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2
4

文字

分享

0
12
4

甲骨文研究翻轉「上古惡女」形象——史實中的妲己,是文武兩棲的超強王后!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021/11/06 ・5139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本文轉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泛科學為宣傳推廣執行單位。

  • 採訪撰文|謝博霖
  • 美術設計|林洵安

翻轉「千古狐狸精」的形象

美艷惑人、愛吹枕邊風,論起狐狸精始祖,非「妲己」莫屬。她不只背負毒害正宮的罪名,連國家滅亡都算在她頭上。但比對考古發掘,商代王后業務繁重,要當祭司、還要上戰場,如果妲己穿越而來可能會怒斥:朕乃將軍(商周時期重要人物都可稱朕)!「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主任黃銘崇,從「歷史轉型正義」的角度出發,翻轉亡國妖妃妲己的形象,帶你看見不一樣的商王朝。

上古壞女人:禍國妖姬妲己

自古被冠以狐媚罵名的女性很多,但沒有一個比得上千古狐狸精「妲己」。打從先秦兩漢起,就有無數典籍記載了妲己魅惑、紂王暴虐的故事。

《史記》不只編造妲己的姓氏,連酒池肉林、炮烙挖心等「豐功偉績」都編得完完整整。東漢《吳越春秋》則寫道:「夏亡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列出一串斷送王朝的上古惡女。到了《封神演義》,妖姬的人設已經不夠辛辣,作者再添一筆,給妲己備上了貨真價實的「真。狐狸精」身分,小說中心懷不軌的九尾妖狐,奪舍取代蘇護之女蘇妲己(《史記》中則紀載妲己出身有蘇氏),魅惑干政、迫害元配正宮娘娘,讓富強的商王朝就此走上滅國之路。

歷代層層疊疊的「汙名」論述下,妲己不僅惡名昭彰,還與狐狸精形象完美結合。但妲己真的是軟綿綿的紅顏禍水嗎?在歷史文物陳列館的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中,亡國妖后的形象不僅被徹底顛覆,還原出的還是氣勢十足的將軍妲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推出實體互動與線上展覽「為己而來——被史家耽誤的女人」,策畫八卦妲己、穿越商朝等不同主題,根據考古文物和甲骨文記載,還原商王朝脈絡下的社會價值與性別角色,建構出與傳統印象迥然不同的將軍妲己。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主持祭祀、領兵打仗,身負重任的商代王后

史書上最著名的上古三位女性妹喜、妲己、褒姒,被建構成一套「紅顏禍水」的標準樣板,史家得以將夏商周衰亡歸罪到女人的蠱惑。

但文物陳列館主任黃銘崇解釋,這些由男性中心、勝利者視角建構形成的論述,真實性值得存疑。要更瞭解商朝的真實樣貌,必須從甲骨文與考古發現入手,系統性理解商代王室。

為了解開已被層層汙名化的妲己之謎,黃銘崇嘗試尋找可相互參照的人物──商代王后婦好。妲己是商王帝辛之后,婦好則是商王武丁的三后之一,在甲骨文中有不少記載,是目前商代資料最多的女性。可以說,婦好是早妲己好幾屆的「大學姐」(前後相差六個世代),能幫助我們推敲商代王后的活動面貌。

作為商王的法定配偶有多威?

從甲骨文卜辭及婦好墓出土文物,商代王室女性的地位很高,商朝王后並不只是養育子嗣,她要代替丈夫主持重大祭祀,可以參與政治、帶兵作戰。

武丁的王后婦好、婦井都曾率軍打仗,婦好還徵集一萬多人的軍隊征伐羌方,是驍勇善戰的將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婦好墓曾出土大鉞(音同越)兩件,象徵著商代王后掌握極高的軍權。從考古資料來看,史書裡妲己被罵得滿頭包的「魅惑干政」、「牝雞司晨」之罪,很可能只是商代王后的日常權責。圖為策展團隊以 3D 建模復原出的大鉞。圖/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黃銘崇提到,正因為商代史料稀少,我們必須透過多重脈絡相互比對,才能推測上古時代的可能情境。許多傳世文獻記載,妲己與紂王帝辛的下場很慘,兩人自焚後,周人不但毀其屍體,周武王甚至將妲己的頭斬下,一路招搖著送到陜西的宗廟展示,顯然妲己並非只是尋常深宮女子。另一個耐人尋味的地方在《尚書⸱牧誓》,這篇周人文告做為誓師辭,出現諸如「大家加油!」、「你各位裝備檢查皮繃緊點!」等都很正常,周武王卻還特地點名商王聽信婦人之言。

如此突出、被針對的女性份量,再結合甲骨文中商代王后參與軍事政治的傳統。凡此種種,讓黃銘崇嘗試作出「脈絡式復原」,推測妲己的真實面貌未必是以色惑人的妖豔狐狸精,而且能讓周人軍隊如此痛恨,妲己極可能如同婦好一般,曾帶兵與周人作戰,甚至帶來重創。

玉戈、皮甲、戎服,看將軍妲己造型如何復原

根據這些考古資料,建構出的妲己不再是影劇版的絕世妖姬,而是戎裝披甲、手持戈盾的帥氣將軍!

妲己的衣著原型,來自安陽殷墟 1004 號大墓出土的一件指揮官皮甲、山東滕州前掌大晚商墓地青銅頭盔。兵器也不是憑空想像,妲己手上的盾,原型為殷墟 1003 號大墓出土的木盾;戈,源於弗利爾美術館(Freer Gallery of Art)商代玉戈藏品,以及小屯 331 號墓銅內玉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玉石雖美,但質地脆弱,因此商代的玉戈屬於儀式用器具,這也符合王后領兵可能扮演的角色──戰略指揮官,推測妲己不一定使用實戰兵刃,在戰場上應是像諸葛亮一樣指揮若定。

妲己的戎裝打扮參考指南。圖/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根據殷墟出土的石人(左上),商人會用頭箍固定髮型。妲己身為女將軍,皮甲原型來自 1004 號大墓出土指揮官皮甲(右上)。妲己的戎服樣式則參考大量出土文物,包括陳仁濤舊藏跪坐石人(左下)、泉屋博物館虎食人卣(右下)等。圖/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科學院
美國弗利爾美術館收藏的商代玉戈(左圖)、小屯 331 號墓出土鑲嵌綠松石銅內玉戈(右上圖)、小屯殷墟出土楯(右下圖),都是妲己兵器配備的參考原型。圖/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像商王朝這樣規模的帝國,打仗往往採用系統戰,不依賴單兵作戰,而是運用戰術包抄團滅。在甲骨文記載中,婦好便曾與商王聯合作戰,商王從東面進攻,婦好則調動軍隊包抄,讓敵人陷入包圍圈,一舉殲滅!

