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宿醉的科學真相

cleo
・2012/07/26 ・300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SR值 522 ・七年級

想要零負擔享受派對季節,就得先瞭解酒精是如何影響你的身體。Kate Hilpern報導。

沒人想登上Hangoverville網站(關於宿醉故事的網站),但是我們很多人都會走上這條路,特別是在派對季節時。那些故事背後的真相,明確地指出你已抵達目的地,且全球各地的人都貼切地描述這些故事。「後腦杓被重擊」,是瑞典語宿醉的字面意思,而薩爾瓦多人則是說,他們醒來的時候,覺得自己「像個橡膠人」,法國人則是用「木頭般的嘴巴」或是「一碰頭髮,就痛的要死」來描述宿醉,丹麥人則是說「木匠在額頭施工」。

「之前,脫水被認為是造成宿醉症狀的主因。」Emma Derbyshire,自然水委員會(Natural Hydration Council)的個體營養學家暨顧問表示。「但是現在,科學家相信酒精斷戒(alcohol withdrawal),及當肝臟在分解酒精時,產生於體內的化學物質也是造成這些可怕宿醉症狀的原因。」

雙倍毒素

「不管是什麼毒素在體內,都會帶來問題,而酒精也不例外。」Sneh Khemka,保伯國際(Bupa International)的醫務總監表示,「酒精會經過胃部,進入血管,血管會將酒精帶往全身,進而刺激或傷害細胞及細胞膜。更糟的是,一種比酒精本身更具毒性的酒精代謝產物,乙醛(acetaldehyde),會在肝臟分解酒精時產生。所以實際上,你的身體一次受到毒素的兩次致命打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好消息是,另一種酵素及一種稱為穀胱甘肽(glutathione)的物質會主動攻擊乙醛。要是過程順利,乙醛只會短時間地傷害身體,但是-這只發生在你小酌幾杯的時候。「當大量酒精進入身體系統時,肝臟內的穀胱甘肽會快速消耗,」Khemka表示,「乙醛會在體內累積,造成頭痛及嘔吐。」

混亂的體內訊息

有想過為什麼狂飲一晚後會睡不好嗎?酒精阻止了麩醯胺酸(glutamine)的分泌,麩醯胺酸的工作就是讓你保持清醒。當你停止飲酒後,你的身體藉由過量製造麩醯胺酸來恢復正常。如此一來,你不但無法熟睡一場(那是大量飲酒後最需要的),還會感到胃部不適跟病厭厭的。

「酒精還會促進胃部鹽酸(hydrochloric acid)的分泌,最後導致神經向大腦傳達『胃部內容物正在傷害身體,而且一定要靠嘔吐來排除』的訊息,」Colin Wilson,Water Wellpoint的研究員補充說明。

脫水

一杯250毫升的紅酒(或其它酒類),能讓人體排出800到1000毫升的水分。是攝取入體內的酒類四倍多,也解釋了為何酒吧或餐廳的洗手間總是大排長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難怪在暢飲後通常會口乾舌躁,好像嘴巴被塞過棉花,吸光了水分,那是身體發出需要補充水分的訊息。「頭痛也會因脫水而起,因為身體器官會竊取大腦的水分,來幫自己補充流失的水分,」Wilson表示,「這使大腦緊縮,且緊拉住連結大腦及頭骨的膜狀物。」木匠的說法就是由此而來。

脫水還有第三個影響。「頻繁排尿造成鹽和鉀的流失,鹽和鉀對神經及肌肉正常運作是不可或缺的,」Wilson解釋。「當鹽和鉀不足時,會造成頭痛、疲憊,及嘔吐症狀。」

斷戒

「顫抖跟冒汗—兩項最常出現的宿醉症狀,是因酒精斷戒而起的,」Jonathan Chick,愛丁堡瑪格麗特女王大學健康科學名譽教授暨Drinkaware慈善機構醫療顧問表示。「即使只是一個傍晚的飲酒,大腦也能做出改變,而隨之而來的就是二十四小時的斷戒。那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因為要解宿醉,又再喝一杯,反而再度出現宿醉症狀,大抱怨宿醉不適的原因(據說宿醉後再飲酒能夠舒緩宿醉)。」

