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6
2

文字

分享

0
6
2

最新 IPCC 報告出爐!作爲地球公民一分子,你不可不知的氣候變遷現況

安比西林_96
・2021/09/03 ・4518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受疫情影響延誤數個月,距上次報告發佈八年之久後, IPCC 氣候變遷的第六次評估報告(IPCC Sixth Assessment Report,簡稱 AR6) – 第一工作小組報告的最終版草案[註1]  終於在 8 月 9 日問世。氣候變遷已近在眼前,在台灣的我們,剛經歷缺水危機後就迎來豪雨水災,極端天氣的三溫暖叫人吃不消,更遑論世界各地所遭遇的熱浪、颶風、林火等天災。這份報告就像地球的體檢診斷書,揭示了氣候變遷影響下,人類未來可能面臨到的衝擊。

IPCC 的報告為什麽如此重要?  

雖然世界上的人還是可以分成「相信氣候變遷正在發生」和「氣候變遷是無稽之談」兩大派,但氣候變遷是真是假,不是靠聲量大小決定,而是必須讓科學實證來說話。而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全名為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 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以嚴謹的科學,去探討氣候變化的情形,以及對人類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

自 1988 年由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的 IPCC,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京都議定書》及《巴黎協議》背後的重要推手。他們為地球氣候變化研究所做出的貢獻,也在 2007 年被諾貝爾和平獎肯定,與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共享這份殊榮。

大家可能會 OS:IPCC 產出一份評估報告要花 5 到 7 年,這也太久了吧!但就以 AR6 為例,這份多達 3949 頁的報告引用了超過 14000 份科學論文是由各國兩百多位科學家綜整各領域研究對氣候變遷的最新數據與分析後,取得從物理到社會經濟各層面共識的集大成之作!這份報告書沒有停留在學術象牙塔,而是讓政策決定者也參與在審核的過程。第一階段由科學家們提出研究結論之後,第二階段讓各國政府代表加入審核,將科學與實踐接軌,提出政策結論,最後再請 195 個成員國政府代表,以逐字審查方式做最終的確認並背書。

在阻止氣候變遷成為失速列車前,地球命運共同體的我們都在和時間賽跑。如何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口上,是有效調適減緩氣候變遷的關鍵。經過嚴格多階段審核的報告書,才能成為各國政府擬定政策可靠的憑據。

延伸閲讀:那些關於溫室效應全球暖化的科學討論:眾志成城的 IPCC 報告是如何誕生的?

瞭解幾個重點關鍵字,就能搞懂 IPCC 報告

在進入正題之前,搞懂幾個重點觀念,你就能比較明白 IPCC 報告在説什麽。IPCC 報告的核心問題,就在於回答:人類活動是否真的造成了全球暖化的發生?如果真是這樣,未來的情況會如何?

為了要檢驗這項假設,科學家建立了可反映和模擬地球氣候與環境變化的氣候模式(Climate Models)。在衆多的氣候模式中,比較常聽見的有大氣環流模式(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GCM) 和地球系統模式(Earth System Model)。前者建基於基本物理定律,以數學方程式來描述大氣、海洋、冰及地表之間的熱能和物質交換;後者則納入了生物與化學因素對氣候物理過程的影響,可以更深入地探討碳循環、與生物圈的交互作用等回饋機制與氣候變遷的關係。

要讓模型變得更加可靠,就需要用大量、長期的真實氣候數據去「訓練」它,透過與過去氣候資料比較進行校正後,才能更好地模擬未來氣候的走向。可靠的氣候模型,可以模擬過去、現在、未來的氣候趨勢,更可以用來探討在有無人為影響下的氣候變化,是協助我們驗證氣候變遷和擬定調適策略的重要工具。

地球系統模型的基本架構:藍框代表著氣候模型中涉及的過程,而綠框則代表地球系統模型可納入的其他變因。圖/climateurope

但要統整世界各地海量的氣候模式資料,光是資料收集就是一大工程,IPCC 的研究又該怎麽進行呢?答案就是透過耦合氣候模式對比計劃(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IP)的協助!CMIP 扮演了國際公開資料平臺的角色,讓隸屬旗下的各國研究組織,可以讓各自產製的氣候模式資料上線,讓全球研究者能簡便地獲取和分析這些資料。

