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234
9

文字

分享

46
234
9

人類為何會有月經?|真.月經文01

雷雅淇 / y編_96
・2020/12/18 ・3329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07 ・六年級

「為了虛無飄渺的未來,典當了現在。」這種無力感每個月會出現兩次:一次是繳房租的時候,另一次是月經造訪。面對這些事,難免會有些怨嘆,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要繳房租和經歷生理期的。

每次月經來的時候,我都想挖掉子宮。source:engagestock

尤其是這位「好朋友」,會強迫你早上洗內褲睡衣床單、毀了你計劃好久的出遊、打亂你整日的工作節奏,又腹痛又讓你提心吊膽的折磨身心,每個月還要為它編列預算買生理用品,更別說一些傳統習俗覺得此事晦氣。這算哪門子的朋友?也真是莫名其妙的世界。

更想對天發問:為何要有月經?這耗能、讓人不舒服、大多數動物都沒有的生理現象,到底有什麼意義?

人類為什麼會有「月經」?古早時代有人覺得很晦氣

是的,不說不知道說了嚇一跳,其實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是沒有月經的。只有包含人類的靈長類動物、少數的蝙蝠和象鼩是有月經週期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象鼩超級可愛!source: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

人類月經週期的行經期,每次大約3~7天左右,都會讓女性流失30~90毫升的經血。這不僅耗能,生理期間的不舒服和留下血液,其實也都不利生存,那到底為何會有月經的存在?如果月經在演化上是有意義的話,那為什麼其他動物不也一起選配呢?

這個問題許多研究者也很感興趣,並在不同年代提出了不同的假設。不過早期的研究視角,有些富含濃厚的月經禁忌色彩。

在1920年時,貝拉‧希克 (Bela Schick)  醫師提出了有名的「經期毒物(menotoxin) 理論」,認為經期是女性排出有毒物質的過程。在 1919 年時希克做了個現在看來相當荒謬的實驗:他讓經期和非經期的女性去處理鮮花和製作麵團,然後「發現」正在經歷生理期的女性使花朵枯萎了、月經毒物還抑制了酵母生長使麵糰無法發酵,這系列實驗成了「經期毒物」研究的濫觴。

月經毒素的系列實驗,當時的實驗設計為將花朵放進一般血清和相同濃度的月經水中花朵的生長情形。source: Wikimedia, David I. Macht, Dorothy Lubin: A phyto-pharmacological study of menstrual toxin.

後續相關的研究還有:將經血注入到大鼠身體中,發現會造成大鼠死亡;用經期女性的靜脈血去種植植物,來確認「經期毒物」對植物造成的影響等等。更糟糕的是,後來還擴及到所有初經來潮後絕經前的女性。在當時,有研究和案例報告認為,經期毒物不只存在於經血,也存在於女性的靜脈血、汗液和母乳當中,因此哺乳期間發生的哮喘、絞痛等現象,有可能是母乳中的經期毒物引起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直到1974 年在 《刺胳針》(The  Lancet) 等知名期刊上,還可以看到關於經期毒物討論一些植物枯萎現象到底是不是月經所造成的。經期毒物的相關研究至少持續了60多年,1970年代還有許多科學家如火如荼的在尋找這會影響植物和女性情緒的物質到底是什麼。

私心覺得,這一系列的實驗如果是近代才做的話,應該很有機會得搞笑諾貝爾獎啊!(啊哈哈哈哈哈)

雖然謝天謝地關於月經毒素的研究沒有延續到當代,但認為月經是「不潔的」、是必須被排出的視角隱約仍影響著後世的研究者們。1993年 Margie Profet 認為月經的功能是防禦精子攜帶的病源體感染子宮,即月經是一種定期排出精子帶來的病原體的機制,「不潔的」一方便成了男性,這在當時被認為是「激進」的觀點。不過這個假設缺乏證據支持,月經前子宮內的致病微生物並沒有多於經期後,甚至有一些研究發現,月經期間由於經血富含細菌喜歡的營養,反而感染風險增加。1994年 Clarke 提出,月經是排出不必要胚胎的一種機制。

但你有沒有想過,會不會月經的出現只是偶然而非必然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月經,可能是子宮和胚胎競爭關係下的副產物?