這個方法只能延緩無法避免的宿醉症狀,他表示,雖然有一派學者認為此方法能減緩最糟糕的宿醉症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它原因

過度飲酒會造成低血糖(hypoglycaemia),低血糖會轉換成頭暈及全身無力的現象,Chick表示。

不管是多喝了哪種酒都會造成發炎,進而導致白血球湧入充滿細胞激素(cytokines)的血管裡-感冒時,也會排放細胞激素。這會造成頭痛、噁心,及昏睡,使得我們待在床上,好釋放身體能量給白血球使用,擊退入侵者。

即使是飲酒環境的吵雜程度都會影響宿醉,Chick表示。「人類的聽力在飲酒時會較為遲鈍,這就是為何他們會提高說話音量,或將音樂放的更大聲。全程接觸高分貝是一個普遍現象,且確實是造成早上起床後頭痛的原因。」

酒精也會帶來顯著的消極感,那也確實會造成宿醉的情緒性自我懷疑,及過份焦慮。飲酒時,你可能感到開心,但酒精作用方式如丹祈屏錠(diazepam)—終究會使人情緒較為低落,且飲酒完驟降的血壓會使人缺乏能量,這讓此種情況雪上加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是關於酒精會分解肝臟內的肝糖存量的事實。缺乏此種主要能量來源至少是隔天早上感覺無力、疲憊,及缺乏協調性的部分原因。

我的宿醉比你嚴重

一般來說,深色酒品(紅酒、威士忌)比白酒及透明的酒(伏特加、杜松子酒、朗姆酒)含有更多一種稱為congeners(暫無中譯)的毒素(此為酒精發酵的副產品)。「較為昂貴的品牌通常含有較少的congeners」,Derbyshire補充說明。

慣性重度飲酒者通常宿醉症狀較為輕微。同時,男性及女性飲用同量的酒,女性宿醉會較為嚴重。部分原因是因體型不同,但也是因為女性體內酵素及穀胱甘肽較少,意謂著女性需要較長時間來分解酒精。「年紀愈大,宿醉愈嚴重,」Khemka補充說明。「身體變得較不能抵抗毒素,也較不能製造對抗毒素的酵素。」

他表示,基因也有影響。多達70%的東方人擁有的是另一種形式,且效率較為低的乙醇脫氫酶(ethanol dehydrogenase)-一種在處理酒精過程中必須的酵素。「很多東方人很快就會臉紅、喝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避免宿醉的方法

「很多人都認為油煎料理(煎火腿、煎蛋)可以解酒,但實際上它們只是延緩酒精吸收—因此大部分的成效都可以藉由飲酒前吃一頓而達到,」Wilson表示。脂肪在避免酒精吸收上特別有成效,那就是為何地中海地區的人在飲酒前會喝一茶匙的橄欖油,不然至少會喝一杯牛奶。綜合維他命也有幫助,能夠讓身體預先準備飲酒後頻繁排尿時流失的維他命。

整天保持含水狀態,來迎接晚上外出暢飲,Derbyshire如此建議。在飲酒時準備一瓶水在手邊是個保持含水的好方法。

一杯酒,一瓶水。她補充說明。少喝氣泡酒品,因氣泡會刺激胃括约肌的開啟,且加速胃排空(gastric emptying)。這就是為何氣泡酒品,像是香檳能夠「直往腦部」。同時避免鹹的零食,因為它們會讓你飲用更多酒。

在一夜暢飲後,上床前,韓國人有個傳統,他們會喝一碗蜂蜜水。這是為了要避免低血糖,及補充水分。這是個不錯的理論,但要是你覺得你會喝到眼花,找不到蜂蜜瓶的話,喝一大桶水還是很值得一試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解酒方法

首先,壞消息:並沒有神奇的解酒方法。發明解酒方法的絆腳石是研究報告。細胞樣本及動物的實驗室測試還算容易,但人體臨床試驗引起了實際面及道德面的兩難局面。但是目前還沒有確鑿的證據指出這些解酒方法對所有的宿醉症狀都有效,Emma Derbyshire如此主張。