每一期 CMIP 的模式推估,皆奠基於共同制定的未來氣候推估情境(Scenarios)。就像玩 RPG 游戲時,玩家在特定狀況下設定不同的參數,或在重要關卡做出不同的選擇,都會導向不一樣的結局。科學家於是將不同指標,如人類活動的溫室氣體(Green House Gases,GHGs)排放量高低,來設定各種可能的情境,來預測人類在氣候變遷這場大型生存游戲中,不同的 if 路線下,會遇見怎麽樣的未來地球氣候,所觸發各種極端氣候事件的機率大小。每一次的 IPCC 報告,科學家都會升級 CMIP 所使用的模式中,改善物理、化學與生物過程的表達式、提高資料的解析度,就是為求預測模擬的成果能更好地反映真實的情形。

IPCC 第六次報告的重點一次看!

值得注意的是,IPCC AR6 一改過去保守的口吻,使用了强烈的措辭「毋庸置疑」(unequivocal),説明多年來模式與觀測方法的改進,已讓科學中的不確定性降低,讓氣候科學家越來越確定氣候變遷發生的證據。所以如果你還認為氣候變遷是陰謀論,也許就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立場了。若你向來關心氣候變遷課題,那這份報告便是帶我們重溫那些令人胃痛不已的既有認知:人類在大氣、海洋及陸地暖化上難辭其咎;近期地球氣候系統的變遷是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也和熱浪、豪雨、乾旱等極端事件的發生擺脫不了關係

這一次,科學家設定了五種情境[註2],溫室氣體排放量由低至高依序為:

  1. 極低排放減緩情境 SSP1-1.9
  2. 低排放減緩情境SSP1-2.6
  3. 中度排放情境 SSP2-4.5
  4. 高排放情境 SSP3-7.0
  5. 極高排放情境 SSP5-8.5

而報告結果顯示,無論在哪一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升溫將會持續到本世紀中。除非人們在幾十年内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否則全球暖化幅度,將在 21 世紀時超過《巴黎協定》所訂定的減碳目標 1.5° C 和 2.5°C。

無論在哪一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升溫將會持續到本世紀中。圖/IPCC 報告

持續的全球暖化,不只讓我們冷氣電費節節上升,還會提升高熱帶氣旋、熱浪、豪雨,以及部分地區農業與生態乾旱的發生頻率與强度。我們將要持續不斷和極地海冰、雪蓋與永凍土說再見。而極端降水事件頻率或強度的增加,在上一次 AR5 中被評估為中度信心,但在這一次則被評為高度信心。這說明了科學家更確定,因地球升溫而被强化的水循環,將會讓旱災洪水變得更嚴重。儘管我們知道海洋與陸地具有碳匯作用,可減緩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累積,但在二氧化碳排放持續增加的情境下,這些效果都會被減弱。

科學家提醒,過往認為極低機率事件如冰層崩解、海洋環流劇變,以及「禍不單行」的複合式災難(例如熱浪與乾旱一同夾擊),都將可能發生。人們必須做好「情況沒有最糟,只有更糟」的準備,將各種極端事件納入風險評估。

未來的台灣:冬天變短,夏天變長

把視角聚焦回台灣,我們身處的這座小島的氣候變遷趨勢又如何?一直在氣候變遷議題政策推動與推廣工作上不遺餘力的台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也持續為產製在地的未來氣候推估資料做出努力。

根據 TCCIP 分析,台灣年均溫在過去 110 年間已上升約 1.6°C,而且近半個世紀有升溫加速的趨勢。而氣候變遷,更使得台灣的四季分佈出現明顯的變化。二十一世紀初的夏季長度,增加到約 120 至 150 天,近年來的冬季,更縮短到 20 至 40 天。

1897 至2020 年台灣六個百年測站冬、夏兩季長期變遷趨勢(單位:日)圖/TCCIP

研究團隊也證實,未來全球高度排放的暖化情境與理想減緩情境相比較,前者對臺灣的衝擊程度將明顯大於後者。根據推估,雖然未來台灣年總降雨量呈現增加的趨勢,但與此同時,年最大連續不降雨日數也會變多,説明旱澇加劇的情況可能會更加頻繁。

