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6
4

文字

分享

0
6
4

星座、星宿、星官傻傻分不清楚?

臺北天文館_96
・2021/06/21 ・5244字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本文轉載自臺北天文館,《臺北星空》第 100 期
  • 作者 / 天文愛好者,曾獲 2001 年尊親天文獎第二等一行獎,擔任 2009 全球天文年特展解說員 | 歐陽亮

星座對現代人來說,就是指西洋星座,那麼傳統的中國星座是怎麼被取代與遺忘的呢?

一講到星座,大家就想到個性、運勢、愛情等熱門占星話題,聊起生日會對應到哪個星座也能秒答出來,強者甚至還進階到命盤、相位、上升星座的分析。不過,有多少人會認真依照今日運勢穿著幸運衣物走向開運方位進行日常生活?又有幾個人會因此聯想到天上真正的星星?在這裡我們並不準備以心理學或統計學來討論星座命理是否 屬於偽科學的冷門問題,而是要探討另一個更枯燥的疑點:到底星星 組成的星群在古代是稱為「星座」、「星宿」還是「星官」?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稱呼天上星群為「星官」;而「星座」則是西方專有的,不可用在中國星群。因為「星座」指的是天空的範圍, 在邊界內整個面積所包含的星星皆屬於此星座,概念與「只有連線但無邊界」的星官不同1。但是,從古書中可以查到一些關於「星座」的例子:

《史記.天官書》【索隱】:「案天文有五官。官者,星官也。 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圖 1)。

圖 1 史記.天官 書即有「星座」一詞(武英殿 二十四史本)。圖/台北星空 100 期

這裡已出現了「星座」一詞。唐代的《史記索隱》在同一段裡同時使用星座、星官兩詞,難道是作者司馬貞對兩者傻傻分不清楚?另外,天文怎麼可能只有五個星官?其實這是司馬貞以為天官書說 的五宮是五官的誤寫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史書之外,五代十國時期的詩人黃損也曾把星座寫進詩中:「昨夜細看雲色裏,進賢星座甚分明」。進賢是在角宿旁的單星星官,但這裡卻用星座來形容。

然而「座」這個字何時出現?史記天官書有一 句「太微,三光之廷……其內五星,五帝坐」指的就是太微垣中的星官「五帝座」(圖 2 ),「座」寫 為「坐」,兩者通用。在保留早期天文型態的「朝鮮天象列次分野之圖」中亦可看到:紫微垣「五帝坐」(現稱五帝內座)與天市垣「帝座」混用兩字在同一圖中3(圖 3 )。東漢的《說文解字》雖然沒有記載座字,但在戰國初期就有人以此字為名,因此即便「座」較晚才出現,也是早在戰國時代就發明了。

圖 2 宋元兩代之五帝座星圖比較(中國恆星觀測史,頁 303、437):左為宋;右為元。圖/台北星空 100 期
圖 3 「天象列次分野之圖」的五帝坐與帝座,兩者用字不同。圖/台北星空 100 期

在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唐初占星寫本 Pelliot chinois 2512 也可以看到,三家星官在數量統計時, 雖然單位大多寫為「坐」,但甘氏中官七十六座卻寫為「座」(圖 4),顯示當時通用的情形很普遍。

圖4 敦煌寫本 Pelliot chinois 2512 統計星官數量時使用單位為「坐」但偶爾用「座」。圖/台北星空 100 期

至於「星官」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以下正史:後漢書《天文上》:「星官之書自黃帝始」。另外《三國志》也有:「禧既明經,又善星官,常仰瞻天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述敦煌占星寫本的數量單位「座」或「坐」,在同時期另一個內容幾乎相同的日本《三家星官簿贊》裡則寫為「官」(圖 5),只有甘氏外官四十二座抄錯成了四十二星。因此並不是司馬貞分不清楚「座」與「官」,而是當時應該可以通用,沒有特別區分。《宋史》等元代之後寫成的史書在統計時沿襲前人稱呼, 星座仍然與星官同義。一直到清末,星座依然沒有現代的「天空範圍」意思。現代天文巨著《中國恆星觀測史》也是星座、星官兩者並用4

