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人前手牽手,背後下毒手」其他海底生物想跟章魚一起生活,沒那麼簡單!——《章魚的內心世界》

馬可孛羅_96
・2020/03/18 ・2137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485 ・五年級

  • 作者/賽.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譯者/鄧子衿

雖然章魚通常不和同類打交道,和其他種類動物之間的關係,除了獵捕和被吃之外,也幾乎都不清楚。如果要在家飼養頭足類動物,專家的建議是不要把牠們和其他水族養在同一個水槽中,因為章魚可能會吃掉牠們。

也不是所有章魚都會毒死同槽,他們也可能會帶著同槽逃生呀(誤)。圖/GIPHY

不過章魚對於同槽水族也並非都處在敵對狀態。溫哥華水族館的館員丹尼.肯特(Danny Kent)發現在卑詩省水域展區中,「有些章魚能夠和許多石斑魚一起生活多年,不會吃牠們,但是有些章魚就會迫不及待的把同水槽中的其他動物吃掉。」

在這座水族館容量高達六萬五千加侖( 25 萬公升)的「喬治亞海峽」(Strait of Georgia)展示槽中,有一條章魚喜歡爬到接近水面的岩石上,把一條腕伸到流下的水柱中。肯特發現這條章魚把腕當成釣魚線,等著鯡魚撞到腕,就把鯡魚抓來吃。

複雜的「同槽」關係可能暗藏殺機

表面上章魚和同槽動物相安無事,背地裡卻偷偷的除掉那些「威脅」。圖/GIPHY

同槽水族之間的關係也可能非常複雜。2000 年,西雅圖水族館做了一個很冒險的決定:把一條北太平洋巨型章魚放到四萬加侖(15 萬公升)的水槽中,裡面有數條一公尺多長的白斑角鯊(dogfish shark,Squalus acanthias),他們覺得章魚如果受到鯊魚的威脅時,會好好躲著。但是他們錯了。

他們非常驚訝章魚非但沒有受到威脅,反而有計畫地逐一殺死了那些白斑角鯊(重現這個意外的影片在 2007 年放上網路後便瘋傳,有 290 萬人看過這個影片,也都非常驚訝)。研究人員發現鯊魚沒有消失,但是死亡了,沒有被吃掉。章魚沒有獵食牠們,也沒有因為直接威脅而馬上逃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最原始的新聞報導和影片的字幕,在鯊魚進行瘋狂殺戮之前,章魚就先發制人,進行攻擊。在鯊魚還沒有機會造成威脅之前,章魚就先把有可能掠食自己的動物殺死了。

直擊章魚下毒現場?

在科蘇美,我親眼目睹了另一個不同的跨物種互動,我從來沒有看到有人報告過這樣的景象。

猜猜他在潛水過程,見到了什麼呢?圖/GIPHY

在這趟旅程中最後一次潛水時,我們前往的礁岩樸實無華,沒有幾個大朵的珊瑚頭,也沒有許多突出的長礁與岩石。在潛水半個小時後,我們下潛到約十公尺深,這時看到在突出岩塊下的白沙子上,有一條加勒比礁章魚(Caribbean reef octopus,Octopus briareus)。

我靠近到兩公尺,發現在章魚前面幾公分的位置,大約有十幾隻活螃蟹聚集,有紅的也有黑的,身體的殼約五、六公分大。這些螃蟹看起來非常平靜,想到這些螃蟹所處的狀況,我極為驚訝。有些螃蟹慢慢爬著,如果有一隻螃蟹想要遠離章魚,章魚便伸出腕,把螃蟹(我認為非常溫柔地)撥回來。

這個狀況非常詭異。章魚的周圍是牠最喜歡的食物,但是牠並沒有因為興奮而變成紅色。牠的皮膚是白色的,夾雜了些明亮的藍色。章魚並沒有用吸盤把溜走的螃蟹抓回來,而是用腕把螃蟹掃到自己面前。螃蟹沒有急忙逃脫,這也很奇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我在旁邊沒有看到有螃蟹殼和其他殘骸,章魚巢穴外面通常會有這些東西。不過這裡可能不是那條章魚的巢穴。不論如何,這裡的螃蟹也太多了,牠們或許是站在以前同伴留下的外骨骼上,但是我也沒有看到。章魚看了我一眼,就回去專心看顧那些螃蟹了。就算我近到只有一公尺,牠也沒有退避。

我想在這裡待久一點,但是海流強勁,我們是在放流潛水中,停不住。後來我問水族館中的朋友:那些螃蟹在幹什麼?為什麼不逃走?那條章魚在打什麼注意?章魚為什麼要看顧這群螃蟹?我半開玩笑地拋出一個點子:那條章魚是不是用墨汁對那些螃蟹下藥了?