雖然未來看起來不太樂觀,但也不需過於絕望

IPCC AR6 明確地警示,氣候變遷已是難以忽視的真相,而且未來推估的情況不容得我們懷有一絲僥幸和樂觀。不過我們也不該太早放棄希望,正如 IPCC 的前副主席巴瑞特所言:從科學的角度來看,每降溫 1°C,甚至小至 0.5°C 或 0.1°C 的改變幅度,都對減緩氣候變遷的影響至關重要。在面對前所未有的氣候變遷挑戰上,我們也需要前所未有的改變、刻不容緩的減碳行動,在 2050 年達到净零溫室氣體排放。

他表示,IPCC 報告的重點就在於指出:人類仍有可以選擇的路徑,去避免最糟的情況發生。這或多或少給了我們一些希望。

在游戲中不小心死翹翹,還可以讀取存檔再來一次。然而地球的氣候變遷,是一場不可重來的生死難關。人們的抉擇到底會不會走向那個無可挽回的 Bad Ending,決定權將交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

【注解】

  1. IPCC 評估報告整體内容包含四大冊,前三冊各由一個工作小組負責,第一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WG I)主責氣候變遷的科學基礎研究;第二工作小組(WG II)則是分析生態與人文系統在氣候變遷下受到的影響與衝擊,及不同群體面對氣候變遷的脆弱度與調適方法;第三工作小組(WG III)肩負了評估減緩氣候變遷的各式方案。第四冊是以較平易淺白的用詞表達,統整前三冊内容的綜合報告(Synthesis Reprot)。目前公佈的為第一工作小組的報告部分,第二和第三工作小組的報告預期在 2022 年公佈,而最終的綜合報告預期在 2022 年底完成。
  2. 這次報告的情境設定,都以 SSPx-y 表示,“SSPx” 代表的是納入社會經濟考量的途徑)(Shared Socio – economic Pathway),而 “y” 則是輻射强度(單位是每平方米瓦特),用來表達受自然或人為因素影響的大氣能量通量變化,會受到溫室氣體與氣溶膠的濃度影響;其中,輻射强度的正值代表地球升溫,負值則會降溫。

【參考資料】

  1. AR6 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2. IPCC 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評析更新報告
  3.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4.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5. Earth is warming faster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scientists say, and the window is closing to avoid catastrophic outcomes
  6. IPCC AR6:更確定的氣候變遷證據
  7. Earth System Modeling, a definition
文章難易度
安比西林_96
10 篇文章 ・ 9 位粉絲
本職為生態環境領域的可撥煙酒生。 不定時掉落科普文章。 大家一起嗑科科(❍ᴥ❍ʋ)

0

3
1

文字

分享

0
3
1
熱穹所壟罩的世界!——熱浪對全球造成的衝擊——《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_96
・2022/11/26 ・4035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駱世豪/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學者。

Take Home Message

  • 歐美熱浪的主因是噴流增強了熱穹的下沉,造成熱空氣北移和累積。臺灣的熱浪則是受到副熱帶高壓的影響。
  • 熱浪發生頻率變頻繁且強度變強,與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暖化效應增加有很大的關係。
  • 熱浪事件對生態、糧食、經濟和健康等面向都造成威脅,全球與臺灣熱浪的持續天數和強度都有增加的趨勢。

古代傳說中,后羿射下九個太陽讓地上的氣候適宜、萬物得以生長,古代的預言已經告訴我們,炎熱的氣候條件不利於萬物的生長。而在現今全球暖化的情況下,另外九個太陽會復活嗎?以上雖是玩笑話,但今(2022)年歐洲國家就受到熱浪(heatwave)嚴重影響,葡萄牙與西班牙最高溫度達到 45℃ 以上;英國更出現 54℃ 以上的極端高溫,發布有史以來第一個紅色高溫預警,並進入緊急狀態。

據統計,歐洲各國在 6 月因熱浪死亡的人數高達 2468 人。中國的溫度也突破近 62 年的歷史同期最高夏季平均氣溫,有 23 個省分出現 40℃ 以上高溫,許多地方都出現因熱浪致死的案例。臺灣也在 7 月中出現接近 40℃ 的溫度,並在多地出現 35℃ 左右、維持數天的極端高溫。近年來熱浪的強度和發生頻率不斷提高,造成人員經濟的損傷也愈來愈多,而究竟什麼是熱浪?它形成的背後機制為何?