在2000年到來前,有其他科學家們提出了不一樣的假設,認為月經是演化的副產物,而非適應後的結果;也就是月經的出現並非目的本身,而是在走向其他目標的途中不小心造成的現象罷了。

1996年 Strassmann 的觀點認為,比起讓子宮一直都保持著內壁厚實能夠讓胚胎著床的狀態,不如週期性的拆卸再組裝比較省能源,因此有了週期性的月經週期。

月經週期時激素與子宮內膜的變化。source: wikimedia

1998年,Finn 則透過爬梳雌性脊椎動物生殖道的演化,提出了是因為胚胎和母體子宮共同演化導致了競爭,因此子宮以內壁增厚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不受胚胎的侵入,因此才有了月經的產生。

2011年 Emera 等人的研究也認為月經是子宮保護自己、防止不良胚胎著床時所產生的副產物。其理論奠基於子宮內膜的變化完全是由女性體內的激素控制,而胚胎只能在子宮壁夠厚、且發育良好時才能在子宮著床。這有什麼意義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讓我們先想想:胚胎要生長成胎兒期間需要攝取許多營養,這些營養是哪裡來的?大部分都是從媽媽身上搶過來的。因此,增厚的子宮內膜可說是保護母體的城牆,防止胚胎太過深入到子宮壁內,搶光了母體的資源。

那又為何要脫落、形成月經呢?自發性的蛻膜化 (spontaneous decidualization) 讓增厚的子宮內膜汰換更新,另一方面也藉此淘汰掉了有缺陷的受精卵,只讓有潛力發育的胚胎著床,避免女性浪費能量,投資在無法好好生長的胚胎上。

不同於其他大部分的哺乳類動物,子宮變化是由胚胎發出的訊息所觸發的,有月經週期意味著「懷孕」這件事雌性也有掌控權而非完全被胚胎控制,而「月經」則是母嬰拉鋸戰中所產生的副產物。

話說在找圖片的時候,真的都找不太到可用的「真. 月經」圖。source:LightFieldStudios

雖然仍無法拍板說月經之謎從此撥雲見日,但這個理論更好的解釋了生理期的意義。某種程度上,這或許也解放了女性「必須要有月經」這件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能不能不要有月經呢?就讓我們在下一篇《真.月經文》中來好好聊聊吧!


關於月經,還可以討論一千零一夜

關於月經,說上一千零一夜都還不夠啊!若你對這個主題意猶未竟,歡迎多給這篇文章光點,催更作者趕快寫下一篇,光點破百下週就更文章!

還有還有,若有你還有特別好奇的主題,歡迎留言,或是留下以下題目的編號,只要有題目超過五個人敲碗就來寫!

  1. 可不可以不要有月經?
  2. 生理期可以吃冰嗎?
  3. 經痛有多痛?為什麼會經痛?
  4. 月經會跟周遭的人逐漸同步嗎?
  5. 生理期會水腫嗎?為什麼?
  6. 安全期怎麼算?可靠嗎?
  7. 一輩子要花多少錢在生理用品上?
  8. 月經沒有來,除了懷孕還有什麼可能?
  9. 生理期期間真的比較暴躁嗎?
  10. 生理期減肥法有用嗎?

