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th Busted??BUSTED 流言破解。」
這是 Discovery 頻道著名節目 《流言終結者》,對不屬實的流言的最終判決,象徵一個大眾迷思的破解。
運行了 14 年,節目總長 282 小時,驗證超過 1000 個迷思,做過將近 3000 個實驗,製造出 900 次爆炸(你沒看錯,爆炸連 1/3 都沒有),獲提名 6 次艾美獎都槓龜的《流言終結者》,將在今年畫下句點。
至今,在各位粉絲腦海中,《流言終結者》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是搞爆炸的瘋狂科學家?你神秘的電視科學家教?還是點燃你心中科學魂的現代馬蓋先呢?
《流言終結者》的起源與Discovery
在談到《流言終結者》前,我想先談一下科普教育傳播界的龍頭 Discovery 頻道。
31 年前 Discovery 頻道在有線電視上出現,成了當時所有頻道中唯一專門播出紀錄片及科學節目的頻道,不管是放眼當時還是現代,這看起來都像是一個瘋狂的主意。創辦人約翰.亨德瑞(John Hendricks)主修歷史,熱衷於探索事物。而向大眾播出紀錄片、傳播知識這個理念,建立在當時一本他讀過的書《西方文明中的科技》中,引用當時一名學者羅伯.戴維斯(Robert Davis)的研究:
「當討論到電視的貢獻時,通常都是著重在教育,但事實上四分之三都是娛樂。」
「研究發現媒體並不關注大眾對科學、紀實的接納程度,全世界看電視的觀眾中,只有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是科學愛好者。」
也就是因為如此,當初 Discovery 頻道在創立時就是為了把握這四分之一的人,推廣到剩下四分之三的人。要這麼做,比起艱深、複雜的科學,他們更需要能夠從日常生活下手,引領大眾去願意思考的科普節目。
2002年,節目製作人彼得.李斯(Peter Rees)向 Discovery 頻道提出了一個叫《Tall Tales or True》的節目構想,內容著重於重述一些奇聞軼事,並試著找出當時的紀錄。Discovery 頻道一開始因為已經有個相似的節目在其他頻道播放而拒絕了,隨後李斯才將節目內容改為找人來現場實驗這些傳說的內容,來驗證真假。這時已經經營工作室一段時間,並因參加超級機器人大戰而曾被李斯採訪過的傑米(Jamie Hyneman)接到了邀約,傑米又找了曾經的同事、當時正在為其他電影製作道具的亞當(Adam Savage),兩個人一同成為這個節目的主持人。如果你是死忠的粉絲的話一定聽過理由: 「我沒有一個人擔綱整個節目主持的活力,而他是我認識最有活力的人。」儘管因為個性上並不是當好朋友的料,但仍合作開啟了後來長達 14 年的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
如今 31 年過去了,已經播出 14 年的《流言終結者》(Discovery 頻道中最長壽的節目!)將迎來他在台灣的最後一季,想當初應該沒有人能預料到一個科普頻道,竟能孕育出一個受人長期愛戴的節目。最重要的是,《流言終結者》完成了 Discovery 頻道最初成立的宗旨。
在亨德瑞親自著作的 Discovery 傳記中有下面這段句話,「在這兩個創新的真人實境節目中(另一個是指《美式重型機車》,與《流言終結者》同年播出),《流言終結者》最接近 Discovery 公司的本質,他兼顧了知識傳播和娛樂效果,以新穎、搞笑的方式,驗證現實生活一些有趣、複雜的科學問題或科學迷思。……流言終結者的團隊透過破解迷思(大多是好萊塢電影製造出來的),不僅刺激了青少年的想像力,也吸引了原本可能不看『教育類』節目的成年人,還有一點很重要,也是我們需要謹記的一點——傑米和亞當不是正經八百的傳統主持人,他們能和電視機前的觀眾有很強的共鳴。」
起承轉合
就像任何實境節目一樣,《流言終結者》在這 15 季的時間內有很多不同的樣貌。
最一開始的步調很慢,跟後期比起來較沉悶,而且很多實驗有瑕疵,很多問題被觀眾討論著。從第三季 Build Team 三人組的加入才確立了大半部分節目的模式,儘管多年來人員有些許變動,但兩老執行較正經的流言作為主軸,而 Build Team 則進行一些較簡單或是可以直接測試的實驗,這段時間節目雖然精彩,但緊湊的流言破解節奏,隨之而來的是較少的科學內容。在2014年宣布解散 Build Team 之後,《流言終結者》又回到了兩老的基調,這時我想許多忠實粉絲們應該已經有預感了。
雖然一時不習慣,但最後的幾季,《流言終結者》更著重在背後科學原理的探討,慢了下來,但也因為題材的關係,給人感覺漸漸失去了原本驗證流言的快感,隨後大概都可以預見的消息就釋出了——《流言終結者》即將停播。