熱浪是什麼?

「熱浪」是夏季主要造成災害的極端事件之一,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的定義:「熱浪現象是指一個地區超過該地區的歷年最高溫度平均值 5℃ 以上,並且持續 5 天以上。」一個地區能維持極端高溫並持續一段時間,背後一定有些天氣系統所導致。

如近年歐洲、北美熱浪頻傳,主要因素就是噴流(jet stream)與熱穹(heat dome)所造成;東亞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subtropical high)影響;印度和亞馬遜等熱帶區域則主要是受到降雨的影響。各區域因為氣候背景與緯度位置不同,造成熱浪的成因也有所不同,接下來我們會依序介紹世界各地氣候與緯度間的相互關係。

高空之龍所環抱的氣團

當北半球夏季中高緯地區噴流向北蜿蜒形成一個像 Ω(omega)的形狀時,就有可能形成熱浪(圖一),或因為它的特殊形狀而被稱為阻塞高壓(omega blocking)。噴流是一股由西往東的氣流,通常位於對流層頂,它的水平長度達上萬公里、寬數百公里,中心風速有時可達每小時 200~300 公里。

而噴流就像一個在地上亂甩的水管,蜿蜒的波動有時往北有時往南,當噴流在北美或歐洲地區蜿蜒向北時,會形成一個 Ω 的形狀,也會造成反氣旋(順時針)式風切,進而讓大氣產生下沉運動。在此區域內不易形成對流,造成穩定且乾燥的環境,也就是所謂的熱穹,或是阻塞高壓。噴流和熱穹是相輔相成的關係,噴流增強熱穹的下沉機制,將南邊的暖空氣往北傳送,並將熱空氣累積,所以才形成熱浪。

圖一:熱浪形成原理與機制
(資料來源:AFPgraphics)

而在東亞的夏季,氣溫主要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subtropical high,以下簡稱副高)影響。副高中心約位於太平洋(東經 160 度、北緯 30 度左右),在它的增強過程中會向西伸擴張至中國東南沿岸,而當副高處於增強的狀態時,副高系統會再向西延伸且壟罩整個臺灣。

如上述所說,高壓壟罩的狀況下屬於對流穩定的晴朗天氣,配合上夏季的西南季風,將暖濕空氣往北傳送並堆積在副高所壟罩的區域上,最後在此區域形成熱浪現象。相較於北美、歐洲區域的乾熱浪,臺灣的熱浪屬於濕熱浪(wet heatwave)。除了極端高溫外,還有著高濕度的影響,悶熱的環境對人體有更大的傷害和影響。

另外,印度和亞馬遜熱帶區域雖屬於終年偏高溫的地區,但仍有熱浪現象產生,主要原因是降雨。熱帶地區主要氣候分為乾季與溼季,溼季通常為該地區的夏天,下雨能有助於該地區降溫,所以當降雨系統未出現、延遲或偏移,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嚴重的熱浪。

熱浪造成的嚴重影響

熱浪事件對生態、糧食、經濟、健康等面向都造成諸多影響,以下將分為四類說明:

生態浩劫

根據聯合國(United Nations, UN)底下的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預測,如果到了 2100 年全球的溫度升高達到 2℃,陸地上大約 18% 的物種將面臨滅絕的高風險;如果升溫至 4.5℃,在我們有紀錄的所有動植物物種中約有一半將受到威脅。臺灣也面臨相同的狀況,當熱浪發生的頻率愈來愈高,持續時間和強度也都增加的狀況下,將發生物種多樣性減少、物種的分布改變、增加外來物種入侵機會等情況,對整體生態系平衡或農業生產造成衝擊。