那我們就下一篇文章出現時再見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1. Helen King, Menotoxin – when menstruation can kill?. Wonders and Marvels. (2013).
  2. Helen Evans Reid, THE BRASS-RING SIGN”. The Lancet, 303(7864), 988. (1974).
  3. M. F. Ashley-Montagu, Physiolog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Menstrual Prohibitions”.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15(2), 211-220. (1940).
  4. Margie Profet, Menstruation as a Defense Against Pathogens Transported by Sperm”.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68(3), 335-386. (1993).
  5. Natalie Angier, Radical New View of Role of Menstru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1993).
  6. B I Strassmann, The evolution of endometrial cycles and menstruation”.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71(2), 181-220. (1996).
  7. C A Finn, Menstruation: a nonadaptive consequence of uterine evolution”.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73(2), 163-73. (1998).
  8. Dyani Lewis, Explainer: why do women menstruate?”. The Conversation. (2013).
  9. Marilyn B. Renfree, Why menstruate?”. BioEssays, 34(1), 1-1. (2012).
  10. Dizzy In Science. 大姨媽究竟有什麼終極演化意義,才值得讓女性受盡了折磨?. 知乎. (2018).
  11. Shreya Dasgupta, Why do women have periods when most animals don’t?”. BBC. (2015).
  12. Kate Clancy,“Menstruation is just blood and tissue you ended up not using”. Scientific American.

月經很髒還有毒?經期知識大蒐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46
雷雅淇 / y編_96
38 篇文章 ・ 1297 位粉絲
之前是總編輯,代號是(y.),是會在每年4、7、10、1月密切追新番的那種宅。中興生技學程畢業,台師大科教所沒畢業,對科學花心的這個也喜歡那個也愛,彷徨地不知道該追誰,索性決定要不見笑的通吃,因此正在科學傳播裡打怪練功衝裝備。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衛生紙」開始的環保行動:一起愛地球,從i開始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2/03 ・1604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也曾在抽衛生紙的瞬間,心頭閃過「這會不會讓更多森林消失」的擔憂?當最後一張衛生紙用完,內心的愧疚感也油然而生……但先別急著責怪自己,事實上,使用木製品和紙張也能很永續!只要我們選對來源、支持永續木材,你的每一個購物決策,都能將對地球的影響降到最低。

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碳的循環旅程

樹木的主食是水與二氧化碳,它們從空氣中吸收二氧化碳,並利用這些碳元素形成枝葉與樹幹。最終這些樹木會被砍伐,切成木材或搗成紙漿,用於各種紙張與木製品的製造。

木製品在到達其使用年限後,無論是被燃燒還是自然分解,都會重新釋放出二氧化碳。不過在碳循環中,這些釋出的二氧化碳,來自於原本被樹木「吸收」的那些二氧化碳,因此並不會增加大氣中的碳總量。

只要我們持續種植新樹,碳循環就能不斷延續,二氧化碳在不同型態間流轉,而不會大量增加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總量。因為具備循環再生的特性,讓木材成為相對環保的資源。

但,為了木製品而砍伐森林,真的沒問題嗎?當然會有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說:從吸碳到固碳的循環

砍對樹,很重要

實際上,有不少木材來自於樹木豐富的熱帶雨林。然而,熱帶雨林是無數動植物的棲息地,它們承載著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當這些森林被非法砍伐,不僅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還有一個嚴重的問題–黃碳,也就是那些大量儲存在落葉與土壤有機質中的碳,會因為上方森林的消失重新將碳釋放進大氣之中。這些原本是森林的土地,將從固碳變成排碳大戶。

不論是黃碳問題,還是要確保雨林珍貴的生物多樣性不被影響,經營得當的人工永續林,能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是紙漿和木材的理想來源。永續林的經營者通常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木材反覆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成,因此不用再砍伐更多的原始林。在這樣的循環經營下,我們才能不必冒著破壞原始林的風險,繼續享用木製品。

圖說:人工永續林的經營者需要注重環境保護與生態管理,確保砍下每顆樹木後,都有新的樹木接續成長。

如何確保你手中的紙張來自永續林?

