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小熊回家,然後呢?該如何給臺灣黑熊一個安心的家園?──專訪黑熊媽媽黃美秀

PanSci_96
・2019/12/04 ・2762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 文/文詠萱

2018 年 7 月,在南安瀑布發現了一隻與母熊失散的臺灣黑熊小熊。原本希望讓走失的小熊能在野外等到母熊回來照料,但因遲遲等不到母熊,又遇到颱風來襲,爾後判斷小熊無法獨自在野外存活,專家不得不介入照料,決議讓小熊接受短期人工照料後,再進行野放訓練。

南安小熊妹仔。圖/時報出版提供

這趟「小熊來人間」的旅程長達達 9 個月,被暱稱為「妹仔」的南安小熊並在 2019 年 4 月 30 日於花蓮山區完成野放。

在南安小熊野放後,臺灣黑熊保育協會在近日出版《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紀錄臺灣黑熊保育研究的珍貴經驗,講述南安小熊照料的故事。

泛科學這次邀請到本書作者、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熊類專家黃美秀,分享與小熊相處的細節、臺灣黑熊的研究狀況,以及目前遇到的保育困境與黑熊的未來。

《小熊回家》新書發表會。圖片提供/時報出版社

臺灣黑熊到底有多少隻?

目前的估計認為,臺灣黑熊的剩餘數量約為 200 到 600 隻。這個數量的範圍較大,主要是由於這是透過估算的結果,參照了已知的臺灣黑熊棲息環境,再參照推算可能的棲地範圍,並參考國外小族群、瀕危的熊類族群密度數據,加上許多因素交叉比對算出來的數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美秀團隊 2012 年估出臺灣黑熊的分佈圖,有將近一千個點位,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脈,有一小部分在海岸山脈,佔臺灣面積約 23%。這些資料主要包含熊的糞便痕跡資料搜集、花了兩三年明查暗訪的資料,再加上模型預測。

另外,棲地估算也會依照環境的品質、狀態分級進行考量,主要依據其海拔高度、位置屬保護區內外作劃分。目前觀測到的臺灣黑熊分布海拔高度,大約在 300~3700 公尺,其中在 1000~2500 公尺的範圍內密度較高。

而在超過 3000 公尺的棲地,熊的食物不多,因此熊的數量也就較少;另外,低海拔地區則因為人類活動頻繁、車水馬龍,熊數量為數不多。玉山國家公園內,屬於臺灣黑熊密度是臺灣最高的地區。而密度則參考美國、日本族群比較小的熊類密度數據,將資料再做交叉比對,才得出 200~600 隻臺灣黑熊的估計數據。

黃美秀曾提過,臺灣的棲地最高乘載量估計可達 5000 隻臺灣黑熊,計算方式與估計臺灣黑熊數量的方式差不多。這個估算也是為了回應「600 隻已經很多了」這樣的說法。研究內容比對國外開放狩獵的健康族群密度帶入臺灣面積資料,同樣也做層級分類、棲息地品質,得到的數據超過 5000 隻。參考的族群其中之一是美國棕熊,這種熊類體型與臺灣黑熊差不多,吃的也差不多,另外也有參考日本本州熊的資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灣黑熊目前為瀕臨絕種的動物,有資料顯示安全數量為 2000 隻,但是否臺灣黑熊數量達到 2000 隻以上,就代表可以真的高枕無憂了?黃美秀表示,過去的保育概念會找出一個特定的數據以進行經營管理,但現在的概念中,更重要的是物種的「生態功能」,例如在美國,狼及一些食肉目可以控制白尾鹿、馴鹿的數量,免得他們過度吃草,草被吃完做窩的小鳥就會沒地方築巢,甚至會影響到水文,甚至連鎖效應下造成魚類滅絕。

斷掌之熊:臺灣黑熊在野外

目前臺灣黑熊遇上的困境還包含了「獵具誤捕」的情況。黃美秀提到,在野外研究時常常會遇上因誤踩陷阱斷掌的熊,讓她相當痛心。

這些會誤捕熊類、讓熊類斷掌的獵具,主要為捕食草食獸的套索、鐵夾。這類的獵具在美國是被禁止使用的,所以美國沒有發現有熊類斷掌的現象。日本則會在獵捕山豬、水鹿時使用套索,因此日本的熊也發現有斷掌的情況。

雖然目前日本對於套索的設置開始有些規範,但目前看來套索誤傷熊類的狀況並未減少。先前在討論獵具使用時,有人提出可參考日本限制套索直徑 12 公分的做法。但與日本交流的經驗顯示,即使近年開始限制套索設立的直徑,還是有會收到誤傷熊的通報,而且數量並不少。

從事黑熊研究、為捕捉黑熊,黃美秀也會使用套索、鐵桶製作熊類陷阱。黃美秀表示這些研究用的套索是國外熊類研究人員經長期測試而研發而成,設計上是對熊類安全而使用較粗的材料製作套索,且彈力和強度都經縝密考量。且研究黑熊時,每天都要巡邏陷阱。除了套索,如果交通允許也會使用鐵桶作為陷阱,盡可能減少動物的緊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大家更認識黑熊:南安小熊的故事

而關於南安小熊,一開始對於小熊的照料就設定了「小熊回家」是最終不容妥協的目標。而這次剛好也透過小熊讓大家更認識臺灣黑熊及保育,打破民眾對於某些保育問題的迷思。

新書《小熊回家》也是由此而來:「我在臉書上有『黑熊小學堂』,隔一段時間會寫一些文字,每篇文章會談一個議題,而這次出版的書就是整理了臉書上的議題,再加上一些新的文字,重新編輯而成。」黃美秀談起新書的內容。

在南安小熊野放後,臺灣黑熊保育協會在近日出版《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紀錄臺灣黑熊保育研究的珍貴經驗,講述南安小熊照料的故事。圖/博客來