糧食危機

IPCC 於 2019 年報告中指出,全球主要農產品(如玉米、小麥、大豆)產量都會受到全球暖化影響減產 1.8~4.5%。若情況持續惡化,到 21 世紀中則可能導致產量下降 5~30%。

經濟損害

美國報導指出熱浪會造成極端高溫,進而對人體產生危害,所以對於生產力(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也有影響。在高於平均水平的夏季氣溫下,每升高 1℃,美國各州的 GDP 就會下降 0.25%。國際信評機構標普全球(S&P Global)的報告預測,氣候變遷恐導致 2050 年前全球每年經濟產出損失 4%,臺灣位處的東亞區域則會有 1% 左右的損失(圖二)。

圖二:全球GDP損失分布預測
預估全球於 2050 年在中度暖化情境(RCP4.5)下,GDP 因水災、自然災害以及熱浪所造成的損失分布。
(資料來源:S&P Global Ratings, Trucost, 2022)

人體危害

對於人體而言,熱浪最嚴重的傷害為熱衰竭(heat exhaustion)。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臺計畫(TCCIP)的報告指出,2003 年的歐洲熱浪估計已造成七萬多人死亡;2010 年俄羅斯熱浪則導致超過 5 萬 6000 人死亡。科學家警告:「如果各國家和企業不採取激烈行動來削減溫室氣體排放,2050 年時的英國與高溫相關的死亡人數預計將增加兩倍,而且世界將經歷更頻繁、更強烈、更危險的熱浪危機。」

越來越熱的台灣——極端高溫天氣的頻率增加

熱浪發生頻率變頻繁且強度變強,主要與溫室氣體排放造成全球暖化效應增加有很大的關係。更進一步使用溫度發生機率圖解釋(圖三),若峰值愈接近右邊,代表高溫事件發生的機率愈高;反之,若峰值愈接近左邊,低溫事件發生的機率愈高。當全球暖化效應增強時,就如同圖三所顯示的新氣候,整體機率分布相較於舊氣候來說會往右偏移,往更高溫度的地方移動,造成熱浪事件的發生機率更高。

而實際上全球的變化也是如此,根據科技部、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中心以及國家防災中心的報告,比較全球早期(1951~1980 年)和近期(1981~2010 年)的日最高溫資料(圖四左),在機率分布圖上可以看到往右偏移的情形,表示極端高溫事件的頻率與溫度都有增加的趨勢。

臺灣的夏季日最高溫度也有相同的趨勢變化,以臺北的資料為例,比對早期(1960~1990 年)和近期(2006~2017 年)的夏季日最高溫度,能發現近期的頻率分布向右偏移,夏季日最高溫度的發生機率增加,平均值也增加近 1℃(圖四右)。全球與臺灣的平均氣溫或極端溫度發生頻率皆有增加的趨勢。

圖三:全球溫度發生機率變化分布圖
若峰值愈接近右邊,代表高溫事件發生的機率愈高;愈接近左邊,低溫事件發生的機率愈高。當全球暖化效應增強時(新氣候),整體機率分布會往右偏移,造成熱浪事件機率增加。而實際上全球的變化也是如此。(資料來源:Matt 科學Taylor, BBC Weather)
圖四:日最高溫與日最低溫觀測頻率分布圖
(資料來源:《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物理現象與機制報告》)

在未來(21 世紀中後期)趨勢的變化中,研究學者利用模式推估,指出以現在的熱浪門檻為標準,未來若是能將全球暖化程度控制在低暖化情境(RCP2.6),則臺灣地區的熱浪不管是在頻率、持續時間或強度上,和現今的差異不大。相反的,在高暖化情境(RCP8.5)情境下,21 世紀末臺灣整個夏季都可能處於熱浪狀態。未來若暖化情況持續增長,熱浪的發生將成為常態,而且持續天數和強度也有增加的趨勢。

TCCIP 計畫依據 IPCC 所設定的溫室氣體排放情境,進行臺灣地區的溫度模擬:在高暖化情境(RCP8.5)推估下,世紀末可能增溫超過 4℃,而北部地區增溫較南部嚴重,高溫有可能影響農作物生長與收成。臺灣在未來將面臨更嚴重的熱浪衝擊,對於能源使用、公共衛生健康等都可能帶來前所未有的考驗,而這急迫性的問題,就像電影《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裡女主角說的:

「如果不阻止它,我們就會無家可歸!」(If we don’t stop it, there won’t be any home to go back to!)

