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甩開工作無力感,掌握時機很重要:該如何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

Yulina_96
・2020/05/04 ・4211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529 ・七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作者/Yulina Huang

我們在做一件事之前通常會決定要做什麼、怎麼做、和誰一起做,卻很少用心選擇要在什麼時候做。我們每天都有許多待辦事項,但少有人認真思考究竟要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效果會最好,幾乎是透過自己的直覺或當下想做什麼來決定先做哪件事。

在繁多工作事務的生活中,你是否曾想過好好安排每件事務的「時機點」?圖\pexels

什麼時候做什麼事,其實是一門大哉問

什麼時候運動、什麼時候休息、什麼時候開始工作,在不對的時間做這些事,會大大的影響你的表現,找對做事的時機,則會使你的生產力大增。你或許沒有特別想過時機和你的表現甚至是效率之間的關係,大多數人可能以為掌握時機是一門藝術,藉由自己的第六感來找出最佳時機,但有人發現時機的掌握其實是一門科學

這個人是知名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Pink),他書寫的主題多是關於新興職場趨勢以及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

他為了研究「時機」,花費兩年探討超過七百份的各領域研究報告,包括經濟學、社會心理學、人類學、認知學等等,最後得出了掌握時機的秘訣還有做事的最佳時間點。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丹尼爾・品克 (Daniel Pink) 書寫的主題多是關於新興職場趨勢以及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圖\wikimedia

多項研究都證明:我們的情緒和表現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有所不同

他將分析結果撰寫成書《什麼時候是好時候》,談到了多項實驗證實時機會影響人們的情緒和表現。

從推特發文觀察人類的情緒起伏時間

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學家 Scott A. Golder 和 Michael W. Macy 運用了一套稱為「語文探索與字詞運算」的軟體來分析文字裡埋藏的情緒。

他們將兩年內八十四個國家,二百多萬個推特用戶所發出的五億則貼文做為分析對象,利用前述的軟體做了分析再比對發文情緒和時間後發現,這些推特用戶在一天當中會出現三種情緒變化,分別是高峰、低谷與反彈。

具體來說,情緒在上午較為正面,下午開始出現負面情緒,晚上心情又再度變好,證明人們的情緒會因為時間變化而受到影響。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康乃爾大學社會學家以二百多萬個推特用戶所發出的五億則貼文做為實驗的對象,所得出一天當中會出現三種情緒變化的分析結果, PA : 正面情緒; NA : 負面情緒。圖\Twitter as a giant global mood ring

從圖表中可以看見,正面情緒有兩個高峰,分別在相對較早的早晨和午夜附近,雖然正面情緒的起伏在每一天當中都是差不多的,不過星期六和星期日人們的正面情緒普遍高於工作日,點出了負面情緒可能部份來自於工作壓力、睡眠不足與早起

在工作日的時候正面情緒通常從早晨中段以後開始下降,在晚上漸漸回升,而假日的時候,因為生理時鐘變化的緣故,正面情緒的高峰推遲了近兩個小時,工作日的高峰大約在早上 7 : 55 ,假日的話則是在早上的 9 : 48 。

此外,在負面情緒方面,負面情緒在早晨的時候最低,然後隨著時間推移而持續增加,直至夜間達到最高峰,這種模式也意味著人們的情緒會透過睡眠被刷新。相對於正面情緒,負面情緒的變化較不顯著,除了六日早晨特別低以外。因此,這樣的模式支持了一個假設,也就是正面和負面情緒是獨立進行變化的,它們並不是單一維度中兩個相反的極端

正面情緒的相反並不是負面情緒,負面情緒的反面也不是正面情緒,兩者的相關性其實很小。

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的變化是各自獨立,且低相關性的。圖\pexels

企業領導人都敵不過情緒時間點

另外一個實驗是針對企業領導人,紐約大學的企管學者曾經蒐集了六年內兩千多間上市公司二點六萬次的財報電話會議內容,來分析企業領導人在時間的影響下,情緒是否會有所起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想到看似精明理性的大企業領導人,竟然也會因為時間的不同導致情緒波動,研究發現,在下午的電話會議中,這些企業高層的語調較消極尖銳而且易怒,企業股票甚至還曾顯示短暫的錯誤定價。

實驗結束後,研究者還建議他們:「與投資人的溝通,以及其他重要的管理決策和協商,都應該在白天更早的時候進行。」

就連工作能力強的企業領導人,也會受到「時機」影響。圖\pexels

考試成績也與時機點有關

哈佛商學院也曾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找來了兩百萬份丹麥學生的標準測驗成績,對照學生上午八點至下午一點之間參加的考試時間和成績,結果與上述兩項實驗相同。

隨著時間的遷移,學生的考試成績越來越低,在上午考試的學生成績明顯高於下午考試學生的成績。平均考試成績最高的是上午 8 點,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下降,每經過一個小時,平均測驗分數下降了標準差的 0.9% ,最低的平均成績是下午 1 點。但是,有兩個例外:上午 10 點和中午參加考試的分數略有增加,這是休息後的時間,休息一段時間後,考試成績再次提高了標準偏差的 1.7% 。顯示了一天中的時間會影響學生在標準化考試中的表現,但是在休息過後,得到了提升。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此可見,無論是什麼人,在一天中不同的時間點,工作表現或情緒皆會深受影響。

