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
5

文字

分享

0
7
5

「嗨服務生,我對蝦子、乳製品和你們餐廳的音樂過敏!」你知道聽覺也會過敏嗎?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2022/04/19 ・3043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文/洪萱眉 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聽覺過敏患者因對聲音耐受度比一般人低,容易引起不舒適的反應,如:頭痛、耳朵不舒服等。圖/Pexels

天氣變化、季節交替時,正值過敏的好發時期。你是否也常因為過敏而老是不停打噴嚏、流鼻水和皮膚癢?還有一些人對甲殼類海鮮、堅果類等食物過敏,不小心誤食的話,會引起一些不適症狀,嚴重則可能導致呼吸困難或休克。但你知道,除了天氣、環境和食物能造成各種大家熟知的過敏症狀外,其實我們的聽覺也會過敏嗎?

聽覺過敏有4種

根據美國語言與聽力協會(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ASHA)定義,聽覺過敏(hyperacusis)是指對一般日常生活聲音的耐受度比一般人低,而且這些難以忍受的聲音對他們的生理或心理帶來一連串反應,如:頭痛、耳朵不舒服、焦慮等[1]。Tyler 等人(2014)將聽覺過敏分成4類:

  1. 響度型聽覺過敏(loudness hyperacusis):一般人覺得中等程度的音量,患者卻覺得非常大聲。
  2. 煩惱型聽覺過敏(annoyance hyperacusis):針對特定類別的聲音產生負面情緒的反應,如:焦慮、緊張。
  3. 恐懼型聽覺過敏(fear hyperacusis): 針對特定類別的聲音產生厭惡的反應,會傾向迴避某些可能會產生這些聲音的地方或場合,例如:餐廳或運動場所,進而減少參與社交、休閒活動。
  4. 疼痛型聽覺過敏(pain hyperacusis):120 dB SPL 以上的聲音才會讓一般人產生痛感,患者則對相對小聲的聲響就感覺耳朵或頭部有刺痛感。至今還不清楚這種疼痛是因為對於痛感的閾值降低,還是有混合其他的原因[2,3]

聽覺過敏不止影響生心理,也會影響社交生活

由上述的 4 個類別可知道,不同特性的聲音對聽覺過敏的人造成的反應會有所不同。他們會覺得生活週遭的聲音都被放大、覺得很吵甚至會疼痛,或是對特定的聲音感到厭惡或恐懼。想當然爾在生活上必定會受到影響,他們會感到憂鬱、焦慮,以及會有社交問題等。他們為了避免前往讓他們耳朵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就會排斥公共或社交場合,待在讓自己覺得舒服的空間,把自己孤立起來,漸漸的與社會脫離連結[4]

聽覺過敏的病因

大家也許都有過在吵雜環境中,讓你感到不舒服的經驗。但聽覺過敏患者因為對聲音的忍受度較一般人低,會較常引起不適的生理或心理反應。不過,真正患有聽覺過敏的人其實很少見。大約50,000人當中,僅有1人患有聽覺過敏。任何年齡層都可能患有此症狀,它可能單獨發生或伴隨其他障礙[5]。根據相關的臨床症狀,大致可將病灶分為兩類:

  1. 與周邊聽覺系統相關
    由內耳用來對抗外界較強音量的機制受損所引起的,像是與顏面神經功能不正常有關的疾病,如:外淋巴瘻管(perilymph fistula)等。顏面神經支配著鐙骨肌反射(stapedial reflex),而鐙骨肌反射可以將到達內耳的聲音強度降低約20分貝,避免內耳受傷害。因此,顏面神經功能異常話,可能會使鐙骨肌反射失去功用,無法有效降低抵達內耳的音量[6-9]
  2. 與中樞神經系統相關
    可能是聲音在從內耳傳導到大腦的途徑中,或是聲音在大腦中不正常地被放大音量所引起的。大約90%的威廉氏症候群(Williams Syndrome,因基因缺陷所造成的疾病)患者會有聽覺過敏的現象,並伴隨單胺類神經遞質(血清素;5-Hydroxytryptamine,簡稱 5-HT)的異常情形。5-HT 在中樞系統中調控許多生理與行為反應,如:睡眠、食慾、情緒、荷爾蒙、情緒控制、學習和記憶[10],若 5-HT 的功能異常,會引起偏頭痛、憂鬱症等[6-9]

