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非洲人偏黑、歐洲人偏白?
大約 6 萬年前,智人繼直立人之後,也離開熱帶非洲,來到緯度比較高或紫外線比較弱的歐亞溫帶地區時,他們原本的黑色皮膚,不利於他們的健康和生存,因為溫帶地區的陽光比較弱,紫外線沒有非洲熱帶那麼強,一個人的膚色如果太黑,會阻擋微弱紫外線的穿透,使人體無法吸收足夠的陽光來合成維生素D,造成不足,產生一系列的疾病。
於是,溫帶地區的人們,慢慢演化出比較淺色的皮膚,好讓紫外線可以穿透他們的皮膚。
全世界可以分成三大地區:
(一)熱帶
(二)亞熱帶和溫帶
(三)緯度 45 度以上的南北極圈地區
在熱帶,紫外線一年到頭都很強,人們全年都可以合成維生素 D。
在亞熱帶和溫帶,全年有至少一個月的時間,紫外線會不足夠。比如,美國的波士頓地區,位於約北緯 42 度,冬天日照不足,人體皮膚要在每年的 3 月中旬以後,才能開始生產維生素 D。
至於南北極圈,全年 12 個月的絕大部分時間,紫外線一般都不足夠讓人體合成維生素 D。
這可以說明,為什麼熱帶地區的人們,膚色一般為黑色。熱帶地區的日照充足,人沒有維生素 D 不足的問題。他們之所以演化出黑皮膚,不是為了合成維生素 D,反而是為了阻擋強烈的紫外線破壞人體的葉酸。
「淺膚色」讓人們合成足夠的維生素 D !
在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紫外線有季節性的不足,特別是在秋冬兩季,不利於人體合成足夠的維生素 D,於是原生種人類的黑皮膚,慢慢演化成比較淺色,好讓更多的紫外線深透。
由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日照,沒有熱帶的那麼強烈,這些地區的人們,也就不需要熱帶的黑皮膚,來保護人體的葉酸。淺膚色就恰恰好,既可以合成更多維生素 D,又不致於讓葉酸遭到破壞。
同理,南北極圈的人們,日照更少,人體的葉酸沒有被紫外線破壞的危險。他們的問題是,如果膚色還是像原生種非洲人類那樣的黑色,那麼這種非洲黑反而會阻擋微弱的紫外線穿透,人體無法產生足夠的維生素 D,於是他們需要演化出比較白的膚色。
黑皮膚中的黑色素(melanin),彷佛是天然的防曬霜,可以保護熱帶人們的葉酸,也可以保護他們的皮膚免受日照產生的皮膚癌。
相反的,在溫帶和靠近南北極圈的地區,日照比熱帶少,人們也就越不需要這種黑色素防曬霜。如果他們的黑色素太多,反而不利於他們在日照弱的地區合成維生素 D,於是他們就演化出越來越白的膚色。
因紐特人住在北極,為什麼膚色卻偏黑?
這個皮膚演化的模式,是否放之四海皆準?
一般而言,準。但有幾種情況,看起來好像「不準」,其實值得深一層討論。
例如,美國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鄰近北極圈,紫外線微弱,居住在那裡的因紐特人(Inuit,舊稱愛斯基摩人),其膚色原本應當很白才對,但因紐特人真正的膚色卻有點偏黑。
為什麼?原因可能有三個。
第一,他們其實是外來移民,遷移到北美洲只有大約 5000 年,還沒有足夠長的時間,讓他們去演化出比較白的皮膚。
第二,因紐特人的傳統食物,尤其是魚和海洋哺乳類動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 D。這抵消了他們因日照不足產生的維生素 D 缺失,也讓他們可以保留比較深的膚色。
第三,因紐特人生活的地區,雖然緯度高,但那裡終年積雪,反射的紫外線強烈,他們需要比較深的膚色保護。
緯度高,日照和紫外線一般比較弱,比如北歐的瑞典,但也有例外,比如因紐特人的雪地。再如,青藏高原和南美洲的安迪斯高山區,屬於溫帶,照說人們的膚色應當比較白,但這兩地海拔高,紫外線特強,人們的皮膚也就比較深色。
演化需要長時間的累積:從膚色看出他們是外來移民!
在非洲南部,南緯 20 度到 30 度之間的地區,居住著兩大批民族:科伊桑人(Khoisan)和祖魯人(Zulu),兩者的膚色大不相同。科伊桑人皮膚淺棕色,祖魯人則為深黑色。
同一個日照區,為什麼膚色會不相同?