日夜顛倒的夜貓子,實驗結果是相反的

而人類的生理時鐘其實分成各種不同的類型,有的人老早就起床,有的人非要搞到很晚才睡,都是個人的生理時鐘所造成的差異。從生物學來看,我們體內的生理時鐘是由光線照射、社交安排和我們本身天生的生物鐘所組合而成。雖然我們喜歡早睡或晚睡這樣的偏好是本性使然,早已被決定好的,可是仍然會被後天的行為所影響。

Jessica Rosenberg 等幾位科學家發現人們的生理時鐘坐落在早上和晚上的鐘形曲線上,早睡早起的「雲雀」,約佔了 10% ,真正晚睡晚起的「夜貓子」佔了 20% ,大部分的人們介於這兩者之間,被品克稱為「第三鳥」。

除了睡覺和起床的時間不同以外,不同的生理時鐘類型會表現出不同的認知表現、基因表現、內分泌以及生活方式。目前對於大腦結構的潛在差異還是所知甚少,具體而言,目前只知道白質的完整性對大腦功能是否完整至關重要,並且與各種生活方式還有生理時鐘的不同有關。

而所有人的情緒和表現在一天當中一樣會出現高峰、低谷、反彈三種變化。一般來說,雲雀與第三鳥的三階段分別在早上、下午、傍晚,夜貓子的三個階段正好與大家相反,夜貓子的高峰會出現在晚上,反彈期則會在早上出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顯示早起早睡的「雲雀」跟日夜顛倒的「夜貓」,其時機的起伏變化相反。圖\GIPHY

找到對的時機做對的事

在一天的高峰時期,適合做需要腦力和高度專注力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最困難的工作,例如寫報告或分析等等,在高峰期從事這些困難任務,能有效幫助自己排除干擾,全神貫注完成工作。不過多數人會因為想逃避或拖延高難度任務,所以錯過進行困難事項的大好時機,拖著拖著最後在不適宜的時機勉強自己做,當然不會有好的成品。

低谷時期,就不能做耗費腦力的工作,如果硬是要做反倒會使完成的品質降低,一邊做一邊努力集中渙散的注意力,也很難將事情做好。因此在低谷階段,進行一些不需要專注力和敏銳度的工作,像是行政工作或回覆郵件,就是俗稱的雜事,既不浪費時間也讓這個表現低迷的階段有了價值。

把握時機做事,不僅可以事半功倍,更能有效運用每一個時刻。圖\pexels

打鐵不趁熱,吃冰不趁冷,當然怎麼也做不好~

但許多人會在高峰期做本該在低谷期進行的雜務,把最有效率大腦最清晰的階段用在瑣事上,將困難的工作延至低谷期,因此才會發現自己生產力低落或是怎麼做也做不好。

到了反彈階段時,由於情緒好轉,心態變得正向,敏銳度和注意力減弱,正好有利於聯想,也就是腦力激盪,發想創意或進行創作。大部分的人們都在傍晚進入這個階段,有時候你會發覺自己在晚上的時候突然靈光乍現或文思泉湧,皆是生理時鐘為你創造的創意時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藉由自己的生理時鐘來判斷自己一天的三階段分別在什麼時候,並且將手邊的任務分類或是讓你的工作模式配合這三個階段,親身嘗試過後,你會發現自己的效率和生產力都比以前好。

抓錯時機做事,不僅會降低工作效率,也易感到疲累。圖\GIPHY

在尚未閱讀過品克的這套思維時,我便曾經看過類似的內容,所以後來我都會盡量在早上進行最困難的任務,亦發覺確實在下午或晚上,很難專心寫報告或撰寫論述類的文章,漸漸的也就習慣了這樣的模式,每天做事的效率也都維持在相同的水準。

有效休息的三個祕訣

另外,品克還提出了休息的秘訣,休息是必要的,而且不僅要多休息還得運用特定的休息方式。

首先,短暫的休息是專注力的搖籃,適當的休息一下能提升注意力。第二,社交性休息的效果比起獨自休息來的好,休息時與同事或朋友聊聊天更減壓。最後,徹底的休息是必要,讓自己完全脫離工作,不要一邊休息還一邊談論工作,丟開公事好好的休息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對的時機,做充足休息,能讓工作做得更好。圖\pexels

總而言之,找出那個對的時間點做事,掌握合適的時機,便能提升你的效率指數、健康指數以及幸福指數,讓自己的生活不再難以掌控。

參考資料

  1. 《什麼時候是好時候》
  2. Golder, Scott A. and Michael W. Macy.“Diurnal and seasonal mood vary with work, sleep, and daylength across diverse cultures.”Science 333 6051 (2011): 1878-81.
  3. National Geographic : Twitter as a giant global mood ring
  4. Demers E. & Lev B. & Chen J., 2013. “Oh what a beautiful morning! The time of day effect on the tone and market impact of conference calls.” Research Memorandum 038, Maastricht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GSBE).
  5. Sievertsen, H., Piovesan, M., & Gino, F. (2016). “Cognitive fatigue influences students’performance on standardized tes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13(10), 2621-2624.
  6. Rosenberg, Jessica, Ivan I. Maximov, Martina Reske, Farida Grinberg, and N. Jon Shah. ““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identifies chronotype-specificity.” Neuroimage 84 (2014): 428-434.