圖 5《三家星官簿贊》統計星官數量時使用單位為「官」。圖/台北星空 100 期

另外,古人用星星占卜, 就是想藉由某星官位置出現異象時,找到「與其同名的地面事物會被影響」這種關連,含有天官示警之意,未曾有過「星名沒有官員的含義就不可稱之為星官5」 這種想法,也沒有把動物或用具之類沒有官員含義的星官排除在外而另外統計其數目,這一點可從《三家星官簿贊》裡統一用 「官」字來總計數目即可知曉。

至於「星宿」常被認為專指二十八星宿,即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主要星群,不過古人卻不一定這樣區分。著名成語「杞人憂天」出處《列子.天瑞》寫道:「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這裡的星宿就泛指所有星辰,而非只限於角宿到軫宿的二十八宿。古籍中還有許多「夜觀星宿」的詞句,也不可能是在形容古人觀星時只看二十八宿而不看別的星星。所以星宿是可以廣義地用來形容所有星群的用詞。

再來看西洋的「星座」, 在古代其實也是星群的概念:星座 Constellation 字源於拉丁文 constellattus,意思是組合在一起的若干星星6。遠古巴比倫文獻提到的三位神掌管的星群或是月球路徑上的 18 個星座7,都是由星群所組成,並沒有以座標來劃分天空的概念。直到近代的西方古星圖在繪製時也都是以圖案或連線來表現該星座範圍,彼此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有時還會重疊, 使得同一顆星被兩個星座共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 6 托勒密星表中的五車五 (β Tau) 同時出現在御夫座(上)與金牛座(下),但末尾的星等卻不一樣。圖/台北星空 100 期

西方古天文最重要的經典著作:托勒密的《至大論》(Almagestum)又名《天文學大 成》,在第 78 ~ 89 頁的星表中,列出了古典四十八個星座的一千多顆星,其中就有幾顆星被故意寫了兩次,因為托勒密認為它們是兩個星座共享的(最早的共享經濟?)。例如御夫座 (Auriga) 右腳上的星 β Tau 同時也是金牛座牛角尖端的星,現在已被歸在金牛座,即中國的五車五。不過星表兩處的座標雖然相同,星等卻不一樣(圖 6 )。另外,在牧夫座 (Boötes) 最上方的星星與武仙座 (Hercules) 右腳的星星也是同一顆,現在稱之為ν1 Boötis, 即七公五(圖 7 )。

圖 7 托勒密星表中的七公五同時出現在牧夫座(上)與武仙座(下)。圖/台北星空 100 期

在托勒密的書中,並沒有使用字母或數字來標示恆星,而是利用相對位置來描述識別每一顆星, 與中國明代之前的方法一樣。托勒密還在每個星座的最後,列出一些 鄰近卻未被採用的恆星,這些不屬於星座圖形的孤星被稱為未成形的 (amorphotoi) ,就如同中國古代星象裡也有許多顯而易見卻沒有被編入任何星官的星星一樣,如船尾座 ζ(明清時才增加的星名:弧矢增二十二, 2.2 等)、天鵝座頭部 β 星(輦道增七,3 等)。到了近代「星座隨你DIY」的混亂時期,這些孤星逐漸被合併到古典星座或是剛劃分出的新星座,直到 1930 年國際天文聯合會(IAU) 為了統整星座的邊界,捨棄共用重複的編號,星座才確定用座標來劃分,成為一種天空區域的概念,而不再指實際的星群,終結了星星被搶著要或沒人要的情形。