周邊聽覺系統或是中樞神經系統對聲音調節出現異常都是引起聽覺過敏的原因。但因為不伴隨任何疾病的聽覺過敏者還是佔大多數,所以還是有部分病因仍然未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使用耳塞阻隔聲音就妥當?喔不!這樣會讓情況更惡化

我們習慣戴上耳機遠離煩人噪音,或拿起耳塞,保護耳朵避免受到噪音傷害。同樣的,對無時無刻受聲音困擾的聽覺過敏患者而言,我們的直覺反應大多會認為,只要使用耳塞或耳機就能解決問題。但事實上,這樣只會讓聽覺敏感的狀況更加惡化。若長時間使用耳塞會讓你的大腦習慣生活中總是靜悄悄或是音量很低。當你覺得情況改善把耳塞拿下來時,周遭聲響瞬間都變得更大聲了。這時,你的聽覺敏感困擾將會加倍奉還[1,11]

尋求專業協助,讓聽覺過敏的症狀逐漸遠離

患有聽覺過敏的人因為覺得生活週遭的聲音都被放大,所以覺得很吵、或對某些特定聲音感到厭惡、恐懼,而在生活上受到負面影響。當有這些情況時,可求診耳鼻喉科醫生,先找出可能引起的原因並進行治療與改善。接著由聽力師、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師共同提供完整的檢查與治療。臨床上針對聽覺過敏的治療方式有下列3項[1,2,12,13]

聽覺過敏患者可尋求耳鼻喉科醫生協助來改善與緩解身心靈的不適。圖/Pixabay

1. 諮詢
聽覺過敏患者因症狀較難被別人看見,旁人難以理解他們的困擾。透過專業諮詢,患可以瞭解自己因聽覺過敏所引起的生心理反應、行為和日常活動受阻的情況,而臨床人員也可進一步提供後續的治療建議和減緩的因應策略。

2. 認知行為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為一種心理治療,此治療方式由專業心理治療師執行。主要是幫助患者改變負面和消極的想法和尋求安全行為,以減輕他們的焦慮。認知行為治療針對聽覺過敏的治療方式包含3部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放鬆治療,教導聽覺過敏患者,如何讓自己在焦慮或緊張時快速讓自己放鬆,以及自我控制生理和心理不適的感覺。
  2. 認知治療,幫助患者辨識和學習控制因症狀帶來的負面想法。
  3. 逐漸暴露,幫助患者慢慢接觸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類型的聲音,讓他們能學會調適因聲音引起的負面情緒。

3. 聲音治療
讓患者連續幾個月聆聽低強度的聲音,並讓他們習慣此聲音。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醫生會逐漸加強聲音的強度並延長時間,治療過程中所連結的正向經驗能讓幫助他們消除聽覺過敏的不適症狀。

過敏體質的人透過運動、調整作息與飲食等方式,也能和過敏和平共存。患有聽覺過敏的人也是一樣,接受專業醫療人員的治療,也能減緩因聽覺過敏所引起的不適症狀,改善生活品質、社交生活,重拾多采多姿的人生。

聽覺過敏患者接受治療後,能逐漸減緩或消除不適症狀,漸漸卸下心防,找回社交生活。圖/Pexels

參考資料:

  • American Speech-Language-Hearing Association. (n.d.). Tinnitus and Hyperacusis. (Practice Portal).
  • 吳靖農、黃仲鋒(2019)。 聽覺過敏的緩解策略。台灣聽力語言學會雜誌,40, 69-79。
  • Tyler, R. S., Pienkowski, M., Roncancio, E. R., Jun, H. J., Brozoski, T., Dauman, N.,et al. (2014). A review of hyperacusi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art I. Definitions, and manifestations. 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 23(4), 402-419.
  • Konstantinovsky, M. (2020.08.25). Hyperacusis.
  • Hyperacusis – An increased sensitivity to everyday sounds. (n.d). Pediatric Ear, Nose & Throat Specialists of Illinois.
  • 楊尚融、賴仁淙(2006)。極度嚴重聽覺過敏。光田醫學雜誌,1,85-90。
  • Katzenell, U., & Segal, S. (2001). Hyperacusis: review and clinical guidelines. Otology & Neurotology, 22(3), 321-327.
  • Baguley, D. M. (2003). Hyperacusis.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Medicine, 96(12), 582-585.
  • Møller, Aage. (2000). Hearing: It’s 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pp. 181–190). Academic Press.
  • 楊富喻、童玟津(2021.6.30)。藥學雜誌電子報,37。
  • Stepko, B. (2020.5.7). Are you living with extreme noise sensitivity caused by hyperacusis ?
  • 劉殿楨(2013.6.25)。聽覺也會過敏嗎?科林助聽器。
  • Pienkowski, M., Tyler, R. S., Roncancio, E. R., Jun, H. J., Brozoski, T., Dauman, N.…et al. (2014). A review of hyperacusis and future directions: Part II. Measurement,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Audiology, 23(4), 420-43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_96
58 篇文章 ・ 222 位粉絲
雅文基金會提供聽損兒早期療育服務,近年來更致力分享親子教養資訊、推動聽損兒童融合教育,並普及聽力保健知識,期盼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埋下良善的種子,替聽損者營造更加友善的環境。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人與 AI 的關係是什麼?走進「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透過藝術創作尋找解答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4 ・3176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與財團法人臺灣生活美學基金會合作。 