 

  • Yulina Huang|文字內容創作者,從生活小事出發,書寫自我成長與人生,樂於分享。希望創作出的文章讓大家看了以後,能夠獲得前進的勇氣,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現經營粉絲專頁提筆心手以及個人部落格,從生活中提煉值得用心體會的觀點,幫助你生成新的思路。
文章難易度
Yulina_96
5 篇文章 ・ 1 位粉絲
文字內容創作者,從生活小事出發,書寫自我成長與人生,樂於分享。希望創作出的文章讓大家看了以後,能夠獲得前進的勇氣,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現經營粉絲專頁提筆心手以及個人部落格,從生活中提煉值得用心體會的觀點,幫助你生成新的思路。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矽谷人的遠端工作模式和團隊管理——《矽谷為什麼》
商周出版_96
・2022/07/10 ・3187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專訪胡煜昌/Google 使用者經驗資深經理

跟許多目前在矽谷工作的台灣人一樣,目前在 Google 擔任使用者經驗(UX)資深經理的胡煜昌,畢業於成功大學建築系,在美國哈佛、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學位後,留在矽谷繼續工作。

從韓國三星到矽谷科技巨擘 Google,從個人工作者到管理職位,胡煜昌覺得台灣人在矽谷的優勢在於說到做到、執行力超強。而「願意分享與溝通」、「成為解決問題的人」、「永遠為自己的工作與團隊多想一步,成為高信任感的夥伴」是他在矽谷能持續得到工作上的成就與晉升的關鍵成功要素。

從韓國三星到矽谷科技巨擘 Google,從個人工作者到管理職位,胡煜昌覺得台灣人在矽谷的優勢在於說到做到、執行力超強。圖/Pexels

胡煜昌指出,疫情前,遠端工作與跨國團隊間合作本來就已經是矽谷科技公司的日常,雖然疫情來得又急又快,但這些基礎架構都已成型,所以對工作的影響其實並不大。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大家都不覺得會在家工作很久,團隊還會遠距約了一起吃午餐、品酒、運動。

但是,隨著在家工作的時間越來越久,大家也開始習慣這種遠距工作的新常態,展現出人類的韌性。

胡煜昌指出,矽谷公司間的遠距與跨國工作能夠如此自然,在於大家心態上的正確設定,不要有先入為主的想法,文化沒有高低、對錯之分,大家彼此尊重、願意交流相當重要。當然,實體工作也有許多遠距無法取代的優勢,譬如過去大家在偶遇時的討論,快速在用餐時間的交流,都能讓許多沒有在計畫內的事情,高效解決。但是遠距工作後,需要先設定事項,再透過會議正式討論,還要考慮時區的差異,因此,大家在疫情剛開始時的工作時間的確變得更長。現在大家也逐漸習慣用各種即時與非即時的溝通模式提升合作效率,在工作與生活間找到新的平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享、溝通與信任是遠距工作的成功祕訣

胡煜昌表示,「分享、溝通與信任」是遠距工作的成功祕訣。要明確地讓別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想做什麼,透過可視化的 Google 工作檔案,讓團隊清楚了解每個人正在處理的任務,減少誤會產生。譬如團隊中有些在家工作的同事,需要照顧孩子、家人,造成工作有所延誤,也可以開誠布公地表達與溝通。

「分享、溝通與信任」是遠距工作的成功祕訣。圖/Pexels

胡煜昌指出,Google 利用 Google 文件,不但可以分享工作進度,也可以隨時評論,過程中不僅可以高效溝通,更能建立信任感與默契。

主管的存在,在於解決團隊中每個人的問題

胡煜昌表示,主管的團隊管理相當重要,而且主管要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了解團隊每個人是主管的重要工作,而主管的主要職責,在於解決每個人的問題,這可以說是耐心與智慧的考驗。

胡煜昌在職場上的升遷與轉職,都遇到了願意教導、願意給機會的好老闆。美國三星是胡煜昌人生中的第一個工作,只花了兩年的時間,便從專業設計工程師晉升到主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過程中除了老闆對他的支持,更提供一對一的教練,一步步帶領他設定目標、激勵員工,並在面對困難的決定時一起討論,找出方法。這為期兩年的訓練,對胡煜昌來說,是絕佳的成長養分。

