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PanSci小編某日在電腦前面坐著坐到都坐骨神經痛了,於是在經過漫長的三分鐘討論後,決定執行新的自肥企劃-離開電腦,前往台灣各大科學場館玩透透!
後果:本篇是上週二到台中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拜會副館長周文豪博士的簡要紀錄,當天周副館長跟我們聊了非常多!從博物館學到時事到市政都提出很精彩的看法。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開放至今已經26個年頭,是國內第一座國家自然科學博物館,加上後來成立的植物園、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在台中霧峰區),還有即將納入科博館組織的鳳凰谷鳥園(在南投)及斷層槽溝保存館(在竹山),是台灣科學教育的火車頭之一。相信很多伙伴也跟我一樣,很小的時候就跟著老師或家人來過科博館吧,直到現在,科博館也依舊是超熱門的校外教學跟闔家出遊好去處。
不過這20幾年的歲月中,自然科學有很多新的發現、科技也發展快速,新聞都追不上改變了,更何況是展覽?科博館要如何繼續讓參觀者愛上科學?這問題請教從籌備就參與其中,在科博館付出三十年的周文豪副館長再適合不過了。
三十多年前剛畢業於東海大學生物系的周老師,正逢國內要籌備一座能兼具教育和研究目的的大博物館。當時的籌備計畫主持人漢寶德希望召集年輕人加入,於是找上了正在元培醫專教書還不到一年的周文豪。(就這樣上了賊船偉大的航道)
加入籌備團隊後,周老師才知道這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原本以為只是要負責去野外採集標本的他,肩負起無法想像的繁重任務:因為全部的人都沒有經驗、完全沒有館藏、沒有人可以問。加上要跨越學科規劃收藏內容,很多共事的同仁又都同時身負教職,蠟燭得兩頭加上中間一起燒。甚至為了建造國內第一座太空劇場,生物學出身,蛙類權威,但對工程、電機一竅不通的周老師也只好硬著頭皮自己啃文獻,研究美、日、德三國的太空劇場規格怎樣適合科博館。周老師記得很清楚,在當時的提案廠商中,美國的版本電腦化程度高,但一旦故障就很難維修,德國的版本走機械式,功能強大好用,但是投影機的角度有限,螢幕呈現效果不好,於是選擇日本廠商提的版本,也在周老師等人的努力下,讓最先落成的太空劇場一炮而紅。
閒聊結束,以下開始進行提問:
P:為何會對蛙產生研究興趣?
周:這是我第二次跟別人說這個經歷。其實我當初會對蛙感到興趣,是在小時候…大概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有天從學校回家走在家附近的田埂上,看見一隻蛙被我嚇到跳進田裡,Z字型移動在水裡故意擾動泥水,可能是想降低可見度要躲開我。我記得當時還在心裡頭稱讚「這青蛙真是聰明!」於是我一直蹲在田埂上看,直到泥水中的泥土下沉,原來那隻蛙只有半身藏在土裡,也在等他離開,我又跟自己說「還是被我發現了吧!」
P:如果可以放下所有事務,老師最想做的事情是?
周:當個流浪漢。(突然陷入沉默,大家都在等老師說下去)我在法國考察博物館的時候,在巴黎的地鐵看到很多街友徘徊。我雖然聽不懂他們在聊些什麼,但是我主觀感覺到他們展現出一種自在、從容的生活態度,和旁邊匆忙來來去去的旅客很不同。如果可以,不需要花大錢,我也想一個人到世界不同地方走走,看看不同的生活風格。
P:你最喜歡跟最討厭科博館哪一點?
周:這個….其實我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我覺得科博館最讓我著迷的一點不是任何一個展場或點,而是裡頭的「人」。跟館內同仁就各式各樣的想法來切磋討論,看著年輕人激發出有創意的新點子,是非常非常快樂的事情。科博館最紅的就是機器恐龍那一區了,吸引了很多人,讓很多人看見了、有興趣了、想了解更多。但是也有專家認為這樣的呈現會誤導,因此科博館時常會有這樣的辯論。
高興地跟小編分享青蛙藝術品的周老師
P:科學跟道德衝突時會站在哪一邊?