那是說,有些止痛藥被發現應用在舒緩宿醉上,比其它止痛藥藥有效。拿阿司匹林做例子,阿司匹林是一種前列腺素抑製劑(prostaglandin inhibitor),不含咖啡因的消炎止痛藥。高含量的前列腺素抑製劑與宿醉的嚴重性有關連。然而,它對胃部的影響卻不溫和,所以如果你有嘔吐情形,或是未進食,盡量避免。

藥草複合配方愈來愈常被用來舒緩宿醉。這些配方包括了奶薊、番石榴葉,及人參,目的是要增加能對抗毒素的生物化合物。但是,同樣地,除了奶薊外,證明這些藥草能保護細胞免於酒精傷害的證據非常稀少。

水分可以大大加速復原過程。如果你能接受的話,加些鹽及糖來補充前晚流失的鈉跟肝糖。果汁也很不錯—糖份可以幫助增加身體能量,而維他命跟營養素可以補充因為酒精利尿作用而排放掉的物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香蕉跟奇異果都可以幫助回恢復身體因酒精利尿作用而流失的鉀。能量飲料也行。同時,蛋含有大量半胱氨酸(cysteine),半胱氨酸可以清除殘留毒素。

避開咖啡-它會讓你更加缺水-還有記得,吃油炸及高脂食物可能會讓你的胃更不舒服。

資料來源:The science of your hangover. The INDEPENDENT. [14 DECEMBER 2010]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cleo
49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是個標準的文科生,最喜歡讀的卻是科學雜誌。一天可以問上十萬個為什麼。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從PD-L1到CD47:癌症免疫療法進入3.5代時代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7/25 ・4544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與 TRPMA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身體裡的頭號通緝犯,那誰來負責逮捕?

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化療、放療這些外來的「賞金獵人」。但其實,我們體內早就駐紮著一支最強的警察部隊「免疫系統」。

既然「免疫系統」的警力這麼堅強,為什麼癌症還是屢屢得逞?關鍵就在於:癌細胞是偽裝高手。有的會偽造「良民證」,騙過免疫系統的菁英部隊;更厲害的,甚至能直接掛上「免查通行證」,讓負責巡邏的免疫細胞直接視而不見,大搖大擺地溜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去,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問世,為癌症治療帶來突破性的進展,成功撕下癌細胞的偽裝,也讓不少患者重燃希望。不過,目前在某些癌症中,反應率仍只有兩到三成,顯示這條路還有優化的空間。

今天,我們要來聊的,就是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科學家如何另闢蹊徑,找出那些連「通緝令」都發不出去的癌細胞。這個全新的免疫策略,會是破解癌症偽裝的新關鍵嗎?/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免疫療法登場:從殺敵一千到精準出擊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從人類對抗癌症的「治療演變」說起。

最早的「傳統化療」,就像威力強大的「七傷拳」,殺傷力高,但不分敵我,往往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副作用極大。接著出現的「標靶藥物」,則像能精準出招的「一陽指」,能直接點中癌細胞的「穴位」,大幅減少對健康細胞的傷害,副作用也小多了。但麻煩的是,癌細胞很會突變,用藥一段時間就容易產生抗藥性,這套點穴功夫也就漸漸失靈。

直到這個世紀,人類才終於領悟到:最強的武功,是驅動體內的「原力」,也就是「重新喚醒免疫系統」來對付癌症。這場關鍵轉折,也開啟了「癌症免疫療法」的新時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可能不知道,就算在健康狀態下,平均每天還是會產生數千個癌細胞。而我們之所以安然無恙,全靠體內那套日夜巡邏的「免疫監測 (immunosurveillance)」機制,看到癌細胞就立刻清除。但,癌細胞之所以難纏,就在於它會發展出各種「免疫逃脫」策略。

免疫系統中,有一批受過嚴格訓練的菁英,叫做「T細胞」,他們是執行最終擊殺任務的霹靂小組。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這個偽裝的學名,「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PD-L1) 」,縮寫PD-L1。