台灣人在矽谷擁有說到做到、高執行力的優勢,但需要學習的是,如何在工作中建立自己獨特的「角色定位」。很多人一進公司就埋頭做事,但是矽谷文化重視「解決問題的人」,也就是策略性的思考能力,能夠主動出擊並能將個人在產品與組織中的影響力最大化。

胡煜昌說,以主管的角度來看,現在產品開發越來越複雜,主管們往往不能對每一個細節都瞭若指掌,這時候更加依賴團隊,提出建議,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這時團隊要是有人能適時補上這些不足的地方,甚至成為移開路中大石的那人,就顯得更有價值了。

職場的每一步,隱形信譽的重要累積

台灣在團隊合作上,比較趨向於競爭,但在美國則傾向於發展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尊重彼此專業的合作關係。胡煜昌回想,之前在三星第一個應徵的前端工程師是位初出茅廬的年輕小伙子,當時,在提拔他的同時也在他身上「偷」學到許多前端開發與架構的知識。如今這位當初的年輕人已經是在蘋果獨當一面的軟體開發經理。雙方一直保持聯絡,時常見面交換業界心得。

胡煜昌笑著說,在矽谷應該沒有人會在同一個公司終老。這個產業很小,曾經的上司與同事,幾年後都分別在各大公司任職,套一句俗話:「出來行走江湖,總有一天要還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國傾向於發展個人價值的同時,也能尊重彼此專業的合作關係。圖/Pexels

在美國很重視信用(credibility),在工作場域,隱形的信譽,也就是過去的表現,更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性,想要在美國的職場任職與升遷,「推薦」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你過去的紀錄與表現,將跟著你一輩子。胡煜昌表示,自己在三星與 Google 的幾次升遷都是受助於幾位上司與同事的大力支持;過去幾年自己也推薦過多位以前的同事與下屬,靠的都是彼此間在專業合作中累積起來的信任。

在 Google 工作很輕鬆嗎?

當胡煜昌決定轉職到 Google,很多人恭喜他換到這麼一個錢多又人性化的工作場域。Google 真的這麼輕鬆嗎?

胡煜昌笑著說,Google 的確是一個沒有人會叫你做什麼的環境,很多人可能會認為,你就把該做的事情做一做就好,薪水也不會比較少。但是,這就取決於個人的職涯規劃,有沒有更上一層樓的打算。

其實,在 Google 花很多時間在找問題、解決問題。不只是自己專案的問題,很多時候更要看到產品甚至是組織上的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胡煜昌說他在 Google 花很多時間在找問題、解決問題。不只是自己專案的問題,很多時候更要看到產品甚至是組織上的問題。圖/Pexels

或許從上到下、直接命令的做事方式的確比較高效,而 Google 從下而上的管理與工作模式相對耗時,但是在這過程中,展現個人問題解決的能力,在不同想法下互相討論、合作,開創最佳的創意火花,卻是效率所買不到的重要資產。

= I C 筆記/ 詹益鑑=

熟悉 KT 的聽眾與讀者,應該非常容易猜到胡煜昌的身分。對許多 KT 的粉絲來說,胡煜昌就是那個矽谷最幸福、可以嘗到 KT 手藝的矽谷美味人夫(笑)。從我們家兩年多前移居矽谷以來,常受到這個「矽谷美味家庭」的款待,一起度過節日或跟其他朋友在他們家聚餐。除了是一個稱職的男主人,胡煜昌的學霸背景與精彩的業界經歷,也常成為聚餐時的談話主題。

所以這一集訪談,除了是胡煜昌首度出道獻聲之外,更是彷彿在他們家客廳的閒聊(實際上還是遠距錄音,而且應該是三支麥克風)。從三星到 Google 這兩家文化不同的科技公司,從工程師升上管理職的心路歷程與管理心法,還有在疫情之下的居家遠距與跨國工作模式,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享。而主管最重要的工作是提高每個同仁的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解決員工面對的問題(無論是工作上或工作以外),更是我從很多 Google 朋友身上聽到與學到的獨特文化,非常值得台灣的企業經理人與每一個職場上的朋友思考。

——本文摘自《矽谷為什麼:科技、新創、生醫、投資,矽谷直送的最新趨勢與實戰經驗》,2022 年 6 月,商周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商周出版_96
119 篇文章 ・ 360 位粉絲
閱讀商周,一手掌握趨勢,感受愜意生活!商周出版為專業的商業書籍出版公司,期望為社會推動基礎商業知識和教育。

2

10
0

文字

分享

2
10
0
天天朝九晚五心好累?明明五小時就夠啦!
Peggy Sha
・2021/07/09 ・3155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疫情期間,你的工時有沒有跟著調整,或者直接 WFH 了呢?在疫情逐漸趨緩的狀況下,不少企業已經開始思考回歸一周五天進辦公室那種朝九晚五的生活了,嗚嗚嗚,到底為什麼要一週工作五天啊,我只想躺著也有錢賺啊(等等)

Corona Working From Home GIF by MOODMAN
疫情影響下,許多人的工作型態或工時受到改變。圖/GIPHY

嘿嘿,你想問的問題,各種人資專家也想問,欸欸,那個,一週工作四天不好嗎?一天工作三小時不好嗎?說不定這樣員工還更有效率呢!