如果讓我們想像妲己作戰的樣子,她可能是威武立在戰車上,指揮眾多持戈步兵。當時的商朝軍隊不像春秋戰國那樣百乘、千乘,而是以步兵為主,馬車只給指揮官用。美國學者夏含夷便認為,武王克商的「牧野之戰」應該是東亞史上第一場車戰。

西元前 1046 年,商周兩軍在牧野集結對陣,只聽到轟隆隆的巨響,周人出其不意派出三百多輛戰車、一千多匹馬,奔騰的大軍如同怪物部隊來襲,把商人嚇得潰不成軍。另一方面,商朝作戰經常依賴王族分支的族軍,簡單說就是各堂口的弟兄,各自歸自家大哥管;相反的,周人一方的指揮官就是姜子牙統籌,組織程度較商朝一方為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場史詩級大戰,成為當時地表最慘烈的戰事,商朝出動的十七萬士兵幾乎全軍覆沒!紂王和妲己穿上玉衣自焚,而對周人來說,妲己是長期以來對面指揮作戰的首腦之一,所以對她恨之入骨,死了也不罷休。

殷商時期馬車很稀少,推測是從歐亞草原傳入。死對頭周人從草原民族吸收造車技術,成為大戰時的秘密武器,在牧野之戰一舉擊潰商軍,就此揭開了車戰時代的序幕。圖為西周車戰示意圖。圖/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母憑子貴?子憑母貴!

既然婦好與妲己可以在同個脈絡下類比,那麼為什麼兩人的名字差這麼多呢?黃銘崇解釋,商代的稱謂系統複雜,牽涉到自稱與他稱,他稱還要考慮是不是後代的人稱呼先人。

例如,婦好的名號有后辛、母辛、后母辛。后是商王對配偶的稱呼,母辛是子輩對她的稱呼,子輩繼位後就改稱后母辛。

這些稱謂中的「辛」,恰好可以對應妲己的「己」,代表著世系群(Lineage),暗示她們分屬於世系群中的「辛」與「己」兩支,約略是王室氏族一支的代稱。商代祭祀時,王的配偶都會被詳實記載,而且使用世系群天干來稱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王朝這種獨特的十天干世系群(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傳統,顛覆了我們熟知的宮鬥劇套路「母憑子貴」,反過來是「子」憑「母」貴。由於商王朝建國時的特殊體制,母親源於哪個貴族世系群,決定了這個兒子繼承權的先後順序。換言之,如果要拍商王國的宮廷劇,「母憑子貴」這個老梗可就派不上用場了。

妲己身為商王后妃,合理推測她應該被稱為「后妲己」,「妲」可能是她的私名,「己」標誌她所屬的王室世系。至於後世說妲己是姓蘇,目前考古證據仍無法證實這個河南蘇國,妲己的「己」也不應該是後來西周的「己」(妃)姓。

狼子野心小邦周、暴虐無度大邑商?

展覽雖以「為己而來」為名,為末代商王后妲己洗白平反,但黃銘崇也試著站在商、周兩方的角度,重新看待當時的景況。

對於商來說,位處陜西的小邦周可謂狼子野心,從一開始就打算「翦商」。雙方關係時而平和,時而衝突,兩邊的王都有被對方打死的紀錄。比如說商王武乙到陜西渭河田獵,被雷給劈死了,這與周昭王南征楚國沒回來一樣,都可能是忌諱君王戰死的官方說詞。又如小邦周的季歷,吸收了草原部落的力量,成為了最早的天可汗,最後卻死於商王文丁之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周遭各國相對的角度看,商也非善類,是一個擄掠奴隸、殺人獻祭的世紀帝國。以考古文化類型來看,商王朝消滅了二里頭文化,河南東部的文化也被商人終結,還經常征伐俘虜外族人為奴,需要祭祀時就當作現宰祭品。

透過考古實物與甲骨文的解讀,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商周史,不一樣的紂王與妲己。儘管歷史常被譏為「由勝利者書寫」的產物,但在學者的努力下,仍試著更有憑有據地貼近重現過去發生的人事。

歷史的轉型正義

「我們嘗試做的,是打破長期以來的刻板印象,對史料論述進行批判性思考,扭轉歷史的不正義論述。」

黃銘崇提到,在傳統價值觀之下,留在歷史記載裡的女性形象樣板而扁平,處身立世的痕跡更常被史家抹平。他曾以歷代史家忽視的女性為題演講,因為沒有把妲己說成狐狸精,事後竟被投訴!由此可見,傳世定見深入人心,要撥開「天下之惡皆歸焉」的迷霧十足困難。

妲己真的是溫香軟玉吹枕邊風的狐狸精?抑或她更有可能扮演著力挽狂瀾,與丈夫同生共死的英烈角色呢?扭轉層層成見或許不容易,但透過還原妲己面貌的歷程,我們可以見到古代女性在特殊背景下,有著不同的命運,古代后妃也並非各個都圍繞著君王,宮鬥下毒爭寵。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甲骨文中呈現了鮮明的商代王后形象:上得了祭典,出得了戰場。這些女子,出身高貴,年紀輕輕嫁入王室,統帥軍隊、主持祭典,作為一方領導者為「大邑商」發光發熱,也要面臨生育時刻的性命交關。甲骨文記載了她的功勳,保留了她的名字;考古發現讓我們可以看到她們的穿戴、兵器、座車與生命最終的棲所。

