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119
1

文字

分享

8
119
1

戴上科學濾鏡後,竟然發現無慘可能是顆大腫瘤?《鬼滅之刃》的醫學解讀

安之_96
・2020/12/16 ・3530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SR值 543 ・八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期最火紅的日本動漫《鬼滅之刃》,講述了在大正時代,獵鬼人與鬼搏鬥的故事。

身為王道漫畫,對主角而言不可或缺的是目標,好比火影忍者的鳴人渴盼成為火影、航海王的魯夫渴望成為海賊王一樣,《鬼滅之刃》的主人公竈門炭治郎,在幾乎全家慘遭鬼殺害後,給了他要殺了這一切的始作俑者——鬼舞辻無慘的強烈動機。

在《鬼滅之刃》中,主角與鬼殺隊一同踏上了消滅鬼、鬼王無慘的征途。圖/IMDb

______ 防雷分隔線,本文涉及《鬼滅之刃》劇透______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______ 防雷分隔線,本文涉及《鬼滅之刃》劇透______

    

鬼王之所以是王?

為什麼無慘可以被稱為鬼王呢?除了是最早出現的鬼、能力凌駕於所有的鬼之上,無慘更擁有「製造」鬼的能力!只要獲得無慘的血,人就可以化身成為鬼,或是使鬼變得更強大。

此外,大多數的鬼只要被鬼殺隊的日輪刀砍斷脖子,便會灰飛煙滅,但鬼王無慘卻有著驚人的「再生能力」,能在砍斷脖子的同時再生,甚至在五百年前與日之呼吸始祖——繼國緣壹對戰時,破碎成上千塊肉片後成功逃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註:無慘自爆分裂成1800多塊的經典畫面,被JUMP SHOP開發成「無慘爆米花」的產品,「分裂的肉塊」們就像是一顆一顆粉色的爆米花。  

無慘與腫瘤驚人的相似之處

看出來了嗎?以上種種特性,讓人不禁驚呼,無慘根本就是腫瘤吧!

無慘,像是腫瘤最初的起源

腫瘤是由一顆細胞開始,逐漸由一而十、由十而百、漸漸成千而上萬形成的,在《鬼滅之刃》的世界中,無慘就像是最初的那顆細胞,並且製造出無數的鬼。

在《鬼滅之刃》中,無慘就是所有鬼的起源,不但可以用自己的血將人類變成鬼,也擁有永恆的生命,已經上千歲。圖/IMDb

最初的「一」,有著非常多可能造成的原因,無論是先天基因異常、突變或缺損、輻射線或慢性發炎等等, 有各式各樣的刺激會造成腫瘤的發生。

而無慘變成鬼之前,原本就是個體弱多病的人類,經常與死神擦肩而過,在當時大夫治療(刺激)之後,就「變異」而成了最初的「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會衰老、死亡,擁有強大的再生能力

無慘成為了鬼之後,獲得了近乎永恆的生命,這點也與正常細胞逐步邁向死亡而自然凋亡(apoptosis)有所不同,此一特性也跟腫瘤類似!

無慘靠著吃人來獲取養分,就像是搶奪人體內豐富營養的「血液」一般,去滋養自己而更加壯大。達到至高境界的武士們於通透世界註1中,看出他有五個大腦、七個心臟!血液循環的能力如此之強,也難怪無慘有如此強大的再生與製造能力

都可以透過血液轉移

此外,就如腫瘤一般,在逐漸壯大之後,由於體積大、血液循環豐富,便更有可能透過沖刷的血液,剝離出腫瘤細胞,透過血液循環而「轉移(metastasis)」到任何地方1,這就跟能力強大的無慘「製造」出其他鬼的途徑類似,都可以透過血液去製造!

炭治郎的妹妹禰豆子,也因為無慘的血液變成了鬼。圖/IMDb

事實上,除了血液之外,腫瘤細胞也很可能透過淋巴系統進行轉移,而醫學上最容易轉移的標的器官之一便是淋巴結,也因此腫瘤周圍的淋巴結為轉移與否重要的檢查對象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良性、惡性腫瘤?

既然無慘像是個腫瘤,那他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呢?