在小熊照養過程中,的確帶來了很多驚喜。但研究上並沒有真的發現到什麼與原本認知不同的地方。黃美秀則表示,南安小熊仍帶來了很多珍貴的觀察:「只能說小熊的許多行為不會讓人驚訝,但可以在已知框架中,看到更深入、更多細節的東西。像是我們已知黑熊的嗅覺很好,但從沒想到有好到連土裡的小螞蟻都聞得到。」

只要關心,就能加入保育的行列

臺灣黑熊保育刻不容緩,許多想要為臺灣黑熊出一點力的人,除了募資捐款外,黃美秀則表示還可以用自己在各領域的影響力,幫助臺灣黑熊保育:「有的人有時間,有的人有錢。但也許有些人沒有時間也沒有錢,但只要對這個領域有關注,就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在他工作範圍裡面影響很多人。」例如之前有廠商跟協會合作一起推出一款黑熊衣服,盈餘供作黑熊保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創作者將臺灣黑熊放入作品中。甚至於之前有位小朋友的媽媽跟黃美秀聯繫,希望得到授權畫小熊去參加國外繪畫的比賽。這個小朋友就是用他的方式,展示他關心的議題。

而對於有志於從事保育研究的高中、大學生,黃美秀也分享了自己的初衷:「我當初會走進這一行,很簡單純粹是興趣與熱情。」投入之初也不曾考慮過山裡會遇到颱風等各種危險。應該要找到自己真心熱愛的事物,去感受過自然的悸動,找到自己內心的熱誠。如果希望持續下去,要先找到讓自己感動的元素,能夠再學習充實的專業技術都是其次。

延伸閱讀:

想認識更多有關臺灣黑熊的故事嗎?紀錄片《黑熊來了》即將於 12 月 13 日與大家見面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47 篇文章 ・ 2379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近零碳建築新趨勢:從節能創意到 2050 淨零轉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0/23 ・3709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全球每年 38% 的溫室氣體排放,並非來自道路上的交通工具,而是由「現代都市與建築」所造成的。

我們如今站在兩條路徑的十字路口。一條是依賴更多水泥建築與空調系統來抵禦夏季酷暑,然而這樣的選擇只會加劇室外大氣的惡化。另一條則是徹底改革建築、用電、設計與都市規劃,不僅尋求低碳排放的建築方式,還要找出節能降溫的解決方案,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我們是否真的能將建築業的碳排放歸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建築的溫室氣體哪裡來?

在建築物 60 年的生命週期中,建材的碳足跡其實只佔 9.8%,因為建築一旦完成後,材料不會頻繁更換。相反,日常生活中的用電才是主要的碳排來源,占了 83.4%,其中大部分來自冷氣、照明和各種電器。

當然,讓大家集體關燈停用電器「躺平」來拯救地球,顯然不切實際。既然完全不消耗能源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尋找更現實的解決方案。

現在就來看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成大的「綠色魔法學校」,臺灣首座淨零建築,如何運用建築技術,成為當代永續建築的典範。這些技巧中,有哪些能應用到你我家中呢?

綠色魔法學校。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為了省電要把煙囪塗黑、吸收更多太陽光?

都市裡,我們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夏天的高溫,水泥建築群在陽光的烘烤下,變成一個個巨大的窯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綠色魔法學校在國際會議廳裝了一個煙囪,不過這不是為了讓窯爐更熱,而是用來降溫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煙囪為什麼都都要蓋的那麼高?原來煙囪越高,上下的溫差越大。熱空氣因為密度低而向上移動,產生熱對流。溫差越大,這個熱對流就越強烈,這就是所謂的「煙囪效應」。在要幫室內降溫的情況下,我們的目的是產生更強的煙囪效應,抽走熱空氣,讓室溫下降。但這棟建築裡沒有火爐,而溫差不夠大時,這效應會變得微弱,那該怎麼辦?

綠色魔法學校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解法:在煙囪南面下半部改裝透明玻璃窗,並將煙囪內部塗成黑色,還加裝了黑色烤漆鋁板,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陽光。每當艷陽高照,這個不插電的的「自然通風系統」就能自動啟動,創造局部的熱對流,帶動整根煙囪的熱氣向上移動,為室內降溫,達到節能效果。以熱制熱,完全反常識。

綠色魔法學校的特殊煙囪設計,玻璃引入太陽光。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幫室內降溫的最大原則是:通風。

實際上,不是人人家裡都有煙囪。但如果建築的高處沒有任何窗戶或通風設備,熱空氣就是會從屋頂一路往下蓄積在室內。因此,你也一定在許多工廠或民宅的屋頂看過一個不斷旋轉的小風扇,它們也是有異曲同工的效用。雖然不是高聳的煙囪,但特殊的渦輪構造,風吹過就會開始轉動,並連帶空氣排出室外。是個不用插電的通風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綠色魔法學校館內動畫-室內通風排熱補冷。圖 / 泛科學攝影畫面截圖

綠色魔法學校的煙囪就是個效能更強的換氣機,足以讓 300 人大型會議廳的換氣次數,高達每小時 5 到 8 次,甚至能在室內颳起風速每秒 0.5 公尺的微風,是最舒適的環境。這些利用熱氣密度的差異來改善室內溫度的方法,又稱為「浮力通風」。

為了把通風貫徹到底,綠色魔法學校在建築的兩面裝設大量窗戶以及吊扇,來讓水平也能通風。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裝置,其實才是關鍵。靠吊扇的一點點電力讓自然風可以自由進出,耗費的能源,遠比冷氣還要少得多。

幫空調省電的最後一招,就是微環境控制。

綠色魔法學校透過屋頂植栽與造林改善微氣候。圖 / 綠色魔法學校

實際上魔法學校內還是找的到空調設備,並不是完全拔除不用。除了選用最高效率的主機,以及把室內循環做到最好以外,降低周遭環境溫度才能減低冷氣的負擔。要降低水泥叢林的熱島效應,需要植被與水體來做溫度調適。