「為己而來」策展只是反思起點,黃銘崇分享考古研究的核心思考,點出歷史往往來自勝利一方的視角,面對史料記載我們需要更為謹慎。「商周史就像一面牆,上面有很多知識點,但要把它們完全串起來成為清晰的圖景,還差得很遠。」圖/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為己而來」與繪師蚩尤合作,誕生出充滿漫畫風格的妲己,實體互動展雖因疫情暫停,但仍在線上展出。歷史文物陳列館也將推出一系列商周主題展,結合動漫、影片與考古,帶領民眾穿越商周秦漢。圖/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

延伸閱讀:

文章難易度
研之有物│中央研究院_96
296 篇文章 ・ 3568 位粉絲
研之有物,取諧音自「言之有物」,出處為《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探索具體研究案例、直擊研究員生活,成為串聯您與中研院的橋梁,通往博大精深的知識世界。 網頁:研之有物 臉書:研之有物@Facebook

0

3
3

文字

分享

0
3
3
圖形處理單元與人工智慧
賴昭正_96
・2024/06/24 ・6944字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 作者/賴昭正|前清大化學系教授、系主任、所長;合創科學月刊

我擔心人工智慧可能會完全取代人類。如果人們能設計電腦病毒,那麼就會有人設計出能夠自我改進和複製的人工智慧。 這將是一種超越人類的新生命形式。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大約在八十年前,當第一台數位計算機出現時,一些電腦科學家便一直致力於讓機器具有像人類一樣的智慧;但七十年後,還是沒有機器能夠可靠地提供人類程度的語言或影像辨識功能。誰又想到「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 AI)的能力最近十年突然起飛,在許多(所有?)領域的測試中擊敗了人類,正在改變各個領域——包括假新聞的製造與散佈——的生態。

圖形處理單元(graphic process unit,簡稱 GPU)是這場「人工智慧」革命中的最大助手。它的興起使得九年前還是個小公司的 Nvidia(英偉達)股票從每股不到 $5,上升到今天(5 月 24 日)每股超過 $1000(註一)的全世界第三大公司,其創辦人(之一)兼首席執行官、出生於台南的黃仁勳(Jenson Huang)也一躍成為全世界排名 20 內的大富豪、台灣家喻戶曉的名人!可是多少人了解圖形處理單元是什麼嗎?到底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黃仁勳出席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
Nvidia 的崛起究竟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圖/wikimedia

在回答這問題之前,筆者得先聲明筆者不是學電腦的,因此在這裡所能談的只是與電腦設計細節無關的基本原理。筆者認為將原理轉成實用工具是專家的事,不是我們外行人需要了解的;但作為一位現在的知識分子或公民,了解基本原理則是必備的條件:例如了解「能量不滅定律」就可以不用仔細分析,即可判斷永動機是騙人的;又如現在可攜帶型冷氣機充斥市面上,它們不用往室外排廢熱氣,就可以提供屋內冷氣,讀者買嗎?

CPU 與 GPU

不管是大型電腦或個人電腦都需具有「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 unit,簡稱 CPU)。CPU 是電腦的「腦」,其電子電路負責處理所有軟體正確運作所需的所有任務,如算術、邏輯、控制、輸入和輸出操作等等。雖然早期的設計即可以讓一個指令同時做兩、三件不同的工作;但為了簡單化,我們在這裡所談的工作將只是執行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arithmetic and logic unit,簡稱 ALU),如將兩個數加在一起。在這一簡化的定義下,CPU 在任何一個時刻均只能執行一件工作而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個人電腦剛出現只能用於一般事物的處理時,CPU 均能非常勝任地完成任務。但電腦圖形和動畫的出現帶來了第一批運算密集型工作負載後,CPU 開始顯示心有餘而力不足:例如電玩動畫需要應用程式處理數以萬計的像素(pixel),每個像素都有自己的顏色、光強度、和運動等, 使得 CPU 根本沒辦法在短時間內完成這些工作。於是出現了主機板上之「顯示插卡」來支援補助 CPU。

1999 年,英偉達將其一「具有集成變換、照明、三角形設定/裁剪、和透過應用程式從模型產生二維或三維影像的單晶片處理器」(註二)定位為「世界上第一款 GPU」,「GPU」這一名詞於焉誕生。不像 CPU,GPU 可以在同一個時刻執行許多算術和邏輯運算的工作,快速地完成圖形和動畫的變化。

依序計算和平行計算

一部電腦 CPU 如何計算 7×5+6/3 呢?因每一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所以其步驟為:

  • 計算 7×5;
  • 計算 6/3;
  • 將結果相加。

總共需要 3 個運算時間。但如果我們有兩個 CPU 呢?很多工作便可以同時(平行)進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同時計算 7×5 及 6/3;
  • 將結果相加。

只需要 2 個運算時間,比單獨的 CPU 減少了一個。這看起來好像沒節省多少時間,但如果我們有 16 對 a×b 要相加呢?單獨的 CPU 需要 31 個運算的時間(16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15 個 + 的運算時間),而有 16 個小 CPU 的 GPU 則只需要 5 個運算的時間(1 個 × 的運算時間及 4 個 + 的運算時間)!

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稱 GPU 為「圖形」處理單元。圖一左圖《我愛科學》一書擺斜了,如何將它擺正成右圖呢? 一句話:「將整個圖逆時針方向旋轉 θ 即可」。但因為左圖是由上百萬個像素點(座標 x, y)組成的,所以這句簡單的話可讓 CPU 忙得不亦樂乎了:每一點的座標都必須做如下的轉換

x’ = x cosθ + y sinθ

y’ = -x sinθ+ y cos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每一點均需要做四個 × 及兩個 + 的運算!如果每一運算需要 10-6 秒,那麼讓《我愛科學》一書做個簡單的角度旋轉,便需要 6 秒,這豈是電動玩具畫面變化所能接受的?

圖形處理的例子

人類的許多發明都是基於需要的關係,因此電腦硬件設計家便開始思考:這些點轉換都是獨立的,為什麼我們不讓它們同時進行(平行運算,parallel processing)呢?於是專門用來處理「圖形」的處理單元出現了——就是我們現在所知的 GPU。如果一個 GPU 可以同時處理 106 運算,那上圖的轉換只需 10-6 秒鐘!