在組織病理學上,兩者的長相非常不同,良性腫瘤會長得跟該處「原本的」細胞相似,而惡性腫瘤由於細胞快速生長,而分化不全,顯得奇形怪狀,最後失去原本該處細胞的樣貌註2

在《鬼滅之刃》的劇情中,無慘可以完全改變自己的外表、性別、氣味等,與一般人無異,使得鬼殺隊多年來無法找到他。

強大的無慘,可以隨意轉換自己的性別。圖/IMDb

但在某次戰鬥中,因為陽光升起,無慘大量增生了自己的細胞,製造出一層可以抵擋陽光、呈現巨嬰型態的肉體護甲,為自己爭取逃跑的時間,這裡的巨嬰,就好比是分化不全的細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也許,我們可以認為在陽光下的無慘,更像惡性腫瘤一點。

這只是個類比,大家不要太認真!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巧合,只是筆者自己的腦補和想像,畢竟《鬼滅之刃》並不是科普漫畫,作者也沒有刻意將鬼王與腫瘤畫上等號,一旦細究,大家就會發現有許多不盡相似之處。

每一隻鬼,都很特別

例如,若我們完全將無慘視為腫瘤細胞,則無慘製造出的鬼應當全部都是「無慘本身」才對!

腫瘤細胞的特性是無論轉移到何處,都是隨著血液循環被「帶」過去而已。在病理學上,若是骨癌轉移到肺臟,在切片下便會在肺臟組織看到骨細胞;又好比睪丸腫瘤,若是轉移到腦,也會在腦中發現睪丸細胞呢2,3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在《鬼滅之刃》中,每隻鬼擁有不同的面貌、個性和血鬼術,並非純粹的無慘複製品。

主角群與各鬼的互動,也是《鬼滅之刃》的一大看點,以動畫第 19 話為例,下弦之伍「累」因為長期失去家人,感到非常孤單,竟然要求炭治郎讓禰豆子當自己的妹妹,兩人展開激鬥,配上流暢的戰鬥分鏡、精彩特效,被觀眾喻為劇場版等級的神作。圖/IMDb

如果把鬼殺隊當作外科醫生?

倘若我們將鬼殺隊看作是外科醫生,他們不斷地斬殺鬼化的人類,就像是外科醫生切除腫瘤細胞的手術。

雖然並非作者的本意,但某種程度上,鬼跟腫瘤的意義不謀而合,均是人類生存的一大威脅,而醫生和鬼殺隊,也都是為了讓世界脫離鬼、讓病人脫離苦痛而努力著的人們。

不一樣的是,在《鬼滅之刃》的世界觀中,鬼殺隊只要殺了無慘便可以終結鬼的來源,然而,在醫學上,腫瘤內的每一顆細胞都是無慘,我們必須要把所有的腫瘤細胞都切除,才能根除腫瘤生存、蔓延的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旦體內有任何殘餘的腫瘤細胞,腫瘤便會伺機而動,甚至捲土重來,讓手術變得徒勞無功。

倘若鬼跟腫瘤一樣,也許鬼殺隊就不是「殺鬼、救人」這麼簡單了。圖/IMDb

因此,現實生活中,當外科醫生切除腫瘤時,通常不只會切除看得見的腫瘤,而是四面八方地往外「多切」一點!

簡而言之,若將實際的手術類比成鬼殺隊的話,除了殺掉所有鬼之外,為了避免人被鬼化,還應該把所有接觸過鬼的「人」一併消滅才行!

一起享受科學解讀帶來的樂趣吧!

戴上科學的濾鏡、結合醫學的觀點,可以讓我們在重溫《鬼滅之刃》時,增加另外一種味道和想像。

不需要過度地替劇情強加意義,單純討論劇情與醫學知識之間的異同,就能讓人在回味劇情的過程中,感到津津有味!

註解

註1:通透世界是指在鬼滅之刃世界觀中,達到至高武術境界的人,將身體感知開到極限的境界,可以消除自身的鬥氣、並看透對方體內的肌肉、骨骼、血流。

註2:然而,並不是所有腫瘤都能以良性惡性區分,有些本身較為惡性的腫瘤會直接分級(病理上稱為grading;外科上稱為staging),例如肥大細胞瘤(mast cell tumor, MCT)。

參考資料

[1]Steeg, P.S., 2006. Tumor metastasis: 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clinical challenges. Nature medicine 12, 895-904.