有影嘸影?所以說,到底工作幾個小時最好?

一天八小誰說的?工業革命惹的禍!

說到這減少工時嘛,我們首先得來看看咱們原本的工時到底是怎麼來的,其實,這一切都是福特汽車公司的陰謀!(指) 

工業革命之後,在廠房工作成了大多數勞工的日常,一開始呢,大家一週可是要工作六天的,只有禮拜天因為信仰的關係,定為了休息日。(上帝都休,你敢不休?)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了 20 世紀,由福特領頭的一些廠商提出了「一週五天、一日八小」這種工作方式,為什麼呢?因為週休二日能讓員工有更多機會花錢,花錢幹嘛呢?花錢買我們的產品啊!這些消費有助經濟成長、不會降低生產力,還非常適合輪班制度,一日三班就能讓生產線永遠不斷,於是乎,這制度就沿用了下來。

1913年福特汽車生產流水線。圖/wiki

神啊!讓我少工作一天吧!

問題是,現在可都 21 世紀了啊!我們為什麼還要用這種工時系統呢?英國的工會聯盟(Trade Union Council, TUC)就發話了,他們在工作環境改善報告中提出,如果大家可以選擇的話,有八成的人都希望可以少工作一天。

但想歸想,如果真的變成每週上四天班,又會如何呢?

來自奧克蘭大學商學院(University of Auckland Business School)的高級講師 Helen Delaney 便曾在 2018 年試驗了這件事,實驗的對象主要來自一間紐西蘭信託公司「Perpetual Guardian」中的員工。

結果發現,唉呀,這少工作一天可真是好處多多啊,不僅工作效率依舊,團隊合作跟工作的投入程度都增加了。另一方面,為了在四天內做完所有工作、好好享受假期,有不少員工會嘗試運用創新的小技巧來提高工作效率,像是將流程自動化啦、改變會議方式啦、加裝新的 app 啦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呢,這種轉變也不是全無壞處的,有些人就覺得只有四天能工作,會讓他們的壓力暴增,也有些人會在四天內加班,等於是總工時沒啥變化,花在工作上的時間還是一樣多。

Hard Work GIF by memecandy
工時減少一天後,有人為了享受假期而提高工作效率,也有人感覺壓力增加。圖/GIPHY

一天只要上五小,快樂工作沒煩惱?

好吧,既然工作四天壓力大,那讓我們換一下,一樣工作五天,但工時稍微少一咪咪怎麼樣?矽谷智庫的資深顧問方洙正(Alex Soojung-Kim Pang)非常推崇這種概念,還為此出了一本書《用心休息》。

他認為,比起工作超長時間,很多成功人士更著重於提高每天的高度專注時間,(簡單來說就是重質不重量啦XD),他們一天基本花費 4~4.5 個小時高強度工作,進而達到他們的目標。

哇塞,一天只要五小時是不是聽起來很讚?加州的電商「Tower Paddle Boards」跟德國數位顧問公司「Rheingans」也覺得聽起來很讚,所以他們嘗試用了這種方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Tower Paddle Boards 早在 2015 年就採取了每天工作五小時的制度,員工從早八一路工作到下午一點,中間完全不休息,時間到就打卡走人。結果怎麼樣呢?公司的 CEO──Stephan Aarstol 表示非常滿意,因為員工們都很想要擁有悠閒的下午,會自己在時間內加倍努力地工作,最後甚至讓產能增加了 50%!

像是倉庫人員,本來每個包裹要包他個五分鐘,工時一改變,他們只需要不到三分鐘就能包好,在時間限制下,大家會開始使用創造性思考來增加產能。

90S Spin GIF by GIFt Delivery
縮短每日工時後,員工主動在時間內加倍努力地工作。圖/GIPHY

又能午睡又能高效產出,這應該是完美工作法了吧?嗯……也不全是。從 Rheingans 公司的結果看來,這方法還是有些缺點的。

雖然五小時工作法在 Rheingans 公司裡依然正常發揮,提升了效率、讓員工能在工作/生活間取得平衡,但是,對於公司氛圍來說,卻是有害無益,畢竟,大家都忙著工作,誰有空陪你喝咖啡講屁話,久而久之,團隊文化、員工歸屬感等等,就在無形中被犧牲掉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五小時特權,不是人人能擁有

除了上面這種願意第一線嘗試的公司之外,有些學術研究也有類似的發現,像是英國雷丁大學亨利商學院(University of Reading’s Henley Business School)策略人資管理的副教授 Rita Fontinha 便在自己的研究中指出:縮短工時雖然有助於提升員工的生活品質與團隊成效,但也會帶來許多壓力。有趣的是,有些員工雖然加了很多班,卻對自己的工作十分滿意。因此,綜合考量各個情況,Fontinha 認為,公司其實應該給員工多一點工作時間調配的彈性。

