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
2

文字

分享

1
4
2

血糖超標易損害血管,糖尿病足、肢體中風要預防!

careonline_96
・2020/12/29 ・254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94 ・六年級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張阿姨被診斷出糖尿病,她聽從醫師的建議開始積極運動,因此每天早晨都到公園散步,原本一天都能走上四圈,約莫 2000 公尺的距離。但最近張阿姨只走一小段路,就會開始腳痛,必須停下來休息。張阿姨發現自己走的距離越來越短,有次竟然走不到 50 公尺,就開始感到痠痛,雖然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又能繼續走,但走不到 50 公尺,那種難受的痠麻痛感又再度襲來。

張阿姨就診後得知來這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屏東基督教醫院張雲德主任評估後認為要盡快處理。張阿姨接受微創手術,使用氣球導管擴張術將血管的管徑擴張開來,並使用塗藥球囊降低再次阻塞的可能。

術後張阿姨復原得很順利,很快又能回到公園運動,即使走 4000 公尺都沒有問題,相當開心!

過高的血糖會傷害血管,造成足部病變

過高的血糖對全身上下的器官都會造成損傷,其中一個糖尿病患者最容易遭遇的問題就是「糖尿病足」。當血糖過高,全身血管就像是泡在糖水裡,會使血管壁發炎、受損,並引發血小板聚集而導致「動脈粥狀硬化」,使血管的管徑越來越狹窄。由於腿部的血管負責肌肉的血液供應,當動脈狹窄血液循環不足時,便會出現各種問題。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心臟血管系週邊血管科徐中和主任解釋,腿部的神經同樣需要血液才能獲取足夠的氧氣與養分,隨著血管窄化阻塞,神經會出現病變,使患者感覺變遲鈍,容易出現麻木或燒灼般的痛感。此外,由於腿部皮膚毛囊的功能也會變差,使患者的腳毛脫落。

下肢冰冷,當心動脈阻塞、腳中風

張雲德主任指出,患者高血糖的時間越久,腿部的血液循環越不好,容易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問題。血液循環差的部位皮膚顏色變得暗沉,摸起來也會發現腳比較冰冷。在冬天較寒冷時,如果發現兩隻腳的溫度差異很大,是下肢動脈阻塞的警訊。因為血流供應不足,患者只要走一段路,腳就會因為缺血而變得無力、痠痛,需要停下來休息,才有辦法繼續行走。

下肢動脈阻塞的另一個徵狀是傷口難以癒合。當我們受傷時,傷口需要有充足的血液循環,才有辦法修復組織。倘若下肢動脈狹窄、阻塞,血液循環太差,傷口便難以復原,甚至可能從一個小傷口,漸漸變成慢性潰瘍。 

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心臟內科李信賦主任表示,臨床上可以把下肢動脈疾病的嚴重度分成四期。

第一期,下肢動脈狹窄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

第二期,患者出現「間歇性跛行」,也就是在走路或運動時,下肢肌肉會感到痠痛,需要稍加休息,症狀才會緩減。隨著動脈狹窄的程度惡化,患者能夠行走的距離會越來越短。

第三期,患者連在休息或夜間睡覺等非活動的時候,也會感到腿部疼痛。

第四期,腿部遠端組織開始出現難以癒合的潰瘍、甚至壞死,若沒有積極介入處理,患者可能因大範圍缺血,或因傷口引發次發性感染,導致截肢的命運。

李信賦醫師提醒,尤其像冬天氣溫降低,熱漲冷縮的原理讓血管收縮得更為嚴重,糖友更需要加強注意照護,原本已經狹窄的血管可能完全阻塞、症狀加劇,甚至造成腿部急性缺血、壞死,相當棘手。如果原本就有心血管病史,亦可能導致下肢動脈阻塞的病情急速惡化。此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年紀大、抽菸等因素皆會影響血管健康,加重下肢周邊動脈疾病的進展,務必提高警覺。

及早打通血管,才能避免截肢

張雲德主任說明,當糖友發現有糖尿病足問題時,控制好血糖仍是當務之急,以及務必戒菸。若經過檢查之後,狹窄的狀況較嚴重,或出現難以癒合的傷口,就要考慮用介入性治療處理。