溫室氣體排放情境假設:「RCP」

IPCC 的報告中長使用到的濃度路徑「RCP」為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 的英文縮寫,代表不同程度暖化路徑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情境假設」,其中假設四種不同暖化情境,由輕微到最嚴重分別為 RCP2.6、RCP4.5、RCP6.0、RCP8.5,分別代表的意義如下:

  • RCP2.6:增溫最小且緩慢的情境,輻射強迫力先在 21 世紀中期達到最大值 3 Wm-2,大約和二氧化碳濃度 490 ppm 相似,然後再緩慢下降到 21 世紀末。
  • RCP4.5:輻射強迫力會在 21 世紀末達到一個穩定狀態的情境,約為 4.5Wm-2,和二氧化碳濃度 650 ppm 相似,代表世界各國會想盡辦法做到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
  • RCP6.0:和 RCP4.5 相似,但輻射強迫力為 6 Wm-2,約為二氧化碳濃度 850 ppm,代表世界各國並沒有盡全力積極做到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
  • RCP8.5:輻射強迫力持續的增加到大於 8.5 Wm-2,即二氧化碳濃度會大於 1370 ppm,代表世界各國並無任何減量的動作。
圖五:輻射強迫力隨時間的變化圖
(資料來源:TCCIP;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 GRID-Arendal/Studio Atlantis, 2021)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2 年 11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科學月刊_96
235 篇文章 ・ 2559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1

1
0

文字

分享

1
1
0
靠天吃飯行不通,氣候變遷下的「進擊農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11/12 ・235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 2022 年發布的第二工作小組「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報告 (AR6 WII) ,人為導致的氣候變遷包含更頻繁、強度更強的極端天氣事件,以及在升溫情境下人類和自然都將面臨各種風險。

傳統的水稻耕作法在插秧時需要使用大量的水。(圖/envato)

去年 (2021) 年斯德哥爾摩研究所的報告指出,農業是受氣候變遷衝擊最大的產業之一, 不論是極端天氣或長期氣候模式轉變,農業所承受的風險是其他產業的好幾倍。

過去一年,臺灣各地經歷了大大小小的淹水和乾旱,我們常說農業是「靠天吃飯」,在氣候變遷之下,臺灣農業會遭受什麼衝擊呢?

靠天吃飯的農業

由於臺灣農作大多露天生產,更容易受溫度和雨量影響。暖化趨勢可能會使作物產期提前或延後,進而影響到品質與產量,以稻米為例,溫度上升的情境下,全臺稻米產量呈減少趨勢,二期稻作又比一期減產程度更大。

至於爲什麼稻作會分成一期和二期?主要因為臺灣介於熱帶、亞熱帶氣候之間,氣溫溫暖且雨量豐沛,一年內適合種植水稻的月份達十個月,因此每年可以種植兩期水稻,第一期通常在冬末春初時插秧,夏季收成,期間約在每年二月至六月;而第二期在七月至十一月,由於氣候條件不同,第二期的單位面積產量通常比第一期低,氣候變遷的升溫情境下,二期產量下降又更為明顯。

極端氣候的影響下,降雨分布也呈現兩極化,乾旱或是暴雨成為常態。(圖/envato)

此外,當降雨型態轉變,雨量太少時造成農作物缺水、強度過大則破壞外觀及品質;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提高,會導致植物體碳氮比上升,使農作物更容易遭受病蟲害感染。

雖然「靠天吃飯」的農業受到許多氣候變遷下的衝擊,但其實還有一句俗諺説:「只靠雙手不靠天,修得水利萬年甜。」

臺灣農業究竟如何要克服這些困難呢?一起來看看這些調適策略吧!

水資源不夠「旱田直播」行不行

這邊的直播可不是指在田梗間架手機鏡頭,現場 Live 給大家看作物生長,而是一種直接將水稻種子播在土裡的種植方式。但為什麼要採用旱田直播,而非插秧灌溉這種大家熟悉的方法呢?