[2]Spears, W.T., Morphis II, J.G., Lester, S.G., Williams, S.D., Einhorn, L.H., 1992. Brain metastases and testicular tumors: long-term surviv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22, 17-22.

[3]Cancer.net:metastasis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8
安之_96
5 篇文章 ・ 5 位粉絲
既來之則安之,目前在念獸醫系。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癌症治療方法有哪些?臨床試驗有哪些評估面向?
careonline_96
・2024/04/19 ・2447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給 每一位剛踏上抗癌路上的鬥士與戰友

醫學中心的臨床試驗機會多,病友們也存在一些錯誤的迷思,我們需要了解,臨床試驗是依據現今最標準的治療方式進行,參加臨床試驗的對照組,也有機會可以使用到健保沒有給付的藥物。不過,現有的臨床試驗不一定都適合每一位病友,病友們一定要與主治醫師充分討論自己的治療計劃,即使是晚期肺癌,只要隨時掌握疾病的狀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便能穩定控制,與癌共存!

台大醫院胸腔科廖唯昱醫師

臨床試驗增加用藥可近性 為病友延長生命

一名年約 82 歲女士,手術後確定是肺癌第三期,後續接受輔助性的化學治療,在追蹤一段時間後復發,由於當時沒有很好的基因檢測與標靶藥物,僅能接受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控制。廖唯昱醫師說,病友面對治療仍相當樂觀,治療一至兩年後,幸運地找到適合的臨床試驗,便開始使用標靶藥物,其中有兩到三年的時間,只需單純使用標靶藥物即可控制病情,病友也因此延長生命到近 90 歲。

臨床試驗是醫療機構依據醫學的理論,於人體施行新的醫療技術、新的藥品或新的醫材。廖唯昱醫師說,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找到一個新的、更有效的治療方式,讓病友可以延長生命,甚至達到治癒。對於晚期肺癌病友而言,最佳的治療方式可能是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或是化學治療,若是健保有給付,我們會選擇用健保的方式進行第一線治療;若是對病友最有利的治療方式健保未給付,我們即會想辦法協助病友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

罕見基因治療武器有限 先確定驅動基因再找合適的臨床試驗

面對臨床試驗,可以從兩個方面評估,廖唯昱醫師說,若是新發現的基因突變與新研發的藥物,病友可以先觀察第一期臨床試驗中,新藥物可以達到的治療效果,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等到狀況較成熟後再加入;假如已通過第一期、第二期臨床試驗,並且清楚知道新藥物的成效,即可考慮加入第三期,無論抽到實驗組或對照組,其實對整個治療都有一定的幫助。

此外,對於一些罕見基因型的肺癌,由於治療武器較有限,病友常期望可以加入臨床試驗,廖唯昱醫師說,在加入臨床試驗前,需要先確定肺癌的驅動基因突變,再去尋找適合的臨床試驗。然而,臨床試驗通常會設定一些條件,如藥物可能有已知的副作用,在臨床試驗開始前,便會需要作詳細檢查,確認病友的所有狀況符合條件後,才有機會加入。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近年來,肺癌治療有大幅進展,標靶治療、免疫治療、化學治療都持續進步。廖唯昱醫師說,即使是晚期肺癌,只要隨時掌握疾病的狀況,找到合適的治療方式,便能穩定控制病情,而且在接受治療的同時,病友可以回復正常的生活,甚至恢復工作,也能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

他的故事 談生活品質

踩穩自己的節奏 癌後體會慢下來哲學

村上春樹的小說《舞舞舞》,不論世界如何紛亂,你要踩穩自己的舞步和節奏。我在 70 歲確診第四期肺癌,剛開始是肋骨痛,那時剛巧有人推壞我的門,花了些時間把門拆下來再裝回去,第二天睡醒,肋骨開始痛,一直誤以為是修門太費力導致疼痛,就近在診所拿止痛藥,吃了七個月,也耽誤了黃金治療期。

我從事鐘錶業,累積非常多客戶,都是靠著口碑、耳傳而來,客戶群裡有很多醫師。那時有四、五位醫師朋友提醒檢查身體,台大醫院廖唯昱醫師是我 20 年的好友,要我去他的門診掛號,我一直推拖,隔了一年多才就醫。或許是身體在抗議,過去熬夜修錶、抽菸是生活的常態,也不太吃東西,一天大概吃一餐,工作與生活都失序。