何時轉換為西洋星座體系

星座對現代人來說,就是指西洋星座,那麼傳統的中國星座是怎麼被取代與遺忘的呢?西洋體系中的黃道十二星座最早在隋 初就隨著佛教傳到中國,並偶爾與二十八宿同時出現於古墓壁畫的星圖裡,不過未受重視8。到了明末,傳教士帶來航海新發現的南極附近星座,剛好可填補傳統星圖上的空白區域,於是它們被改成中國星官,放進《崇禎曆書》裡。除此之外,其他星官仍舊保持表面上的傳統,只是有些被改變位置或整個取消了。

清末積弱不振,有識之士為了學習西方技術而引進西學9,並出現了第一本近代天文學翻譯專書《談天10。該書向清末知識份子展示了當時西方天文學的成果,且為過渡到現代天文學打下了思想基礎11。雖然書中以清朝年號來敘述外國作者赫歇爾生平有種混搭風味的荒謬感,然而這也呈現了當時真正的紀年方法。同理,此書內的所有星名也是使用中國原有的,例如「太微左垣上相亦雙星也12」,完全沒有提及西名「室女座 γ」,可見清末仍以中國星名為主流。然而五十多年後清朝還是滅亡了, 沒有被西學救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代意義上屬於科學的「天文學」一詞,其 實遲至 1896 年才出現13。民初開始致力推廣現代天文學,全天西洋星座應該是此時才被廣泛採用。民國九年常福元先生著有《中西對照恆星錄》,引言中說:「欲為高深之研究,不得不借資西籍。顧讀西書有數難,而尤莫難於恆星……其分座又與吾國宿舍不同……茲編之作,專為會通中西星名,俾讀西書者不生隔閡,即讀中籍者,亦得兼識西名。」 顯示當時若要研究現代天文,得使用西洋星名才方便,但當時國人只知中國星名,因此他編了這本中西對照恆星錄供研究者找到該星,這可能就是全面轉為西洋體系的起點。然而時至今日,我們反倒使用這類對照表來找出中國星名,已與當初目的恰好相反了。若沒有特別提倡延續使用固有傳統星名14, 恐怕現在已經沒人記得了。

總之,星星是點,古代星座與星官是連線, 現代星座則是面。自古以來,東方與西方的星座都是以星星連線而成的,用現代的「範圍」概念來區分古代的星座與星官兩者必然不同、或認為星官必是官職等過度解讀,都會曲解古人原本的想法。雖然現在我們習慣兩者不再通用,然而描述中國古代星群時,交互使用星座與星官兩詞應該是沒有問題的,畢竟「星座」比較為人所知,也能吸引喜愛占星的年輕人來注意這個古老的冷知識話題。