徐中和主任說明,介入性治療其中一個較常聽到就是「氣球導管擴張術」,患者接受局部麻醉,醫師從鼠蹊部開一個小傷口放進導管,找到動脈血管阻塞的位置,再撐開氣球將鈣化的斑塊擠小壓扁,這樣就能擴張血管的管徑,必要時則會放入支架維持血管暢通。

介入性治療完成之後,患者的症狀大多可以改善,然而隨著時間經過,血管內皮細胞會繼續增生,術後可能會有再狹窄、再阻塞的可能。李信賦主任說,為了降低再次阻塞的機會,另一個選擇是塗有藥物的球囊。在撐開血管時,會釋放藥物進入血管壁,抑制細胞增生,有助於維持血管的暢通率。

由於部分患者的血管鈣化特別嚴重,僅僅使用氣球擴張術,無法將血管完全撐開,可以考慮使用斑塊旋切裝置執行斑塊清除術,先刮除血管內堅硬的斑塊,再用塗藥球囊或塗藥支架,以維持血管暢通。

做好血管保養,常保雙腳勇健

臨床上偶爾會遇到糖尿病友因為腳上出現小範圍的擦傷、燙傷,卻遲遲無法癒合,後續又遭到細菌感染,演變成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甚至需要截肢保命。因此,糖友一定要好好保養血管,並學習照顧自己的雙腳:養成每天檢查雙腳的習慣,以免因為神經麻木,而疏忽腿部傷口。平時盡量不要赤腳走路,穿襪子與包鞋可以多一層保護。如果想要泡腳、泡溫泉,記得先用手肘測試水溫,避免在不自覺中燙傷。

萬一發現腳部出現傷口,請找醫師評估,不要覺得是小傷口,就疏於照顧,倘若拖到傷口惡化、感染,恐怕難以收拾。

如果發現自己或家人的雙腳溫度不同、腳毛脫落,或走路出現間歇性跛行的狀況,要小心下肢周邊動脈狹窄,務必及早就醫、即早治療!

文章難易度
careonline_96
391 篇文章 ・ 257 位粉絲
台灣最大醫療入口網站

1

3
1

文字

分享

1
3
1
糖友養成規律用藥的好習慣,掌握控糖要領避免併發症
careonline_96
・2023/05/11 ・237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目前在醫院服務的洪女士,一年前於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有糖尿病,但一開始在用藥上卻遇到了難題。

「剛開始工作繁忙,經常忘記吃藥,後來更因為吃藥有時會腹瀉、甚至有低血糖,我就沒有定期服藥。」洪女士說,「直到有一次身體不適,經過醫師說明後,才了解沒有規律用藥容易造成血糖波動,不僅容易發生暈眩、疲憊等急性症狀,長期下來還會傷及心臟、腎臟、眼睛等人體重要器官。現在透過與醫師溝通調整藥物,避免藥物副作用影響我的生活,讓糖化血色素從剛確診時超過 7%,降至 6.1%。」

了解按時服藥的重要性後,為了讓自己能養成習慣,便設定鬧鐘防止自己忘記服藥。洪女士說,有了這個鬧鐘後,我不再忘記吃藥,也開始上網找尋資料,學習調整飲食、培養運動習慣,能夠與糖尿病和平共存。

建議各位糖友如果對於糖尿病友任何問題,除了在回診時詢問醫師,也可以使用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的「糖尿病智慧好幫手」,裡面除了簡單易吸收的資訊,還會不定時更新糖尿病的觀念,如果提問還能得到及時回覆,不用等到回診時才詢問醫師,也能確保資料的正確性。

「剛確診糖尿病時不要害怕,現在的糖尿病治療已相當完善,原本覺得困擾的低血糖等藥物副作用都有解決辦法。」洪女士說,「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與醫師討論,找到適合自己的控糖方式,養成規律用藥的習慣,相信大家都能成為模範糖友!」

糖尿病是一個全身性疾病,最主要是因為胰島素的相對或絕對不足造成血糖過高。天主教若瑟醫院新陳代謝科賴良宗醫師指出,在胰島素和其他血糖藥物尚未發明之前,糖尿病是個不治之症,很快就會邁向死亡。胰島素和其他血糖藥物的發明,幫助血糖穩定,扭轉了無數糖友的命運。