AI 有可能造成人們失業嗎?還是 AI 會成為個人專屬的超級助理?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快速發展,AI 與人類之間的關係,成為社會大眾目前最熱烈討論的話題之一,究竟,AI 會成為人類的取代者或是協作者?決定關鍵就在於人們對 AI 的了解和運用能力,唯有人們清楚了解如何使用 AI,才能化 AI 為助力,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與生活品質。

有鑑於此,目前正於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展出的「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特別將展覽主題定調為奇異點(Singularity),透過多重視角探討人工智慧與人類的共生關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C-LAB 策展人吳達坤進一步說明,本次展覽規劃了 4 大章節,共集結來自 9 個國家 23 組藝術家團隊的 26 件作品,帶領觀眾從了解 AI 發展歷史開始,到欣賞各種結合科技的藝術創作,再到與藝術一同探索 AI 未來發展,希望觀眾能從中感受科技如何重塑藝術的創造範式,進而更清楚未來該如何與科技共生與共創。

從歷史看未來:AI 技術發展的 3 個高峰

其中,展覽第一章「流動的錨點」邀請了自牧文化 2 名研究者李佳霖和蔡侑霖,從軟體與演算法發展、硬體發展與世界史、文化與藝術三條軸線,平行梳理 AI 技術發展過程。

圖一、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一詞

藉由李佳霖和蔡侑霖長達近半年的調查研究,觀眾對 AI 發展有了清楚的輪廓。自 1956 年達特茅斯會議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並明確定出 AI 的任務,例如:自然語言處理、神經網路、計算學理論、隨機性與創造性等,就開啟了全球 AI 研究浪潮,至今將近 70 年的過程間,共迎來三波發展高峰。

第一波技術爆發期確立了自然語言與機器語言的轉換機制,科學家將任務文字化、建立推理規則,再換成機器語言讓機器執行,然而受到演算法及硬體資源限制,使得 AI 只能解決小問題,也因此進入了第一次發展寒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二、1957-1970 年迎來 AI 第一次爆發

之後隨著專家系統的興起,讓 AI 突破技術瓶頸,進入第二次發展高峰期。專家系統是由邏輯推理系統、資料庫、操作介面三者共載而成,由於部份應用領域的邏輯推理方式是相似的,因此只要搭載不同資料庫,就能解決各種問題,克服過去規則設定無窮盡的挑戰。此外,機器學習、類神經網路等技術也在同一時期誕生,雖然是 AI 技術上的一大創新突破,但最終同樣受到硬體限制、技術成熟度等因素影響,導致 AI 再次進入發展寒冬。

走出第二次寒冬的關鍵在於,IBM 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戰勝了西洋棋世界冠軍 Garry Kasparov,加上美國學者 Geoffrey Hinton 推出了新的類神經網路算法,並使用 GPU 進行模型訓練,不只奠定了 NVIDIA 在 AI 中的地位, 自此之後的 AI 研究也大多聚焦在類神經網路上,不斷的追求創新和突破。

圖三、1980 年專家系統的興起,進入第二次高峰

從現在看未來:AI 不僅是工具,也是創作者

隨著時間軸繼續向前推進,如今的 AI 技術不僅深植於類神經網路應用中,更在藝術、創意和日常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而「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第二章「創造力的轉變」及第三章「創作者的洞見」,便邀請各國藝術家展出運用 AI 與科技的作品。

