但因為疫情影響,民眾進行肝炎篩檢、治療 C 型肝炎積極度銳減,根據全球性大型研究指出,若因疫情拖延治療,C 肝患者病程惡化與死亡人口可能增加。我國有高達 12 萬名還沒有治療 C 型肝炎的患者,暴露於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肝外病變與感染新冠死亡風險提升的危機中。
高嘉宏教授說,為了幫助國人快速擺脫 C 型肝炎糾纏,政府特編預算,給付高安全性、高療效的 C 型肝炎全口服新藥。不僅治癒率高達 98% 且副作用輕微,治療更僅需要 2 個月或 3 個月,領藥最少只需要 3 次。疫情期間,其短療程特性更可幫助減輕患者回診的焦慮感,治療也不影響疫苗施打。高嘉宏教授鼓勵:「 45 歲至 79 歲的國人(原住民族群為 40 至 79 歲),應趁疫情趨緩之際,把握一生一次免費肝炎篩檢機會,確認自己是否感染 C 型肝炎。若確認也無須擔心,今日已有多元且有效的全口服新藥可幫助患者快速治癒 C 型肝炎。」
C 肝治療不能等!
感染 C 型肝炎後,患者可能出現疲倦、噁心、食慾不振、腹部不適等症狀,但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很容易遭到忽視。麻煩的是,C 型肝炎會導致肝臟慢性發炎,持續反覆發炎更會導致肝臟纖維化,漸漸演變成肝硬化,肝臟功能越來越差。肝硬化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腹水、凝血功能變差,嚴重時還可能造成意識改變、中樞神經障礙的「肝腦病變」。
C 型肝炎病毒除了會傷害肝臟之外,還可能導致多種肝外病變(extra-hepatic disease),高嘉宏教授分析,C 型肝炎病毒會造成身體慢性發炎、脂質代謝異常、胰島素阻抗,增加多種疾病發生的機會,包括中風、冠狀動脈疾病、糖尿病、腎臟病、認知障礙等,次外罹患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例如:口腔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
面對疫情,C 肝患者掌握健康關鍵分析
「除了由國民健康署免費肝炎檢測機會,如臺大醫院在內的許多醫院,也都響應政策,在院內執行召回計畫。把醫院裡面曾經檢驗到 C 型肝炎抗體陽性的患者名單列出來,由肝炎個案管理師聯繫把患者找回來,到胃腸肝膽科接受治療。」高嘉宏教授說,「鼓勵患者若接到相關篩檢或召回電話,應積極配合篩檢及回診治療!」
高嘉宏教授說,近年來C型肝炎治療以全口服新藥為主,療程大約 2 個月或 3 個月,若能完成整個療程,治癒率可達 98%。因為是口服藥,患者服藥也相當便利。對於新冠疫苗施打也不會造成影響,已經登記疫苗施打的民眾,不須擔心療程會延誤疫苗施打時間。高嘉宏教授提醒,接受 C 型肝炎治療的過程中,千萬不要因為疫情就任意停藥,若隨意停藥不僅會使治療成功率降低、甚至失敗,還會可能衍生許多治療問題。
高嘉宏教授也叮嚀,根除 C 型肝炎病毒後,記得定期追蹤。因為清除病毒後,肝硬化依舊存在,患者還是需要定期回醫院接受腹部超音波檢查、胎兒蛋白等肝癌篩檢。日常生活中,請勿與人共用牙刷、刮鬍刀、指甲剪等可能沾到血液的器具,要避免飲酒,並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包括規律運動、充足睡眠、攝取均衡營養等。透過積極治療及日常生活管理,才能雙管齊下擺脫「肝」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