附註

  1. 江曉原《12宮與28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 學》,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頁 229 。
  2.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頁 277 。
  3.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頁 159 ~ 161 更詳細地比較了日本《三家星官簿贊》、敦煌占星寫本 Pelliot chinois 2512 、開元占經以及 朝鮮天象列次分野之圖這四個古文獻中,坐與座通用的例子。
  4.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頁 103 。
  5. 李維寶、陳久金、馮永利、陶金萍〈中國傳統 星名中的星宿、星官和星座〉,《天文研究與技術》 14 卷 1 期, 2017 ,頁 132-134 。
  6. 潘鼐《中國恆星觀測史》,頁 64 。
  7. 江曉原《12宮與28宿:世界歷史上的星占學》,頁 19、24、27 。
  8. 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頁 334 ~ 339 。
  9. 參見陳美東〈山雨欲來風滿樓- 1842 年至 1858 年間西方近代天文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中華科 技史同好會會刊》2 卷 1 期,2001,頁 75 ~ 80 。
  10. 原作為天文學家約翰·赫歇爾 (John 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 的《天文學綱要》(Outlines of Astronomy, 1849),數學家李善蘭和傳教士偉烈亞力合 譯後,於 1859 年出版。約翰·赫歇爾為天王星發現者威廉·赫歇爾的兒子。
  11. 石雲里《中國天文學史》第八章,薄樹人主 編,文津出版社, 1996 ,頁 309 。
  12. 侯失勒 (即赫歇爾)《談天》,商務印書館, 第一冊:侯失勒約翰傳,頁六。
  13. 潘鼐〈評天學真原〉,《自然科學史研究》1997 年第 3 期,頁 291 。
  14. 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二冊 (1985 年) 頁 426 附表說明有提到單星採用中國星名的由來,這是中國天文學會天文名詞編輯委員會規定的原則:恆星外文 專名,均譯為中國原有的星名,不用西洋星座的星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臺北天文館_96
482 篇文章 ・ 44 位粉絲
臺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是國內最大的天文社教機構,我們以推廣天文教育為職志,做為天文知識和大眾間的橋梁,期盼和大家一起分享天文的樂趣!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伺服器過熱危機!液冷與 3D VC 技術如何拯救高效運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1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高柏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我們談論能擊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甚至是 Meta 的存在,究竟是什麼?答案或許並非更強大的 AI,也不是更高速的晶片,而是你看不見、卻能瞬間讓伺服器崩潰的「熱」。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搭載 Blackwell 晶片的輝達伺服器接連遭遇過熱危機,傳聞 Meta、Google、微軟的訂單也因此受到影響。儘管輝達已經透過調整機櫃設計來解決問題,但這場「科技 vs. 熱」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不僅僅是輝達,微軟甚至嘗試將伺服器完全埋入海水中,希望藉由洋流降溫;而更激進的做法,則是直接將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來一場「浸沒式冷卻」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安全嗎?從大型數據中心到你手上的手機,散熱已經成為科技業最棘手的難題。本文將帶各位跟著全球散熱專家 高柏科技,一同看看如何用科學破解這場高溫危機!

運算=發熱?為何電腦必然會發熱?

為什麼電腦在運算時溫度會升高呢? 圖/unsplash

這並非新問題,1961年物理學家蘭道爾在任職於IBM時,就提出了「蘭道爾原理」(Landauer Principle),他根據熱力學提出,當進行計算或訊息處理時,即便是理論上最有效率的電腦,還是會產生某些形式的能量損耗。因為在計算時只要有訊息流失,系統的熵就會上升,而隨著熵的增加,也會產生熱能。

換句話說,當計算是不可逆的時候,就像產品無法回收再利用,而是進到垃圾場燒掉一樣,會產生許多廢熱。

要解決問題,得用科學方法。在一個系統中,我們通常以「熱設計功耗」(TDP,Thermal Design Power)來衡量電子元件在正常運行條件下產生的熱量。一般來說,TDP 指的是一個處理器或晶片運作時可能會產生的最大熱量,通常以瓦特(W)為單位。也就是說,TDP 應該作為這個系統散熱的最低標準。每個廠商都會公布自家產品的 TDP,例如AMD的CPU 9950X,TDP是170W,GeForce RTX 5090則高達575W,伺服器用的晶片,則可能動輒千瓦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散熱不僅是AI伺服器的問題,電動車、儲能設備、甚至低軌衛星,都需要高效散熱技術,這正是高柏科技的專長。

「導熱介面材料(TIM)」:提升散熱效率的關鍵角色

在電腦世界裡,散熱的關鍵就是把熱量「交給」導熱效率高的材料,而這個角色通常是金屬散熱片。但散熱並不是簡單地把金屬片貼在晶片上就能搞定。

現實中,晶片表面和散熱片之間並不會完美貼合,表面多少會有細微間隙,而這些縫隙如果藏了空氣,就會變成「隔熱層」,阻礙熱傳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柏科技推出了凝膠狀的「導熱凝膠」,說是凝膠,但感覺起來更像黏土。保留了可塑性、但更有彈性、更像固體。因此不容易被擠壓成超薄,比較不會熱裂解、壽命也比較長。