如果你擔心自己無意中購買了對環境不友善的商品,而不敢下手,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並且從森林到工廠、再到產品,流程都能被追蹤,為你把關每一張紙的生產過程合乎永續。

圖說:只要認明FSC(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與PEFC(森林認證制度)認證標章,就能確保紙漿來源不是來自原始林。

家樂福「從 i 開始」:環境友善購物新選擇

不僅是紙張,家樂福自有品牌的產品都已經通過了環保認證,幫助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輕鬆實踐環保。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這代表商品在生產過程中已經符合多項國際認證永續發展標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從 i 開始」涵蓋十大環保行動,從營養飲食、無添加物、有機產品,到生態農業、動物福利、永續漁業、減少塑料與森林保育,讓你每一項購物選擇都能與環境保護密切相關。無論是買菜、買肉,還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能透過簡單的選擇,為地球盡一份力。

圖說:選擇 FSC 與 PEFC 標章只是第一步,你還可以在購物時認明家樂福的「從 i 開始」價格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2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深海發現大型礦場和「暗氧」!是能源危機的希望還是潘朵拉之盒?
PanSci_96
・2024/09/21 ・2334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深海的暗氧:無光環境中的神秘氧氣生成

深海,被譽為地球最後的未開發疆域,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奧秘。數千公尺深的海底沉積了數量龐大的多金屬結核,這些礦物因含有大量珍貴金屬,對現代技術,尤其是能源轉型,至關重要。然而,科學家在探索這些結核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一種神秘的現象:暗氧,即在無光的深海環境中生成氧氣的過程。這一發現不僅可能改變我們對海洋生態系統的理解,還可能重新定義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故事。

歡迎訂閱 Pansci Youtube 頻道 獲取更多深入淺出的科學知識!

長期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氧氣的生成依賴於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及一些細菌透過陽光將水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並釋放氧氣的過程。這一過程主要發生在地球表層和淺水區域,是維持大氣和海洋中氧氣含量的核心機制。根據這一觀點,只有在陽光能夠到達的區域,氧氣才能被生成。因此,對於深達數千公尺的深海區域,我們的認識是,氧氣主要來自於表層水透過洋流輸送到深處。

然而,深海中缺乏光源,光合作用無法進行,這意味著氧氣在深海中的供應受到限制。雖然洋流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將氧氣輸送到深海,但這一過程極其緩慢,往往需要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完成一次循環。因此,科學家一直認為深海是一個缺氧的環境。

多金屬結核的發現,是新能源的關鍵,還是海洋生態的災難?

在這樣的背景下,科學家對深海進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並發現了錳結核(英語:Manganese nodules),又被稱為多金屬結核這一珍貴資源。多金屬結核是富含金屬的岩石,其主要成分包括鈷、錳和鎳等金屬。這些結核廣泛分佈於全球深海區域,尤其是太平洋海域,儲量高達數兆噸。這些金屬對綠色能源技術,如電池生產,具有極高的價值,吸引了全球各國的關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這些結核不僅是地球資源的寶藏,它們還隱藏著另一個重要的發現。2013 年,科學家安德魯·斯威特曼(Andrew Sweetman)在太平洋克拉里昂-克里珀頓區域進行深海研究時,意外地發現,在封閉的深海水域中,氧氣濃度竟然有所增加。這一現象引發了科學界的極大關注。

科學家探索深海的多金屬結核時,意外發現「暗氧」的存在。 圖/envato

暗氧的生成機制

斯威特曼的研究團隊推測,深海中的多金屬結核可能在某些化學條件下,充當了天然電池。這些結核通過電化學反應將水分解為氧氣和氫氣,從而在無光的環境中產生了氧氣。為了驗證這一假設,團隊在實驗室中模擬了深海環境,並確實觀察到氧氣從結核生成的現象。

不過,這一過程並非如想像中簡單。根據實驗數據,某些海底結核表面的電壓僅為 0.95 伏特,卻能夠生成氧氣,這與理論上需要的 1.6 伏特電壓不符。研究團隊進一步推測,這可能與結核的成分有關,例如含鎳的錳氧化物可能起到了催化作用,降低了反應所需的能量。此外,結核表面的不規則排列及空隙可能也促進了電子轉移和水的分解。

暗氧的發現挑戰了我們對氧氣生成的傳統理解。過去我們認為,地球上的氧氣主要來自於光合作用,但這一現象表明,甚至在無光的深海環境中,氧氣也能通過無機物的電化學反應生成。這意味著,我們對於地球早期氧氣循環及生命演化的認識可能存在重大疏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多金屬結核的形成需要氧氣,而這些結核大量出現在深海中,是否表明早期地球上就已經存在非光合作用的氧氣生成機制?如果是這樣,暗氧是否可能推動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這一問題仍然未有定論,但暗氧的發現無疑為生命起源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未來的挑戰:開採深海資源還是守護地球最後的「淨土」?

