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前些日子,PanSci 編輯在 Facebook 上貼了一則標題為<西瓜針催熟增甜當心傷腎>的獨家新聞,這則新聞指出:
「……最近網路上卻盛傳,中國出現一種西瓜針,注射之後,可以幫西瓜快速催熟、讓它又紅又甜,毒物專家說,這種針含有甜蜜素跟胭脂紅,雖然增加甜味跟色澤,但如果吃多了,嚴重的話會破壞腎臟功能」
文中所附之新聞截圖指出「打針的痕跡」與「白色西瓜子」,是判斷該顆西瓜是否被打過催熟針的依據,但這樣的說法是否屬實,仍有疑慮。在網路上搜尋新聞關鍵字後,確實找到了許多相關的文章,然而就搜尋結果來看眾說紛紜、真偽難辨,因此 PanSci 在Facebook 上提出疑問,希望有熟悉植物的朋友協助解惑。除了新聞正確性與催熟針問題的討論之外,也有朋友提出應對不實或可疑網路謠言的可能作法,以及關於查證求知與科學素養的論辯,非常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該討論串整理節錄如下。
PanSci 科學新聞網:
「網路上卻盛傳,中國出現一種西瓜針,注射之後,可以幫西瓜快速催熟、讓它又紅又甜」-有熟悉植物的朋友可以來解惑一下嗎?小編怎麼看都覺得圖片上的「痕跡」都是一般的纖維呀?!
小編看到「獨家」忍不住笑了……
Ethan Yet:
前一陣子不是已經闢謠了。早就建議政府專門設立一個網站用來對食品類謠言闢謠,讓廣大民眾有一個公正、權威、方便的查詢平台。否則這種食品謠言每一次都會傷害不同的人民。有了這樣的查詢平台,以後遇到相關謠言,大家只要去上面查即可。只是當然,這種平台估計政府不太敢辦。因為如果政府辦了,大家就會知道更多「真相」了!
涂琨典:
其實 google 查一下就知道了 有這種網站意義不大 一堆腦包只會亂傳謠言又不去查證
PanSci 科學新聞網:
通常這種不高明的流言會在轉寄信流傳,或許「嚴正視聽」的內容也能藉由轉寄信傳播?
Ethan Yet:
google 上面的東西正誤摻雜,沒有「公信力」!有幾個人可以分辨?且稱呼這些人「腦包」,很不恰當。探討問題,不該摻雜太多個人觀感。轉寄信傳播效果不大,同時仍然沒有公信力。網站的重點是政府應該有責任去保護那些可能因為謠言而受傷害的人,或者因為真相而受傷害的人民!政府有能力去做,就看做或不做!
PanSci 科學新聞網:
小編也認為情緒性的字眼的確不能解決事情。所謂的「公信力」其實也得帶有保留,因為科學本來就不該是某個「權威」說的算,而是該有主動求證的態度。以毒西瓜的流言來說,PanSci 的朋友普遍都知道只要 search 一下就能辨認真偽,但有多少人看到這則新聞就直接接受了呢?助長這則流言散播的記者卻不會被追究,也因為這樣未來有更多新聞助長流言的散播?