飲食控制、規律運動對糖友非常重要,藥物亦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賴良宗醫師說,糖尿病藥物的種類非常多,醫師都會綜合評估糖友的狀況,包含年紀、生活型態等,並依照治療指引給予建議,幫助糖友一步一步的把血糖控制好,達到預防併發症的目標。

談到藥物,很多謠言會指稱「糖尿病藥物會傷身」,而誤導糖友自行將藥物減量甚至停藥,賴良宗醫師說,現代藥物的研發過程非常嚴謹,無論藥效、副作用都會經過臨床試驗評估。為了讓糖友長期使用,血糖藥皆必須達到足夠的安全性。如果在服藥過程中有任何問題,糖友都可以提出來跟醫師討論,切勿自行停藥。

為了方便糖友取得正確資訊,糖尿病衛教學會也有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 聊天機器人,只要加入 LINE 好友,便能提問並獲得學會把關的資訊。

糖尿病有年輕化的趨勢,年輕糖友越來越多,因為工作忙碌或在意別人的眼光,一些剛診斷糖尿病的人更容易輕忽血糖問題,而沒有好好控制。賴良宗醫師說,其實糖尿病初期還是要進行飲食控制、規律運動、體重管理,並依照醫師的指示使用藥物。如果沒有和醫師配合,可能就會面臨很多不必要的併發症,例如心衰竭、腦中風、腎臟病變等。

糖尿病的藥物種類很多,也持續進步,賴良宗醫師說,因為糖尿病最主要是胰島素不足,所以早期糖尿病的藥物就是刺激身體產生胰島素。使用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藥物時,必須按時服藥、按時用餐,否則可能產生低血糖的狀況。

現在的藥物採用不同的機轉來控制血糖,因此低血糖的發生率相對少很多,甚至有的藥物根本不會造成低血糖,安全性也有經過大型臨床試驗證實,即使是肝腎功能不佳的糖友也有對應的藥物選擇。因為藥物種類很多,醫師會綜合糖友的血糖狀況、生活型態、對治療的期待等因素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幫助糖友達到控糖的目標。

「我們都一再提醒糖友,有問題要提出來討論,不可以擅自停藥。」賴良宗醫師強調,「自行停藥會讓血糖高高低低,對身體很不好。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除了和血糖過高有關,也和血糖的波動有關。一旦出現併發症就難以逆轉,小血管病變如眼睛病變、腎臟病變,大血管病變包括心血管病變、腦中風、周邊血管病變,嚴重會失明、洗腎、截肢,甚至危及性命。」

讓糖友願意規律用藥一直是臨床上的挑戰,賴良宗醫師說,我們必須盡量引發動機,讓糖友理解控制血糖的目標在於減少併發症的出現。幫助糖友養成習慣,比較能維持治療。

如果因為工作忙碌,很容易忘記吃藥,可以考慮設定鬧鐘、使用手機 APP 提醒、或安排藥盒,這些都是能夠幫助規律用藥的實用小工具。

台灣的糖尿病病人中,糖化血色素能夠控制達標的比例大約 4 成,仍有進步空見,希望透過引發動機、養成習慣,希望能讓更多的糖友達成控糖目標!

所有討論 1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控糖生活三要素:飲食、運動、藥物,找出適合的糖尿病治療方案
careonline_96
・2023/04/27 ・2146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當時是感到特別疲累,原先以為是感冒,但經過兩週後,在課堂上突然暈眩,送到急診才發現有糖尿病,血糖飆破 800 mg/dL,而且因為急性高血糖併發酮酸中毒!」62 歲模範糖友曾女士擔任電腦老師,大約在 20 年前診斷為糖尿病。

由於沒有糖尿病家族史,剛確診時並不了解糖尿病,因此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才曉得原來疲憊、體重減輕、傷口不易癒合都是糖尿病的症狀,卻都被忽略。曾女士說,尤其知道糖尿病如果控制不好會傷及心臟、腎臟、眼睛等器官之後更是懊惱,如果對糖尿病有更多認識,就不會演變到出現急性高血糖的後果。