OK,到這裡,「匝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散熱高速公路該怎麼設計?你會選擇氣冷、水冷,還是更先進的浸沒式散熱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液冷與 3D VC 散熱技術:未來高效散熱方案解析

除了風扇之外,目前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電腦快速散熱呢?圖/unsplash

傳統的散熱方式是透過風扇帶動空氣經過散熱片來移除熱量,也就是所謂的「氣冷」。但單純的氣冷已經達到散熱效率的極限,因此現在的散熱技術有兩大發展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是液冷,熱量在經過 TIM 後進入水冷頭,水冷頭內的不斷流動的液體能迅速帶走熱量。這種散熱方式效率好,且增加的體積不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萬一元件損壞,可能會因為漏液而損害其他元件,且系統的成本較高。如果你對成本有顧慮,可以考慮另一種方案,「3D VC」。

3D VC 的原理很像是氣冷加液冷的結合。3D VC 顧名思義,就是把均溫板層層疊起來,變成3D結構。雖然均溫板長得也像是一塊金屬板,原理其實跟散熱片不太一樣。如果看英文原文的「Vapor Chamber」,直接翻譯是「蒸氣腔室」。

在均溫板中,會放入容易汽化的工作流體,當流體在熱源處吸收熱量後就會汽化,當熱量被帶走,汽化的流體會被冷卻成液體並回流。這種利用液體、氣體兩種不同狀態進行熱交換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導熱速度甚至比金屬的熱傳導還要更快、熱量的分配也更均勻,不會有熱都聚集在入口(熱源處)的情況,能更有效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 3DVC 的設計,是包含垂直的熱導管和水平均溫板的 3D 結構。熱導管和均溫板都是採用氣、液兩向轉換的方式傳遞熱量。導熱管是電梯,能快速把散熱工作帶到每一層。均溫板再接手將所有熱量消化掉。最後當空氣通過 3DVC,就能用最高的效率帶走熱量。3DVC 跟水冷最大的差異是,工作流體移動的過程經過設計,因此不用插電,成本僅有水冷的十分之一。但相對的,因為是被動式散熱,其散熱模組的體積相對水冷會更大。

從 TIM 到 3D VC,高柏科技一直致力於不斷創新,並多次獲得國際專利。為了進一步提升 3D VC 的散熱效率並縮小模組體積,高柏科技開發了6項專利技術,涵蓋系統設計、材料改良及結構技術等方面。經過設計強化後,均溫板不僅保有高導熱性,還增強了結構強度,顯著提升均溫速度及耐用性。

隨著散熱技術不斷進步,有人提出將整個晶片組或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的「浸沒式冷卻」技術,將主機板和零件完全泡在不導電的特殊液體中,許多冷卻液會選擇沸點較低的物質,因此就像均溫板一樣,可以透過汽化來吸收掉大量的熱,形成泡泡向上浮,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然而,因為水會導電,因此替代方案之一是氟化物。雖然效率差了一些,但至少可以用。然而氟化物的生產或廢棄時,很容易產生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FAS,這是一種永久污染物,會對環境產生長時間影響。目前各家廠商都還在試驗新的冷卻液,例如礦物油、其他油品,又或是在既有的液體中添加奈米碳管等特殊材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把整個主機都泡在液體裡面的散熱邏輯也與原本的方式大相逕庭。如何重新設計液體對流的路線、如何讓氣泡可以順利上浮、甚至是研究氣泡的出現會不會影響元件壽命等等,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高柏科技目前已將自家產品提供給各大廠商進行相容性驗證,相信很快就能推出更強大的散熱模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24 篇文章 ・ 31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今天的星座運勢是……不宜相信占星術?——《數盲、詐騙與偽科學》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2024/01/07 ・200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占星術的背後