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University of Oxford’s Saïd Business School)副教授 Jan-Emmanuel de Neve 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那就是,雖然一天只工作五小時能提高效率跟員工的幸福感,但效率提升也可能被要求做更多工作(慣老闆你懂的),那原本的幸福也變得不幸福了嗚嗚。

除了工作時幸不幸福、快不快樂這種奢侈的煩惱,有些阻礙更「實際」一點,像是工廠生產線、電話客服等等需輪班的職位,其實還是用八小時制更方便一些;此外,有些工作不需要高度專注,也不要求你多有創意,這種機械化的工作,也較適用原本的八小時班制。

Line Production GIF
工廠生產線與客服等比較機械式的工作,八小時制的工時更便於排班。圖/GIPHY

所以說,到底怎樣工作比較好啦?

唉呦,說來說去都是有利有弊,到底怎樣最好?你或許可以參考利物浦的行銷公司「Agent」的方式,他們 2016 年時曾在《BBC》的邀請下,施行了每天工作六小時的實驗,也碰到了上面說到的難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後來,他們便改用新式的「兩短三長」工作法,給員工一些彈性,讓他們自己從一週裡面挑出兩天縮短工時,四年多來,看起來成效依然不錯,算是目前看起來 CP 值最高的工時分配方法。

以上說了這麼多的工時調整方法,你最中意哪一種呢?唉,說了這麼多,也得老闆同意才行對吧,身為社畜的我,還是先洗洗睡好了。

參考資料:

  1. Bellet, C. S., Neve, J. D., & Ward, G. (2019). Does Employee Happiness Have an Impact on Productivity. SSRN. DOI: 10.2139/ssrn.3470734
  2. Fontinha, R., Easton, S. & Van Laar, D. (2019). Overtimeand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in academics and non-academics:the role of perceived work-life balance. ResearchGate. DOI: 10.1037/str0000067
  3. Delaney, H. Perpetual Guardian’s 4-day workweek trial: Qualitative research analysis. 4 Day Week Global.
  4. Taylor, M. (2021). The perfect number of hours to work every day? Five. WIRED.
  5. PRIDAY, R. (2018). The science behind the success of a four-day working week. WIRED.
  6. Cobie, N. (2021). Forget a four-day work week. How about seven? WIRED.
  7. Wiginton, K. (2021). Your ability to focus may be limited to 4 or 5 hours a day. Here’s how to make the most of them. The Washington Post.
  8. Elegant, N. X. (2020). ‘The old ways of working are outdated’: Unilever is experimenting with a 4-day workweek. Fortune.
  9. A future that works for working people. TUC.

所有討論 2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90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0

5
1

文字

分享

0
5
1
在家工作小撇步,讓你兼顧工作效率與心理健康
Te-Yi Hsieh_96
・2021/05/28 ・4435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正當大家以為好不容易熬過 2020 年 COVID-19(新冠肺炎)的疫情高峰時,今年 2021 年四、五月,亞洲各地如日本、印度,甚至台灣,都出現史無前例的確診人數。

目前,台灣也越來越多公司、企業倡導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WFH),齊心對抗病毒、降低傳染風險。這對許多人來說也許是件再好不過的事,因為每天不用急著出門趕通勤、省下交通費、不用看見討人厭的同事,甚至可以穿著睡衣工作!

在家工作 = 輕鬆工作?圖/ Giphy

但同時,也許也有人會擔心,自己的工作效率會因為在家工作而大大降低,或者擔憂在工作、居家環境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之後,生活品質將大大降低。尤其是同時身為父母、照顧者的上班族,家中的孩子若也因為疫情而遠端上課,自己在家就必須同時兼顧職員與親職的角色。

在家工作對父母來說尤其是一大挑戰。圖/ Giphy

雖然在家工作並非什麼新穎的工作型態,但在肺炎疫情爆發後,有更多學者關注於此項工作型態轉變對人們身心理變化與經濟上的影響,尤其對於歐州、美洲等各個國家、從 2020 年初就封城到現在的人來說,持續超過一年的在家工作型態,究竟帶來好或壞的生活轉變,都是非常值得探討的議題。所以此篇文章就透過列舉過去的研究證據,帶大家瀏覽在家工作可能面臨的優勢與挑戰,並介紹一些幫助自己提升效率的小撇步。

在家工作的員工其實效率更好、更快樂?