「我不會抗拒用藥,遇到問題時都會主動找醫師討論,找出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曾女士說,「我常勸身邊的糖友要規律治療,因為他們都有迷思,誤以為藥物會傷腎、傷肝,怕吃了藥之後要洗腎,卻迷信用民間偏方或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來治療糖尿病。所以,我會分享自己的經歷,並告訴他們如果對於治療有疑問,詢問醫師才是最正確的選擇,包括飲食、運動都可以根據每個人的狀況做調整。」

為了讓自己糖尿病能控制得更好,也會跟醫師討論治療策略。曾女士說,曾經覺得每天檢測血糖很麻煩,但在深入了解糖尿病後,我曉得如果沒有規律用藥、檢測血糖,後續出現心血管疾病、眼睛病變、腎臟病等併發症,才是後悔莫及啊!所以要把這些該做的事情融入生活,對自己負責!

按時服藥對糖友非常重要,但在臨床上可能有兩成糖友對治療的順從性不太好。花蓮慈濟醫院新陳代謝科及內分泌科主任吳篤安醫師表示,糖友可能從廣播、左鄰右舍聽到一些錯誤的資訊,像是藥量會越吃越多、吃藥會導致洗腎等迷思而延誤或中斷治療。

面對糖尿病沒有捷徑,糖尿病的正規治療需要飲食、運動、藥物三方面互相搭配才能發揮效果。吳篤安醫師說,認真做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有助於減少用藥數量,或是延後加上其他藥物的時間。

糖友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才能了解血糖狀況與治療成效,並適時調整藥物。隨著年齡增長,身體的代謝能力會改變、胰臟功能會逐漸退化,所以需要依照每個人的生活型態、身體狀況調整藥物。

此外,糖尿病可能導致大血管病變與小血管病變,大血管病變包括腦中風、冠狀動脈狹窄、周邊動脈阻塞等,小血管病變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等,在定期回診時,醫師都會安排相關檢查,以提早發現問題。

「有些病人聽信謠言就不吃藥,也沒有回診追蹤。經過一段時間再度出現時,往往已出現蛋白尿、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吳篤安醫師說,血糖超標時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是各個器官會受到傷害,控制血糖的目的在於避免各種慢性併發症。我們都會一再提醒糖友,造成失明、洗腎的原因是血糖超標,而非血糖藥或胰島素。

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 聊天機器人,就是希望提供給糖友獲得正確資訊的管道。「糖尿病智慧好幫手」的資訊接由學會把關,且能夠及時回覆病人疑問,澄清錯誤觀念。

糖友常問「醫師,我的降血糖藥會不會越吃越多?劑量越來越重?」吳篤安醫師說,若是糖友能在一開始就透過藥物穩定控制血糖,反而有助於延後加藥的時間。為了提升治療遵從性,醫師會盡量簡化藥物,讓糖友較容易服用。糖友可以就自身在意的肝腎功能或低血糖問題和醫師討論,根據工作、生活型態調整藥物,規劃合適的治療組合,千萬不能任意停藥。

貼心小提醒

糖尿病主要是因為胰臟功能退化,而無法有效調控血糖,過高的血糖會漸漸對各個器官造成傷害。吳篤安醫師提醒,肥胖的糖友一定要把體重減下來,對血糖控制很有幫助。飲食管理是控糖的基本功,除了正餐之外,也要注意飲料、零食、點心、消夜,飲食的組成與分量都必須仔細拿捏。

運動能夠改善身體代謝、增加心肺功能、消耗多餘熱量,有助增進身體健康。糖友可以找家人、朋友一起運動,彼此鼓勵,共同養成好習慣。藥物的部分要和醫師商量,吳篤安醫師說,採取自己能夠接受且方便執行的治療組合,才能控糖達標!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糖友把握三大關鍵,提升代謝力、自在控糖!
careonline_96
・2023/04/13 ・2172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在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不過產後血糖回穩,也就沒多注意。」50 歲的張女士說,「因為平時跟小孩去騎腳踏車,常常會感到頭暈不舒服,就醫檢查後才發現是糖尿病造成,糖化血色素(HbA1c)高達 10.6%!」

