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http://www.flickr.com/photos/gnick/2817743054/
這次要介紹一篇關於情緒和注意力的研究,希望大家讀到最後就會發現標題巧妙之處。早期情緒研究者認為具威脅性的刺激會較容易捕捉我們的注意力,因為這些威脅性的刺激對於我們的生存有影響,所以我們會優先處理這些威脅性的刺激。
但陸續有研究發現在一些情境下,威脅性刺激的處理並不會較非威脅性的刺激有效率,例如在注意力資源缺乏、刺激的語意層次尚未被處理等等的情境(參考Luiz Pessoa的專文或是筆者和Patrik Vuilleumier的文章)。這篇研究則是想要檢驗一個人的注意力廣度是否也會調節對於威脅性刺激的優先處理歷程,所謂注意力廣度的定義有很多種,有時候是測量一個人一眼望去可以看到多少範圍的刺激,看到越大範圍的就表示注意力廣度越廣;在這個研究中採用的指標是注意力專注的面向是大面積或是小面積的,請參考下圖,注意力廣度大的操弄是要求實驗參與者要注意圓圈所排成的形狀是往上或往下(在圖中的就是往上的),注意力廣度小的操弄就是要求實驗參與者判斷在中央的圖形是方形或是菱形(在圖中的是方形)。
他們透過恐懼制約的方式來操弄刺激的威脅性,例如在第一個階段,實驗參與者會看到不同顏色的圓圈,但其中紅色圓圈出現後有時候會伴隨電擊的出現,久而久之,實驗參與者只要看到紅色圓圈就會產生恐懼的感受。過去的研究發現,這樣的恐懼制約學習會讓人們對於原本中性的刺激產生威脅性的感受。在實驗中實驗參與者的作業需求是判斷在圓圈中是否有一條水平或垂直的直線,但這個作業模式又結合了所謂的go/no-go作業(參考先前的介紹),例如注意力廣度大的那組,只有在圖形是往上的時候才能夠作答,注意力廣度小的那組,只有在圖形是方形的時候才能夠作答。這個垂直或水平的線條有時候會被放有被恐懼制約的那個顏色的圓圈內(一致組);有時候會被放在沒有被恐懼制約的顏色圓圈內,這個情形又非為兩種:一種是畫面中完全不會有被恐懼制約顏色的圓圈(基準組),一種是畫面中依舊會有被恐懼制約顏色的圓圈(不一致組)。畫面中一次可能有三個或是六個圓圈,他們都會排列成正三角形的形狀。
結果顯示,注意力廣度大的那組,若垂直或水平的線條被放在有被恐懼制約的那個顏色的圓圈內,他們的反應是最快、最有效率的,顯示他們對於威脅性的刺激有優先的處理。注意力廣度小的那組,則沒有看到這樣的現象,顯示他們對於威脅性的刺激並沒有優先的處理。
根據這樣的結果,作者推論說注意力廣度的大小會調節對於威脅性刺激的處理,因為當注意力廣度大時,實驗參與者傾向採用非序列的處理方式(並非一個刺激項目接著一個刺激項目處理),此時刺激屬性就較容易影響注意力的運作。但也有其他的可能解釋,例如因為當注意力廣度大時,注意力分散處理很多刺激,所以沒有辦法去抑制無關訊息的影響(在本研究中,對於顏色的威脅感受就是無關的訊息),因此注意力廣度大的組較容易受到威脅性刺激的影響。再者,過去也有很多研究發現當實驗參與者在正向情緒下時,他們較容易受到無關訊息的干擾,而全面性的處理(類似本研究中所謂注意力廣度大的操弄)會提升正向情緒,所以本研究的結果其實有可能是正向情緒造成的影響,而和注意力廣度僅有間接的關係。但因為在本研究中他們沒有測量實驗參與者的情緒狀態變化,所以無法檢驗這個假設是否正確。
最後讓我們回到標題,井底之蛙之所以有可能不怕老鷹,可能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廣度小,所以較無法把具威脅性的刺激優先處理,在他們眼中小麻雀和老鷹其實是沒有差異的。
去看研究的原文
去看主要研究者的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