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你可能還沒有注射過 COVID-19 疫苗,你也一定看過許多人在電視新聞裡,挽起袖子,讓醫護人員消毒手臂注射疫苗的畫面。但你有想過,為什麼疫苗要打在手臂上,而不是其他部位嗎?
疫苗能不能打在臀部?打疫苗為什麼不能像是打針一樣,直接打進人體的血管呢?
各種注射藥物的方式
藥物或疫苗最常用的注射方式有六種:靜脈注射(Intravenous)、皮下注射(Subcutaneous)、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動脈注射(Intra-arterial)、脊椎腔內注射(Intrathecal)以及腹腔注射(Intraperitoneal)。
其中「動脈注射」多半用於緊急輸血、化療等;而「脊椎腔內」並沒有免疫保護,多半用於腰椎麻醉用;「腹腔注射」則多半用於實驗動物,這裡暫不討論。
下面就接著來看另外三種常見的注射方式。
靜脈注射:抽血、施打點滴藥物
無論你是否打過疫苗,多數人一定都有過打針抽血的經驗。靜脈注射是使用最廣泛的注射方式之一,常用於健康檢查、抽血或是施打點滴藥物等使用。
一般靜脈注射選擇的血管是周邊的靜脈,例如通過手肘的貴要靜脈、正中靜脈、頭靜脈或是手背、足背、腳踝等位置較淺層的血管。醫護人員在注射過程中,有時甚至會輕輕拍打注射位置,讓血管較為浮現,讓下針位置更為明顯。
靜脈注射可以是單次短期使用,也可以建立管路,供較長時間的藥物滴注使用。與一般抽血或是靜脈注射與接種疫苗的目的不同,肌肉注射的目的希望將少量的藥劑,留存在時間內緩慢地釋放;而靜脈注射需要維持血管的通暢,讓藥物能夠藉此快速地通往全身。依照血管注射位置不同,會留置不同粗細的軟針。較粗的留置針可以用在輸血或是急救時緊急輸液用。
抽血時針頭會刺進血管,如果血管比較脆弱或是細小,局部可能會有些微出血。所以醫護人員會建議靜脈注射後,請壓住抽血點一段時間止血,不要搓揉破壞結痂,必要時可以用冰敷的方式減緩疼痛。
某些洗腎或是化療患者需要更頻繁地進行藥物注射,甚至會考慮裝設動靜脈廔管、中央靜脈導管或是人工血管等管路。
肌肉注射與皮下注射:疫苗、刺激性藥物
相對於靜脈注射將藥物直接打入循環系統,可以追求快而強效的藥物反應;由於訓練免疫反應需要時間,接種疫苗最重要的目的是希望身體能夠用緩慢、相對溫和的方式接受抗原刺激,誘發免疫反應。
由於人類皮膚中的表皮層、真皮層、脂肪組織都有「樹突細胞」或「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所以多數的疫苗會將藥劑選擇注射在肌肉中,使疫苗和緩地接觸這些免疫細胞,誘發免疫反應。也有的疫苗可以皮下接種,少數是皮內、鼻內或是口服疫苗。肌肉注射常見注射在上臂三角肌、臀部的位置;而皮下注射則有可能注射在手臂、腹部、大腿和臀部。
皮下注射給藥,雖然藥品的吸收均勻而緩慢,可維持較長之作用時間,但和肌肉注射相比產生免疫反應的能力稍差,撐開皮膚的痛感較強烈,副作用也較明顯。
肌肉富含血管,能夠讓疫苗的佐劑(使疫苗更穩定安全、提高效力的副成分)快點被帶離注射部位,減低局部不良反應的風險。肌肉的彈性也比較大,能夠接受較大的注射劑量,比較不會有組織被撐開的痛感。
因此,多數劑量較大的疫苗或是較刺激的藥物,都會傾向選用肌肉注射。
疫苗注射要注意哪些事?
在肌肉注射疫苗藥物後,一樣不建議搓揉注射部位。搓揉注射部位,會加速疫苗吸收,反而可能會誘發注射部位紅腫熱痛等副作用更為劇烈。
雖然接種 COVID-19 疫苗並沒有對注射部位有特別限制,但不建議注射在臀部的理由除了希望能夠加速接種流程、減少尷尬外,臀部的脂肪量也比上臂厚很多,藥物不容易打進肌肉。
所以除非患者有截肢或是因為做治療等考量,不適合接種在手臂上,才會考慮臀部注射。
另外 COVID-19 疫苗要打在慣用手還是非慣用手,也是依照個人的選擇,並沒有哪一種特別好。慣用手活動較多,能夠加速帶走疫苗佐劑;但也有人會考量到施打後的副作用,打在慣用手,可能會對日常生活產生影響。
某些人接種 COVID- 19 疫苗的反應較為明顯,可適度冰敷,但勿揉、抓接種部位,如果發現接種部位化膿或紅腫部位擴大,則可能需要就醫進一步檢查。
參考文獻
1. Zuckerman, J. N. (2000). The importance of injecting vaccines into muscle. BMJ, 321(7271), 1237–1238. https://doi.org/10.1136/bmj.321.7271.1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