周:科學跟道德的衝突其實多半是政治導致的,說到政治……….(以下消音)
P:如果不用顧慮經費,最想對科博館進行什麼大改造?
周:其實科博館永遠都需要改變,最好全部都改。但若要提一個點,我認為是「環境科學廳」。「環境科學廳」處在比較偏僻的展區,參觀的人較少。和其他展廳不同的是,環境科學廳有許多間環境教室,適合小班教學。不過也需要不少的老師願意投入心力,研究如何能讓學生聽一場生動精采的環境科學課。如果能改善那裡的設備,增加很多互動的教學方式,可以幫上很多忙。
P:如果你的子女拒絕相信演化論,而相信神創論,你會怎麼應對?
周:對於否定神創論,道金森在書中已經提了很多,我就沒必要再談他的想法。我是一個基督徒,這種矛盾不是假設,而是時常在我的生活中發生。但我的立場很清楚,聖經,特別是舊約,是人受到神的感動而紀錄下來的,但人知道的很有限,紀錄是會出錯的。我信仰的是這個宗教傳達的精神,而不是將經書當成純歷史書來信仰。不過我老婆就常說我這樣不算是真的基督徒就是了,哈!(周師母和老師是大學班對喔~)
P:如果關鍵時刻主持人寶傑邀請你去擔任來賓,你會怎麼回應?
周:我想應該會婉拒吧。我不太看電視,聽過這個節目,但是我的知識有限,也不是那麼會說話,還是不要上節目比較好。
P:最近看的一本科普書籍是?評價如何?
周:《A Short History of Progress》(中譯:失控的進步) 非常好。光是看南方朔跟王道還兩位寫的序就值得了,書更是好。
P:如果你有錢可以用來拍超大規模的電影推廣科學,你會選什麼主題,
周:不用考慮錢的話,我會用動畫與擬人化的方式,將現實世界中發生的很多事情當成範本,用來拍一個以蛙類為主角的故事,但是目的是要讓人類看清楚自己的問題。我也可扮演其中一隻蛙。
P:本身常上網嗎?
周:網路很方便,但我通常是利用網路來找尋需要的資料,例如透過Google Scholar可以快速找到無數的文獻。但網路對我來說也非常複雜,像臉書這樣的社群網站要花太多時間,在網路上長時間閱讀也很不舒服,因此我認為有好有壞。
P:科博館在經營網路社群上的策略是什麼?
周:科博館有資訊組,負責網路部份,但一直以來因為資源有限,沒有很著力於網路上的社群經營。接下來將會有組織改造,科博館資訊組得降改為資訊科,隸屬營運組,或許會把網路社群經營得更好。但同仁都還是同樣的成員,我最希望的是能夠有個像記者一樣的角色,專門來報導科博館的故事、展覽,讓更多人在網路上能看得到,但並沒有那麼容易。我自己也有想過把自己寫過的文章放在網路上,但我又很矛盾,不想因為網友的回應而沈溺在網路的討論中,卻又會忍不住想去回應……
最後一個問題要反過來由周老師提問了。周老師想問問PanSci的各位伙伴,「你們當中是否有人是因為參觀了科博館,而踏上科學研究的旅程?」如果有,老師認為那麼這三十年就值得了。如果你曾經到過科博館,並受到感動,請在本文下留言,我們會轉達給周副館長。
延伸閱讀:PanSci小編遊台灣科學展館系列
1. 「外星人如果造訪地球,是福是禍?」台北天文館資訊組徐組長表示…
2. 「你對釣魚台的看法是?釣魚台的重要性是什麼?」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籌備處主任柯永澤博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