在太陽照射下,水泥屋頂表面最高可以達到攝氏 70 度,如果屋頂有種植植栽,室內頂層樓板的表面溫度就可以維持在攝氏32 度以下。不用開電就先幫室內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水也是關鍵的一環。一是水的比熱高,想打破水分子之間的氫鍵,需要大量的熱量,要讓一千克水的溫度升高一攝氏度,需要 4,200 焦耳的熱量,這可以避免溫度因為烈陽就快速上升。二是當溫度真的過高,水也會透過蒸發帶走熱量,讓溫度不至於向上飆。

魔法學校的屋頂花園使用水庫淤泥,研磨後燒製成的再生陶粒,裡頭混合了稻穀,結構極細,不會像有機土一樣分解消失,可以涵養水源,還不用動不動補土壤,不只降低屋頂植被的澆水次數,還能達到降溫效果。地面也採用透水鋪面,讓每一滴水都不浪費。

綠色魔法學校本名是成功大學的「孫運璿綠建築研究大樓」

2013 年被英國知名出版社羅德里其評為「世界最綠的建築」,並獲選為聯合國全球七棟零碳建築之一。

除了表彰之外,在認證上也確實取得了臺灣最高等級的「鑽石級綠建築」認證,以及美國最高級的「白金級綠建築」兩個綠建築認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讓相同的成效可以陸續在全臺的所有建築上實現,臺灣在既有的綠建築標章體系上,擬定出了「建築能效評估系統 BERS」,針對關鍵的空調、照明、插座電器的用電狀況訂出明確的耗電密度指標得分。簡單來說,就是每平方公尺的面積上,每年平均的用電量。

建築能效標示。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要打造一棟淨零建築,需要設計與材料硬體的相互配合。在日常用電這最大耗能項目上,能透過前面的淨零設計與智慧能源管理來減低能耗。而我們還沒提到的最後一塊拼圖,則是回到建築的建材本身。這部分減碳的方法有很多種,例如將傳統施作工法改為在工廠就完成模組化建材製造的「預鑄工法」,減少現場搭建鷹架、施工的步驟,達成減碳。又或是將部分建材更換為木、竹等負碳建材,甚至使用零廢棄物、能「循環使用」的建材。例如 2018 年亮相的臺中花博荷蘭館、或是 2021 年台糖在沙崙啟用的循環聚落。

建築物能夠完全不用電嗎?……電從哪裡來?

沒錯,連全球最綠的建築——綠色魔法學校,也無法做到完全不使用電力。正如前面提到的,建築的最大能源消耗來自日常使用,而這所「魔法學校」的成就,是成功將日常能源消耗降低,讓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超過 50%。

這就是關鍵,減少一半後,剩下的部分就靠周邊的造林、太陽能和風能等綠色能源來補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2 年 3 月,國發會公佈了 2050 淨零排放的路徑圖,參考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制定了 2050 年達成淨零建築的目標。

這條路徑包含兩個核心目標:第一,所有建築物要在建築能效評估系統(BERS)中達到 1 級節能,甚至進一步達到「1+ 級」近零碳建築的標準,減少至少 50% 的能源消耗。第二,同步發展再生能源,讓這些近零碳建築朝淨零邁進。

淨零建築路徑。圖 /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這個目標比你想像的要容易實現。比如,2023 年 12 月,台達電的瑞光大樓 II 就成功取得了「1+ 級」近零碳建築認證,並符合 0 級淨零建築規範。而在 2024 年 7 月,國泰人壽在臺中烏日的商辦大樓經過改造後,也達到 0 級淨零建築標準。這些案例證明了綠色魔法學校的成功經驗可以複製,不論是新建築還是舊建築,都能達成甚至超越淨零目標。

圖 / 台達電瑞光大樓 II
圖 / 國泰人壽臺中烏日商辦大樓

如果我們不想讓「每個夏天都是未來最涼的一年」這樣的預言成真,碳排歸零是必須要實現的目標。現在你知道,這個任務的關鍵就掌握在你我手中。就像選擇能源標章電器一樣,只要選擇符合 BERS 能效標準的建築,我們不僅能降低冷氣的依賴,也能節省電費,讓地球和你的荷包都雙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0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1

5
0

文字

分享

1
5
0
台灣曾是有熊國,台灣黑熊——《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
時報出版_96
・2021/06/19 ・5893字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 / 池边金勝

雖說熊小孩終有一天要離開媽媽自己生活,但若那一天來得太早,可是會讓熊
媽媽憂心的,還好一路上受到很多關愛與協助,熊小孩終於長大,帶著許多祝
福開始獨立生活,或許童年際遇離奇,卻也讓這世界學會愛,學會有一種心願
叫做「我只要你平安好好過」。

水旺與水生來到了熊掌花園,看到黑熊妹在熊掌花裡睡得憨香,兄弟倆也覺得熊掌花毛茸茸的很舒服,難怪黑熊妹特別喜歡來這裡,因為有熊掌花的包圍,就好像小時候睡在媽媽的懷抱裡
那樣安心滿足。圖/《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時報出版

有熊國

台灣曾是「有熊國」,烏黑的毛皮,巨大的身形,胸前一道 V 字形白色花紋,就是台灣唯一的熊科動物「台灣黑熊」的特徵。

圖/Wikipedia

雖然台灣黑熊還存在這片土地上,但是野外的數量僅剩兩百到六百隻,比台灣許多外來種動物數量還要稀少,就算是最樂觀的六百隻,對野生動物的族群繁衍而言仍是在危險邊緣,從這樣的現況來看,台灣雖然有熊,但他們已經不是台灣原本的森林之王了,何時才能讓台灣重回有穩定黑熊族群的美麗國度,還有待政府如何積極的做出更有效的作為,以及民眾對環境保育觀念的深化。