當T細胞來盤查時,T細胞身上帶有一個具備煞車功能的「讀卡機」,叫做「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受體-1 (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 PD-1) 」,簡稱 PD-1。當癌細胞的 PD-L1 跟 T細胞的 PD-1 對上時,就等於是在說:「嘿,自己人啦!別查我」,也就是腫瘤癌細胞會表現很多可抑制免疫 T 細胞活性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通過免疫 T 細胞的檢查哨,等於是通知免疫系統無需攻擊的訊號,因此 T 細胞就真的會被唬住,轉身離開且放棄攻擊。

這種免疫系統控制的樞紐機制就稱為「免疫檢查點 (immune checkpoints)」。而我們熟知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作用就像是把那張「偽良民證」直接撕掉的藥物。良民證一失效,T細胞就能識破騙局、發現這是大壞蛋,重新發動攻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狡猾的癌細胞為了躲過追殺,會在自己身上掛出一張「偽良民證」,也就是「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配體-1 (programmed death-ligand 1, 縮寫PD-L1) 」/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目前免疫療法已成為晚期癌症患者心目中最後一根救命稻草,理由是他們的體能可能無法負荷化療帶來的副作用;標靶藥物雖然有效,不過在用藥一段期間後,終究會出現抗藥性;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卻有機會讓癌症獲得長期的控制。

由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借著免疫系統的刀來殺死腫瘤,所以有著毒性較低並且治療耐受性較佳的優勢。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治療反應的患者,也能獲得比起化療更長的存活期,以及較好的生活品質。

不過,儘管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改寫了治癌戰局,這些年下來,卻仍有些問題。

CD47來救?揭開癌細胞的「免死金牌」機制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雖然帶來治療突破,但還是有不少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先,是藥費昂貴。 雖然在台灣,健保於 2019 年後已有條件給付,但對多數人仍是沉重負擔。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單獨使用時,它的治療反應率並不高。在許多情況下,大約只有 2成到3成的患者有效。

換句話說,仍有七到八成的患者可能看不到預期的效果,而且治療反應又比較慢,必須等 2 至 3 個月才能看出端倪。對患者來說,這種「沒把握、又得等」的療程,心理壓力自然不小。

為什麼會這樣?很簡單,因為這個方法的前提是,癌細胞得用「偽良民證」這一招才有效。但如果癌細胞根本不屑玩這一套呢?

想像一下,整套免疫系統抓壞人的流程,其實是這樣運作的:當癌細胞自然死亡,或被初步攻擊後,會留下些許「屍塊渣渣」——也就是抗原。這時,體內負責巡邏兼清理的「巨噬細胞」就會出動,把這些渣渣撿起來、分析特徵。比方說,它發現犯人都戴著一頂「大草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接著,巨噬細胞會把這個特徵,發布成「通緝令」,交給其他免疫細胞,並進一步訓練剛剛提到的菁英霹靂小組─T細胞。T細胞學會辨認「大草帽」,就能出發去精準獵殺所有戴著草帽的癌細胞。

當癌細胞死亡後,會留下「抗原」。體內的「巨噬細胞」會採集並分析這些特徵,並發布「通緝令」給其它免疫細胞,T細胞一旦學會辨識特徵,就能精準出擊,獵殺所有癌細胞。/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而PD-1/PD-L1 的偽裝術,是發生在最後一步:T 細胞正準備動手時,癌細胞突然高喊:「我是好人啊!」,來騙過 T 細胞。

但問題若出在第一步呢?如果第一關,巡邏的警察「巨噬細胞」就完全沒有察覺這些屍塊有問題,根本沒發通緝令呢?

這正是更高竿的癌細胞採用的策略:它們在細胞表面大量表現一種叫做「 CD47 」的蛋白質。這個 CD47 分子,就像一張寫著「自己人,別吃我!」的免死金牌,它會跟巨噬細胞上的接收器─訊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 結合。當巨噬細胞一看到這訊號,大腦就會自動判斷:「喔,這是正常細胞,跳過。」

結果會怎樣?巨噬細胞從頭到尾毫無動作,癌細胞就大搖大擺地走過警察面前,連罪犯「戴草帽」的通緝令都沒被發布,T 細胞自然也就毫無頭緒要出動!