圖四、2010 年發展至今,高性能電腦與大數據助力讓 AI 技術應用更強

例如,超現代映畫展出的作品《無限共作 3.0》,乃是由來自創意科技、建築師、動畫與互動媒體等不同領域的藝術家,運用 AI 和新科技共同創作的作品。「人們來到此展區,就像走進一間新科技的實驗室,」吳達坤形容,觀眾在此不僅是被動的觀察者,更是主動的參與者,可以親身感受創作方式的轉移,以及 AI 如何幫助藝術家創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五、「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展出現場,圖為超現代映畫的作品《無限共作3.0》。圖/C-LAB 提供

而第四章「未完的篇章」則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未來與 AI 共生的方式。臺灣新媒體創作團隊貳進 2ENTER 展出的作品《虛擬尋根-臺灣》,將 AI 人物化,採用與 AI 對話記錄的方法,探討網路發展的歷史和哲學,並專注於臺灣和全球兩個場景。又如國際非營利創作組織戰略技術展出的作品《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則是一套協助青少年數位排毒、數位識毒的方法論,使其更清楚在面對網路資訊時,該如何識別何者為真何者為假,更自信地穿梭在數位世界裡。

透過歷史解析引起共鳴

在「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規劃的 4 大章節裡,第一章回顧 AI 發展史的內容設計,可說是臺灣近年來科技或 AI 相關展覽的一大創舉。

過去,這些展覽多半以藝術家的創作為展出重點,很少看到結合 AI 發展歷程、大眾文明演變及流行文化三大領域的展出內容,但李佳霖和蔡侑霖從大量資料中篩選出重點內容並儘可能完整呈現,讓「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觀眾可以清楚 AI 技術於不同階段的演進變化,及各發展階段背後的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狀態,才能在接下來欣賞展區其他藝術創作時有更多共鳴。

圖六、「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分成四個章節探究 AI 人工智慧時代的演變與社會議題,圖為第一章「流動的錨點」由自牧文化整理 AI 發展歷程的年表。圖/C-LAB 提供

「畢竟展區空間有限,而科技發展史的資訊量又很龐大,在評估哪些事件適合放入展區時,我們常常在心中上演拉鋸戰,」李佳霖笑著分享進行史料研究時的心路歷程。除了從技術的重要性及代表性去評估應該呈現哪些事件,還要兼顧詞條不能太長、資料量不能太多、確保內容正確性及讓觀眾有感等原則,「不過,歷史事件與展覽主題的關聯性,還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蔡侑霖補充指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Google 旗下人工智慧實驗室(DeepMind)開發出的 AI 軟體「AlphaFold」,可以準確預測蛋白質的 3D 立體結構,解決科學家長達 50 年都無法突破的難題,雖然是製藥或疾病學領域相當大的技術突破,但因為與本次展覽主題的關聯性較低,故最終沒有列入此次展出內容中。

除了內容篩選外,在呈現方式上,2位研究者也儘量使用淺顯易懂的方式來呈現某些較為深奧難懂的技術內容,蔡侑霖舉例說明,像某些比較艱深的 AI 概念,便改以視覺化的方式來呈現,為此上網搜尋很多與 AI 相關的影片或圖解內容,從中找尋靈感,最後製作成簡單易懂的動畫,希望幫助觀眾輕鬆快速的理解新科技。

吳達坤最後指出,「2024 未來媒體藝術節」除了展出藝術創作,也跟上國際展會發展趨勢,於展覽期間規劃共 10 幾場不同形式的活動,包括藝術家座談、講座、工作坊及專家導覽,例如:由策展人與專家進行現場導覽、邀請臺灣 AI 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以「人工智慧與未來藝術」為題舉辦講座,希望透過帶狀活動創造更多話題,也讓展覽效益不斷發酵,讓更多觀眾都能前來體驗由 AI 驅動的未來創新世界,展望 AI 在藝術與生活中的無限潛力。

展覽資訊:「未來媒體藝術節——奇異點」2024 Future Media FEST-Singularity 
展期 ▎2024.10.04 ( Fri. ) – 12.15 ( Sun. ) 週二至週日12:00-19:00,週一休館
地點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圖書館展演空間、北草坪、聯合餐廳展演空間、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一直流鼻水不一定是過敏!眼鼻喉不癢,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
careonline_96
・2024/07/31 ・175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天辦公室裡出現了這樣的對話:

「哎呀,你怎麼一直流鼻水、擤鼻涕啊?」

「我也不知道,可能是過敏吧!」

「可是我聽說,如果一年到頭都鼻水流不停,可能跟過敏沒關係,屬於『非過敏性鼻炎』喔。」

一直流鼻涕,到底與過敏有沒有關係,今天我們就來了解「非過敏性鼻炎」與「過敏性鼻炎」。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一個簡易的區分表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到這裡,你覺得自己的狀況比較符合哪一邊呢?