加入臨床試驗,接受免疫治療兩年與服用標靶藥物四年,目前病況獲得穩定控制。我很幸運,藥物耐受力不錯,除了體重掉 10 公斤,沒有出現副作用,就是容易累,以前可以連續工作 12 小時等結案再離開桌子;現在工作兩個半小時就需要休息,等體力恢復後才能繼續,以前閒不下來,生病後把休息排到行程表中,做個慢下來的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過去是海陸步兵,曾經四個月背 30 公斤裝備行軍,磨了三年,十年沒有感冒過,因為有練過,體力一直很好,從來不覺得癌症這件事會找上我。客戶常來找我聊天,分享生活及心裡的感受,一個朋友後來也罹肺癌,他把我當模範,看到我不會埋怨也不會負面思考,讓他覺得安心也可以樂觀面對。

工作之餘,我會帶著狗兒子到公園玩,一拿出牽繩,狗狗就興奮得狂跳,台灣土狗體力好、運動量大,常常拉著我跑,增強健康也減少肌肉衰退。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很重要,起床和睡前我會練啞鈴,各 20 分鐘,讓我維持好手力,現在還有 700 隻錶等著我,很多客戶勸我不要再收錶了,其實,「專注心之所向」可以釋放壓力及擁有成就感,反而能好好過生活。

生命自會找到出路!提醒學弟妹,接受已發生的事實,調整生活節奏,緩下腳步了解身體的需要,也不妨把罹癌當成一件事去鍛煉它、面對它,把生活重心放在自己喜歡的事物上,就不會被情緒左右。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泌尿上皮癌復發機率高,術後免疫輔助治療降低風險
careonline_96
・2024/02/10 ・177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醫師,我媽的腎臟功能剩下 40 分,接下來的輔助治療應該要如何進行?」陪著王女士回診的女兒問。

70 歲的王女士因為罹患上泌尿道上皮癌而接受手術,切除一側的腎臟與輸尿管。台中榮民總醫院泌尿外科李建儀醫師指出,由於泌尿上皮癌術後復發的風險較高,因此建議接受術後輔助治療,但是患者的腎臟功能卻讓家屬很擔心。

經過詳細討論後,決定使用免疫治療。李建儀醫師說,治療過程中,患者有出現皮膚搔癢的狀況,不過可以用藥物與藥膏來改善,順利完成為期一年的術後免疫輔助治療。目前沒有局部復發或遠端轉移的狀況,患者也持續在門診追蹤。

人體的泌尿系統類似水管系統,泌尿上皮就是管路的內壁,涵蓋腎盂、輸尿管、膀胱、尿道等,由泌尿上皮產生的惡性腫瘤便統稱為「泌尿上皮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泌尿上皮癌最常見的症狀是血尿,李建儀醫師說,大約 85% 的病人會出現血尿,可能是肉眼可見,或是顯微鏡下才看得到的血尿。而血尿的嚴重程度與腫瘤的嚴重程度不一定有關。出現在下泌尿道,如膀胱、尿道的腫瘤,血尿會比較明顯,較容易被發現。

泌尿上皮癌復發風險高

李建儀醫師說,位於膀胱的下泌尿道泌尿上皮癌,若是尚未侵犯肌肉層,可以使用經尿道膀胱腫瘤刮除術,再視狀況以膀胱灌藥來輔助,減少復發機率。李建儀醫師說,若是已經侵犯肌肉層,便需要進行手術切除。

位於腎盂、輸尿管的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的治療相對比較複雜,即使是第一期也可能得進行腎臟跟輸尿管的切除。李建儀醫師說:「目前在處理侷限性腫瘤,或患者的腎臟功能較差時,可能會進行部分腎臟切除手術,盡量保留腎臟功能。然而根據統計,泌尿上皮癌患者中近 8 成在 5 年內有復發的危險,比例非常高。」

