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閱讀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就連在自然科考試的現場,也往往出現科普文章的選材。不僅考驗學生的閱讀能力,也提高了老師蒐集科普文章的需求。
但要去哪才能找到符合課程範圍,又專業可靠的科普文章呢?
師生的心聲我們聽到了!科普閱讀訂閱制平台「科學生」今(26日)正式上線啦!此平台是由經營台灣最大科學知識平台的「泛科知識」,聯手「南一書局」與《科學月刊》推出。今更舉辦記者會介紹平台功能,除將提供大量延伸閱讀文章,內容均來自泛科學平台上 1 萬篇科普文章,以及《科學月刊》50年資料庫,更有專業師資編寫成適合學生閱讀的短文與試題,有助提升國、高中生科普閱讀能力。
老師課外教材從哪來?「泛科學」、「國家地理雜誌」皆上榜
根據泛科知識近 2 個月針對國、高中教師調查指出,國語文和自然科老師大多皆有科普閱讀需求,其中最常引用作為科學文章教材的網站包括泛科學、新聞網站及國家地理雜誌。
而針對科普教材的需求(此為複選題),66% 教師希望教材能夠依照課程進度編排,58% 希望能夠提供跨領域知識的文章、48% 希望能夠更貼近時事。同時,也有不少教師反應目前網路科普文章字數太多不利學生閱讀。顯示在第一線的教師急需一套為其教學量身打造的科普閱讀教材。
不只自然科,國文、社會科老師都有科普文章需求
本次發表的記者會上,「泛科知識」知識長鄭國威表示,從時事中談科學是很重要的,科學名詞常常出現在文章當中,所以要透過科普教育來提升閱讀力,掌握科學名詞。
鄭國威指出,日前泛科學舉辦教師工作坊,報名名額秒殺,顯示教師對科普教育的需求;他提到,不僅是自然科老師,國文、社會科老師也都有科普文章閱讀的需求,但不同領域的老師都面臨找資料的窘境,除了要花更多時間查找,還得確保其準確性。
而這次與南一書局與《科學月刊》推出的科學生,正是為了幫忙分擔教師教學上的壓力,也提供學生與時事結合的科普文章,讓孩子快速對接國際潮流。
南一書局總經理蘇偉銓表示,108課綱實施後,從過去重視結果,到重視過程激發孩子的潛能,甚至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這次的科學生合作裡面,南一書局籌組中學老師跨領域的團隊,將網路上動輒 3000 至 4000 字的成人閱讀科普文章,改編成 400 字適合國、高中生的短文,並依照課程章節進度挑選適合文章供教師及學生使用,希望能夠減輕教師負擔,並提供更正確、友善性的閱讀素材給學生。
《科學月刊》理事長曾耀寰表示,現在不缺知識,而是缺乏分辨真偽的能力。透過科學生,能將《科學月刊》50年來的精華科普文章,提供更友善的方式,讓學生接觸科學,從閱讀中學到科學精神。
《科學月刊》創刊至今 50 年,由一群探索科學的學者及研究生所主編,國內知名學界人士如李遠哲、瞿海源、楊國樞、劉兆玄等人皆曾經擔任主編或參與編輯工作。
科學生三大功能:精選科普文閱讀答題、學習歷程報告、親子共讀
新上線的科普閱讀平台「科學生」有三大功能:
第一,每周兩篇精選科普文,每月兩篇時事科普文。
配合各年級自然科課程進度,每週精選 2 篇可引發學生閱讀興趣的 400 字科普文章與試題組合,例如學校進度為「探索自然的方法」時,搭配的有趣試題組如《科學怎麼搞:念力讓手指變長?》;學校進度為「細胞的型態與構造」時,搭配的試題組《全新發現的形狀「Scutoid」,竟然就藏在你我身上?》。
另外,每月也會精選兩則最新時事題組,例如今年疫情肆虐,搭配文章試題組為《消毒抗武漢肺炎?先了解酒精漂白水怎麼用才安全有效》;未來更預期會定期推出系列型文章,如泛科學過往的系列主題女科學家、動物保育、福衛 7 號、媒體識讀等。希望以多元的題材引發學生科普閱讀興趣,提升閱讀量與知識廣度。
第二, 透過線上平台,完整記錄並提供學生的學習歷程。
提供學習報告,以圖表數據化分析學生學習狀況、排名區間、閱讀時間、答題速度、答題正確率、學習弱點等資訊,定期以電子信件寄送至家長與教師信箱。藉由訂閱服務可長期追蹤學生回答紀錄,了解自身學習歷程,並銜接高中及大學學習歷程,向終身學習邁進。
第三,親子共讀。
科學生平台為家長設計專屬介面,除了可以掌握學生學習進度外,也提供完整版科普文章供家長閱讀,方便家長與閱讀短文版的子女共讀與討論,讓學習成為親子交流的話題。
教學第一線心聲公開,晨讀加入科普文章有效提升閱讀力
「科學生」記者會也邀請第一線教師分享心得。新竹縣仰德高中國中部自然科老師楊淑芬表示,自103至108 課綱,無論是題型還是字數都改變很大,「會考字數多」也是讓學生感到挫折的部分。
楊淑芬指出,過去教學重點在解題,現在的課綱更要求將知識用在生活上,但是第一線的老師光要把課本教完就很難了,還得要精選文章、精確判讀網路文章的正確性,還好有「科學生」這樣的平台可降低教師備課負擔,也能有效提升學生閱讀量,增加科學素養。
臺北市立麗山國中國文教師陳歆瑜則表示,她本身是閱讀推動老師,過去5年來,國文科會考題題組都會有一題以上的科普文章,很清楚知道語文學習除了文學性之外,也很重視其工具性。
她發現,孩子遇到科普文章會感到陌生,且在跨域整合、做專題探究時,常常會在網路上擷取大量科普訊息,這時候碰到艱深的文本,閱讀就會很吃力,因此看到這樣的平台很開心。陳歆瑜表示,科學生上的文章可以用在晨讀,讓晨讀不再只有小說、散文、詩歌,也可以加入科普類文章,教導學生語文、自然科的閱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