除了科學研究的價值,多金屬結核也吸引了全球對於深海資源開採的興趣。這些結核富含稀有金屬,特別是對電池生產至關重要的鎳和鈷。然而,大規模的深海開採可能會對海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

對於發現的深海資源,是要開採?還是選擇守護海洋生態? 圖/envato

首先,深海採礦可能導致噪音和光污染,破壞深海生物的棲息地。此外,採礦過程中產生的懸浮物可能對海洋生物,尤其是水母等生物造成生理負擔。研究顯示,水母在模擬的採礦環境中會因應對懸浮物而消耗大量能量,這可能削弱其免疫系統並降低生存率。

因此,雖然深海資源的開採看似能解決當前的能源危機,但國際間對此議題的爭議仍然持續。全球已有32個國家支持暫停或禁止深海採礦,呼籲進行更多的生態影響研究以確保環境保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暗氧的發現,不僅為科學研究帶來新的挑戰,也為深海資源的開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能源危機與生態保護之間,我們需要尋找平衡點。未來的技術或許能夠在不破壞環境的情況下,模擬自然過程生成多金屬結核,從而實現可持續的資源開採。

此外,暗氧現象的發現也為探索外星生命提供了新的思路。當我們在其他行星上發現氧氣時,不一定意味著那裡存在光合作用生物,可能是類似多金屬結核的無機反應在默默進行。這一發現或許將改變我們對地外生命的定義與尋找方式。

深海的秘密仍在不斷被揭開。從暗氧的發現到多金屬結核的開採,這片未開發的疆域將在未來的科學探索與資源爭奪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無論是能源危機的解決還是生態系統的保護,我們都應以謹慎且負責任的態度面對這一未知的領域,避免打開潘朵拉之盒。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59 篇文章 ・ 23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3
0

文字

分享

0
3
0
氰化物的黑暗面:從間諜小說到戰爭罪行的恐怖故事——《毒藥的滋味》
PanSci_96
・2024/09/08 ・331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最出名的毒藥

氰化物(Cyanide)是最惡名昭彰的毒藥之一,以其殺人於瞬間的特色享譽各大間諜小說和謀殺謎團。推理女王克莉絲蒂非常清楚氰化物的效果,用這種毒藥殺死了十八個角色,甚至還將她七十五部小說的其中之一直接命名為《閃閃發光的氰化物》(Sparkling Cyanide,台版譯名為《魂縈舊恨》)。偵探小說家瑞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在他最著名的《大眠》(The Big Sleep)一書中用加了氰化物的威士忌賜死一名線人。

內佛.舒特(Nevil Shute)的小說《世界就是這樣結束的》(On the Beach)描述毀滅性的核戰後的澳洲生活,而在故事中,澳洲政府分發了氰化物膠囊給民眾,讓他們可以快速輕鬆地自殺,不需面對逼近澳洲的放射性落塵雲帶來的緩慢、痛苦的死亡。

同樣的,間諜小說中的秘密情報員經常也會拿到氰化物讓他們在被抓時使用。甚至連伊恩.弗萊明(Ian Fleming)筆下的○○七情報員龐德以及其他情報員也都有氰化物膠囊;不過不出所料,龐德會把它扔掉。