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就有學者倡導在家工作的好處。例如,史丹佛大學經濟系教授 Nick Bloom 在 2014 年指出,他們旅遊網站公司 Ctrip 的員工中,在家工作的員工比一班打卡上班的員工更快樂、更不易離職、工作效率更佳(成長 13%),同時,公司還能省下許多空間、設備成本1, 2。此外,Baker 等人於 2007 年研究澳洲 20 家機構後發現3,在家工作者的工作滿意度與機構所提供的支持(如,設備提供、遠端工作相關職訓、主管信任度等)有顯著相關;至於工作生產力,則與工作本身的性質較為有關,例如,高工作完整性(task identity 4,註一)的工作通常與較高生產力相關。相對地,在該研究中,在家工作的滿意度與生產力似乎與工作者本身的工作模式、居家環境較無相關3。藉此凸顯了企業主支持、資源提供的重要性,若是工作本身的性質能適當配合,在家工作確實可能提高工作品質與成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在疫情期間,Choudhury 等人在美國的研究發現5,讓員工自由地選擇工作場域使總體工作產出上升了 4.4%。高彈性且自由的工作環境、較少的通勤時間與壓力,以及較有獨立性的辦公空間,不但使職員更能專心、更有動機、減少不必要的精力耗損,長期下來,也更能依個人需要,在工作與生活之間取得良好的平衡5, 6

在家工作所帶來的彈性與自由固然能減輕部分職場壓力,然而,在某些情況、或對某些對象來說,在家工作不但沒有助益,反而是一項極大的自我挑戰與壓力。

不只電視冰箱的誘惑,還要面對多重身分的挑戰

不用說,家裡是個充滿誘惑、使人分心的場合,家中的寵物可能隨時在你腳邊討關注,電視、冰箱、軟綿綿的沙發跟床,家中各種放鬆的機會同時誘惑著你,要抗拒這些誘因、讓自己專心於耗腦耗力的工作中,可說是比登天還難,尤其若是家裡的空間不夠規劃出一個專屬且獨立的辦公桌或辦公室,在家工作很可能必須面對以下挑戰6

  • 容易被打擾:家人、寵物、以及家中存在各式各樣的刺激都可能使人分心
  • 設備不足:家中的電腦、印表機、網路、視訊設備等可能不如工作場域的完備
  • 在家的多重角色與責任:當全家都在家防疫,身為父母、照顧者,便需要全天候兼顧他們的多重角色,相較於以往去到公司,只需扮演好職員或主管的角色,所增加的壓力與挑戰不同小覷

Gibbs 等人在 2021 年的研究中指出7,資訊科技公司員工因疫情在家工作後,總工作時數上升了 30%,然而總工作產量並無顯著變化,也就是工作效率其實是下降了 20%!員工花更多時間協調開會事宜、團隊中的合作與溝通也更為困難、更耗時,尤其對家中有小孩要照顧的職員來說,要維持以往的工作效率尤其吃力7

此外,在家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似乎存在著性別差異,職業婦女,相較於她們的另一伴,在疫情期間往往會擔負更沈重的親職壓力8, 9,傳統中對於男女性別角色的期待,讓女性在家工作時,仍必須同時兼顧許多家務、子女教育的工作。因此,在家工作對於職業婦女尤其有負面影響,使她們工作效率較難維持、生活滿意度降低9

即使夫妻雙方都在家工作,女性在疫情期間往往擔負更沈重的親職壓力8, 9。圖/ Unsplash(Photo by Alexander Dummer

這些都凸顯了社會、企業支持的重要性,家庭,對大多數人來說,原是單純放鬆、娛樂的空間,如今要在這樣的空間中工作,自然會需要一個轉銜、適應的過程,而這樣的過程對於那些身兼多個角色、面對多種壓力源的人來說,是更為艱鉅。雖然疫情之下,在家工作所帶來的挑戰涉及相當廣泛且系統性的層面,仍須家庭系統、企業、社會給予更多的同理心與支持,才能真正舒緩與解決。然而在個人層次上,仍有些我們能立即做到的一些改變與技巧,以下列舉ㄧ些學者、專家提出的一些的方法10,能讓在家工作時的效率與成效更容易維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安排一個專屬於工作的空間

盡量將工作與休閒的空間區隔開來,例如,工作只在書房進行,客廳與臥房等其他地方就屬於放鬆空間,環境上的區辨有有助於我們心境上的轉換。習慣後,到了書房等工作區域,我們會自動切換成「工作模式」,而離開工作區便能自然放鬆。專屬的工作區也不一定要是一個獨立的房間,特定的桌子、特定的房間角落,即可提供足夠的視覺提示。

安排一個專屬於工作的區域,有助於工作、休閒之間的切換。圖/ Unsplash(Photo by Mikey Harris ) 

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史金納(B. F. Skinner)進行工作與睡覺的地方雖然都在同個房間,但他為自己規劃出專門用來寫作的桌子,上面只擺放寫作相關的東西,在這樣有紀律、有區隔性的工作規劃之下,Skinner的著作、研究結果,使他成為 20 世紀最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11。雖然說效仿他的工作習慣並不會讓我們每個人都成為Skinner或心理學大師,但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工作習慣,多少有助於在工作、休閒之間切換得宜。

2. 清楚劃分工作、休閒時間

除了空間上做出區辨,時間上做出上、下班的區辨也是很重要的。除非是工作性質需要隨時 on call,否則在家工作最好還是遵循平時的上下班時間。許多在家工作者會發現自己工作時間,比起打卡上下班時更長7,多少是因為少了下班打卡、通勤回家的動作,心理上較難完全切換成「下班模式」,即使已經超時工作,可能還是覺得自己只是回封郵件、看個資料而已,不會造成太多疲勞,但長期下來,一直讓腦袋待在工作狀態卻有可能導致慢性疲勞、影響日後效率與工作動力。

