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終結者》的製作人彼得.李斯(Peter Rees)在接受基督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訪問時所說過下面這句話。
“The host criteria was the total opposite of the normal television host, we wanted someone who had a shop, who could build anything we wanted, but we didn’t want a scientist."
「主持人徵選部分,我們做法完全和一般的電視節目相反;我們需要一個擁有工作室,可以做出任何東西的主持人,但我們不要科學家。」
以科學之名嗎?
從一個未知問題開始繪圖、設計實驗、從小尺度到大尺度、調整、再實驗、最後下一個結論,《流言終結者》遵循的是一個我們一直被訓練的科學節奏,但這麼這麼多年來,會有許多人討論著一件事,究竟《流言終結者》算不算是真正的科學?
如果大家有逛國外論壇如 Reddit 的習慣,如果一講到《流言終結者》,勢必會掀起一陣「他們科學嗎?」的討論,正反方各有道理。
五名主持人中,只有格蘭(Grant Imahara)擁有工程師學位(電子工程學位,或者是說是正經的「科學」學位),亞當和傑米則是特效技師,托瑞(Tory Belleci)是模型師,凱莉(Kari Byron)是藝術家,中間出場過的史嘉蒂(Scottie Chapman)則是修車匠。沒錯,如果你要說他們不是科學家,講的東西沒有扎實根據,沒資格在節目中大聲說「以科學之名」,你還有些道理。
而且有礙於預算或時間,他們每個實驗的次數都不多,許多的大實驗都只有進行一次,以他們所獲得的結果下定論。科學實驗上來講,「樣本數嚴重不足」是他們的致命傷,一、兩次的實驗很難代表什麼,說不定第 100 次實驗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出現;而他們在節目中所講述的一些物理原理有時也並非百分之百的正確,他們更多的是用簡單的話語讓觀眾了解,所以通常會忽略一些大學的中高階物理、力學談到的概念。
但別忘記,質疑也是科學的一部分,而其實那些會在論壇中大聲吐槽《流言終結者》實驗過程或原理的人,其實很多都是死忠的粉絲(真的不得不承認這一點),因為這些實驗是多麼的有趣又引人發想。
對我而言,《流言終結者》有時的確是粗糙的科學,但他們證明了一件事,人人都可以玩科學,人人都可以是個科學家。他們或許犯了一些科學理論上的錯,實驗結果可信度不高,也不是一個正規科學實驗的風範,但你想像一下如果場景和人員換個地方會如何呢?一位東南路易斯安那大學物理系的助理教授在他的部落格上提到,「如果變成是一群博士生做著一樣的實驗驗證一樣的流言,或許大家還是會喜歡,但這將傳達『科學就是這些人的工作』的概念」。
和藝術、音樂一樣,科學像是人的另一個天賦,雖然可以專業化,但人就是擁有這個能力。
許多的粉絲會對他們的實驗提出許多問題,甚至批評,他們自己也試過很多充滿爭議性的流言。
〈手機引爆加油站〉中雖然證明了引燃油氣的是靜電而非電波,而且需要極大的靜電才能達到,這個議題仍有很多人討論,Youtube 上也有許多網友自製的實驗影片,而加油站依然放著禁用手機的告示,因此我們還是只好遵守。
〈富蘭克林的風箏〉中他們得到的結論是:富蘭克林的風箏遭雷擊的話,他自己是不可能存活的!但他的傳記中詳細記載他將風箏飛到烏雲下後,因為看到風箏線的纖維因靜電豎起,而自己在摸鑰匙的時候感應到而發現電流,壓根沒有閃電的橋段,實驗後流言終結者們也承認一開始誤會流言的內容。
在驗證電影《史密斯先生》中開槍命中並使遊樂設施旋轉的流言,他們試著解釋一連串的物理原理,但前面提到的那位物理教授則指出了一些的漏洞,如他們試著表達力、轉動慣量與動能間的關係,但事實上這些物理量彼此有著不同的意義,無法像節目中他們說的那樣簡單的互相轉換(當然他們只是想簡單的解釋給觀眾聽),以及他們時常把力當成一個物體的性質,而非兩個物體間作用關係。
〈NASA登月疑雲〉他們大膽驗證了登月計畫中的照片,證明真空中國旗會飄逸跟有沒有空氣沒關係,而是移動旗子時給的慣性;阿姆斯壯為何在陰影中還被看得一清二楚是因為儘管陽光被遮住,但月球本身有反光……等,向許多懷疑論者挑戰,。
〈火箭車〉是他們唯二驗證了三次的流言(另一個則是阿基米德死光),每一次都是全員出動,也沒有每一次都完全按照計畫進行,但他們還是得下結論。
在批評中,他們其實也帶著科學的信念,大膽的發問,不斷的驗證,著重於方法,一次只變動一個變數,並靠著結果下判定。他們不是在追尋「真理」,他們願意回去重新實驗,甚至變更原本的結果,接受自己的錯誤,並回答觀眾的問題,他們和觀眾一樣不會知道最後的結果,電視機前的朋友可以和他們在同樣的角度出發,比較雙方的想法後,還可以再去他們的網站噴他們。
或許問題不是「流言終結者科不科學?」而是「流言終結者為了科學做了什麼?而我們從他身上得到什麼?」
參考資料:
- 1.《Discovery: Mythbusters》官方網站
- 2. Mythresults.com
- 3.《 Are The MythBusters Scientists?》。Wired(2013/09/13)
- 4. 《A Decade of Explosions: What Mythbusters Taught Me》。Scientific American(2013/05/06)
- 5.《 Backstory: The mismatched ‘Mythbusters’》。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2006/09/14)
2018後記:在兩老正式宣布退休之後,Discovery開始了新一代《流言終結者》的選秀節目,隨後以新的主持人開始了全新面貌的《流言終結者》。台灣的Discovery頻道將從3月開始播出,先是選秀,再來緊接著就是新一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