主持人之一亞當在一次 Cinema Blend 的訪問中解釋:「每個節目都有他們的鐘形曲線,過去以來我們的評價雖然不差但我們看到了變動,並開始思考是否將以全新姿態出發,儘管不是完全沒預料到,但知道的時候還是感覺很奇妙,因為很多像我們一樣的節目已經過了保質期,就此收山了。……知道這是我們最後一季後,我們將全力拍攝,向這個改變我們一生的節目致敬。」他也說到,他原本以為會就這麼無聲無息的停播,所以很感謝 Discovery 願意給他們再一季的時間,為節目畫上句點。
質疑與爭議
小的時候看《流言終結者》多半只是看壯觀的場面和享受那個驚奇感,過了高中、上了大學,讀了自然組科系後,我發現這個節目的趣味又更多了,但不知不覺中,也發現想問的東西變多了。
「他們為什麼不這樣做?」「原本的流言是這個意思嗎?」 「這樣做不對吧?」
「大膽發問」是我們很常掛在嘴上的口訣,在這個節目中他們將這個要素發揮得淋漓盡致 。《流言終結者》一樣有著成本、時間壓力,需要在短暫的時間內進行多個實驗,但在討論他們科不科學前之前你不得不承認一件事,那就是他們是「科普教育/娛樂」節目而不是「科學」節目,他們的工作宗旨在於引領觀眾們進入華麗的科學世界,而且你不得不承認,他們做到了,而且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詳細內容請見:流言終結者們,你覺得科學嗎? )
力求方法大於結果
當我們力求結果,《流言終結者》用他們的方法向他的觀眾們傳達一個很簡單的觀念——「方法比結果更重要」,雖然不是他們掛在嘴上的口頭禪,但卻是他們在節目製作中不斷傳遞的宗旨。或許我們都只在注意倒數 3、2、1 之後的大爆炸,但就像 Discovery 頻道中其他節目一樣,整個節目超過一半的時間是講解、介紹他們的製做過程。他們從不吝於表現出他們失敗的那一面,科學實驗必定有失敗的時候,有時候當機會只有一次或流言宏大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他們更仔細的測試每一個環節。也是因為他們的執著與認真,讓我們有辦法對《流言終結者》的內容發出疑問,仔細檢視、思考他們的實驗後,提出我們自己的版本。他們起了頭,給了參考資料,剩下的就是我們的世界。
啟發一個世代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他向《流言終結者》致謝的影片中有說過這句話:
“Most importantly, thank you for inspiring so many for the young people to ask big question about our world and seek the answer to math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最重要的是,謝謝你們啟發了無數的年輕人,讓他們願意大膽的發問,並且以數學、科學和工程來求證。」
《流言終結者》開播的時間是 2003 年,在那個時空背景,科學、工程在美國的大眾文化中失去了很多的共鳴,阿波羅 11 號登月已是昔日黃花; 前太空人、80 年代科普教育的靈魂人物卡爾.薩根(Carl Sagan)已於 1996 年去世;電台中唯一撥放科學知識、由比爾奈(Bill Nye)主持的的《比爾教科學》也下線了,如果說那個時代有什麼能啟發年輕人去追逐科學、工程的,大概只剩下星際大戰了。有趣的是,當我們的流言終結者們談起是什麼緣分讓他們踏上這個道路時,他們也承認電影《星際大戰》是他們的共同點(傑米到底是真的沒看過我們不得而知)。
「大眾並不習慣將科學與創意聯想再一起」,傑米在一次訪問中講到,「而我們試著證明科學和實驗也能相當的有趣、富有創意及啟發性。」
平心而論,你可以批評他們的實驗方法,說他們不科學;可以說他們只不過是娛樂節目,搞搞爆炸讓人看了很爽,但不得承認的是,靠著《流言終結者》,Discovery 頻道啟動了一個世代對科學、工程嚮往的潛在科學家們,引導一些原本對理工科目冷感的人,了解原來科學可以這麼有趣,因此點燃了無數人的科學魂。
最後,我們不能忘記它,這位為了我們觀眾不知死過幾次的老兄~
參考資料:
- 1.《Discovery: Mythbusters》官方網站
- 2. Mythresults.com
- 3.《 Why It Was Time For Mythbusters To End, According To Adam Savage》。CinemaBlend(2015)
- 4. 《 Discovery Channel’s Longest Running Series, “MythBusters”, Returns for One Final Season 》。TVweeklynow(2016/01/07)
- 5. 《What We Owe the MythBusters》。The New York Times(2015/11/05)
2018後記:在兩老正式宣布退休之後,Discovery開始了新一代《流言終結者》的選秀節目,隨後以新的主持人開始了全新面貌的《流言終結者》。台灣的Discovery頻道將從3月開始播出,先是選秀,再來緊接著就是新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