GPU 的興起

GPU 可分成兩種:

  • 整合式圖形「卡」(integrated graphics)是內建於 CPU 中的 GPU,所以不是插卡,它與 CPU 共享系統記憶體,沒有單獨的記憶體組來儲存圖形/視訊,主要用於大部分的個人電腦及筆記型電腦上;早期英特爾(Intel)因為不讓插卡 GPU 侵蝕主機的地盤,在這方面的研發佔領先的地位,約佔 68% 的市場。
  • 獨立顯示卡(discrete graphics)有不與 CPU 共享的自己專用內存;由於與處理器晶片分離,它會消耗更多電量並產生大量熱量;然而,也正是因為有自己的記憶體來源和電源,它可以比整合式顯示卡提供更高的效能。

2007 年,英偉達發布了可以在獨立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後,科學家發現獨立 GPU 不但能夠快速處理圖形變化,在需要大量計算才能實現特定結果的任務上也非常有效,因此開啟了為計算密集型的實用題目編寫 GPU 程式的領域。如今獨立 GPU 的應用範圍已遠遠超出當初圖形處理,不但擴大到醫學影像和地震成像等之複雜圖像和影片編輯及視覺化,也應用於駕駛、導航、天氣預報、大資料庫分析、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加密貨幣挖礦、及分子動力學模擬(註三)等其它領域。獨立 GPU 已成為人工智慧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及許多行業的遊戲規則。英特爾在這方面發展較遲,遠遠落在英偉達(80%)及超微半導體公司(Advance Micro Devices Inc.,19%,註四)之後,大約只有 1% 的市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典型的CPU與GPU架構

事實上現在的中央處理單元也不再是真正的「單元」,而是如圖二可含有多個可以同時處理運算的核心(core)單元。GPU 犧牲大量快取和控制單元以獲得更多的處理核心,因此其核心功能不如 CPU 核心強大,但它們能同時高速執行大量相同的指令,在平行運算中發揮強大作用。現在電腦通常具有 2 到 64 個核心;GPU 則具有上千、甚至上萬的核心。

結論

我們一看到《我愛科學》這本書,不需要一點一點地從左上到右下慢慢掃描,即可瞬間知道它上面有書名、出版社等,也知道它擺斜了。這種「平行運作」的能力不僅限於視覺,它也延伸到其它感官和認知功能。例如筆者在清華大學授課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嘴巴在講,腦筋思考已經不知往前跑了多少公里,常常為了追趕而越講越快,將不少學生拋到腦後!這不表示筆者聰明,因為研究人員發現我們的大腦具有同時處理和解釋大量感官輸入的能力。

人工智慧是一種讓電腦或機器能夠模擬人類智慧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科技,因此必須如人腦一樣能同時並行地處理許多資料。學過矩陣(matrix)的讀者應該知道,如果用矩陣和向量(vector)表達,上面所談到之座標轉換將是非常簡潔的(註五)。而矩陣和向量計算正是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演算法的基礎!也正是獨立圖形處理單元最強大的功能所在!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 GPU 會成為人工智慧開發的基石:它們的架構就是充分利用並行處理,來快速執行多個操作,進行訓練電腦或機器以人腦之思考與學習的方式處理資料——稱為「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

黃仁勳在 5 月 22 日的發布業績新聞上謂:「下一次工業革命已經開始了:企業界和各國正與英偉達合作,將價值數萬億美元的傳統資料中心轉變為加速運算及新型資料中心——人工智慧工廠——以生產新商品『人工智慧』。人工智慧將為每個產業帶來顯著的生產力提升,幫助企業降低成本和提高能源效率,同時擴大收入機會。」

附錄

人工智慧的實用例子:下面一段是微軟的「copilot」代書、谷歌的「translate」代譯之「one paragraph summary of GPU and AI」。讀完後,讀者是不是認為筆者該退休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GPU(圖形處理單元)和 AI(人工智慧)之間的協同作用徹底改變了高效能運算領域。GPU 具有平行處理能力,特別適合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所需的複雜資料密集運算。這導致了影像和視訊處理等領域的重大進步,使自動駕駛和臉部辨識等技術變得更加高效和可靠。NVIDIA 開發的平行運算平台 CUDA 進一步提高了 GPU 的效率,使開發人員能夠透過將人工智慧問題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可同時處理的任務來解決這些問題。這不僅加快了人工智慧研究的步伐,而且使其更具成本效益,因為 GPU 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執行與多個 CPU 相同的任務。隨著人工智慧的不斷發展,GPU 的角色可能會變得更加不可或缺,推動各產業的創新和新的可能性。大腦透過神經元網路實現這一目標,這些神經元網路可以獨立但有凝聚力地工作,使我們能夠執行複雜的任務,例如駕駛、導航、觀察交通信號、聽音樂並同時規劃我們的路線。此外,研究表明,與非人類動物相比,人類大腦具有更多平行通路,這表明我們的神經處理具有更高的複雜性。這個複雜的系統證明了我們認知功能的卓越適應性和效率。我們可以一邊和朋友聊天一邊走在街上,一邊聽音樂一邊做飯,或一邊聽講座一邊做筆記。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腦神經網路的科技,因此必須能同時並行地來處理許多資料。研究人員發現了人腦通訊網路具有一個在獼猴或小鼠中未觀察獨特特徵:透過多個並行路徑傳輸訊息,因此具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多任務處理能力。

註解

(註一)當讀者看到此篇文章時,其股票已一股換十股,現在每一股約在 $100 左右。

(註二)組裝或升級過個人電腦的讀者或許還記得「英偉達精視 256」(GeForce 256)插卡吧?