在現實生活中使用氰化物進行謀殺或自殺的案件同樣令人著迷和驚駭。氰化物是史上一些最惡劣的犯罪行為中使用的兇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氰化氫製作的毒氣是所謂的「最終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在奧斯威辛(Auschwitz-Birkenau)和馬伊達內克(Majdanek)的死亡集中營毒殺了數千名囚犯。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德國戰敗的跡象越來越明顯時,含有氰化鉀的玻璃膠囊是納粹高層首選的自殺方法,包括可怕的納粹黨衛軍(Schutzstaffel,SS)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和德國空軍最高將領赫爾曼.戈林(Hermann Göring)都人手一顆。在目睹妻子伊娃.布勞恩(Eva Braun)用氰化物自殺後,希特勒也吞下氰化物並開槍自殺,終結了他第三帝國的夢想。

較近期的例子出現在一九七○年代初的舊金山。魅力十足的邪教領袖吉姆.瓊斯 (Jim Jones)吸收了大量追隨者,在加州的紅木谷(Redwood Valley)建立聖殿,開始宣揚自己是甘地、耶穌、佛陀和列寧轉世。

氰化物以其迅速致命的特性在文學中廣為人知,克莉絲蒂和錢德勒都曾使用它。圖/envato

到了一九七○年代中期,瓊斯已經說服了數百人,其中許多人還攜家帶眷,一起和他搬到南美洲蓋亞那當地與他同名的瓊斯鎮,加入「人民聖殿」(People’s Temple)這個新烏托邦。一九七八年,關於瓊斯鎮聖殿侵犯人權和採取嚴刑峻罰的憂心言論開始浮上檯面。同年十一月,國會議員里歐.萊恩(Leo Ryan)與其他美國官員和記者一起前往蓋亞那調查這些指控。

瓊斯起初對前來這座聚落的代表團表達歡迎之意,還在瓊斯鎮的中央涼亭為他們舉辦歡迎會,但接著萊恩突然遭到一名持刀的聖殿士兵襲擊,身上多處受傷。負傷的他依舊成功與代表團其他成員一起逃到瓊斯鎮附近的一座小機場,眾人分別登上兩架飛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他們才登機幾秒,槍手便迅速趕到,殺死了萊恩和其他四人。當天稍晚,瓊斯召集了瓊斯鎮的九百一十三位居民,其中包括三○四名兒童,命令他們進行他所謂的「革命行動」。所有人都拿到了一杯加了氰化物的葡萄口味酷愛(Kool-Aid,沖泡式飲料粉末),父母把飲料拿給孩子們喝,護理師用注射器將致命的混合物滴入嬰兒的嘴裡。最後共有九○九人死亡,其中三分之一是兒童。時至今日,「喝酷愛」這句話依然常在美國被用來形容「個人或團體對某種思想或個人表現出絕對服從或忠誠」。

飲食中的氰化物

儘管氰化物有明顯的致命特性,但含有氰化物的食物種類多得驚人,包括杏仁、皇帝豆、大豆、菠菜和竹筍。桃子、櫻桃、蘋果和苦杏仁等李屬植物(Prunus)的種子或果核都含有氰化物。食用少量氰化物不會對健康造成風險;事實上,我們大多數人都偶爾會吞下蘋果種子,但沒有任何不良影響。這是因為人體有一種處理飲食中少量氰化物的機制。人體內幾乎每個細胞都含有羅丹酶(Rhodanese)這種酵素,能將氰化物轉化為硫氰酸鹽來迅速解毒。

硫氰酸鹽是一種無害的化學物質,可以安全地被腎臟過濾並釋放到尿液中。人體每二十四小時可以處理約一克的氰化物。只有當身體無法負荷突然間湧入的大量氰化物時——特別是以殺人為目的——才會出現問題。

大多數兇手會用結晶的氫化鈉或氰化鉀下毒。雖然兩者都很易溶於液體,但氰化鉀的溶解度是氰化鈉的十倍。即便如此,只要在一杯咖啡或一杯葡萄酒中少量溶解兩者之一都足以致命;所需的份量極少,就代表它不會產生讓受害者有所警覺的氣味或味道。結晶氰化物進入人體後會與胃酸接觸,氰化鈉或氰化鉀會轉變成氫氰酸,造成嚴重的化學灼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受害者胃部出現腐蝕性灼傷,但食道沒有灼傷,就代表受害者並非喝下任何腐蝕性物質,死因是在胃中產生的——這是氰化物中毒的關鍵指標。固體或溶解的氰化物晶體遇到胃酸後也會形成氣體氰化氫,接著被吸收進入血液,輸送到全身。本質上而言,受害者最終是同時被固體、液體和氣體氰化物殺死的。