Ethan Yet:
我說個例子吧,或許 PanSci 上面的朋友都這麼厲害,馬上能辨別真偽!但有一次我在研究所課堂上,聽到一名專門研究食品安全的教授在課堂上講授關於蘇丹紅的事情,他以為是農民用「針頭」把「蘇丹紅」打進「雞蛋」裡面去的。所以我一向不高估別人的判斷能力。其次「PanSci 的朋友普遍都知道只要 search 一下就能辨認真偽」跟「但有多少人看到這則新聞就直接接受了呢」,我想指涉了兩個族群,但這一句看起來像是個關聯句(讓人容易誤解為辨別了真偽的人還不信!)。同時也不是每個人都具有 PanSci 的朋友這樣的素質的。政府網站的作用就在於他能讓多數人信服,政府不是「某個「權威」」而是用科學的方法去給出解答!如果各位連政府提出的報告都不相信,你還能相信誰?企業?還是更大的政府(美國政府)?重點在於,政府的研究成果可以供一般人取信,至於那份研究報告有沒有瑕疵,既然已經公佈在網路上,政府就負有責任(就怕政府不敢擔責任)接受公評!如果有這樣的網站,記者把問題都丟給政府去研究,最後拿政府報告來報導,不是更好嗎?如果政府都不做,請問是需要轉寄哪個「權威」寫的信才能讓大家信服呢?既然科學不是某個權威說的算,(可悲的事實卻非如此,通常學術界上就是某個權威說的算)為何不用科學方法呢?給政府解決,不是給權威解決,政府的公用在於利用他們本來就有的資源,以及本來就有的公信力(對多數人仍有用),去做這件已經牽涉到公眾心理、生理衛生的事情。
PanSci 科學新聞網:
沒有說不相信政府或者研究機構的報告呀,真有那報告也是搜尋一下就有。小編想強調的是「不要看到消息就直接接受,光是簡略的搜尋一下就能減少很多流言的散佈」。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一則流言只要搜尋,就能找到既有的資料破除,還需要特地另外請教專家解釋或者政府發佈什麼澄清嗎?
Hsueh Tseng:
最可怕的是,為什麼這種轉寄信一堆人信有個很大的原因是--不少人連政府提出的報告都不相信。從塑化劑禽流感瘦肉精這幾次議題來看,就知道政府機關為何信用崩盤。
劉維人:
這已經變成知識論的問題了
即使主體是理性的 碰到一個自己無法獨立驗證的命題 只有三種應對方法:
- 相信某些檢驗機構的報告 換句話說就是相信該檢驗機構的誠信與精確度
- 用統計方式分析手邊可得資料之間的關鍵字相關性 換句話說就是相信墨菲定律不會放妳冷槍
- 用通識課等級的常識與原理做 deduction 推論其合理性 換句話說就是把大自然跟人性想簡單
謠言大部分源自不理性 但也有一些事需要 raw data 才能判斷真偽 把謠言畫上不理性的心理連結 本身也不理性
Ethan Yet:
請問一下,以這件事情而言,那份報告在哪裡?誰研究了?他是專家?他是權威?他憑那一點取信於人?到底是「謠言是謠言」還是「反謠言是謠言」?我上面已經間接提過,很多人不信,不在於那份報告的真偽(因為多數人沒有辨別能力,因為不具備相關專業知識,即便教授亦如此!),而在於那份報告是誰提出的?如果你的問題是要想要解決、降低謠言信引發的危害,那麼就該針對問題本身來思考解答,也就是方法的效果來考量?小編一直強調「流言只要搜尋,就能找到既有資料破除」,恕我直言,感覺這樣的說法,非常不客觀!同時這樣也會把問題引向部份人士所稱的「腦包」只是因為「不懂」或「懶得」搜索,才讓謠言流傳這樣的方向!這樣無助於解決問題。所以小編會以為只要轉寄「正確的」(誰說的算?)知識,就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設想,其實也在於小編心中就有了這樣的成見。