這就是為什麼只阻斷 PD-L1 的藥物反應率有限。因為在許多案例中,癌細胞連進到「被追殺」的階段都沒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把目標轉向了這面「免死金牌」,開始開發能阻斷 CD47 的生物藥。但開發 CD47 藥物的這條路,可說是一波三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只精準殺敵,更不能誤傷友軍

研發抗癌新藥,就像打造一把神兵利器,太強、太弱都不行!

第一代 CD47 藥物,就是威力太強的例子。第一代藥物是強效的「單株抗體」,你可以想像是超強力膠帶,直接把癌細胞表面的「免死金牌」CD47 封死。同時,這個膠帶尾端還有一段蛋白質IgG-Fc,這段蛋白質可以和免疫細胞上的Fc受體結合。就像插上一面「快來吃我」的小旗子,吸引巨噬細胞前來吞噬。

問題來了!CD47 不只存在於癌細胞,全身上下的正常細胞,尤其是紅血球,也有 CD47 作為自我保護的訊號。結果,第一代藥物這種「見 CD47 就封」的策略,完全不分敵我,導致巨噬細胞連紅血球也一起攻擊,造成嚴重的貧血問題。

這問題影響可不小,導致一些備受矚目的藥物,例如美國製藥公司吉立亞醫藥(Gilead)的明星藥物 magrolimab,在2024年2月宣布停止開發。它原本是預期用來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單株抗體藥物。

太猛不行,那第二代藥物就改弱一點。科學家不再用強效抗體,而是改用「融合蛋白」,也就是巨噬細胞身上接收器 SIRPα 的一部分。它一樣會去佔住 CD47 的位置,但結合力比較弱,特別是跟紅血球的 CD47 結合力,只有 1% 左右,安全性明顯提升。

像是輝瑞在 2021 年就砸下 22.6 億美元,收購生技公司 Trillium Therapeutics 來開發這類藥物。Trillium 使用的是名為 TTI-621 和 TTI-622 的兩種融合蛋白,可以阻斷 CD47 的反應位置。但在輝瑞2025年4月29號公布最新的研發進度報告上,TTI-621 已經悄悄消失。已經進到二期研究的TTI-622,則是在6月29號,研究狀態被改為「已終止」。原因是「無法招募到計畫數量的受試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第二代也有個弱點:為了安全,它對癌細胞 CD47 的結合力,也跟著變弱了,導致藥效不如預期。

於是,第三代藥物的目標誕生了:能不能打造一個只對癌細胞有超強結合力,但對紅血球幾乎沒反應的「完美武器」?

為了找出這種神兵利器,科學家們搬出了超炫的篩選工具:噬菌體(Phage),一種專門感染細菌的病毒。別緊張,不是要把病毒打進體內!而是把它當成一個龐大的「鑰匙資料庫」。

科學家可以透過基因改造,再加上AI的協助,就可以快速製造出數億、數十億種表面蛋白質結構都略有不同的噬菌體模型。然後,就開始配對流程:

  1. 先把這些長像各異的「鑰匙」全部拿去試開「紅血球」這把鎖,能打開的通通淘汰!
  2. 剩下的再去試開「癌細胞」的鎖,從中挑出結合最強、最精準的那一把「神鑰」!

接著,就是把這把「神鑰」的結構複製下來,大量生產。可能會從噬菌體上切下來,或是定序入選噬菌體的基因,找出最佳序列。再將這段序列,放入其他表達載體中,例如細菌或是哺乳動物細胞中來生產蛋白質。最後再接上一段能號召免疫系統來攻擊的「標籤蛋白 IgG-Fc」,就大功告成了!

