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及調適知識平台 對本次專訪之協助與支持。
- 作者|曾繁安
乾旱與豪雨成災比過去更常常出現,夏天變得更長且更熱,颱風數量變得更稀有但强度卻變大……當極端天氣事件成為常態,我們不能再逃避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想關心氣候變遷議題卻不知如何下手?那你就不能不知道「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TCCIP)!
不只懂得「減碳」,「調適」也要跟上
臺灣為什麽需要氣候變遷為主題的知識平台?問起 TCCIP (Taiwan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 Information and Adaptation Knowledge Platform)的誕生,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氣候變遷組陳永明組長回應,除了近年各國更加重視氣候變遷的影響,並推動相應的政策之外,本土學者在氣候科學的研究成果,其實不在少數,但這些做為理解氣候變遷的重要資料與成果,卻散落四方,因此需要有一個系統性整合與轉譯知識的服務平台。
不僅是在研究資料與成果的整合,TCCIP 也期待與大眾溝通正確氣候變遷知識的地方,目前媒體的報導與科學客觀知識的理解上,仍存有不少落差,而 TCCIP ,正是最適合透過最新的第一手資訊,了解氣候變遷的平台。
氣候變遷議題包含三大面向:減碳、氣候科學、衝擊與調適。陳組長提到,大家對「節能減碳」已有共識,明白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對減緩全球暖化效應的必要性,但對「氣候科學」和「調適」卻相當陌生。陳組長解釋,氣候科學是學者研究與模擬氣候變遷影響的學問,與天氣預報短期内的天氣變化之預測不同,氣候科學所做的是「推估」(Projection)。推估模擬的是不同情境,如溫室氣體排放量高、中或低的三種路徑下,氣候變遷衝擊的範圍與程度輕重。
在開始說明調適前,陳組長說:「大家常有一個誤解,認為臺灣只要做好減碳,我們災害就會變少。」
氣候變遷讓全世界成為命運共同體,即使臺灣碳排净零也無法獨善其身,需超前部署因應氣候災害的措施,也就是所謂的「調適」(Adaptation)行動。調適行動所涉及的層面包羅萬象,不再只停留在氣候科學,而是跨越不同學科如自然生態、人文社經、公共衛生等領域。
TCCIP 扮演學術研究與實踐應用之間的溝通橋梁
自 2009 年啓動的 TCCIP,以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為主,集結了四大政府機關和研究單位,以及國内二十個大學系所的成員。其宗旨在於提供本土化的氣候變遷科學與技術研究服務,各單位互相協力合作,可謂臺灣氣候變遷抗戰陣線的大聯盟。
要擬定政策、採取有效的氣候行動,將有限的資源挹注在刀口上,背後就需要堅實的科學數據支撐。但由專家學者經過縝密的演算研究,所產製的繁複氣候科學研究數據,如果不強化與實際應用的連接,經過進一步的轉譯,便可能成為難以通曉、被束之學術高閣的學問。
因此陳組長指出, TCCIP 所肩負的責任,除了精進氣候變遷推估的技術與能力之外,也扮演著學術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的溝通橋樑,把氣候科學家的語言,轉化成政策擬定者所能明白的話語。TCCIP 團隊發展了各種氣候變遷風險評估與調適工具,將抽象的研究數據具象化,成為能一目瞭然的圖表、圖資。
TCCIP 所匯整的氣候變遷科學資料,從使用者的需求框架下出發,以政府、學研與產業為主要服務對象。點開線上的官網,氣候變遷資料商店中符合 IPCC[注1] 評估標準、臺灣在地降尺度的溫度、雨量等資料,可任君挑選。你也可打開調適百寶箱,去觀摩世界各地在不同領域如農林漁牧業,是如何在氣候變遷衝擊下進行調適,提高面對災害的韌性。除了線上的氣候知識大補帖,TCCIP 最近也積極推動各種線下的實務操作。
以臺灣的調適案例而言,新竹新豐鄉的「旱田直播」,便是一次良好的示範。氣候變遷影響下,未來缺水情形令原本栽種水稻的農民擔憂,因此萌生「旱田直播」——在沒有灌溉的農田上,直接播種的想法。為測試這一策略是否可行,TCCIP 團隊、農業試驗所與農民三方合作,由農民提供設置旱田試驗田和傳統插秧對照田,TCCIP 團隊和農試所則負責田間氣象資料、用水量、作物生長與品質產量等數據的量測、歷史觀測與未來氣候變遷趨勢的推估。
這一案例展現氣候變遷調適知識與科學數據,如何透過與產業利害關係人的溝通與協作,具體落實,讓氣候變遷走出學術的象牙塔。從目前階段性的成果可見,直播水稻與插秧水稻田的栽培條件差異不大,可節省前期勞力支出與大量用水,惟最後收益與插秧水稻相比仍有進步空間。這一次結合理論與實務的合作契機,有望成為氣候變遷下水稻可永續發展的調適路徑之一。
展望長期穩定的科研團隊,成為面對氣候變遷的國家堡壘
前期臺灣仍需完全依靠國際其他氣候變遷模式所產製的資料,來生成在地的降尺度數據。但這幾年隨著研究能量的積累與提升、成熟團隊的培訓形成,臺灣也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氣候變遷模式,並以臺灣的名義參與在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orld Climate Research Programme)之下的第六期耦合模式比對計畫(CMIP6) [注2 ]。
談到臺灣的氣候科學研究進程在國際上的表現,陳組長指出,儘管臺灣比起資源豐富的國家來得慢了些,但仍在逐步趕上。陳組長表示,臺灣複雜地形地貌與劇烈天氣變化的特色,就如地球科學的試驗場,無論是氣候科學或是衝擊調適,許多國家都非常樂意與臺灣進行氣候變遷的相關研究合作。未來期許TCCIP能從計畫形式,轉型為更永續經營的運作方式,為氣候變遷長期抗戰的人才培育與措施行動做更好的應對。
對於想要加入 TCCIP 的年輕學子,陳組長建議,最重要的是能保有對不同學問的好奇心,以及願意放下對自身專業的堅持,擁有可以跨領域溝通的彈性身段,來為氣候行動貢獻一分心力,而這正是 TCCIP 團隊一直以來秉持的精神與理念。
備註
-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全名為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 旨在以嚴謹科學探討氣候變遷的情形,及對人類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自 1988 年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是《京都議定書》及《巴黎協議》背後的重要推手,為地球氣候變遷研究所做出的貢獻在 2007 年獲諾貝爾和平獎肯定。
- 第六期耦合氣候模式對比計劃(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6)提供IPCC 第六份氣候評估報告的科學依據。CMIP 扮演國際公開資料平臺的角色,讓隸屬旗下的各國研究組織,可讓各自產製的氣候模式資料上線,讓全球研究者能簡便地獲取和分析這些資料。每一期 CMIP 的模式推估,皆奠基於共同制定的未來氣候推估情境。
參考資料
- 科技部「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
-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節能減碳政策
- 進擊的全球暖化,台灣的新契機 台灣氣候模擬系統的建置
- 最新 IPCC 報告出爐!作爲地球公民一分子,你不可不知的氣候變遷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