各位真的覺得那些轉寄的人都沒有查過其他網路資料、都沒有搜索(而不是查不到,不需要考量搜尋引擎排名算法問題?)嗎?我們來講個「無關科學」的「基本常識」吧!當一個公司被指稱其食品出了問題,多數公司一開始都是嚴正駁斥(還記得塑化劑吧?)。網路上必然充斥著這樣夾雜著正反論點的文章,請問一般人要相信誰?整篇文章的重點應該在於,怎麼讓人有更簡便、更有效的方法不去相信「謠言」(新聞報導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而只要有政府報告,記者們完全可以引用,而不會被當成腦包!),或者讓「真相」(謠言非謠言)儘快揭露,讓人少吃點毒食品,或者讓相關從業人員少點損失。
PanSci 科學新聞網:
所以一開始就問了「有熟悉植物的朋友可以來解惑一下嗎?」,如果報導中的「針痕」其實只是西瓜中的纖維,根本不用把西瓜打成汁去做化學分析,看是否含有大量的胭脂紅。
科學本來就有不同觀點的意見,如果今天有人收到「謠言」和「反謠言」的信,至少不是只有一個觀點,由他自己去決定要相信哪個。
@Ethan Yet 你也提到一個重點了-搜尋排名。如果政府有個食物安全網,但搜尋結果總在後面,前面總被那些流言網頁佔據,其實效果也很有限……
Ethan Yet:
哈!也罷!說來非常奇怪,既然有一個本來應該承擔這種責任的機構存在,讓這種機構用人民的資源做相關研究,還諸人民,你要轉寄信還得也有個比較讓人信服的憑據!如果按照人性而言,兩個都無法判別,多數人會比較相信那個有害的(請見相關報告)!以這個問題而言,既然小編都要問「有熟悉植物的朋友可以來解惑一下嗎?」很明顯就沒有那份報告存在(有請提出,看看大家會不會有異議!)!所以我很難理解,為何有人可以把那些出於「善意」(如果謠言是假,此善意有害;如果謠言是真,此善意利於人。)轉寄、報導的人都當成「腦包」了!非常遺憾,在這裡看到以上的討論。就此結束,不再回!我的文章、論點一向很好懂!
Yiying Cheng:
新聞連結下面討論串有一個家裡種西瓜的小輝說:「這根本是瞎扯 西瓜被針具破壞後就會從傷口開始腐爛 就像如果被蜂蟲類叮咬過後就會開始爛掉根本不能拿到市面上賣 只能瓜農自己吃了 而且白色的地方就只是單純是的纖維 和打針沒關係 這記者也不仔細查證用這樣的網路謠言當新聞 要搞得大家人心惶惶嗎? (ps 我家種西瓜的)」,我相信他的說法…..大家可以自己種西瓜實驗看看….
不過我有聽說過瓜販在西瓜刀上抹砂糖的,這個好像還比較真。
Hsueh Tseng:
看完討論串,我想起一句古諺:謠言止於智者。對,以前的謠言的流傳方式是口耳相傳兼黑函,現在則是電子網路傳播,媒介有異但本質沒有不同。因為連判斷能力都沒有,所以才會想與他人"分享"似是而非的傳說。謠言之所以斷不了,在於沒有判斷力與智慧的人太多了,眾人太習慣標準答案而不運用所學思考,我並不認同由政府弄個"簡便有效"的網站來釐清事實就能改變一切(更何況,今日國內最沒公信力的,我認為政府與主流媒體沒有前三名也有前五名)。教育與閱讀的意義,在於讓人不會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考判斷力。
Suzie Hsu:
我覺得大家可以看一下這篇文章(編註:來認識認識西瓜的結構 | 果殼網)喔,有人讀 plant biology 嗎? 或許可以確認一下這篇文章講的是不是真的:)
PanSci 科學新聞網:
回答“打针西瓜”是什么情况? | 果殼網
西瓜打针实验:打针没有那么容易 | 果殼網
可惜果殼網的那篇文章似乎不會顯示在前面的搜尋結果..
這篇也還提到蠻多細節的:西瓜“打針增甜”是謠言 | 新華網
這封出處不明的轉寄網路文章是…? 謠言止於 [懂得搜尋的] 智者 | PanSci 泛科學
Yiying Cheng:
唉….我只能說某些記者素質真的很差,不去求證就隨便發新聞稿,還有職業道德可言嗎?
