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6
4

文字

分享

0
6
4

星座、星宿、星官傻傻分不清楚?

臺北天文館_96
・2021/06/21 ・524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本文轉載自臺北天文館,《臺北星空》第 100 期
  • 作者 / 天文愛好者,曾獲 2001 年尊親天文獎第二等一行獎,擔任 2009 全球天文年特展解說員 | 歐陽亮

星座對現代人來說,就是指西洋星座,那麼傳統的中國星座是怎麼被取代與遺忘的呢?

一講到星座,大家就想到個性、運勢、愛情等熱門占星話題,聊起生日會對應到哪個星座也能秒答出來,強者甚至還進階到命盤、相位、上升星座的分析。不過,有多少人會認真依照今日運勢穿著幸運衣物走向開運方位進行日常生活?又有幾個人會因此聯想到天上真正的星星?在這裡我們並不準備以心理學或統計學來討論星座命理是否 屬於偽科學的冷門問題,而是要探討另一個更枯燥的疑點:到底星星 組成的星群在古代是稱為「星座」、「星宿」還是「星官」?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稱呼天上星群為「星官」;而「星座」則是西方專有的,不可用在中國星群。因為「星座」指的是天空的範圍, 在邊界內整個面積所包含的星星皆屬於此星座,概念與「只有連線但無邊界」的星官不同1。但是,從古書中可以查到一些關於「星座」的例子:

《史記.天官書》【索隱】:「案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 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圖 1)。

圖 1 史記.天官 書即有「星座」一詞(武英殿 二十四史本)。圖/台北星空 100 期

這裡已出現了「星座」一詞。唐代的《史記索隱》在同一段裡同時使用星座、星官兩詞,難道是作者司馬貞對兩者傻傻分不清楚?另外,天文怎麼可能只有五個星官?其實這是司馬貞以為天官書說 的五宮是五官的誤寫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史書之外,五代十國時期的詩人黃損也曾把星座寫進詩中:「昨夜細看雲色裏,進賢星座甚分明」。進賢是在角宿旁的單星星官,但這裡卻用星座來形容。

然而「座」這個字何時出現?史記天官書有一 句「太微,三光之廷……其內五星,五帝坐」指的就是太微垣中的星官「五帝座」(圖 2 ),「座」寫 為「坐」,兩者通用。在保留早期天文型態的「朝鮮天象列次分野之圖」中亦可看到:紫微垣「五帝坐」(現稱五帝內座)與天市垣「帝座」混用兩字在同一圖中3(圖 3 )。東漢的《說文解字》雖然沒有記載座字,但在戰國初期就有人以此字為名,因此即便「座」較晚才出現,也是早在戰國時代就發明了。

圖 2 宋元兩代之五帝座星圖比較(中國恆星觀測史,頁 303、437):左為宋;右為元。圖/台北星空 100 期
圖 3 「天象列次分野之圖」的五帝坐與帝座,兩者用字不同。圖/台北星空 100 期

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唐初占星寫本 Pelliot chinois 2512 也可以看到,三家星官在數量統計時, 雖然單位大多寫為「坐」,但甘氏中官七十六座卻寫為「座」(圖 4),顯示當時通用的情形很普遍。

圖4 敦煌寫本 Pelliot chinois 2512 統計星官數量時使用單位為「坐」但偶爾用「座」。圖/台北星空 100 期

至於「星官」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以下正史:後漢書《天文上》:「星官之書自黃帝始」。另外《三國志》也有:「禧既明經,又善星官,常仰瞻天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述敦煌占星寫本的數量單位「座」或「坐」,在同時期另一個內容幾乎相同的日本《三家星官簿贊》裡則寫為「官」(圖 5),只有甘氏外官四十二座抄錯成了四十二星。因此並不是司馬貞分不清楚「座」與「官」,而是當時應該可以通用,沒有特別區分。《宋史》等元代之後寫成的史書在統計時沿襲前人稱呼, 星座仍然與星官同義。一直到清末,星座依然沒有現代的「天空範圍」意思。現代天文巨著《中國恆星觀測史》也是星座、星官兩者並用4