占星術是極普遍的偽科學,書店架上塞滿了談占星的書,而且幾乎每一份報紙都會發布每日星座運勢。蓋洛普(Gallup)1986 年發布的一項調查報告指出,52% 的美國青少年相信星座,而各行各業中,認同占星學中某些亙古流傳說法的人,也多到讓人難過。我說讓人難過,是因為如果那些人相信占星師和占星術,當你進一步思考他們還可能相信哪些人事物,會讓人不寒而慄。一旦那些人手握大權(比方說雷根總統)、卻根據這類信念行事,特別可怕。

占星術主張,人出生那一刻的各星球牽引力,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但這個論點很難讓人接受,理由有二:(一)占星學完全沒有提到這種牽引(或是其他)力道,到底要透過哪一種生理或神經生理機制運作,更別說解釋了;(二)負責接生的產科醫師施加的牽引力,遠高於各個星球。請記住,一件物體對於身體(比方說,新生兒)施加的牽引力,和物體的質量成正比,但和物體與身體的距離平方成反比。這是否代表比較胖的產科醫師接生的寶寶,會有一組人格特質;比較瘦的產科醫師接生的寶寶,會有另一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占星理論中有很多缺陷,但數盲視而不見。他們不太關心運作的機制,也不太想去比較數值大小。話說回來,即使沒有清晰明瞭的理論基礎,但如果占星術有用、有實務證據撐腰,還是應該獲得尊重。只可惜,一個人的出生日期,與標準人格測驗的得分之間,沒有任何相關性。

圖/envato

一直以來,都有人找占星師做相關的實驗(最近是加州大學的蕭恩.卡爾森﹝Shawn Carlson﹞)。研究人員會給占星師看三個匿名的人格特質側寫,其中一個是當事人的。當事人提供所有占星要用到的數據(透過問卷,而非面對面),占星師必須從人格特質側寫中挑出哪一份是當事人。實驗中總共有 116 位當事人,而負責檢驗的是歐洲與美國 30 位最頂尖(由同業判定)的占星師。實驗結果如下:占星師約有三分之一的機率,可以挑出正確的當事人人格特質側寫,也就是說,和隨機猜測沒什麼區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 sity)物理學家約翰.馬蓋文(John McGervey)檢視《美國科學名人錄》(American Men of Science)上,超過 1 萬 6,000 位科學家,以及《美國政治名人錄》(Who’s Who in American Politics)上,超過 6,000 位政治人物的出生日期,發現他們的星座是隨機且均勻分布在十二個月中。密西根州立大學(Mi chi gan State University)的伯納德.西弗曼(Bernard Silver-man)取得密西根州 3,000 對夫婦的紀錄,發現他們的星座和占星師預測相配的星座之間,沒有相關性。

那麼,為何這麼多人相信占星之說?一個明顯的理由是:在通常語焉不詳的占星預言中,人們會去讀他們想讀到的一切,然後為預言添加根本不存在的真實性。他們也比較可能記得有成真的「預言」,過度看重巧合,忽略其他。其他理由還包括,占星術的歷史悠久(當然,人祭﹝ritual murder﹞和獻祭也同樣古老)。或是因為,它原理很簡單、但操作起來有一定的複雜度,會讓人感到安心。或者是,堅稱這個月能不能墜入愛河和天上的浩瀚星海有關,很能寬慰人心。

圖/envato

我猜,此外還有最後一個理由,那就是在一對一諮詢期間,占星師會從臉部表情、儀態、肢體語言等等,尋找和人格特質有關的線索。我們來看看知名的案例:聰明的漢斯(Clever Hans)。漢斯看來是一匹會算數的馬,牠的訓練師會擲骰子,問牠骰子上面的點數是多少。而漢斯會用馬蹄踏出正確答案,然後停住,旁觀者都大為驚異。但人們看不出來的是,訓練師原先都站定不動,等到馬兒敲到正確的次數,會有意無意地動了一下,就是這樣的反應讓漢斯停了下來。所以,不是這匹馬知道答案,牠只是反映了訓練師知道答案。人常無意間在占星師面前扮演訓練師的角色,占星師就像漢斯一樣,反映出客戶的需求。