接下來,我們分別更深入地看看兩個狀況。

■ 非過敏性鼻炎

「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與過敏性鼻炎很類似,患者會鼻子塞塞的,容易流鼻水,擤鼻涕,喉嚨有卡一些黏液,會咳嗽。與「過敏性鼻炎」較為不同的是,多數患者並不覺得鼻子癢、眼睛癢、或喉嚨癢。

另外一個比較特別的是,「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在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現,不像「過敏性鼻炎」較容易在特殊的季節出現症狀。還有,如果你發現自己小時候其實還好,但長大之後卻變得容易鼻塞、擤鼻涕,就比較可能是「非過敏性鼻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為什麼會出現「非過敏性鼻炎」呢?學者注意到非過敏性鼻炎患者的鼻腔內,其血管是擴張腫脹的,鼻黏膜看來紅腫並充斥著黏液。會造成鼻腔血管腫脹的原因包括了:

◇ 空氣中的刺激物

聞到煙味、強烈的氣味、香水味,都可能會刺激鼻腔的血管腫脹充血。

◇ 藥物

阿斯匹靈、非類固醇消炎藥、或部分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會導致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

◇ 天氣變化

鼻腔內血管會因為空氣中的溫度或濕度變化而變得更腫脹,而導致了非過敏性鼻炎的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食物

吃的很辣,吃的很燙,或是喝酒,會比較容易讓鼻腔血管腫脹

找到引發自己「非過敏性鼻炎」的原因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常常發作「非過敏性鼻炎」的話,就要找找看是否是接觸到上述的幾種狀況,並試著避免這樣的情形,減少讓鼻腔黏膜血管變得腫脹,才不會常常鼻塞、流鼻水、擤鼻涕。

■ 過敏性鼻炎

「過敏性鼻炎」的症狀包括了鼻塞、流鼻水、擤鼻涕、和鼻子癢,甚至還會喉嚨癢、眼睛癢,頭痛,或睡眠障礙。

造成「過敏性鼻炎」的過敏原包括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花粉
  • 黴菌孢子
  • 寵物皮屑
  • 塵蟎
  • 灰塵

由於花粉是個常見的過敏原,因此,充滿花和種子的春天是「過敏性鼻炎」發作的常見季節。不過每個人所在區域不同,過敏的原因也不同,也有可能在其他季節出現鼻塞、流鼻水的症狀,但患者會發現「每年到這個時候,我就會開始出現症狀」。

我們可以用抽血檢查或皮膚測試確認過敏原。若確認為「過敏性鼻炎」,常會需要用抗組織胺藥物改善症狀。

無論是「過敏性鼻炎」或「非過敏性鼻炎」,最重要的都是找到容易誘發自己症狀的原因,並盡量調整生活狀況,配合使用醫師開立的藥物,就能減少因為鼻炎而影響生活品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1

0
1

文字

分享

1
0
1
標靶藥物、免疫治療、化學治療?肺癌治療有哪些進步?
careonline_96
・2024/05/08 ・252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確診晚期肺癌時,病友可以跟醫師討論幾個重要事項,包括轉移的部位,並評估是否需要進行一些預防性的處置。治療過程中,第一線治療可能會在某個時間點開始出現抗藥,接下來就會需要做第二次組織採樣,來進行次世代基因檢測 NGS。對於晚期肺腺癌病友而言,並非第一線治療之後就結束,在第一線治療之後,還有非常多選擇,而且在接下來三、五年,還是有新的藥物,提供更多治療選擇。病友最重要就是積極面對,與醫師配合,進行完整的治療,才會有機會把肺癌的控制做到最好!