圖 5《三家星官簿贊》統計星官數量時使用單位為「官」。圖/台北星空 100 期

另外,古人用星星占卜, 就是想藉由某星官位置出現異象時,找到「與其同名的地面事物會被影響」這種關連,含有天官示警之意,未曾有過「星名沒有官員的含義就不可稱之為星官5」 這種想法,也沒有把動物或用具之類沒有官員含義的星官排除在外而另外統計其數目,這一點可從《三家星官簿贊》裡統一用 「官」字來總計數目即可知曉。

至於「星宿」常被認為專指二十八星宿,即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主要星群,不過古人卻不一定這樣區分。著名成語「杞人憂天」出處《列子.天瑞》寫道:「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這裡的星宿就泛指所有星辰,而非只限於角宿到軫宿的二十八宿。古籍中還有許多「夜觀星宿」的詞句,也不可能是在形容古人觀星時只看二十八宿而不看別的星星。所以星宿是可以廣義地用來形容所有星群的用詞。

再來看西洋的「星座」, 在古代其實也是星群的概念:星座 Constellation 字源於拉丁文 constellattus,意思是組合在一起的若干星星6。遠古巴比倫文獻提到的三位神掌管的星群或是月球路徑上的 18 個星座7,都是由星群所組成,並沒有以座標來劃分天空的概念。直到近代的西方古星圖在繪製時也都是以圖案或連線來表現該星座範圍,彼此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有時還會重疊, 使得同一顆星被兩個星座共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6 托勒密星表中的五車五 (β Tau) 同時出現在御夫座(上)與金牛座(下),但末尾的星等卻不一樣。圖/台北星空 100 期

西方古天文最重要的經典著作:托勒密的《至大論》(Almagestum)又名《天文學大 成》,在第 78 ~ 89 頁的星表中,列出了古典四十八個星座的一千多顆星,其中就有幾顆星被故意寫了兩次,因為托勒密認為它們是兩個星座共享的(最早的共享經濟?)。例如御夫座 (Auriga) 右腳上的星 β Tau 同時也是金牛座牛角尖端的星,現在已被歸在金牛座,即中國的五車五。不過星表兩處的座標雖然相同,星等卻不一樣(圖 6 )。另外,在牧夫座 (Boötes) 最上方的星星與武仙座 (Hercules) 右腳的星星也是同一顆,現在稱之為ν1 Boötis, 即七公五(圖 7 )。

圖 7 托勒密星表中的七公五同時出現在牧夫座(上)與武仙座(下)。圖/台北星空 100 期

在托勒密的書中,並沒有使用字母或數字來標示恆星,而是利用相對位置來描述識別每一顆星, 與中國明代之前的方法一樣。托勒密還在每個星座的最後,列出一些 鄰近卻未被採用的恆星,這些不屬於星座圖形的孤星被稱為未成形的 (amorphotoi) ,就如同中國古代星象裡也有許多顯而易見卻沒有被編入任何星官的星星一樣,如船尾座 ζ(明清時才增加的星名:弧矢增二十二, 2.2 等)、天鵝座頭部 β 星(輦道增七,3 等)。到了近代「星座隨你DIY」的混亂時期,這些孤星逐漸被合併到古典星座或是剛劃分出的新星座,直到 1930 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 為了統整星座的邊界,捨棄共用重複的編號,星座才確定用座標來劃分,成為一種天空區域的概念,而不再指實際的星群,終結了星星被搶著要或沒人要的情形。