台灣黑熊是亞洲黑熊在台灣的特有亞種,是冰河時期就存在台灣島上的大型食肉目動物。雖說是食肉目,但是黑熊屬於雜食性,除了狩獵中小型動物外,種子、水果、嫩葉或蜂蜜等都是黑熊會攝取的食物,可見黑熊的適應力高強,才讓他們的族群從冰河時期就存續下來。即便到了二十世紀初的日治時代,台灣黑熊還曾廣布中低海拔山區,但後來因為狩獵的威脅與都市擴展,台灣黑熊已經退守到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

因為狩獵的威脅與都市擴展,台灣黑熊已經退守到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山區。圖/Wikipedia

生性機警的台灣黑熊體型雖大又強壯,卻總是會避開有人的環境,如此害羞與世無爭的大型動物,卻長期受到獵捕危害,在野保法頒布以前,狩獵法從未被有效執行,使得台灣黑熊因為在民間迷信熊膽、熊骨等偏方以及饕客嗜吃野味的市場刺激下遭受大量的獵殺。到了一九八九年〈野生動物保育法〉成立,仍未終止台灣黑熊因為違法黑市交易而被盜獵的情形,所以台灣黑熊的族群數量多年來始終難有穩定成長。諷刺的是,台灣近代最常被政府機關或是公司企業當作吉祥物的野生動物,就是數量已經瀕危的台灣黑熊,雖然一直是「明星物種」,但這些對他們的保育工作卻沒有實質的幫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野保法實施後的初期,政府執法焦點著重在國際上的野生動物非法販運,但是對於台灣本土的野生動物保育,並沒有足夠的經費與人力能夠讓法律發揮效用,所以在執法能量不足的情形下,民眾的守法意識普遍薄弱,甚至連台灣有一部野保法都不清楚,才因此讓野生動物的盜獵情況不斷發生。台灣黑熊更是盜獵集團在黑市交易的重要提款機,就連剛出生的小黑熊也可能會被捕捉販售成為寵物,雖然沒像成年黑熊那樣斷熊掌、取熊膽然後失去生命,但一經人為飼養也等於被人類判了終生監禁,離開了媽媽也遠離了森林。

台灣黑熊曾是盜獵集團黑市交易的重要提款機,就連剛出生的小黑熊也可能會被捕捉販售成為寵物。圖/Wikipedia

小黑熊兄妹

二○○一年的冬天,一對小台灣黑熊在大母母山區,被一位正在找尋愛玉樹的獵人遇見。兩隻小黑熊年齡約四、五個月大,體型頂多是中型狗的大小,圓滾滾的身體大大的黑耳朵,模樣引人愛憐,獵人一見欣喜,便擅自將那一對小黑熊抱回家中飼養。當家中有小黑熊的事傳遍了部落,獵人在族人的警告下,因為擔心觸法就轉送給高雄的友人,小黑熊們再次錯失了回家的機會。

兩隻小黑熊到了高雄後就開始過著「寵物」的生活,直到體型漸長力氣漸大,小黑熊們愛探索與玩耍的天性,對人來說卻像是難控制的破壞狂,飼主又擔心傷及家人,便長期將小黑熊們關進空間窄小的狗籠中長達三年,直到籠子空間越來越不能容納體型漸大的小黑熊們,於是飼主主動聯絡屏東縣政府協助收容,兩隻小黑熊才由屏科大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接管。

當時野保法雖已實行十年多,但保育觀念卻仍不普及,這樣因為獵奇就私自圈養野生動物的情形所在多有,尤其是可愛的野生動物幼獸,民眾通常都沒意識自己對野生動物的喜愛,不僅讓親子分離,更對幼獸造成枷鎖終生的傷害。來到屏科大的小黑熊,公的被取名「黑皮」,母的被取名「黑妞」,在收容中心待的時間大約五年多,直到二○○九年才因為繁殖復育計畫移至特生中心低海拔試驗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民眾通常都沒意識自己對野生動物的喜愛,不僅讓親子分離,更對幼獸造成枷鎖終生的傷害。圖/Wikipedia

黑皮、黑妞與台灣其他被民眾私自圈養的台灣黑熊相比,他們兄妹倆的運氣要相對好一些,有專業的獸醫師長期看顧健康狀況,也有較大且豐富度高的籠舍,但是像黑熊這類大型的食肉目動物,在野外需要的活動範圍就將近五百平方公里,他們的生理條件天生就是為了攀爬樹木︑翻石挖土搜尋食物,或是短暫衝刺奔跑以獵捕中︑小型動物,是種能量滿滿又爆發力強的大型動物,所以幾乎沒有一個人工的飼養場所能滿足台灣黑熊這種高智商也高體能的動物,一旦被圈養,為了消耗體能與分散環境單調的壓力,多少都會出現像是來回走動或是不斷自舔傷口的刻板行為。

黑妞幼年在高雄飼主家中就因為籠舍窄小,出現刻板行為,會對磨破的腳掌傷口不斷反覆舔舐,以至於傷口總難癒合。後來到了特生中心,研究人員才協同訓練師設計針對黑妞的行為課程並將食物豐富化提高,也讓她定期到戶外籠舍探索,增加她生活的刺激分散壓力。而黑皮雖然沒有自殘行為,但是反覆的搖頭或是來回踱步的情況一樣也有。

試驗站內圈養的台灣黑熊一共有五隻,每隻黑熊每天都有一半的時間會出現程度不一的刻板行為,這也證明了黑熊在圈養的環境下,就算照養員再用心照料︑圈養設備再豐富,都無法提供像森林那樣自由無拘︑跟日出同行與星月同眠的自在生活。