(註三)筆者於 1984 年離開清華大學到 IBM 時,就是參加了被認為全世界使用電腦時間最多的量子化學家、IBM「院士(fellow)」Enrico Clementi 的團隊:因為當時英偉達還未有可以在 GPU 上進行平行處理的軟體層,我們只能自己寫軟體將 8 台中型電腦(非 IBM 品牌!)與一大型電腦連接來做平行運算,進行分子動力學模擬等的科學研究。如果晚生 30 年或許就不會那麼辛苦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註四)補助個人電腦用的 GPU 品牌到 2000 年時只剩下兩大主導廠商:英偉達及 ATI(Array Technology Inc.)。後者是出生於香港之四位中國人於 1985 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成立,2006 年被超微半導體公司收購,品牌於 2010 年被淘汰。超微半導體公司於 2014 年 10 月提升台南出生之蘇姿豐(Lisa Tzwu-Fang Su)博士為執行長後,股票從每股 $4 左右,上升到今天每股超過 $160,其市值已經是英特爾的兩倍,完全擺脫了在後者陰影下求生存的小眾玩家角色,正在挑戰英偉達的 GPU 市場。順便一題:超微半導體公司現任總裁(兼 AI 策略負責人)為出生於台北的彭明博(Victor Peng);與黃仁勳及蘇姿豐一樣,也是小時候就隨父母親移居到美國。

(註五)

延伸閱讀

  • 熱力學與能源利用」,《科學月刊》,1982 年 3 月號;收集於《我愛科學》(華騰文化有限公司,2017 年 12 月出版),轉載於「嘉義市政府全球資訊網」。
  • 網路安全技術與比特幣」,《科學月刊》,2020 年 11 月號;轉載於「善科教育基金會」的《科技大補帖》專欄。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賴昭正_96
43 篇文章 ・ 56 位粉絲
成功大學化學工程系學士,芝加哥大學化學物理博士。在芝大時與一群留學生合創「科學月刊」。一直想回國貢獻所學,因此畢業後不久即回清大化學系任教。自認平易近人,但教學嚴謹,因此穫有「賴大刀」之惡名!於1982年時當選爲 清大化學系新一代的年青首任系主任兼所長;但壯志難酬,兩年後即辭職到美留浪。晚期曾回台蓋工廠及創業,均應「水土不服」而鎩羽而歸。正式退休後,除了開始又爲科學月刊寫文章外,全職帶小孫女(半歲起);現已成七歲之小孫女的BFF(2015)。首先接觸到泛科學是因爲科學月刊將我的一篇文章「愛因斯坦的最大的錯誤一宇宙論常數」推薦到泛科學重登。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都是星星惹的禍之「疫」薄雲天
臺北天文館_96
・2022/01/26 ・5008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歐陽亮|天文愛好者,中華科技史學會會員,曾獲 2001 年尊親天文獎第二等一行獎,擔任 2009 全球天文年特展解說員。

疫情最近席捲了地球上的人類,擾亂了日常生活的規律。在這個戶外活動驟減與無法出門觀星的時刻,宇宙彼端那些遙遠的星辰們,是否也會像近來野生動物的「生態大爆發」一樣,紛紛蜂擁而出、顯現特別活躍的異象呢?

如果對宇宙尺度有些概念的人,就會知道這當然不可能。地球並不是宇宙中心,星星們怎麼會在意並企圖影響微塵般的地球呢?只不過古人並沒有被現代科學衝擊過,所以直覺上理所當然會認為地球是最重要的,其他星星的一舉一動都在暗示或警告著自以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於是,天文學跟疾病就有了交集,不論東方世界或西方世界都是一樣。

幾百年前,西方的占星術竟然是提供流行病爆發預報的唯一途徑。表面上看起來,這種預報似乎很有科學精神:他們先列出過去疾病大流行時刻,再與當時的天象進行比較,企圖找出兩者關係。[1]曾經在全球肆虐的黑死病,是歷史上致死人數最多的流行病,當時的占星學者就曾找出彗星、日食、木星合土星、或火木土三星在同方位等徵兆預言了這次災難。然而這有點像是現在的疫情指揮中心竟依照天空異象來發佈防疫警戒一樣荒謬,而這些預言也無法幫助那些被病魔纏身的人們脫離苦海。[2]

至於在東方的古代,中國的占星術除了預言各種宮廷禍亂與兵災饑荒之外,也可用來預測大規模的流行病,古人的字典《說文解字》說:「疫,民皆疾也。」《字林》則寫:「疫,病流行也。」都以「疫」來稱呼流行病,不過「疫」其實包含了許多種傳染病或流行病,例如鼠疫、瘧疾、天花、霍亂、流感等,占星書並沒有依病症去明確細分。現在我們當然不會再將這些預測當真,不過仍可藉此觀察一下古人會把哪些天象視為疫病徵兆,並且猜猜看為什麼會有這些聯想。

首先來看歷代正史有關「疫」的占辭。《史記.天官書》寫著「亢宿:亢為疏廟,主疾…氐為天根,主疫」(圖 1),但到了《晉書》、《隋書》、《宋史》就變成「亢宿主疾疫」,疾已擴張到疫的範圍。不過雖說亢、氐兩宿主疾疫,但是也有許多其他星官跟疫病有關。若不計牛馬等動物的疫情,就有以下幾十種天象預兆[3](二十八宿僅寫宿名,如牛宿寫為牛,但南方七宿的星宿則寫為七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日暈在亢、觜
  2. 月入犯牛、鬼、南河、人星
  3. 月食在壁
  4. 月暈在氐、尾、奎、柳
  5. 土星入鬼、昴、五車
  6. 火星入犯斗、鬼、井、守胃
  7. 金星入氐、犯鬼、守觜
  8. 水星犯守尾、七星、張、軫
  9. 木星守婁、觜、參、犯軫
  10. 彗星在亢、氐、人、大陵
  11. 妖星、長星出現(可能指彗星)
  12. 白色客星犯六甲
  13. 客星犯人、大陵、老人、守南河
  14. 赤流星入天市垣、犯木星
  15. 大陵中星繁

其中只有「大陵中星繁」較容易理解,因為陵指陵墓,其星若繁盛明亮就不太吉利,相較於其他天象算是比較直觀的。不過依亮度變化來占測吉凶,容易被大氣影響而難以判斷、不易應用。例如關於歷代北斗的占驗記錄只有月暈、彗星與流星,並沒有亮度的實際運用。