為了降低復發機率,泌尿上皮癌患者於手術之後可使用輔助化學治療,或使用免疫治療。李建儀醫師說,「術後輔助免疫治療用在肌肉侵犯型、或是淋巴有轉移的病人,在減少復發與遠處轉移的機率上,都有明顯的改善,與未使用輔助治療相比,有助延長近一倍的無疾病存活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免疫療法的作用機轉是透過抑制細胞表面的免疫檢查點來做治療,李建儀醫師解釋,針對癌細胞表面的 PD-L1 分子與免疫 T 細胞表面的 PD-1 分子,當 PD-L1 與 PD-1 接合時,T 細胞會受到抑制,若使用藥物避免 PD-L1 與 PD-1 接合,T 細胞便能辨識癌細胞並發動攻擊,抑制腫瘤生長。

在過去,免疫治療主要用於晚期泌尿上皮癌患者,大多病情較嚴重且用過多種藥物。李建儀醫師說:「由於病情較嚴重,治療成效較為有限,所以大家會在臨床試驗嘗試提早使用免疫治療。目前已經確認,在高復發風險的患者,包括肌肉侵犯型膀胱癌,或第二期、第三期的上泌尿道泌尿上皮癌,使用術後輔助免疫治療有助降低復發的機率。」

貼心小提醒

泌尿上皮癌常見症狀是血尿,位於膀胱的泌尿上皮癌通常有較明顯的血尿,而容易被發現;位於腎盂、輸尿管的泌尿上皮癌可能會較晚發現。

在狀況許可時,會使用手術治療切除腫瘤,不過泌尿上皮癌術後復發風險較高。李建儀醫師說,泌尿上皮癌患者中近 8 成在 5 年內有復發的危險,建議進行術後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風險,可使用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患者在術後建議與醫師詳細討論,選擇合適的治療,並且按時回診、密切追蹤!

討論功能關閉中。

1

0
2

文字

分享

1
0
2
科學鑑定並非絕對正確?垃圾科學可能造成冤案?——《法庭上的偽科學》
商周出版_96
・2024/01/03 ・2686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科羅拉多州會議中心
第六十一屆美國鑑識科學學會科學年會

司法科學可能失誤?垃圾科學害無辜的人被判有罪?

二○○九年二月十九日,美國國家科學院投下了長達三百頁的震撼彈。全世界的頭條新聞都是宣告絕對正確的鑑識神話破滅。這份後來被稱為《 NAS 報告》的《提升美國司法科學:前進之路》(Strengthening Forensic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Path Forward),讓聚集在丹佛參加美國鑑識科學學會年會的鑑識社群都深受打擊。自從一九六○年代中期的山姆.謝潑德審判以來,無論是法庭或流行文化都一直認為司法科學是萬無一失的。

即使出現了錯誤定罪,也沒有削弱這個被廣泛認同的信念。二○○九年美國鑑識科學學會的「科學會議」議程就反映出對這件事不存在絲毫懷疑。在該年的五百三十六篇發表文章中,只有一篇是討論錯誤定罪,發表人是一名加拿大的辯護律師,而該科學的可靠性則完全沒有成為關注議題。1

圖/unsplash

《 NAS 報告》在一夜之間讓會議議程顯得無關緊要,彷彿是上個世代的產物。垃圾科學害得無辜的人被判有罪,這不能再怪是因為「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美國國家科學院解釋因 DNA 的平反揭露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冤案數量,有些還是死刑案件,並暴露了美國常用的一些鑑定方法的嚴重侷限性」。

即使是在最高法院作成對道伯案的意見之後,糟糕的科學依然在司法制度中占據主導地位。《 NAS 報告》回顧了上個世紀如史詩般的侵權責任之爭,它導致了道伯案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判決。儘管彼得.胡伯的《伽利略的復仇》一書講述像「中了頭獎」的人身傷害訴訟,讓「現在已眾所周知的『垃圾科學』變得普及,並批評司法制度接受不可靠的專家證詞來支持侵權主張」,但《 NAS 報告》提到的「垃圾科學辯論」幾乎「完全忽略刑事訴訟」。2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鑑識體制對於《 NAS 報告》反應如何?