即使在家工作也要有固定的「下班」時間。圖/Giphy

3. 善用 app 進行時間管理、代辦事項規劃

相較於在辦公室與同事一起工作,在家工作有時更容易有拖延心態、或效率低落。此時即可借助科技軟體的力量,不管是關於火紅的「番茄鐘工作法」12、或是幫助限制手機或網路的使用(例如 Forest),隨意在網上搜尋有關工作效率、時間管理、代辦事項的 app,各式琳瑯滿目的選項便映入眼簾。除非已是對於自己的自制力、意志力相當有自信者,否則選幾個適合自己的小工具嘗試,也不為一種增加工作樂趣、新鮮感的方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4. 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時,練習正念(mindfulness)可以有效減緩焦慮與心理不適13

誠如上述提及,面對工作型態轉變、壓力與挑戰的出現,許多人在疫情期間都面臨無法想像的心理壓力、失去動力、甚至引發心理健康問題。而正念療法(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MBT)則是近年來不斷被研究驗證為有效幫助心理健康的方法之一14。簡言之,練習正念(mindfulness)是藉由專注於自己內在與外在的當下,放下自己評斷價值是非的態度與執念,並轉而進入接納、平靜的心態中13, 14, 15, 16。(有興趣了解實際的正念練習,可參考資料出處16中所列舉的範例步驟)

焦慮與壓力來襲時,練習正念減壓。圖/Unsplash(Photo by S Migaj

當然,當意識到自己在疫情中、生活劇變之下產生無法控制的焦慮、孤獨感、憂鬱、或其他心理狀況,適時和親友闡述自己的狀況,在安全和遠距的前提下有適當的社交互動也是重要且必須的,同時也不忘關懷身邊可能面對同樣壓力的人。必要時,絕對不要羞於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

疫情當前,人人的首要責任當然是落實防疫、勤洗手、謹守社交距離以及規範,但同時,也別忘了照顧心理的健康,唯有身心健康兼具了,我們的抗疫之路才能真正走得平穩且持久!

備註

註一:「高工作完整性」意指指工作內容涵蓋一項任務從起始到結尾的完整層面,且其工作成果是明顯可見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資料出處

  1. Bloom, N. (2014). To raise productivity, let more employees work from hom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anuary–February.
  2. Bloom, N., Liang, J., Roberts, J., & Ying, Z. J. (2015). Does working from home work? Evidence from a Chinese experimen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30(1), 165-218.
  3. Baker, E., Avery, G. C., & Crawford, J. D. (2007).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productivity when professionals work from home. Research & Practice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4. 工作特徵模型 
  5. Choudhury, P., Foroughi, C., & Larson, B. (2021). Work‐from‐anywhere: The productivity effects of geographic flexibilit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42(4), 655-683.
  6. Bao, L., Li, T., Xia, X., Zhu, K., Li, H., & Yang, X. (2020). How does Working from Home Affect Developer Productivity?–A Case Study of Baidu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arXiv preprint arXiv:2005.13167.
  7. Gibbs, M., Mengel, F., & Siemroth, C. (2021). Work from Home & Productivity: Evidence from Personnel & Analytics Data on IT Professionals. University of Chicago, Becker Friedman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21-56).
  8. Feng, Z., & Savani, K. (2020). Covid-19 created a gender gap in perceived work productiv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implications for dual-career parents working from home. Gender 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9. Etheridge, B., Tang, L., & Wang, Y. (2020). Worker productivity during lockdown and working from home: Evidence from self-reports. Covid Economics52, 118-151.
  10. Lane, I. A., Mullen, M. G., & Costa, A. (2020). Working from hom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tips and strategies to maintain productivity & connectedness. Psychiatry Information in Brief17(5), 1.
  11. How Famous Researchers Work: BF Skinner | Mind Your Writing
  12. 番茄鐘工作法!改變習慣作好「時間整理」|天下雜誌
  13. Toniolo-Barrios, M., & Pitt, L. (2021). Mindfulness and the challenges of working from home in times of crisis. Business Horizons64(2), 189-197.
  14. Khoury, B., Lecomte, T., Fortin, G., Masse, M., Therien, P., Bouchard, V., … & Hofmann, S. G. (2013).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a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33(6), 763-771.
  15. 面對生活與疫情,你累了嗎?練習「正念」幫你解身心的累- PanSci 泛科學 
  16. 天下雜誌 – 正念革命 找回生命的當下
Te-Yi Hsieh_96
6 篇文章 ・ 8 位粉絲
PhD in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Social Robotics (University of Glasgow, 🇬🇧)。寫心理🧠、寫機器人🤖、寫跟你我生活有關的🙋‍♀️ 。 發表詳見 👉 https://hsadeline.wixsite.com/teyihsieh (Twitter: @TeYiHs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