圖 1. 《史記.天官書》之亢宿與氐宿記載(圖右),兩星宿皆位於角宿東方(圖左) 圖/歐陽亮繪

至於日暈、月暈之類的大氣現象,在古代也被視為天文異象的一種(圖 2)。還有白蒼赤黑等各色雲氣,同樣能拿來占卜,它們也許是指大氣層內的雲霧、也可能是指極光。

圖 2. 《宋史》日暈占辭(圖右)與日暈照片(圖左)。圖/歐陽亮攝於臺北,2020 年 7 月 18 日上午 10 點

再來看古代占星術之集大成作品《開元占經》,這本由唐朝天文官瞿曇悉達所主持編纂的術書,保留許多東周時期恆星觀測數據,可視為中國最早星表[4],其記錄的星官位置與星數,依然對現在的天文史研究有幫助。而書中不常被關注的占星部份,與疫有關的占辭更是遠多於正史。[5]其中與正史重覆者包括:月暈在柳、月入南河、亢宿有彗星、木星守婁觜參、火星守胃入鬼、土入守鬼昴舍五車、金星犯鬼守觜、水星犯守尾七星軫、大陵星明、赤流星入天市垣等。

《開元占經》比較特別的是敘述了三種無疫情的徵兆:「亢星明大,民無疾疫」、「王良附路星明…萬民無疫癘之殃」、「潢星明」。由於星占的主要功能是預警,所以報憂的天象必然比報喜的數量多。另外卷九十三的季節錯亂現象則可能是曆法出現誤差所造成。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較之下,淵源於魏晉時期的《三家星官簿贊》,只有從官與疾病有關,其他皆未提及病疫。唐代的《敦煌寫本》Pelliot chinois 2512 則提到亢宿「主疾,動,人多病」,但氐宿「主傜伇,動者,人伇苦」,與正史所主之「疫」變成同音不同字了(圖 3)。[6]其他與疾病相關的只有三個。

圖 3. 《敦煌寫本》Pelliot chinois 2512 所寫的亢氐兩宿,圖/法國國家圖書館

天文要錄》是一本類似開元占經的古書,由唐初的李鳳編撰[7],收錄了一些開元占經沒有的占星家占辭,例如昆吾、唐昧、挺生、公連、紫辨、三靈紀、勑鳳符表、九州分野星圖等。此書殘抄本在日本,且其中錯字非常多。它與開元占經的共同點是繁蕪瑣碎且矛盾,因為都是集各家占辭而成。

此書關於疫的占辭也遠超過正史[8],與正史相似的天象包括:月暈尾、辰星犯守尾、歲星守參、月守凌鬼、熒惑入舍居守鬼、填星入留舍守鬼、太白入留舍鬼、辰星守凌七星、大陵星繁、月行南河中、客星守南河等。若再跟正史與《開元占經》都有的天象相比,交集頗多(包括辰星犯守尾與七星、歲星守參、熒惑入鬼、填星入鬼、太白入鬼、大陵星繁、月行南河中等),原因是由於兩書其實有部份來源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開元占經》與《天文要錄》同時記載了行星跑到天津、螣蛇、王良、閣道、文昌、北斗等星官(圖 4),甚至還能進入紫微與北極(圖 5)!而在南方竟然也可犯軍市、野雞、天廟等非常遠的星官。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天象,因為這些星官離黃道至少 30 度。[9]目前已知五大行星大約都在黃道上下 10 度以內運行,若考慮東周時期測量誤差最多可達 7 度[10],並放寬為 10 度,兩者相加也頂多 20 度。兩千年前若真的有五星脫離黃道面南北各 30 度的劇烈變動,那麼現在我們應該難以預測它們的軌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4. 天津、螣蛇、王良、閣道等星官距離黃道(左下方)至少 30 度。圖/歐陽亮繪
圖 5. 文昌、北斗、紫微與北極距離黃道(右下方)至少 30 度。圖/歐陽亮繪

除此之外,這兩本占書還描述了更詭譎的現象,變色、變暗、變不見都不稀奇,有個「卷舌」星官竟然能夠變直或舒張(圖 6)!若有同好親眼看見,請先確認是否認錯星或酒精濃度偏高,若都沒有,請趕緊拍照並連絡天文館。另外書中還有北斗晝見、月犯北斗、月掩北斗,也是令人驚異但不會出現的天象。

圖 6. 《天文要錄》的卷舌占辭(圖右),同一占辭在《開元占經》則寫為:「卷舌星曲如舌,即吉;舌直,天下多口舌之害」。卷舌星官位於五車旁。圖/歐陽亮繪

乙巳占》是由唐代傳奇人物李淳風所撰,但沒有他另一本預言著作《推背圖》有名。此書「採摭英華,刪除繁偽」,比起同時代的《天文要錄》或是稍晚數十年的《開元占經》都精簡許多,因為李淳風對占星術的看法比較有個性,認為「多言屢中,非余所尊」,並不尊崇靈驗,而是將之視為一種「權宜時政,斟酌治綱,驗人事之是非,托神道以設教」的輔政措施。若「天降災祥以示其變」,就是在提醒帝王修德以禳之。他還用「唯爾學徒,幸勿膠柱」來指導後學者,不過唐宋之後各種因素讓古占星術逐漸沒落,反而是占卜個人命運的另一種占星術風行起來,這應該是李淳風預想不到的吧?

此書刪去許多不可能發生的凌犯[11],有關疫病者也較少,其中與正史相近的天象包括:月犯鬼、熒惑守胃、熒惑入鬼、太白入氐入鬼、彗星出氐。相同於前述兩書與正史交集者,只有熒惑入鬼、太白入鬼兩筆。這也許是由於鬼宿的字面意思所造成的聯想?

占星術是統計學嗎?

地球上常有疾病流行,天上也常出現古書所寫的疫病徵兆,兩者皆五花八門不可勝數,而正史與占書都記載過的「疫」象交集,就一定跟疫情有顯著關連嗎?其實,統計上常常有看似相關卻沒有因果關係的例子,若不問因果,只是強行找出相關性,有時候反而會被誤導得更嚴重。占星的原則是「凡天變,過度乃占[12],只對異象占卜,不占卜經常出現的,否則各種災變就會有難以置信的週期性,降低占星家自己的可信度。不過在某些週期尚未發現前,古人就先用來占卜了,例如《開元占經》蒐集的古籍資料中就有許多行星逆行或守於某宿,但對於現代人來說,只是再平常不過的現象罷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占辭會依星官重要性而設定,因此遠離黃道的重要星官(如北極)也會有五星凌犯占辭,而在黃道附近但不重要的小星官就不太記載五星犯守了。這很明顯地說明,號稱是大數據資料庫的占星術並不是依靠曾經發生過而記錄下來的統計,而是占星家為了用異象占卜,憑空想像出五星犯紫微或北極等過度奇異的天象。科學最基本的原則是「符合觀測」,但是這些古書顯示,占星術並沒有達到這個標準。[13]書中許多聳人聽聞的災禍,就像現在網路上容易被轉傳的疫情謠言一樣,都是不知真假、難以查證、讓人看到的當下常震驚到「不能只有我看到」。你想要相信純粹想像而非統計出來的古書,還是不斷依觀測而修正的科學呢?