目前這領域的領頭羊之一,是美國的 ALX Oncology,他們的產品 Evorpacept 已完成二期臨床試驗。但他們的標籤蛋白使用的是 IgG1,對巨噬細胞的吸引力較弱,需要搭配其他藥物聯合使用。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總部在台北的漢康生技。他們利用噬菌體平台,從上億個可能性中,篩選出了理想的融合蛋白 HCB101。同時,他們選擇的標籤蛋白 IgG4,是巨噬細胞比較「感興趣」的類型,理論上能更有效地觸發吞噬作用。在臨床一期試驗中,就展現了單獨用藥也能讓腫瘤顯著縮小的效果以及高劑量對腫瘤產生腫瘤顯著部分縮小效果。因為它結合了前幾代藥物的優點,有人稱之為「第 3.5 代」藥物。

除此之外,還有漢康生技的FBDB平台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多個融合蛋白「串」在一起。例如,把能攻擊 CD47、PD-L1、甚至能調整腫瘤微環境、活化巨噬細胞與T細胞的融合蛋白接在一起。讓這些武器達成 1+1+1 遠大於 3 的超倍攻擊效果,多管齊下攻擊腫瘤細胞。

結語

從撕掉「偽良民證」的 PD-L1 抑制劑,到破解「免死金牌」的 CD47 藥物,再到利用 AI 和噬菌體平台,設計出越來越精準的千里追魂香。 

對我們來說,最棒的好消息,莫過於這些免疫療法,從沒有停下改進的腳步。科學家們正一步步克服反應率不足、副作用等等的缺點。這些努力,都為癌症的「長期控制」甚至「治癒」,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不到 50 歲竟中風?揭露「頸動脈剝離」的真相與預防方法
careonline_96
・2024/08/16 ・1698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知道嗎?隔壁卜先生不到 50 歲,昨天突然就中風了呢!」

「哇!上個星期看到卜先生時,看起來人還好好的呢!」

「聽說是『頸動脈剝離』引起中風的,你之前聽過這個病嗎?」

相信很多人已經聽過「主動脈剝離」這樣會引發胸痛、血壓下降、甚至猝死的急症,不過呢,動脈剝離不只會發生於主動脈,也可能出現於其他位置的動脈。今天我們來看看另一位置發生的動脈剝離疾病—頸動脈剝離。頸動脈剝離患者的年齡比較輕,最常發生於 40 歲至 50 歲之間的患者身上,因此頸動脈剝離是 50 歲以下患者罹患中風的常見原因之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要了解頸動脈剝離,我們需要先來分別了解頸動脈的重要性和什麼是動脈剝離。頸動脈位在脖子兩側,負責供應通往頭頸部與腦部的血流。第一部分稱為總頸動脈,左側的左總頸動脈由主動脈直接發出,右側的右總頸動脈由頭臂動脈發出;之後總頸動脈在頸部會分支成外頸動脈與內頸動脈。外頸動脈負責了支援臉部與頭皮的血流;內頸動脈則提供了腦部前方的血流。有了這個基本概念後,我們可以知道萬一頸動脈出了事情,很可能會造成頭頸部與腦部出現症狀。

至於動脈剝離的概念,需要先了解血管壁有分層,動脈剝離代表血管壁最內層的內皮受傷,出現裂痕,以至於血管內的血液經過內層裂痕,進到血管壁分層之間,並將血管壁分層撐開,導致血管壁鼓脹。這時,血流速度會因此減緩,甚至停住,還會形成血塊栓子;鼓脹的血管壁也會壓迫到周遭的組織與神經,進而造成症狀。

頸動脈剝離的原因

所以,究竟什麼原因會讓頸動脈的內皮受傷,出現裂痕,而導致了頸動脈剝離呢?若長期血壓高,有抽菸習慣,或本身有結締組織疾病「馬凡氏症候群」,都會讓血管壁比較容易受傷,出現裂痕,因此導致了頸動脈剝離。

另外,頸部受到外傷,或者活動、運動過於激烈,也會造成血管壁受傷。於是,車禍是頸動脈剝離的常見原因。而玩雲霄飛車、滑雪、潛水、玩彈跳床、或按摩,甚至是咳嗽突然間太大力,都曾出現引發頸動脈剝離的案例。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頸動脈剝離的症狀、診斷、與治療