鑑識體制中大部分是善意而不習慣接受批評的公務員,對司法科學界來說,美國國家科學院的批評是對個人的一種極大侮辱。大部分從業人員都是跟隨廣受尊敬的導師學習這一行,但現在幾乎所有鑑識行業公認的智慧都遭到駁斥:「訓練應該從學徒式的實務傳承轉向大學等級的教育,並且要根據科學上的有效原則。」該報告總結道:「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新的、強大而且獨立的單位,要切斷與過去的連結,且它要有權威和資源實施新的作法,解決委員會發現、在本報告討論到的許多問題。」

圖/unsplash

美國鑑識科學學會的議場傳出了鑑識專家們抗議的悲鳴。《鑑識科學期刊》發表過大量經同儕審查的文獻,在過去六十年間,在美國鑑識科學學會的科學會議上也發表了上萬篇經評審的演講和「學術研討會」。全國法院都宣布法醫從業人員是「專家證人」。

現在來了一些統計學家,就想要說我們沒有科學? 我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問問那些教授,他們最後一次從屍體上採下帶血的指紋是什麼時候!

前 FBI 實驗室分析人員馬克斯.胡克回憶道:「每個人都快氣瘋了。」3

醫學領域也發生過類似經歷?為什麼醫學界發生改變,鑑識學界卻難以動搖?

很少人能斷然放棄長期以來的信念,無論反面的事實多麼令人信服。這就是人性,司法科學也絕對不是第一個抗拒新事實的科學領域。一九八○年代中期的醫學就是這樣,歷經了漫長而緩慢的轉變過程,才從「根據大師怎麼說」(依照該領域的領導者傳下來的智慧),轉向實證的治療方法(依據精心設計的研究做出醫學決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萬物的隱藏面」為主題的公共廣播節目《 Freakonomics 》做了一個〈劣藥〉(Bad Medicine)的四集報導,其中便呈現出司法科學社群對《 NAS 報告》的反應,也顯示出它和醫學界對「考科藍協作組織」(Cochrane Collaboration)的反應有著令人驚異的相似之處——考科藍組織所做的事便是對幾世紀以來的醫學文獻進行前所未見的系統性檢視。

圖/unsplash

這份一千五百頁、分成兩冊的報告於八○年代末在該領域造成轟動。如同廣播主持人史蒂芬.都伯納(Stephen Dubner)表示:「考科藍協作組織是第一個將既有醫學問題加以真正系統化、彙編和評估其最佳證據的組織。你會認為這應該得到普世的讚揚,但是就和任何行業中根深柢固的智慧(即使是很不智的智慧)一旦受到挑戰一樣,醫學界並沒有為此感到振奮。」4

考科藍協作組織的共同創辦人伊恩.查爾默斯(Iain Chalmers)爵士描述,當一群局外人告訴醫生應該如何治療病人時得到了什麼反應:「我必須說,醫學界其實對此有很大的敵意。我記得有一次,我同事要出席英國醫學會在當地的一場會議,英國醫學會基本上是叫他去說明實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是什麼,以及這群統計學家和其他又不是醫生的人,到底跑來這個他們不該亂搞的領域胡鬧什麼。他開車出發前問我:『我應該告訴他們什麼呢?』我說:『如果是病人抱怨實證醫學的目的,我們應該認真對待這些批評。在那之前,就當這主要是既得利益者在尋找出路。』」

實證醫學成為規範作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患者(客戶)提出了要求,最終會迫使醫學界默默地站在數據這一邊,而不是繼續服從該領域的大師。然而垃圾科學在美國刑事司法體系中的主要客戶是檢察官,他們大部分都對現狀感到滿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摘自《法庭上的偽科學》,2023 年 12 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註解

  1. 二○○九年美國鑑識科學學會的「科學會議」議程,瀏覽日期二○二一年七月五日,aafs.org/common/Uploaded%20files/Resources/Proceedings/2009_Proceedings.pdf。 ↩︎
  2.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Committee on Identifying the Needs of the Forensic Sciences Community, “Strengthening Forensic Sci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Path Forward,” at 89 (2009) (NAS Report)(省略內文的引用和引述)。 ↩︎
  3. 對胡克的訪談。 ↩︎
  4. “Bad Medicine, Part I: the Story of 98.6,” Freakonomics Radio (Bad Medicine) , 瀏覽日期二○二一年七月五日,freakonomics.com/podcast/bad-medicine-part-1-storyrebroadcast/(節目文字紀錄)。 ↩︎
所有討論 1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