附註

  1. 江曉原《12 宮與 28 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頁 193。
  2. 江曉原《12 宮與 28 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頁 131。
  3. 各正史之原文詳列於此連結,至於形容行星運動之「近犯合乘出入居處宿舍留守」等現象可參考盧央《中國古代星占學》,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頁 403~405。
  4.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頁 77。
  5. 《開元占經》相關占辭資料詳列於此連結
  6. 資料來源:法國國家圖書館
  7. 此書記錄了兩筆甘氏星官觀測數據,說明甘氏星表曾經存在。詳見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頁 99。
  8. 天文要錄》相關占辭資料詳列於此連結
  9. 上述星官即使因歷代變遷,位置也未曾偏移超過 20 度以上。接近星官創始期的石氏星表雖然曾被質疑是後人在唐代才測得,但仍可比較唐宋之際星官改變,詳見《所謂名字,能流傳多久不變?古星象流傳千年的轉變─石氏星表與宋代星表之比較》。比較結果可發現,兩星表的星官變化不大,故不是星官變遷所造成的問題。
  10.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頁 32。
  11. 此書註解指出:「攝提非月行之所及」,因為攝提距離黃道 20 度,不過無法確定註解是否本人所作。《乙巳占》相關占辭資料詳列於此連結
  12. 語出司馬遷《史記.天官書》。
  13. 即使有部份占辭真的應驗,也可能是被人為處理過、或事後諸葛找出的對應關係,詳見趙貞《唐宋天文星占與帝王政治》,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頁 278。

延伸閱讀

臺北天文館_96
482 篇文章 ・ 41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返校》的延伸書單:放心,你不會因為看幾本書而變成怎樣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019/09/27 ・5013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SR值 548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作者/長安 臺大中文所碩士,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成員。參與出版《城市邊陲的遁逃者》,《說妖》桌遊、小說,《臺灣妖怪學就醬》。

y編按:「不就是看幾本書而已,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在電影《返校》當中,我們看到了「讀書」這件事是有可能會危及生命安全的。
人應該生而自由,好險我們生在不會因為「看了幾本書」就會被消失的時代,怎能不來好好狠狠的看書!雖然《返校》中沒有什麼科學書單,但讓我們秉持著好奇心和對知識的無盡渴求,來看看若你對《返校》所處的時代有興趣,可以看哪些書呢?

改編自遊戲的電影《返校》最近上映了,這一部電影可以說是以商業電影的格局,觸碰了以往未曾在商業電影處理的「白色恐怖」主題。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劇照提供 / 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電影中灰撲撲的制服、頗具威嚴的教官、壓抑的氛圍、無所不在的黨國符碼,和追求自由的弱小渴望交織在一塊,組成了沈浸感相當強的戒嚴時空。因此即便電影描繪的是久遠的 1962 年,觀眾進到電影院之後,也會感覺自己彷彿回到戒嚴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返校》的情節中,我們可以看到戒嚴時代的許多細節。如果你對相關的話題有興趣,可以參考以下的延伸書單。

 

──以下的書籍介紹會涉及諸多劇情,還沒看過電影的讀者請斟酌閱讀喔!──

還沒看過請速速離開學校禮堂喔!劇照提供 / 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一、調查研究類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

無法送達的遺書:記那些在恐怖年代失落的人》(衛城出版,2015年)。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赴刑的張老師,在最後留下了一封給戀人方芮欣的遺書,遺書上寥寥數語:「白鹿予水仙:此生無緣,來世再見。致自由。」但是這封遺書,並未能成功送到方芮欣手中。而是由同案的魏仲廷,在多年以後把遺書放回學校裡,才能象徵性地「送交到」方芮欣手中。但此時方芮欣已是亡魂,就最嚴格的意義來說,張老師的遺書始終「未曾送達」

白鹿玉佩送達了,但遺書呢? 劇照提供 / 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但這並非張老師一個人的悲劇,而是多數政治受難者共同的命運。多數的政治受難者被逮捕後就失去下落。他們之中有些曾經在行刑前,親手寫下留給摯愛的文字。只是威權政府並未送達這些遺書,那些遺書也被塵封在國家檔案之中,必須要到五、六十年後,家屬們才能看到這些本應屬於他們的遺書。

《無法送達的遺書》收錄了幾封政治受難者的遺書,並講述了關於這些遺書的動人故事。若是翻開這本書,你必會被那些留下遺書者的強烈意念所觸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書》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書》(衛城出版,2015年)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書名源自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的名言:「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返校》電影中,方芮欣最後之所以能從怪物手中逃出,就是因為她堅定地說:「我不想再忘記了」。

為什麼「不要忘記」這麼重要?因為歷史一旦被遺忘,就有可能重演。健忘的人們要是無法記取教訓,就會失去對抗強權的方法,強權因此可以再次控制人類。

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是白色恐怖領域的重量級著作,由政治學、社會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所撰寫。

「轉型正義」主要的任務包括「處置加害者」、「賠償受害者」和「記憶真相」,這是在一個國家曾經經歷不公不義的威權時代後,所該做的事。《記憶與遺忘的鬥爭》告訴我們,臺灣過去完成了哪些、不足的地方在哪裡、接下來又該往什麼方向前進。戒嚴時期的國家暴力有哪些型態?白色恐怖的歷史應該如何記憶?平反政治受難者的運動又是怎麼展開的?如果你對這些問題感到好奇,《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會提供你想要的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

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蔚藍文化,2017年)

《返校》中,讀書會成員因為讀禁書而獲罪,而這些書包括泰戈爾的《飛鳥集》、屠格涅夫的《父與子》和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