原來,兩者都是外來移民,源自非洲赤道熱帶地區,但科伊桑人早在 15 萬年前就遷移到非洲南部。他們的膚色,原本應當是熱帶的深黑色,但經過 15 萬年的演化,如今慢慢變為淺棕色了。
然而,祖魯人遷移到非洲南部,卻只不過是大約 2000 年的事,演化時間太短,因此膚色還沒有什麼改變,仍然是深黑色。
同理,如今在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有許多非洲裔人,膚色仍然是黑色,跟當地比較弱的紫外線並不相符,正因為他們都是移民,源自 17 世紀以來,美國和歐洲白人,從非洲輸入的大量黑奴,頂多只有數百年的歷史。
如果假以足夠的時日(比如數萬年後)以及適當的生態改變,這些溫帶地區黑人的膚色,也有可能會變白。
黑人移居到美國後:美國黑人普遍缺乏維生素 D
2009 年,美國黑人總統歐巴馬剛上台不久,專門研究人類膚色的美國古人類學家芥布朗斯基(Nina Jablonski),在一次演講中,笑笑說歐巴馬總統「皮膚略為深褐」,「讓我們祝願他健康,願他意識到他自己的膚色。」意思是,歐巴馬應當多多服用維生素 D 補充劑,因為他的黑膚色,可能無法讓北美微弱的陽光,穿透他的皮膚去合成足夠的維生素 D,何況他又長時間在室內工作,少有機會接觸到陽光。
我們不知道歐巴馬是否缺乏維生素 D,是否有額外補充。不過,據 2006 年美國農業部設在波士頓塔夫茲(Tufts)大學的人類老化營養研究中心的一項研究,美國黑人的確比其他美國人,普遍缺乏維生素 D。
大部分年輕、健康的黑人,在一年的任何時候,都達不到最佳的 25-(OH)D 含量。25-(OH)D 是體內維生素 D 主要儲存形式。偵測 25-(OH)D 可得知體內維生素 D 是否足夠。研究員哈利思(Susan Harris)指出,這主要是黑人皮膚的黑色素,阻擋了陽光,減少了維生素 D 的產量。
但黑人的骨折率卻又比其他美國人低。這可能是他們體內有其他保護骨骼的適應機制,不需要太多的維生素D。然而,維生素 D 不只保護骨骼,也可防止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而黑人患上這些疾病,和白人一樣多或更多。
最後,這項研究鼓勵黑人應當多提高維生素 D 含量,或服用補充劑,因為這樣做的成本低、風險低,但保健效益卻很高。
女性的膚色比較淺?是為了求偶,還是孕育後代?
人類膚色還有一個常見特色――在世界各地的人口當中,女性的膚色一般上總是比男性的淺,淺約 3 %到 4 %之間。
科學家常在推論其原因,但大部分人認為,這現象源自達爾文所說的「性選擇」(sexual selection),也就是男性都比較喜歡選擇膚色比較白的女性來做性伴侶,以致比較白的女性,比較容易找到配偶,可以孕育出更多的後代,占有更佳的生存優勢,最後把那些膚色比較黑的女性淘汰掉。
但芥布朗斯基認為,性選擇可能只是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女性在整個懷孕和授乳期,需要更多的維生素 D,以攝取食物中的鈣。所以女性演化出比男性更淺的膚色,好讓她們可以從陽光吸收更多的紫外線來生產維生素 D。
這在熱帶地區,是個挑戰,因為在日照多的地方,膚色不能太淺――太淺了陽光會破壞人類的葉酸,但膚色太深,陽光的穿透力不足,維生素 D 的產量又可能不足以應付懷孕和授乳期間的需求。
女性的膚色,比男性更經常需要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
人類的不同膚色,具有很重要的生物學上的功能,並非為了「美觀」或其他「膚淺」的原因而有所不同。
皮膚看起來結構簡單,但它卻是人類最大的一個器官――人全身皮膚重達 4 公斤。
膚色攸關人類最基本的健康和生存。人在不同強弱的紫外線地區,需要演化出深淺不同的膚色,來合成維生素 D,並保護人體內的葉酸,否則健康欠佳。人的膚色會隨著不同地區的紫外線強弱而改變,也顯示人類是一種具有高度適應和演化能力的物種,從而可以存活在世界上幾乎每一種生態環境。
——本文摘自《人從哪裡來:人類六百萬年的演化史》,2022 年 6 月,時報出版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