水稻種植需要許多水,尤其在插秧時更需要長達三個月的「淹田」,也就是將插滿秧苗的田灌滿水,才可以讓秧苗好好長大。

而故事就要從新竹縣新豐鄉說起,新豐是新竹縣稻米產量最大的產區,然而卻是位於俗稱「風頭水尾」的地區,由於地理位置在石門水庫最尾端,灌溉時搶水搶不過上游的農田。

前面有提過,臺灣水稻一年中可以分兩期栽種,在一期稻作的淹田工作期間大約是一月至四月底,恰好落在臺灣十一月至四月的枯水期,正需要水的時候卻沒有水,使在地的青農開始思考,若未來水情更緊張時,新豐還能繼續種植水稻嗎?因此,必須找出能永續種植的解方。

於是,他們便開始嘗試「旱田直播」的種植方式,直播與傳統種植最大的不同在於,初期不插秧、不淹田,省去這兩個步驟便可以減少大量的灌溉用水。

旱田直播的前三步驟便是關鍵,首先為種子處理,就像是打電動時,在對戰前要先把裝備穿好以防止被攻擊,由於直播不會經過育苗,種子會直接在土壤裡發芽,必須先將種子消毒、裹上藥劑,避免感染水稻在發芽過程的常見疾病;接著是整地,透過整田機具打破犁底層,未來水稻種子發芽時,根系可以更深入土壤表層生長,即便在水分不充足時,秧苗也可以自己在土壤裡找水份;最後為播種,將種子直接播種至土上,再覆上一層土壤保水,給種子適合發芽的環境。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秧苗長得怎麼樣,與生長時間相同的傳統秧苗單株作比較,旱田直播秧苗根系更長、更茂密;由於不用育苗,整地播種的時間提前至十二月底,地上部的莖、葉也有較充裕的時間生長,更為強健、耐旱,有可能成為未來氣候變遷下水稻產業的永續策略之一。

「好天要存雨來糧」—— 農業調適策略還有這些

這句古諺意思是告訴人們要未雨綢繆,替之後的變化做準備,就像現在的我們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也需要不同的調適策略,應對未來的挑戰。例如使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找出與性狀相關的基因後做記號,縮短育種時間,開發出能抵過逆境的品種。

而開發新品種的基礎建立在遺傳資源上,這些是幾萬年來大自然演化之下的結果,因此臺灣作物種原庫就像是一座銀行,保存著珍貴的遺傳資產 —— 作物活體種子。

就如同戰鬥組合技,有時經典能力加上新裝備就能發揮最大效用,過去農業發展過程中,前人便留下許多經驗的傳承,搭配現代科技及資訊,有望在未來走出一條永續的路。

臺灣的農業故事展示廳,介紹臺灣農林漁牧業各面向的新發展。(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位於高雄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臺灣的農業故事展示廳」,便展示了臺灣農業的多元發展,不僅是氣候變遷的農業調適,從臺灣農業的本土特色到科技成就,例如從博物館級的「植物工坊」了解全人工光源、無土的栽種方式,智慧農業 4.0 又是如何改善畜牧業的生產,以及透過 DNA 互動遊戲理解新品種如何產生等,在參觀的過程中看見臺灣農業的今天和未來。

參考資料

  1. 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報告
  2.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平台
  3. 氣候變遷對台灣農業生產體系的影響
所有討論 1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63 篇文章 ・ 27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淨零碳排 ≠ 不排碳!?  解密 COP26 後的永續關鍵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2/11/11 ・1951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50 淨零碳排」從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 (COP26) 後,便成為 2022 年各國政府和產業永續發展的熱門關鍵字。

到底什麼是「淨零碳排」?為什麼需要達到「淨零碳排」?COP 26 又是什麼?為什麼要特別在 2021 年提出來呼籲?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氣候變遷展示廳」,模擬平均溫度升高1~6°C全球的改變。
(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加加減減的淨零碳排

「淨零碳排 (Net Zero Emission) 」雖然提到「零」這個字,但意思並非我們完全不能排放溫室氣體,而是利用加減法的概念,在特定一段時間內使「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 — 移除溫室氣體 = 0」