美國天文學家卡爾.薩根(Carl Sagan)就說過,要破解占星術以及更廣義的偽科學,最好的辦法就是真正的科學。真正科學的奇妙之處也同樣神奇,不過多了一項優點:這些奇妙之處很可能是真有其事。說到底,偽科學之所以成為偽科學,並不是因為得出的結論稀奇古怪。畢竟,運氣好猜中、機緣巧合、奇特的假說,甚至是一開始的誤信,都在科學上扮演過一定角色。偽科學失當,是因為其結論經不起檢驗,以及無法和其他經過檢驗的主張之間,建立起一致的關係。我很難想像,像演員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按:麥克琳是推動新時代運動的先驅)這些人會因為證據不足、或有更好的替代解釋,就去否定通靈等超自然現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書摘自《數盲、詐騙與偽科學》,2023 年 11 月,大牌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大牌出版.出版大牌_96
3 篇文章 ・ 0 位粉絲
閱讀的大牌不侷限於單一領域, 視野寬廣,知識豐富,思考獨立。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成語科學】動如參商:參宿和商宿是哪兩顆星星?帶你認識古代中國的星座系統!
張之傑_96
・2023/09/08 ・1103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西元 759 年,大詩人杜甫經過老友衛八的家鄉,屈指數來,兩人已 20 年沒見過面。當年衛八還沒結婚,如今已子女成行。杜甫在衛八家過了一夜,翌日匆匆告別,寫下膾炙人口的〈贈衛八處士〉,頭兩句「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就是成語「動如參商」的出典。

唐代習慣以家族的排行稱呼人;處士,對隱士的尊稱。參(ㄕㄣ),指參宿;商,即商星,是心宿的主星。參、心二宿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參宿位於西方時,心宿位於東方,不會同時在天上出現。

參宿位於西方時,心宿位於東方,不會同時在天上出現。圖/高魯《星象統箋》

動如參商,比喻見面不易。我們先談到這裡,造兩個句吧。

畢業後同學們動如參商,再也無法朝夕相處。

您遠渡重洋後咱們動如參商,已難得見上一面。

造完句,接下去要說明什麼是星宿了。無論哪個民族,都會將天上的星星分成組,每組之間作些連線,然後比附成英雄人物、動物、器物等等。這種分組,有利於天文觀測。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星座,是西方所發展出的天文觀測體系,總共有 88 個,最為人們熟知的是黃道十二宮。太陽在天球上的軌道稱為黃道,黃道上有 12 個星座,在您生日那段時間,太陽在天球上所對應的星座,就是您的生日座。

中國古代將一組星星稱為一個星宿(又稱星官),魏晉時統合成 283 個,含有星星 1464 顆。在這 283 個星宿中,最為人熟知的是二十八宿,也就是月亮運行軌道(白道)所經過的星宿。

二十八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

二十八星宿。圖/wikimedia

在二十八宿中,角亢氐房心尾箕是東方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是西方七宿。商星是心宿的星星,和西方七宿的參宿是不會同時出現天際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的星宿,每一星宿的星星數目不等,以心宿和參宿來說,心宿有 3 顆(第二顆就是商星),參宿則有 7 顆。星宿的星星以數字編號,有時另有專名。以心宿的商星來說,編號是「心宿二」,商星是它的專名。

心宿二(即天蝎座 α 星)是顆紅巨星,會發出火紅色的亮光,所以還有一個專名——大火。我們的祖先早就觀察到,每到夏末秋初,大火星就會落向夜空的西邊,表示天氣將逐漸轉涼了。

心宿二又被稱為大火。圖/wikimedia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張之傑_96
103 篇文章 ・ 224 位粉絲
張之傑,字百器,出入文理,著述多樣,其中以科普和科學史較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