何時轉換為西洋星座體系

星座對現代人來說,就是指西洋星座,那麼傳統的中國星座是怎麼被取代與遺忘的呢?西洋體系中的黃道十二星座最早在隋 初就隨著佛教傳到中國,並偶爾與二十八宿同時出現於古墓壁畫的星圖裡,不過未受重視8。到了明末,傳教士帶來航海新發現的南極附近星座,剛好可填補傳統星圖上的空白區域,於是它們被改成中國星官,放進《崇禎曆書》裡。除此之外,其他星官仍舊保持表面上的傳統,只是有些被改變位置或整個取消了。

清末積弱不振,有識之士為了學習西方技術而引進西學9,並出現了第一本近代天文學翻譯專書《談天10。該書向清末知識份子展示了當時西方天文學的成果,且為過渡到現代天文學打下了思想基礎11。雖然書中以清朝年號來敘述外國作者赫歇爾生平有種混搭風味的荒謬感,然而這也呈現了當時真正的紀年方法。同理,此書內的所有星名也是使用中國原有的,例如「太微左垣上相亦雙星也12」,完全沒有提及西名「室女座 γ」,可見清末仍以中國星名為主流。然而五十多年後清朝還是滅亡了, 沒有被西學救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意義上屬於科學的「天文學」一詞,其 實遲至 1896 年才出現13。民初開始致力推廣現代天文學,全天西洋星座應該是此時才被廣泛採用。民國九年常福元先生著有《中西對照恆星錄》,引言中說:「欲為高深之研究,不得不借資西籍。顧讀西書有數難,而尤莫難於恆星……其分座又與吾國宿舍不同……茲編之作,專為會通中西星名,俾讀西書者不生隔閡,即讀中籍者,亦得兼識西名。」 顯示當時若要研究現代天文,得使用西洋星名才方便,但當時國人只知中國星名,因此他編了這本中西對照恆星錄供研究者找到該星,這可能就是全面轉為西洋體系的起點。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反倒使用這類對照表來找出中國星名,已與當初目的恰好相反了。若沒有特別提倡延續使用固有傳統星名14, 恐怕現在已經沒人記得了。

總之,星星是點,古代星座與星官是連線, 現代星座則是面。自古以來,東方與西方的星座都是以星星連線而成的,用現代的「範圍」概念來區分古代的星座與星官兩者必然不同、或認為星官必是官職等過度解讀,都會曲解古人原本的想法。雖然現在我們習慣兩者不再通用,然而描述中國古代星群時,交互使用星座與星官兩詞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星座」比較為人所知,也能吸引喜愛占星的年輕人來注意這個古老的冷知識話題。

附註

  1. 江曉原《12宮與28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 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頁 229 。
  2.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頁 277 。
  3.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頁 159 ~ 161 更詳細地比較了日本《三家星官簿贊》、敦煌占星寫本 Pelliot chinois 2512 、開元占經以及 朝鮮天象列次分野之圖這四個古文獻中,坐與座通用的例子。
  4.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頁 103 。
  5. 李維寶、陳久金、馮永利、陶金萍〈中國傳統 星名中的星宿、星官和星座〉,《天文研究與技術》 14 卷 1 期, 2017 ,頁 132-134 。
  6.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頁 64 。
  7. 江曉原《12宮與28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頁 19、24、27 。
  8.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頁 334 ~ 339 。
  9. 參見陳美東〈山雨欲來風滿樓- 1842 年至 1858 年間西方近代天文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中華科 技史同好會會刊》2 卷 1 期,2001,頁 75 ~ 80 。
  10. 原作為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 (John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的《天文學綱要》(Outlines of Astronomy, 1849),數學家李善蘭和傳教士偉烈亞力合 譯後,於 1859 年出版。約翰·赫歇爾為天王星發現者威廉·赫歇爾的兒子。
  11. 石雲里《中國天文學史》第八章,薄樹人主 編,文津出版社, 1996 ,頁 309 。
  12. 侯失勒 (即赫歇爾)《談天》,商務印書館, 第一冊:侯失勒約翰傳,頁六。
  13. 潘鼐〈評天學真原〉,《自然科學史研究》1997 年第 3 期,頁 291 。
  14.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 (1985 年) 頁 426 附表說明有提到單星採用中國星名的由來,這是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名詞編輯委員會規定的原則:恆星外文 專名,均譯為中國原有的星名,不用西洋星座的星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臺北天文館_96
482 篇文章 ・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8 篇文章 ・ 316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今天的星座運勢是……不宜相信占星術?——《數盲、詐騙與偽科學》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2024/01/07 ・20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占星術的背後