因此若要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我們需要減少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其中包括生產能源過程的排放,以及產業排放;而移除溫室氣體的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碳匯,像是森林及海洋都能夠吸附、保存溫室氣體,二是人為開發負碳技術,例如碳捕捉、封存等。

至於為什麼要在 2050 年之前達到「淨零碳排」,首先需要先了解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簡稱 IPCC) 的第六次評估報告 (AR6),在透過過往資料以及氣候模式推估後,預估全球地表溫度將持續上升,至世紀末地表溫度上升將超過 2 ℃,除非在幾十年內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而若希望將地表增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必須要以淨零碳排為目標積極減碳。

一切要從巴黎協定說起 —— COP26 是氣候期中考

而 COP 其實是「締約國會議」的簡稱,是簽署「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 (UNFCCC) 」的國家們,一年一度齊聚一堂,共同討論怎麼應對氣候變遷的會議。COP26 是第二十六屆會議的簡稱,由於 2020 年 Covid-19 疫情爆發,實體會議延後至 2021 年在英國舉行。

COP26訂出2050淨零排放的目標。
(圖/ UNclimatechang flickr, CC BY 2.0)

看到這裡是不是不禁有個疑問:既然每年都開會,為什麼特定在 COP26 呼籲各國積極往淨零碳排的目標前進呢?

這就必須將時間倒轉回 2015 年,舉辦在法國巴黎的締約國會議 COP21,當時各國通過《巴黎協定》各締約方協議未來將一起努力控制地球氣溫的上升幅度,與工業化前的水平相比控制在 2 ℃ 以內,最好不要超過 1.5℃ 。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不以化石燃料作為能源及運輸,停止森林開發、徹底改革糧食生產,並想辦法減少溫室氣體。

但就和大學生作期末報告一樣,一開始就要訂好每個人的進度,寫好分工表後再約定時間一起檢視離完成還有多遠,為了達到目標,各國提出自己的承諾及實現計畫,巴黎協定規定簽署國家須提出「國家自主貢獻 (NDCs) 」,並且每五年或十年提交報告和檢討。

而在 2020 年時因疫情各國透過虛擬集會,來檢視各國是否有達成當初立下的承諾,就像是期中考,根據當年的聯合國報告發現,儘管因為 Covid-19 而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短期下降,但到本世紀末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仍可能超過 3℃,超過了巴黎協定的限制目標。

期末考能不能過 —— 關鍵在未來十年

雖然期中考結果有些不盡理想,但還不至於被死當,根據 2021年 IPCC 報告,在本世紀末前我們仍然有機會將地表增溫控制在 1.5℃ 以內,前提是在未來十年內,也就是 2030 年之前,須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半、導入潔淨技術,並在 2050 年達成淨零。

因此,COP26 就如同發出「期中預警」,是全球氣候行動的關鍵峰會,呼籲各國儘快提交淨零碳排策略,蔡總統在今年世界地球日宣布淨零轉型也是臺灣的目標,在追逐目標的過程中,從我們的生活周遭,包括交通、建築、消費等,到能源、產業結構,都將產生劇烈的變化,究竟永續轉型對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影響,到時候地球會變什麼樣子呢?

氣候變遷展示廳「淨零島計畫」互動單元,介紹淨零排放的路徑。
(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今年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氣候變遷展示廳」與經濟部能源局攜手規劃以「淨零策略」為主軸,由氣候緊急時代談起,介紹什麼是氣候變遷,從科學事實、氣候變遷造成的衝擊等,了解對我們的居住環境、糧食安全有何影響,以及能源轉型怎麼轉,臺灣發展再生能源的優勢在哪裡等。展覽中還有許多有趣的知識,像是豬的糞便竟然可以用來發電,還算是「循環經濟」的一種!

「未來已來-能源技術面面觀」-透過互動了解臺灣再生能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發展。
(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想更了解氣候變遷和淨零碳排、能源轉型是怎麼回事,一起到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氣候變遷展示廳」參觀吧!

參考資料

  1. Emissions Gap Report 2020
  2. IPCC AR6 WGl
  3.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COP) – UNFCCC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63 篇文章 ・ 27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