南安小熊野訓計畫

二○一九年十二月,由知名登山節目主持麥覺明導演,花費十一年所製作拍攝的生態紀錄電影《黑熊來了》上映後,榮登年度紀錄片開片冠軍,全台票房累計破千萬元,成為台灣紀錄片票房史上第九名,更是目前唯一擠進賀歲檔的紀錄片電影。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當中的原因除了近十年在社群媒體的幫助下,許多野生動物的保育困境能見度提高,民眾關心生態與野生動物的比例增加,付出行動的人也越來越多,再者就是電影上映前一年,因為在花蓮南安瀑布附近發現落單的小黑熊「妹仔」,讓遠在高山上的黑熊與人間的距離再度拉近,全台灣當年對黑熊保育的相關議題,關注度空前的升高,南安小熊一夕之間成為了全民的「熊妹妹」,並寫下野放台灣黑熊的新頁。

二○一八年七月十日,有遊客在花蓮南安瀑布附近,發現一隻三到五個月大的台灣黑熊幼熊,這個時期的小黑熊尚未斷奶,因為不明原因造成小黑熊與母黑熊走散,所以第一時間花蓮林管處人員在現場布置了簡易圍籬,防止外來遊客進入,希望熊媽媽能再度回來把小熊帶走。

圖/Wikipedia

但消息從媒體傳出後,就吸引少數遊客前來小黑熊走失的地點附近拍照留念兼打卡,希望能目擊或拍到小黑熊身影,甚至有遊客闖進封鎖線內尋找,這些人為干擾可能都是導致母黑熊一直沒有出現的原因。雖然後來經過媒體勸導並加強管制,總算阻絕了前來的遊客,但是仍然不見母黑熊出現,小黑熊持續在南安瀑布附近等待,這段期間研究團隊密切觀察小黑熊的行為以及生理狀態,發現到小黑熊活動力逐漸降低。

小黑熊等待母黑熊回來的時間總共兩週,到了後期,小黑熊身體越來越虛弱,林管處與研究團隊準備的食物幾乎都不再進食,甚至開始體重減輕、出現下痢的狀況,最後有關單位與研究學者討論決定先將病懨懨的小黑熊搶救安置,再透過野訓計畫讓她回到森林的家。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熊剛救援安置的時候,經過獸醫師檢查發現有肺炎︑貧血,鼻中還有幾隻鼻蛭,足以見得當時若繼續讓小黑熊留在原地狀況會更不樂觀,所幸在林務局與黃美秀老師帶領的黑熊研究團隊悉心照料下,這隻台灣史上第一隻被從野外救援安置的小台灣黑熊,很爭氣的恢復了健康活潑的狀態,還被研究團隊取了「妹仔」的暱稱,而妹仔恢復健康之後才是研究團隊挑戰的開始。

首先妹仔的野訓經費就是問題,所以當時「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發起了小額捐款的募資活動,全台各地捐款者就有兩千四百多位,募到的款項約四百五十多萬。各界關心小黑熊的力量不只是化為實質經費,更有許多民眾透過協會粉專的食物募集資訊,寄送多種適合小黑熊妹仔食用的水果︑地瓜等食材,讓妹仔在野訓過程能有豐富多樣的食物供給。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圖/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除了在短時間籌備照養經費與食物之外,野訓過程需要的場地也極為重要,恰巧位於台中烏石坑的低海拔試驗站,有一座全台相對適合小黑熊野訓的展場,位處一片原始林中,面積有兩千四百平方公尺;這裡是大約十多年前,為了兩隻由人工飼養繁殖的小台灣黑熊,進行野放訓練而準備的野放籠舍。後來計畫中止場地閒置,籠舍內外的樹木野草更加茂密,也更接近原始林的樣貌,正好符合小黑熊野訓條件。妹仔就在各方援助與研究團隊悉心照料下,逐漸成長茁壯,開始了由人代母熊之職的野訓遊學之旅。

小黑熊被救援安置時的年紀雖小,卻也展現許多讓研究團隊過去從未見過的行為,像是剛到野訓展場時,就已經會爬到樹冠層利用周邊的植物當素材做出睡覺的窩,研究團隊推測這或許就是野外的台灣黑熊,從小就會跟著母熊學習所獲得的生存技能,這隻不小心來到人間遊歷的小黑熊,不僅牽動著台灣許多人的心,在這十個月「野訓遊學」期間,也開啟了人們對台灣黑熊新的認知,帶給黑熊研究團隊難能可貴的野訓經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小熊剛到野訓展場時,就已經會爬到樹冠層利用周邊的植物當素材做出睡覺的窩。圖/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在野訓計畫下成長的妹仔,不負眾望的越來越具備野放條件,但是妹仔準備好了,野放的環境又在何處?經過研究團隊的研議決定,以花蓮山區做為野放妹仔的地點。再來就是野放環境附近的居民準備好了嗎?為了讓山區部落的居民也能成為妹仔的守護者,研究團隊多次進入部落宣導,經由黃美秀老師與團隊的誠心請託,加上妹仔的知名度,部落居民幾乎都欣然歡迎這隻素昧平生的小台灣黑熊,也答應成為妹仔野放後的「護妹使者」,這隻算是由「全民養大的」的台灣小黑熊妹仔,就在二○一八年四月三十日於全國的矚目下完成了野放,並在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的無線電追蹤項圈及定點相機的監測下,證實了一年之後妹仔還健康平安的在野外獨立生活,讓台灣許多關心妹仔的人,為妹仔的適應良好感到開心,也為台灣的黑熊保育成績感到些許的驕傲。