結晶氰化物與胃酸接觸後,氰化鈉或氰化鉀會轉變成氫氰酸,造成受害者胃部出現化學灼傷。圖/envato

氰化物的致死原理

無論遭謀殺的受害者是吸入氰化物氣體還是吞下溶解在飲料中的氰化鈉或氰化鉀,氰化物的致死方式都完全相同。一旦進入體內,氰化物就會黏附在紅血球中的血紅素(hemoglobin)上,跟著血液迅速散播到全身。然而氰化物與血紅素的結合度很差,引起破壞的方式也不是透過影響血液,而是脫離血紅素進入人體細胞,破壞細胞製造生存所需能量的能力。

粒線體(mitochondria)位於我們每個細胞的深處,具有小型的棒狀結構,是身體裡的迷你發電廠,會產生化學能量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這是維持人類活著的能量。每個細胞通常有一百到兩百個粒線體,具體數量取決於細胞需要多少能量。舉例來說,肝臟細胞需要相當大量的能量,因此每個肝臟細胞會有超過兩千個粒線體;而紅血球大致上只是裝著血紅素的袋子,能量需求非常低,所以沒有任何粒線體。然而儘管 ATP 是為身體各方面的功能提供能量的重要角色,但身體能夠儲存起來的 ATP 相當有限。

本質上而言,粒線體執行的功能與樹木的葉子恰恰相反。植物的葉子會利用陽光中的能量,將水和二氧化碳結合在一起來產生葡萄糖;動物細胞中的粒線體則會與我們吸入的氧氣作用,分解食物中的葡萄糖,產生二氧化碳和水並釋放 ATP 形式的能量。基本上,人類和所有動物都是透過這種迂迴的方式利用來自太陽的能量。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埋在粒線體膜內襯當中的是一連串的蛋白質,它們構成所謂的電子傳遞鏈(electron transport chain)。我們呼吸的氧氣正是在這裡被確實用於製造 ATP。傳遞鏈中有一個蛋白質成分稱為「細胞色素 C」(cytochrome C),鐵原子靜靜位於細胞色素 C 的核心,是它發揮功能的關鍵。

氰化物的致死性在於它能夠與細胞色素 C 中心的鐵原子緊密結合,使整個蛋白質死亡。一旦失去活性,細胞色素 C 就不能在傳遞鏈的最後一步利用氧氣,導致 ATP 的整個生產過程中斷。

因為細胞運作強烈依賴 ATP 的持續供應,所以人體一旦發生氰化物中毒,中樞神經系統和心臟的細胞都會立即受到影響。當中樞神經系統關閉,受害者會開始感到頭痛和噁心,然後失去知覺,慢慢進入深度昏迷;接著大腦會進一步失去 ATP 能量供應,直到最終耗盡所有 ATP,不可避免地造成腦死;隨著心臟中的 ATP 逐漸減少,心跳會減慢並變得不穩定,脈搏也會微弱到無法察覺,最終使心臟完全停止跳動。

儘管名字聽起來很相似,但發紺(cyanosis,也稱「紫紺」)症狀與氰化物中毒無關。發紺指的是與減氧血相關的藍色,也是靜脈血液呈藍色的原因。相反的,由於與氰化物結合的細胞色素 C 不能再使用氧氣,血液中的血紅素反而會一直保持充氧狀態,4 因此氰化物中毒的症狀之一就是皮膚因為鮮紅色的充氧血而顯得紅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毒藥的滋味:11種致命分子與使用它們的凶手》,2024 年 7 月,方舟文化,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PanSci_96
1259 篇文章 ・ 2384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