「還好遇見了陳醫師,指導我怎麼用藥、飲食、運動,才發現原來現在糖尿病治療相當便利,只要好好與醫師配合,控糖也能很簡單。」張女士說,「我也聽從陳醫師的指示,每天規律運動 30~60 分鐘,但會避免空腹運動,也隨身準備黑巧克力,必要時可以補充能量。經過半年的治療,糖化血色素(HbA1c)順利降至 5.5%,運動時也不再頭暈!」

「身邊也有很多糖友會說,都已經到這個年紀,還要飲食控制,活著有什麼意義?」張女士說,「我都會告訴他們,糖尿病其實什麼都可以吃,關鍵是”適量”的吃,配合用藥、運動,控糖都可以有不錯的成績。如果對於糖尿病有任何問題,除了可以請教醫師,也推薦大家加入『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 衛教機器人,裡面的資訊簡單清楚,提出問題可以收到及時回覆,不要隨便相信網路上的介紹,而亂買偏方吃。」

每天規律運動 30 分鐘,幫助提升代謝力

運動的目的是要提升身體代謝的能力,對糖友而言相當重要。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指出,隨著年紀增長,身體的代謝能力會逐漸下降,因此吃進去的東西,容易堆積在體內,當胰臟功能較差的時候,血糖便會升高,進而造成全身大、小血管的傷害,例如中風、心肌梗塞、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等。藉由規律運動,能夠讓身體保持在代謝較佳的狀況,使餐後血糖的波動不會太大。

陳宏麟醫師說,糖友在運動前要注意血糖,避免過低或過高的狀況,若有疑慮可以先測量血糖。在血糖不穩定的狀況下,就不建議進行很費力的高強度運動,如快跑、快速騎車、舉重等,可以選擇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如跑步、快走、游泳等,不僅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也不會對心血管造成太大的負擔。

運動量的規律性很重要,盡量不要有時候做 2 小時,有時候只做 5 分鐘,陳宏麟醫師說,運動量波動太大,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一般會建議每天運動時間達到 30 分鐘以上,一週累計運動時間至少達到 150 分鐘。

運動搭配飲食和藥物,才能穩定血糖

規律運動對控糖有幫助,但是沒有辦法單靠運動就讓血糖穩定。陳宏麟醫師說,由於糖友的胰臟功能較差,雖然運動提高了新陳代謝,但是在進食之後,血糖可能就升得很高,所以必須做好飲食控制,並按時服藥才能穩定血糖。

在控制糖尿病時,飲食、運動、藥物必須互相搭配。近年來糖尿病的藥物持續發展,除了避免低血糖,也可以選擇不易造成肝腎負擔的種類。陳宏麟醫師說,「我們都持續告訴糖友,必須要有固定的運動,再搭配比較不會造成低血糖,而且有額外保護的藥物,一起達到控糖的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規律運動,身體的新陳代謝改變之後,醫師會協助調整搭配的藥物,陳宏麟醫師說,根據糖友生活習慣進行調整,能夠避免高血糖、預防低血糖,盡量「消峰去谷」穩定血糖,希望讓將血糖維持在 70 mg/dL 至 180 mg/dL 之間,糖化血色素(HbA1c)可以落在 7% 左右。

「雖然大多數糖友都曉得運動的重要性,但也常會遇到糖友反應,每天上班、工作已經很疲累,要如何運動?」陳宏麟醫師說,「我們都會建議,如果可以的話,吃完飯就去散步或快走,利用計步器紀錄運動量,對於身體也會有好處。」

糖尿病衛教學會有推出「糖尿病智慧好幫手」LINE 衛教機器人,內容皆經過專業人士審核,裡面也有需多運動的建議與注意事項,糖友如果遇到問題都可以向糖尿病智慧好幫手提問,獲得正確的資訊。

貼心小提醒

規律運動有助於穩定血糖,不過還是要搭配飲食控制與按時服藥,才能避免高血糖、預防低血糖,達到「消峰去谷」的穩定控糖成果。用藥的選擇亦相當重要,在對的時間、用對的藥物、在對的患者身上,能夠發揮較好的成效。

糖尿病的藥物持續進步,也有較不會造成低血糖與肝腎負擔的藥物,糖友可以主動和醫師討論,依照醫師的指示進行,享受運動,自在控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