這隻台灣第一隻救援後再野放成功的小熊,來人類國走一遭之後,不僅給黑熊保育帶來可貴又實用的經驗,也讓台灣民眾上了一堂難得的公民生態保育課。

妹仔的成功野放,替往後台灣黑熊的存續似乎找到一線生機。相較十多年以前,近幾年雖然生態保育的公民意識更加扎根,山區裡對黑熊的盜獵大幅度減少,但是黑熊誤觸陷阱的機率仍然很高。就算這些陷阱設置目標不一定是黑熊,但是每次有黑熊誤觸,少說都會斷幾根指頭甚至斷掌,就算脫離陷阱存活下來,也會因為斷指殘肢而影響野外求生的技能,或是造成求偶與交配上的困難,這是接下來政府更要積極面對的保育問題。

野保法實施三十多年以來,台灣黑熊的野外族群仍然瀕危,顯示台灣自一九九○年代開始數次的政黨輪替,對於野生動物保育總是不夠積極,野生動物保育經費還年年下降,即便台灣黑熊這樣的「明星物種」保育經費卻也不足,尤其近代淺山環境過度開發,人與野生動物的遭遇或衝突的機率變高;另外,越來越多民眾花更多時間進入山林從事休閒活動,因此推廣無痕山林也是當務之急,才不會讓台灣黑熊改變食性,影響人與熊之間的和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熊來了》生態紀錄片電影,最後將南安小熊的身影加入作為電影結尾,訴說著如果我們人願意多給野生動物一些機會,一些愛與尊重,迷路的小熊也能重返大自然。電影動聽的配樂運用著布農族的族語,交織出人心中豐沛的生命悸動,觀者好似都化成了小熊,體驗著黑熊的奇幻流浪記,等到電影結束,才赫然發現我們都離開森林太久,忘記了有熊的森林。

作者簡介

池边金勝

  野生動物畫家。復興商工繪畫組、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視傳系畢業,熱衷繪畫創作,擅以水彩與油畫傳達山川海洋的寧靜祥和,以及野生動物的美好姿態,盼透過繪畫啟發社會對自然的感動與關注。

  獲獎包括一九九六年台南美展油畫類鳳凰獎、一九九八年全國美展油畫類、二○○一年朱銘美術館「觀雨季」平面美術類、二○○三年國軍文藝金像獎西畫類優選,並於二○一五年至今於台北、台中多處舉辦過八場個展。曾獲國光劇團之邀繪製舞台屏風原始設計,並與文化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台北市蝙蝠保育協會、台北市雙連國小、挺挺動物合作。二○一六年起,持續發行繪本創作年曆、文創文具,並以部分所得支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水獺與朋友們記得的事》,2021 年 3 月,時報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有討論 1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南安小熊落難記:故事,從一隻走失的小熊開始——《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
時報出版_96
・2019/07/10 ・5354字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SR值 505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代的動物保育議題,無論是棲地保育或是野生動物復育,都與人類的行為選擇息息相關。本次《我們與野生動物的距離》專題搭配本月選書《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希望初窺這個龐大題目的一角:生而為人,遇上野生動物,我們可以做什麼?我們該怎麼做?

圖/時報出版 提供

2018 年 7 月 10 日,正值瑪莉亞強烈颱風來襲前夕,花蓮縣卓溪鄉南安瀑布登山步道旁的樹幹上,遊客們發現了一隻年幼的台灣黑熊。疑似與母熊走失,加上受到人群驚嚇,小熊緊緊攀附在約兩公尺高的樹幹上。遊客通報附近的玉山國家公園遊客中心,保育巡查員前往探視,發現小熊似乎精神狀不佳、蒼蠅圍繞打轉,便帶回南安遊客中心暫時安置,並通報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當時正在玉山國家公園東部轄區帶領研究生進行「野外研究安全訓練」課程的資深黑熊保育專家黃美秀老師(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所長暨副教授),正因颱風攪局而提早結束野外訓練課程而下山時。還沒踏入遊客中心,便聽到學生呼喊:「老師,快點,有一隻小黑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秀老師和同行的獸醫師立即衝入辦公室探視,只見一個大型橘色塑膠箱,內有一黃色塑膠小雞飼料袋,是當時捕捉小熊所用,上頭還蓋著紙板。輕輕掀開紙板一角,見到一坨毛茸茸的黑球蜷縮在一角,烏溜溜的眼睛羞怯地打轉著,彷彿在探察四周環境。

美秀老師示意現場其他人安靜,和獸醫合力先將小熊抓出來檢查。這小傢伙看來約 5、6 公斤,推測年紀約三、四個月齡,無明顯體表創傷或骨折狀況,精神狀況尚可,獸醫將小熊拎起來,試圖保定檢查時,牠猛烈爭扎,還差點咬了老師一口。牠的鼻頭稍乾燥、皮膚彈性差,獸醫判斷有輕微脫水情況(約體重的 5%)。老師推測小熊可能受到遊客驚嚇,躲在樹梢高處不敢下來,長時間日曬及緊張喘氣,導致體液快速流失,便給小熊電解質水,先穩定牠的狀況。

以現場狀況來看,老師推測這隻小熊可能剛與熊媽媽失散不久。考量牠的健康狀況還不錯,尚未斷奶且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由於小熊與母熊失散可能僅在數小時間而已,母熊有可能還在附近搜尋或等待小熊。老師直覺最好的結局當然是由母熊前來把小熊帶走。因為母熊和小熊的親子關係緊密,母熊通常不會輕易隨便拋棄小熊,除非小熊受到劇烈而持續的干擾,或是小熊狀況很糟。於是當場建議管理單位應該以最快的速度將小熊送回現場,並且封閉步道入口,限制人員進出南安瀑布區域,避免再度干擾母熊返回原處。