占星術是極普遍的偽科學,書店架上塞滿了談占星的書,而且幾乎每一份報紙都會發布每日星座運勢。蓋洛普(Gallup)1986 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52% 的美國青少年相信星座,而各行各業中,認同占星學中某些亙古流傳說法的人,也多到讓人難過。我說讓人難過,是因為如果那些人相信占星師和占星術,當你進一步思考他們還可能相信哪些人事物,會讓人不寒而慄。一旦那些人手握大權(比方說雷根總統)、卻根據這類信念行事,特別可怕。

占星術主張,人出生那一刻的各星球牽引力,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但這個論點很難讓人接受,理由有二:(一)占星學完全沒有提到這種牽引(或是其他)力道,到底要透過哪一種生理或神經生理機制運作,更別說解釋了;(二)負責接生的產科醫師施加的牽引力,遠高於各個星球。請記住,一件物體對於身體(比方說,新生兒)施加的牽引力,和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但和物體與身體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這是否代表比較胖的產科醫師接生的寶寶,會有一組人格特質;比較瘦的產科醫師接生的寶寶,會有另一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占星理論中有很多缺陷,但數盲視而不見。他們不太關心運作的機制,也不太想去比較數值大小。話說回來,即使沒有清晰明瞭的理論基礎,但如果占星術有用、有實務證據撐腰,還是應該獲得尊重。只可惜,一個人的出生日期,與標準人格測驗的得分之間,沒有任何相關性。

圖/envato

一直以來,都有人找占星師做相關的實驗(最近是加州大學的蕭恩.卡爾森﹝Shawn Carlson﹞)。研究人員會給占星師看三個匿名的人格特質側寫,其中一個是當事人的。當事人提供所有占星要用到的數據(透過問卷,而非面對面),占星師必須從人格特質側寫中挑出哪一份是當事人。實驗中總共有 116 位當事人,而負責檢驗的是歐洲與美國 30 位最頂尖(由同業判定)的占星師。實驗結果如下:占星師約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可以挑出正確的當事人人格特質側寫,也就是說,和隨機猜測沒什麼區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 sity)物理學家約翰.馬蓋文(John McGervey)檢視《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上,超過 1 萬 6,000 位科學家,以及《美國政治名人錄》(Who’s Who in American Politics)上,超過 6,000 位政治人物的出生日期,發現他們的星座是隨機且均勻分布在十二個月中。密西根州立大學(Mi chi gan State University)的伯納德.西弗曼(Bernard Silver-man)取得密西根州 3,000 對夫婦的紀錄,發現他們的星座和占星師預測相配的星座之間,沒有相關性。

那麼,為何這麼多人相信占星之說?一個明顯的理由是:在通常語焉不詳的占星預言中,人們會去讀他們想讀到的一切,然後為預言添加根本不存在的真實性。他們也比較可能記得有成真的「預言」,過度看重巧合,忽略其他。其他理由還包括,占星術的歷史悠久(當然,人祭﹝ritual murder﹞和獻祭也同樣古老)。或是因為,它原理很簡單、但操作起來有一定的複雜度,會讓人感到安心。或者是,堅稱這個月能不能墜入愛河和天上的浩瀚星海有關,很能寬慰人心。