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新竹臺大分院院長余忠仁教授

標靶藥物是晚期肺癌的治療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一名晚期肺腺癌的病友,三年前確診時即有骨頭和淋巴腺的轉移,肺部也有好幾處腫瘤,在初步基因分析裡,並未找到基因突變,開始使用化學治療,中間也嘗試雙免疫治療。兩年後,出現了腦部的轉移。做了次世代基因定序 NGS,發現有基因突變,也找到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以使用。余忠仁教授說,經過兩個月的治療,病友腦部的腫瘤完全消失,持續治療期間也沒有明顯副作用,疾病控制達到非常理想的狀況。

2004 年,台灣開始引進標靶藥物,對晚期肺癌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里程碑。余忠仁教授指出,之前的治療都是以化學治療為主,治療過程較辛苦,成效也相當有限。在標靶治療藥物問世後,對晚期肺癌的治療就轉變為以口服藥物為主,相較於化學治療,標靶藥物的副作用是大多數病友都可以接受,也有助維持生活品質。

未來治療走向逐漸邁向合併治療 具有精準性,作用好、副作用低

後續晚期肺癌治療又進入免疫治療藥物的時代,對於那些不適合做標靶治療的病友而言,免疫治療提供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療可以結合化學治療藥物使用,得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余忠仁教授說,近年與抗體合併的治療藥物又進入另外一個新的時代,現在有以抗體為主的標靶治療藥物,包括雙標靶藥物,以及抗體結合化學治療,這些都讓肺癌持續朝著精準治療的方向邁進。這些治療方式具有精準性,作用好、副作用低,在未來三到五年之內,都是可以真正應用到臨床治療的藥物。

晚期肺癌已逐漸慢性病化 標靶藥物接續治療延長控制時間

在標靶藥物開發之後,晚期肺腺癌便已逐漸慢性病化。余忠仁教授說,雖然第一代標靶藥物可控制大約十個月,但是隨著第二代、第三代標靶藥物的開發,已能進行接續治療,中間再穿插化學治療,很多病友可以達到四年、五年的控制時間,甚至持續十年以上的治療,讓整個晚期肺癌的治療達到非常長久,朝著慢性化的方向前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的故事 談關懷陪伴

罹癌不怨天尤人 迎來風雨後的彩虹

恐懼會傳染,希望也是!

2018 年 11 月 22 號,太太確診晚期肺腺癌。睡覺時一直乾咳,原以為是血壓藥引起,換藥幾個月後仍然乾咳;某次到診所就醫,細心的醫師幫太太照 X 光發現 7 公分腫瘤,我心懷感謝。

太太先做 4 次化療後,腫瘤從 7 公分縮小到 4.9 公分,之後手術切除,再做 4 次化療後定期追蹤。動手術前,我聽見一位醫生對家屬說「打開來是滿天星,一點一點小小,整個肺部都是,沒辦法手術,要把它縫回去」。我擔心太太也是如此,最後醫師說「恭喜,手術成功了!」我跟孩子說「媽媽手術成功了!」說完淚水就像潰堤一般,流個不停。

治療過程跌宕起伏,幸好目前已漸入佳境。發生過肺癌轉移,試過免疫療法一年,服用標靶藥物兩年。去(2023)年年底因肋膜腔積水,一天要抽 300 cc 肺積水,11 月改用乳癌藥物,使用後排除了肺積水,太太現在還能去市場買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太太剛罹癌時,心中湧出無以名狀的恐懼與害怕,就像一首歌寫的「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們卻都沒有哭泣」,結婚 40 幾載,無法想像她離我而去;太太罹癌後幾天,即使腫瘤 7 公分,我們仍參加早己預定的南投武界旅行,擔心以後沒有機會。開始治療後,太太因為甲溝炎,不能碰水,我幫她擦澡,怕油煙不敢進廚房,我烹調食物鼓勵她吃。

疾病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該被它限制生活快樂的可能性。太太容易累,活動範圍受限,於是把去市場買菜、公園散步當成去玩;我在住家旁種菜,十幾坪的大小生機盎然,簡單的行動就能療癒情緒。

現代醫療發達,吃好、睡好很重要,我雖然無法完全了解太太正經歷的苦,但是會做到耐心陪伴,幫助她轉移負面情緒。由於醫師看診、說明時間短,提供幾個不錯的方法:多多請教個管師、重大事件做紀錄、提醒醫師做 CEA 指數、看診前將症狀先寫好。罹癌不會只有傷痛的記憶,透過細心陪伴、用心關懷,可以從雜質中萃出回甘雋永的人生滋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