張老師在最後跟魏仲廷說:「我們有獸性和惡魔性,但也有著神性。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愛他主義的欲求。」便出自廚川白村的《苦悶的象徵》,只是很不幸的,他們讀的版本是魯迅翻譯的版本。

廚川白村沒有問題,但是魯迅「有問題」。

魯迅表示:source:Wikim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翻譯偵探事務所》的作者賴慈芸是研究戒嚴時代禁書的專家,她在臉書上關於回應關於《返校》禁書的發文便指出,這些禁書之所以為禁書,最主要都是因為譯者的緣故。讀書會成員只要換個譯本讀,就不會出事了。

那為什麼這些譯者會有問題呢?在國共對立的框架下,那些身陷「匪區」的譯者或作者都在被禁之列。鄭振鐸跟巴金、魯迅都是如此(準確來說,魯迅死於 1937 年,應該沒有身陷匪區的問題。但他思想左傾、且被中共高度推崇,因此著作在中華民國臺灣成為禁書)。但這些書籍要是改換作者或譯者姓名後,都能公開出版。只是這也因此造成很多混亂,人們因此不知道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誰。《翻譯偵探事務所》透過扎實的調查,深入釐清其中的混亂之處。

二、文學類

《史的暴力,詩的壟斷 ——台灣白色恐怖的文學見證、癥候閱讀與文化創傷》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這一本書,嚴格來說並不是書,而是作家湯舒雯的碩士論文。但是這本論文研究文學中的白色恐怖敘事,那些作品可以說都是《返校》的前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論文的第四章談到了白色恐怖文學中「讀書會死」的敘事,有許多作品都出現了文藝青年因開讀書會被拘的情節,而受害者形象多半「年輕」、「純潔」,他們可能是「不過是參加了一個地下聚會,傳看了一些禁書,撰寫了幾篇信誓旦旦的文章罷了」(李渝,〈三月螢火〉)因此這些文藝青年都是「無辜」的。

「不就是看幾本書而已,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劇照提供 / 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這樣一比照下來,有沒有覺得《返校》中的張老師彷彿也繼承了這個形象呢?如果你對敘事、對於文學分析有興趣,尤其是對白色恐怖敘事之間的傳承關係感到好奇,可以讀讀這本論文。而且比起其他出版物還要花錢購入或去圖書館借,這本論文可以直接從網路上下載,不用擔心看不到喔!

《奔跑的母親》

奔跑的母親》(麥田出版,200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返校》中,方芮欣出於嫉妒之心而檢舉殷老師,沒想到卻害得張老師被處死刑——這個情節,看過郭松棻〈月印〉這篇小說的人都會感到熟悉。

奔跑的母親》是郭松棻的短篇小說集,〈月印〉就收錄在其中。和《返校》一樣,〈月印〉中的女主角文惠,因為感覺到自己的丈夫鐵敏與來自中國的楊大姐交流過密,因此拿著鐵敏的書⋯⋯如果你看過《返校》,那麼後來的事情你都知道了。

在《返校》中,方芮欣出於嫉妒之心而檢舉殷老師。劇照提供 / 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和《返校》的通俗取向不同,〈月印〉是一篇「很純」的文學小說。你可以看看同樣一類情節,文學作家和通俗創作者處理起來會有什麼樣的差異。除了作品以外,郭松棻本人的生平也很值得了解:他的後半生就像是《返校》遊戲裡的殷老師一樣,因為被列入黑名單,而被困在異地不得歸國。這一種被列入「黑名單」的受難者,雖未經歷死亡,但也經歷了離鄉背井的苦痛。

三、藝術人文類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

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家常菜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大寫出版,2019年)

《返校》裡的張老師,曾經留學日本學習美術。他之所以參加讀書會、之所以和方芮欣彼此相互吸引,都是因為他對藝術懷有的熱情。張老師「留學日本學美術」的經驗,也常見於臺灣日治時期的畫家。例如「臺展三少年」之一的畫家陳進求學於東京女子美術學校。而大器晚成的陳澄波,也要趕在三十歲時前往東京留學。可以說,「到東京學美術」是有志成為畫家的少年、青年們共同的夢想。

劇照提供 / 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在《藝術家的一日廚房》,我們可以讀到這些日治畫家的故事。書中也交代這些日治時代畫家在戰後的經歷,他們所擅長的「日本畫」風格,到了戰後,被自居為正統的「中國國畫」畫家所批判。《返校》既然留學日本,那麼他對於藝術、對於美的觀念,很可能都深受日本影響。但這些到了戰後的新時代,都不再像過去那般「理所當然」。因此細膩而敏銳的張老師,應該會為此感到十分痛苦吧?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

天亮之前的戀愛:日治台灣小說風景》(印刻出版,2019)

《返校》裡的讀書會讀了泰戈爾、屠格涅夫和廚川白村,這個書單滿有趣的,要是放在日治時代,這一串可說是標準的文藝青年書單。

例如小說家龍瑛宗十分喜愛屠格涅夫的〈初戀〉,《返校》裡出現過的《父與子》,他當然也看了。甚至不只屠格涅夫,嗜讀文學的龍瑛宗大概把著名的俄國作家都看了一輪。另一位日治作家王詩琅也是個讀書家,不只西方文學,戰後被禁的魯迅、郭沫若、郁達夫他也都讀過。整體來說,這些生活在1920到1940年代的作家們,擁有相較於戰後更為自由的閱讀環境。

天亮之前的戀愛》是賴香吟為這批日治作家所寫的小傳。賴香吟本身就是小說家,寫起作家傳記,別具寫作者的洞見。

以閱讀而言,這些作家都是《返校》裡讀書會成員的前輩。但是這批日治作家的寫作生涯被時代所割裂,慣用日文的他們,在使用中文的時代,注定只能藉藉無名。要是他們還活躍於文壇,《返校》的讀書會成員應該可以借重這些作家的評論,來增進自己對於作品的認識吧?


由於臺灣戒嚴時間相當長,而戒嚴被壓抑的歷史,我們要到戒嚴結束才能開始逐漸拼湊。因此我們對於白色恐怖歷史的認知,總是處在不足的狀態。透過閱讀相關書籍,我們可以更貼近那個時代。也因此,我們才能承擔起「記憶過去」的重責大任。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3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