Clark Lin:
吵了半天現在網路上不是有個流言追追追的網站,上去看看不就得了~~~,還奢望我們無能的政府幫你做啥事呀~~~
Raven Ho:
其實很久很久以前~大概二十五六年前,農試所曾經開發出一種新品種西瓜,印像中是甜度高達 18 度,比一般的西瓜的大概 10 度上下的甜很多,那時也有謠傳說這種西瓜是打針的。西瓜拿針頭打是真的會爛掉,連泡水撞傷都會從裡頭爛了,所以別說是針頭這種捅進去還打異質物進去的。
農作物本來就是要看品種與種植的氣候來看的,雨後摘的瓜不甜更是一定的。對植物來說,花香可以引誘受粉所以自然往這方向演化,但是果子甜對植物有啥好處?更不用說每種動物對於甜美可口這種定義跟本是不一樣的。所以你吃到的甜美可口的水果都是人類改良過的農作物品種,就自然而言的天然種本來就是不甜為主的。
這可以從台灣野外偶爾可見的原生種的百香果以及山苦瓜之類的看到,天然原生無改良的果子就是那點大。蘋果的原始種也是小不拉機又澀又沒肉的。
PanSci 科學新聞網:
插嘴一下。我 (小編P) 認為,我們的確應該保有求知的精神去了解一封轉寄信上頭的內容是否是真的,幾成是真的,這部份最簡單的方式是搜尋。同時,政府及科普單位(包括各國立科學博物館等),也應該參與進來,但不要直接以權威方式說「什麼是事實」,而是用科學方式去呈現最可能的事實。
但對於這則新聞,以及一家電視新聞台來說,如果他們針對一則網路傳言能做的就是去市場問問瓜農或店家,然後結尾不求甚解地要大家小心打針西瓜,下個不求甚解的標題,真的是挺失敗的。(P)
Clark Lin:
科學就是求知精神~~~
陸子鈞:
網路流言追追追後來也沒追什麼流言了…
劉維人:
流言破解速度超過生產速度就會耗盡了嘛
不過這樣看來 “新聞中的偽科學” 這種專題文章/節目會有市場 講一些交叉比對啦 廚房級驗證實驗啦 熱力學第二定律啦 邏輯三一律等等檢驗法則 每則偽科學新聞或反智新聞都有一堆可以講
有沒有哪個廣電人要來做啊 收視率大概會有寶傑的三四成喔 :p
唐璟喨:
只是西瓜的筋,通常外觀會較不平滑。
林千智:
公司有個媽媽級的女同事,她超會相信那些什麼 “無毒一身輕” 那種一人挑戰萬人的神奇人士寫的書,整天也抱著某直銷的講義的內容朗朗上口
她也是個很厲害的人,清大物理,成大電機碩士,然後去美國攻讀博士(放棄)
我個人是覺得,那些有明顯問題的論調為什麼可以吸引她,或許是那些的作者是攻心而不是攻理。即使是被網路追追追一類的考證破解,還是一堆人在臉書上 “分享”
Alsion Hsu:
現在農技生科技術這麼發達,還需要打針嗎?不是早就有基因改造技術了?西瓜要甜要好吃,從它小的時候就要開始注意養份的攝取及控制生長的變因,用這種強打類固醇的方式,很快就會出問題,從外觀就可以輕易判斷出來了!
該新聞最後一段:
到底這種恐怖西瓜針,是不是真有其事,記者實際走訪水果攤了解情況,老闆紛紛掛保證,台灣絕對不會出現這種打了西瓜針的西瓜,但為了避免買到黑心西瓜,提醒您,購買前除了拍拍西瓜外皮,聽聲音清不清脆,試吃時也得注意,如果甜味分佈不均勻,或感覺甜味有異常,就很有可能是被動手腳。
如果一則流言早已有著實的證據踢爆,而記者卻只有「實際走訪水果攤」,最後以似是而非又模稜兩可的一句話作結,留下民眾的恐慌和對社會的不信任,這似乎比黑心西瓜更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