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士榛
隨地球氣候與生態環境巨幅變遷,許多物種正逐漸消失,甚至滅絕。近年來,各國政府或科學、環保組織,紛紛展開保存物種計畫,期能盡力降低物種消失的危機。
2007年台灣成立「財團法人辜嚴倬雲植物保種暨環境保護發展基金會」,推動保種中心營運,並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李家維擔任保種中心執行長。
短短六年,「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成了世界第一的熱帶植物保種中心,目前收藏20785種各式熱帶植物;保種中心在第一期的五年計畫中,已蒐集共十六大科植物,包括蘭科、薑科、芭蕉科、赫蕉科、竹芋科、棕櫚科、天南星科、鳳梨科、山茶科、蘿摩科等。
李家維指出,這些熱帶植物都是來自世界各地,有些是民眾無私捐贈,或保種中心低價購買來,也有專人到各地蒐集,或向植物園交換來的。
在保種中心十六個植物類群中,其中有四類是世界最豐富的科類:蘭科最多6718種、秋海棠714種、蕨類植物1507種、鳳梨科則是1903種。李家維舉例國人熟悉的鳳梨科在世界就有三千種,只有一種生長非洲,其他分布在中南美洲,只有一種可吃,因為有人在照顧,其他種不結果肉,但鳳梨附生在樹上結雨水成「水杯」,扮演調節生態角色,使得動物可不落地仍能生活;可是由於亂砍,使樹上「水杯」落地,鳳梨活不了,動物無處可棲身,物種快速減少。
保種中心也收藏許多稀有的秋海棠,李家維表示,不少種是分布在狹小的環境,像是廣西石灰岩、山區洞穴中,有世界獨一無二的秋海棠。因為洞穴及石灰岩特種地質及氣候,形成艱困環境,使其他植物難生存,自然演化出不同的物種。但隨環境開發,山洞被彌平,物種漸消失,雖然地球原生物秋海棠科現發表1500種,也許還有300~500種存在,只是未被發現,但李家維憂心,現有物種消失太快速,未來變化難測。
保種中心在物種保護方法上,因植物來自世界各地,會隨植物特性做不同的保護,雖然這些植物都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但像秋海棠長在海拔較高區,因此中心量身打造「水牆花房」,用水降溫,使環境涼爽;其他像是光的強暗、風量大小及溼度高低等,都會因應每種植物特性做安置,李家維指出,為永續此計畫,雖不能全部植物都量身打造生長環境,但都盡可能打造出讓植物可勉強適應的環境。
除了熱帶、亞熱帶植物外,保種中心也收集沙漠多肉類植物3664種,保種方法就需強光、少水、排水系統好的特性。全球植物六成以上集中在熱帶雨林,而這些植物的種子並不適合低溫及乾燥的保存環境,如棕櫚科植物的種子,落下來一個月、甚至幾天內不種植就會壞死。因此李家維認為,要想保存熱帶植物種源,建立植物園進行「異地保種」,是唯一選擇。
這幾年,保種中心規模大了,有人希望開放觀光收門票、有人提議蓋實驗室創造營收,全被李家維一口回絕,他鐵了心只做一件事:蒐集、照顧植物。他表示,保種中心成立五年,有很多團體申請參觀,做校外教學或觀摩,都被無情婉拒,保種中心是一個不對外開放的保種基地,主要怕病蟲害被帶進去。
李家維意識到,他的任務就是「與時間賽跑」。李家維下一階段目標,就是繁殖這些保育物種,進行「複份」,然後在台灣各地廣設展場,除可降低保存風險,也讓大眾有親近它們的可能。
打造植物方舟 建立生態保育意識
長得比一個人頭還大的林投果、植物的葉子比家中窗框還大,以及各種香蕉,類似這些在台灣罕見的熱帶雨林植物,將於九月十四日起,在台北華山文創園區紅磚六合院內,預定以常設方式呈現。
負責策展的李家維表示,會選擇華山文創園區做為對外開放展出的場地,因為「生態保育和環境變遷危機問題,影響最大的是年輕人,如果不能及早認識這類危機,他們往後日子可能很苦,會束手無策。」因此當他知道華山文創園區,這幾年發展有吸引力,又是年輕人喜歡聚集之地,可直接將保種觀念傳遞給年輕人。尤其紅磚區是個寬大無阻礙的空間更讓李家維心動,「這些熱帶雨林植物配合典雅建築空間,會更顯出其特性。」
最後李家維和華山文創園區董事長王榮文達成協議,就在華山紅磚區打造熱帶植物展區,展覽名稱定名為「花草雨林」,李家維不諱言,在華山栽植熱帶植物會有許多困難,像是「溫度、溼度、亮度及病蟲害,工作人員會憑經驗克服。」李家維說,展場內晚上開亮燈行光合作用,白天暗光讓植物休眠,生活晝夜顛倒,植物會放在適當的罩子中,也會有噴霧設施保持溼度。
展出的植物有些已在野外瀕臨滅絕,在世界剩下沒幾棵,李家維指出,工作人員會盡全力照顧,希望參觀民眾只要用看不要觸摸。王榮文也表示,展場內會把植物高掛在空中,而下方的場地,仍可做展覽等其他活動,甚至考量做生意,主要是讓熱帶雨林在文創園區內,也可發揮文創價值。
深度閱讀
作者:鍾明哲、楊智凱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2年05月11日
書名:植物Q&A
作者:鄭元春
繪者:林麗琪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19日
原文發表於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