原地安置受驚小熊,等媽媽

圖/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知為何,發現小熊的消息傳開了,南安瀑布現場竟已有些遊客聚集,想看小熊。而即將來襲的瑪莉亞颱風可能登陸,母熊萬一沒有返回,也是威脅小熊性命的一大隱憂。於是團隊建議在前往瀑布的步道路口拉起黃色警示封鎖線,並加派人員看守,不允許任何人進入。同時,研究團隊帶領花蓮林管處和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們協力將小熊安置於被發現處附近的山壁下,用竹子和鐵絲網圍成半封閉的圍籬結構,限制小熊移動並提供二碗狗罐頭和二碗蜂蜜水。如此圍籬結構既可以遮避風雨,也可讓小熊的叫聲和味道傳出去,吸引母熊前來,並能夠讓前來的母熊輕易破壞、帶走小熊。對於尚無法獨立求生的小熊來說,人員還可定期提供食物,確保牠的平安。

但事情可沒有這麼簡單,安置小熊等媽媽的圍籬結構上,上方也拉上藍白相間的塑膠擋雨布,同時裝了發報器以及二台自動照相機,如果圍籬被破壞了,團隊馬上就會收到被啟動的發報器訊號,可以立即趕到現場查看狀況,了解是否是母熊來帶回小熊。唯一擔心的是如果有其他公熊(非親代)在此區活動,也可能造成小熊的危險。因此,萬一遇到公熊前來,危及小熊,團隊也可以第一時間趕到,驅趕公熊來保護小熊。

待一切安置妥當後,研究團隊總算鬆了一口氣,完成了臨時被託付的專業技術指導之後,後續的「護熊」任務就交給管理單位(花蓮林管處)。小熊現場淨空之餘,僅在離小熊僅約 50 公尺遠的步道入口留一位人員看守,防止生人闖關進入,其餘就看小熊的造化了。當天傍晚,美秀老師得趕在颱風登陸之前返回西部,臨走前再前往探視小熊。但現場圍籬內卻毫無熊蹤。圍籬外的石頭上有坨排遺,內含物淨是橘色的姑婆芋的果肉和種子,可見小熊已經可以吃硬體食物了。但小熊怎會不見?自動照相機也都沒有捕捉到半點熊影子。再詳加檢視之後,發現圍籬外的山壁有個洞,看來小熊不是從內側挖山壁而出,便是當初架設圍籬時沒發現這缺口。

總之,小熊從棚子逃脫了!考量牠應該仍在附近遊蕩,因此在附近加裝了幾台自動照相機,老師還建議管理單位這兩天持續拉起封鎖線,禁止任何人進入這個區域,以免再次把母熊嚇跑。但,後續現場似乎沒有人留守,遊客也不顧封鎖,依舊進入瀑布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遊客打卡風潮

圖/pixabay

然而,隔天颱風並沒有登陸。不久之後步道發現小熊蹤跡的消息也陸續傳開了!再加上時值假日且豔陽高照,想要一睹小熊風采的大量遊客蜂擁而至,還有遊覽車包車,一台一台地駛進此區。南安瀑布、瓦拉米步道的台 30 線一時人車鼎沸。如美秀老師預期,小黑熊滯留此區,不知是肚子餓四處找食物,還是受到驚嚇到處亂竄,孤伶伶的身影竟然也大白天跑到大馬路上好幾回,許多遊客爭相拍照打卡,而往來的車輛也多,也有遊客擔心小熊被車撞到。

這期間,許多遊客都目睹小熊在南安瀑布附近的溪谷與山壁活動,卓安橋橋下溪溝的石頭上,發現的小黑熊排遺,除了有姑婆芋等植物果實之外,竟還發現四個煙蒂在其中。同時還有民眾也發現,小熊從溪谷往公路來回移動時,「沿途都在撿遊客丟下邊坡的寶特瓶、垃圾來咬」,擔心小熊恐怕凶多吉少。

管理單位(花蓮林管處)七月二十日釋出新聞稿,宣布將封閉南安瀑布。然消息一出,似乎引起現場更大的參觀熱潮。有些網友還私訊美秀老師,傳送意外目擊小熊的照片。老師暗覺不妙,次日隨即前往現場,當場見識到「盛況」,而這樣只會將母熊嚇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嵌入自「在森林的熊,才有靈魂:讓小熊回家,南安小熊野放計劃。

七月二十二日保七總隊第九大隊護熊專案成立,瓦拉米步道的台 30 線實施 24 小時人車管制,請遊客勿前往小黑熊出入之地點拍照,或有騷擾之行為。同時呼籲民眾,勿騷擾黑熊,違反者可依《野生動物保育法》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 6 萬至 30 萬元以下罰金。

不得不的介入

圖/pixabay

於是美秀老師當天就在臉書上發文宣導,呼籲遊客不要在進入當地。「災難,抑或是母子團聚的契機?」她問:「你家的小小孩若走丟了,你希望大家都去圍觀拍照打卡嗎(偏偏熊媽媽對人又很敏感甚或感冒)?」希望民眾發揮同理心。這篇發文經過媒體轉載,加上當地也有居民在外圍勸阻,遊客在隔天就幾乎消失無蹤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花蓮林區管理處 7 月 23 日(星期一)下午也召開緊急研商會議,討論南安瀑布台灣黑熊幼熊後續處置及因應措施,決議擴大封路範圍。美秀老師並未出席會議,因為她和團隊正在南安瀑布現場監測小熊的狀況。此時小熊其實狀況已經如風中殘燭,身形越來越瘦弱。

美秀老師的呼籲、各單位的協助封路、媒體幫忙勸導、民眾的配合,大家都只希望母熊能夠及時出現,帶走小熊返回深山林裡。但眾人的期待最終還是落空了,母熊並沒有回來把小熊帶走。於是持續封路,而小熊也在遊客中心入口附近徘迴,最後躲進卓安橋下的橋墩。可見國內對於黑熊救援缺乏標準作業流程,南安小熊走失的處理過程似乎也有些失控。