圖/envato

我猜,此外還有最後一個理由,那就是在一對一諮詢期間,占星師會從臉部表情、儀態、肢體語言等等,尋找和人格特質有關的線索。我們來看看知名的案例:聰明的漢斯(Clever Hans)。漢斯看來是一匹會算數的馬,牠的訓練師會擲骰子,問牠骰子上面的點數是多少。而漢斯會用馬蹄踏出正確答案,然後停住,旁觀者都大為驚異。但人們看不出來的是,訓練師原先都站定不動,等到馬兒敲到正確的次數,會有意無意地動了一下,就是這樣的反應讓漢斯停了下來。所以,不是這匹馬知道答案,牠只是反映了訓練師知道答案。人常無意間在占星師面前扮演訓練師的角色,占星師就像漢斯一樣,反映出客戶的需求。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就說過,要破解占星術以及更廣義的偽科學,最好的辦法就是真正的科學。真正科學的奇妙之處也同樣神奇,不過多了一項優點:這些奇妙之處很可能是真有其事。說到底,偽科學之所以成為偽科學,並不是因為得出的結論稀奇古怪。畢竟,運氣好猜中、機緣巧合、奇特的假說,甚至是一開始的誤信,都在科學上扮演過一定角色。偽科學失當,是因為其結論經不起檢驗,以及無法和其他經過檢驗的主張之間,建立起一致的關係。我很難想像,像演員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按:麥克琳是推動新時代運動的先驅)這些人會因為證據不足、或有更好的替代解釋,就去否定通靈等超自然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摘自《數盲、詐騙與偽科學》,2023 年 11 月,大牌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閱讀的大牌不侷限於單一領域, 視野寬廣,知識豐富,思考獨立。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成語科學】動如參商:參宿和商宿是哪兩顆星星?帶你認識古代中國的星座系統!
張之傑_96
・2023/09/08 ・110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西元 759 年,大詩人杜甫經過老友衛八的家鄉,屈指數來,兩人已 20 年沒見過面。當年衛八還沒結婚,如今已子女成行。杜甫在衛八家過了一夜,翌日匆匆告別,寫下膾炙人口的〈贈衛八處士〉,頭兩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就是成語「動如參商」的出典。

唐代習慣以家族的排行稱呼人;處士,對隱士的尊稱。參(ㄕㄣ),指參宿;商,即商星,是心宿的主星。參、心二宿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參宿位於西方時,心宿位於東方,不會同時在天上出現。

參宿位於西方時,心宿位於東方,不會同時在天上出現。圖/高魯《星象統箋》

動如參商,比喻見面不易。我們先談到這裡,造兩個句吧。

畢業後同學們動如參商,再也無法朝夕相處。

您遠渡重洋後咱們動如參商,已難得見上一面。

造完句,接下去要說明什麼是星宿了。無論哪個民族,都會將天上的星星分成組,每組之間作些連線,然後比附成英雄人物、動物、器物等等。這種分組,有利於天文觀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星座,是西方所發展出的天文觀測體系,總共有 88 個,最為人們熟知的是黃道十二宮。太陽在天球上的軌道稱為黃道,黃道上有 12 個星座,在您生日那段時間,太陽在天球上所對應的星座,就是您的生日座。

中國古代將一組星星稱為一個星宿(又稱星官),魏晉時統合成 283 個,含有星星 1464 顆。在這 283 個星宿中,最為人熟知的是二十八宿,也就是月亮運行軌道(白道)所經過的星宿。

二十八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星宿。圖/wikimedia

在二十八宿中,角亢氐房心尾箕是東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是西方七宿。商星是心宿的星星,和西方七宿的參宿是不會同時出現天際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的星宿,每一星宿的星星數目不等,以心宿和參宿來說,心宿有 3 顆(第二顆就是商星),參宿則有 7 顆。星宿的星星以數字編號,有時另有專名。以心宿的商星來說,編號是「心宿二」,商星是它的專名。

心宿二(即天蝎座 α 星)是顆紅巨星,會發出火紅色的亮光,所以還有一個專名——大火。我們的祖先早就觀察到,每到夏末秋初,大火星就會落向夜空的西邊,表示天氣將逐漸轉涼了。

心宿二又被稱為大火。圖/wikim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