頸動脈剝離後,通往頭頸部與腦部的血流速度降低,血流不足,可能會造成頭痛、脖子痛、眼睛痛、頭皮疼痛。有些患者的症狀就只有疼痛而已,但有些患者在頸動脈剝離後,會出現單側眼皮垂墜並瞳孔縮小、單側肢體無力等中風症狀,這些症狀可以是突然出現,也可能在頸動脈剝離後幾天內逐漸浮現。

若臨床檢查擔心有頸動脈剝離的可能,醫師會安排頸部血管攝影檢查。確認診斷為頸動脈剝離後,需要用抗凝血劑或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減少血管內血塊栓子的形成。部分案例需要用頸部血管支架。

避免頸動脈剝離

血管的健康很重要,而要維繫血管健康,一定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並避免讓頸部受鈍挫傷。不要使用菸草或抽菸,定期檢查血壓並治療高血壓,保持規律運動習慣,但要避免會容易讓頸部受傷,較危險的活動運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找出品酒的「底層邏輯」——我們的身體如何品出酒品的獨特感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3/10/27 ・123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財政部國庫署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你注意到了嗎?在品酒時,品酒師不會一口乾,而是充分觀察、品嚐後才會下肚。這些動作可不是單純裝模作樣,而是有科學根據的。品酒有五個基本動作:觀察、搖晃、聞、啜飲與漱口、吞嚥,究竟我們的感官跟大腦是怎麼接收酒的訊號呢?

從最簡單的「嗅覺」開始,酒杯湊近口鼻、進入口腔,我們可以聞到「外部」和「內部」的香氣。外部指的就是用鼻子聞到的香氣,是先穿越鼻孔到達嗅上皮組織,形成我們所熟悉的正鼻嗅覺。而內部呢?那些已經在我們嘴巴裡的酒液,會走鼻咽和後鼻孔這條路,最終到達嗅覺粘膜。即使這口酒已經被喝下去,只要輕輕呼口氣,也依然能「聞」到酒味。

圖/giphy

另外,口鼻之間的通道,也就是鼻咽,在吞嚥的過程中會關閉,所以在吞嚥時會有一種「味道好像弱掉了」的錯覺,但其實只是你暫時無法靠鼻間的任何通道呼吸而已。這也是為什麼品酒師會要把酒液含在嘴巴裡漱口,甚至還會打開嘴巴吸一口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緊接在嗅覺之後的「味覺」,則是重頭戲!食物進到嘴巴,溶解在唾液中,啟動了味覺受器。人類可以透過味蕾的受器感受到「鹹、酸、苦、甜、鮮」五種味道。不過,也有部分的人不喜歡酒的原因,正是因為味覺。美國賓州大學農學院過去研究發現,人體中的苦味受體來自基因 TAS2R13 和 TAS2R38,辣椒素受體則來自基因 TRPV1。因此不同的基因表現,影響著人們對這兩種味道的感受,也決定了他們的攝取喜好。

圖/giphy

講完了嗅覺和味覺,別忘了品酒前的「觀察」。事實上,人們對風味的知覺基礎,來自多重感官的整合。當我們在觀看一杯酒的色澤和濁度時,大腦已經在默默「品嚐」它了。就像是望梅止渴、看到好吃的大餐肚子就先餓了起來。

除上述提到的「身體」感官,其實喝酒的時段、溫度、聲音、順序也會影響我們「心裡」的感受。但話說回來,在品酒前,最重要的應是選擇安全以及衛生的酒品來源,就是要慎選合法的販售業者,並挑選標示內容清晰、完整的酒品。

財政部自 2003 年起委託專業執行機構共同推動「優質酒類認證」制度,從原料、製程、品管、後續追蹤等層層把關,最後通過優質酒類認證技術委員會審查的酒品,才能被授予使用 W 字型認證標誌。因此,選購有 W 認證標誌的優質酒品,可以讓我們在品飲時更加安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來源:財政部國庫署 廣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