美秀老師和獸醫,以及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團隊在管理單位的授權下開始提供小熊食物。之後並定時將食物(犬用代奶粉、幼犬顆粒飼料、嬰幼兒副食穀粉,調製成 250ml 粥狀食物餵食)從橋上垂吊下去給小熊,期望餓了 11 天的小熊起碼可以先填飽肚子。團隊同時也在牠躲藏的橋下沙洲叢林下設置一個籠子,擺食物,希望讓牠隨意進出,作為預防小熊遭遇危急狀態時,可以立即捕捉的備案。

美秀老師抵達後第三天,小熊的狀況越來越不好,活動力也下降,現場附近還發現疑似拉肚子的小熊排遺,也不太肯吃東西。而且原本應該活潑好動的小熊,大多就躲在橋墩下。下午五點開始,食慾明顯較差,對各種食物顯得意興闌珊,大概僅吃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食物。小熊狀況不穩定,未因近日投食而有明顯活躍和進步,而且未曾離開卓安橋墩邊的灌叢,不像日前被目擊時仍有精神活力四處跑動。23 日晚上,現場只有美秀老師團隊,小熊依舊躲在草叢裡,拒絕進食。研究團隊開會商議明日捕捉的必要性,情境沙盤推演路線,人力和所需器材,並開始調配器材,以備明日之所需。當天午夜,小熊仍是不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24 日一早,小熊仍是原躲藏於橋墩下草叢中休息,行動及神情懶散。垂掛食物後,牠僅舔食了盤子裡湯水,留下固態食物,水果(香蕉、火龍果)亦沒有吃。獸醫張鈞皓野在橋下發現小熊有拉稀便的情況。團隊獸醫研判小熊身體應該有狀況了,立即聯繫並建議管理單位立刻捕捉安置,以進行治療,先保住小命再說。

7 月 24 日下午三點,花蓮林管處遂展開捕捉小熊作業,於下午準備好垂降裝備、各樣器材工具,並找來當地兩位原住民朋友協助捕捉小熊。在捕捉小熊的過程中有驚無險。開始捕抓時,小熊就往山壁衝去,使出渾身解數要逃離,卻失足滑落山壁,在千鈞一髮之際,當地布農山青賴志節剛好在小熊下方,一把接住了小熊,保住了小熊的安危,同時結束這場捕捉。

隨後小熊立即被送往附近的林務局花蓮玉里工作站的苗圃安置。之後遂啟動一連串健康檢查,台北市立動物園獸醫團隊還為此派出醫療車專程南下。直到 27 日,檢查結果出爐,小熊有中度至重度的貧血,以及肺炎狀況。失親落單小熊的緊急處理是國內首例,29 日林管處會同專家學者召開會議,為了小熊能健康存活,而如此幼齡的黑熊幾乎無法單獨在野外存活,而且母子團聚的可能性已極低,遂決議讓小熊接受短期的人工照養,等到恢復健康後,再進行野放訓練,並送小熊回歸自然。

小熊自此展開人間一遊的旅程,也啟動了台灣第一頭來自野外幼熊的返家計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截圖自「在森林的熊,才有靈魂:讓小熊回家,南安小熊野放計劃。」募資計畫頁面。

Q&A

為什麼小熊會和熊媽媽走失呢?為什麼會跑到登山步道上呢?

台灣現在估計約有五百隻熊,熊並不會一直在定點不動,而是會四處走動的,因此在南安那個地方發現熊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但是由於那個地方已經是非常靠近人類的聚落了,平常熊應該是不會想在白天時接近人類的,因此這件事情也不能夠算上常態。

發現小熊的地方是登山步道旁,有許多人類在那裡烤肉的痕跡,加上小熊的排遺裡竟出現四隻菸蒂,我們可以合理的推斷,熊媽媽和小熊應是受到人類食物的吸引,才會來到這個地方。但是天亮之後,熊媽媽來不及帶著小熊回到山林之中,又被早起爬山的人群驚嚇到,因此才會拋棄小熊獨自離去。小熊受到驚嚇後,攀在樹上不肯離去,接下來才有了我們熟知的南安小熊。

健康長大的南安小熊。(林務局 / 提供

給小熊的祝福

第一次見到小熊時,牠毛髮凌亂,眼神彷徨失措。

牠那時小不隆咚又畏畏縮縮,我常開玩笑我的任一隻貓都可以輕易撂倒牠。

健康檢查的結果並不好,營養不良、貧血、肺炎,這些都不是偶發,在野外和媽媽分離的日子,小熊真的吃了許多苦。

收容之後,透過監視器,我們看到小熊非常專注地吃著我們給牠的粥,鐵碗被舔得一乾二淨,心中的石頭這時才放下一些。

來到特生中心後一個月,小熊第一次自己站上秤台,13.6 公斤!牠已經比一個月前整整長了一倍的體重,大家都好高興,此後每次結束休假回到特生中心,都訝異小熊比上次更大了。身為一個獸醫師,還會有什麼比看到一隻生病的動物充滿求生意志地康復、成長還要讓人欣慰呢?

很快地,小熊已經 40 公斤了,我們設下的門檻,小熊一項一項達標,牠已經準備好回家,回到山裡去了。經常有人問我,會不會捨不得?我總是笑笑說,不會呀!若是牠沒辦法回山裡頭,才是真的捨不得呢。

在照顧、野訓小熊的過程裡,牠總是讓我們驚訝(驚喜),無論是嚇人的成長速度,或是那些與生俱來、或經驗累積得來的行為與能力,這些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即便野外有許多挑戰,熊畢竟還是屬於山林。我把擔心化為期待,或許在野外會受傷,會生病,但牠有無限大的森林可以奔跑攀爬,還有機會可以繁殖自己的後代,在心裡想像這些畫面,也就足夠讓我感到開心了。

――張鈞皓(南安小熊長期照養人員兼獸醫師)

——本文摘自泛科學2019年7月選書《小熊回家:南安小熊教我們的事》,2019 年 6 月,時報出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報出版_96
174 篇文章 ・ 35 位粉絲
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在台灣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