墨汁除了掩人耳目,還真有可能影響其他動物的行為

阿~怎麼眼前一片黑?圖/GIPHY

美國海洋動物學家馬吉尼蒂夫婦(G. E. and Nettie MacGinitie)有次把一條熱帶海鰻放到有泥灘章魚(mudflat octopus)的水槽中。熱帶海鰻開始尋找章魚,章魚在牠靠得太近的時候,便對牠噴墨汁。熱帶海鰻會繼續狩獵,但是不會攻擊章魚。就算熱帶海鰻真的觸碰到章魚,也不會想要攻擊章魚或是吃掉章魚。每次都這樣。

章魚的墨汁中含有黑色素(melanin),以及其他有重要生物功能的成分,其中一種是酪胺酸酶(tyrosinase),這種酵素能刺激眼睛,並堵住鰓。不過它可能還有其他效果。

1962 年,《英國藥理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上有一篇論文指出,這種酵素能夠阻礙催產素(「擁抱激素」)與血管升壓素(vasopressin)1這兩種激素的活性。鳥類、爬行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章魚)等,都有個別的催產素和增壓素,哺乳動物的催產素曾經試驗用在魚身上,結果改變了魚的社會性行為。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這種激素正常的濃度受到影響,那麼像螃蟹這樣獨居的動物,可能會變得特別平靜,還能聚集在一起,面對主要掠食動物時也依然如此。

註解:

  1. 抗利尿激素,能夠影響血液循環。

——本書摘自《章魚的內心世界》,2019 年 9 月,馬可孛羅

文章難易度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大象你的鼻子怎麼伸得這麼長?因為多功能皮膚也能伸展!
Peggy Sha
・2022/08/24 ・1627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大象~大象~你的鼻子怎麼那麼長?」

在象鼻皺皺的皮膚下面,隱藏著超強伸展力。 圖/envatoelements

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最新的研究發現,大象皺巴巴的「皮膚」竟然隱藏著超強的「伸展之力」,跟肌肉簡直就是完美搭檔。有了隱藏的伸展力,大象就能夠加倍發揮象鼻的各種功能,還能將象鼻伸得更長、更遠!

又硬又軟的萬用工具!象鼻究竟有多強?

象鼻實在是非常神奇的存在,它擁有超過四萬條肌肉,既能柔軟靈活地捲起水果和樹葉,又能強悍地打斷樹幹、抵禦攻擊。究竟它為何能這樣「又硬又軟」靈活切換呢?

神奇的象鼻,靈活地就像大象的手一樣。 圖/GIPHY

為了深入探索象鼻的秘密,研究團隊特別跑去亞特蘭大動物園(Zoo Atlanta),設置了高速攝影機,紀錄下非洲大象用象鼻拿取食物的過程。

乍看之下,軟軟的象鼻似乎就像我們的舌頭一樣,是充滿肌肉的無骨組織。然而,它真正派上用場時,可一點兒也不像舌頭呢!透過鏡頭,研究人員發現:象鼻頂部底部的運動狀況完全不一樣。當大象伸長象鼻時,象鼻外側的延伸能力比內側強多了。仔細看看畫面,就能發現外側的象鼻其實伸得更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非洲象用象鼻拿取食物的過程。影/Georgia Tech College of Engineering

秘密就在皮膚裡!打開皺紋發揮伸展之力吧!

至於兩邊的長度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秘密原來就藏在象鼻的皺褶中!研究團隊解剖了大象屍體,發現象鼻外側與內側的皮膚非常不同——象鼻外側那摺疊起來的皮膚,比另一側的皮膚多出了約 15% 的彈性。

更有趣的是,大象移動象鼻的方式,跟章魚觸手這種軟趴趴器官常用的「平均伸展大法」十分不同,象鼻伸展時就像是打開了一把折疊傘,內部是固定的,而傘面則可以向外變寬、延伸。不只如此,大象們還會如同開折傘一樣「分批運動」象鼻喔!

怎麼說呢?牠們運用象鼻時,會先探出頂端,然後視需求一節一節依序運用後面的肌肉,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會動到靠近身體這側的肌肉群!學者們表示,大象之所以會這樣動,是因為象鼻前端部分的肌肉量較少,動起來也比較不費勁,而大象其實就跟人類一樣懶,當然是追求越省力越好囉!

在拿取東西時,象鼻會由前往後一節節伸展。圖/envatoelements

借我學一下啦!皺褶象皮竟能應用在機器人身上?

另一方面,象鼻上這些皺巴巴的皮膚其實也十分堅硬,能起到重要的保護作用。比如說,在關節部分,一般肌肉容易拉伸,甚至拉傷,但如果有了皺褶,則需要花上整整 13 倍的力量才能拉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樣的保護力有什麼用呢?在未來,或許可以應用在仿生機器人身上喔!許多仿生機器人都會設計液壓系統,雖然十分靈活,但施力時卻也非常容易斷裂。如果我們能在機器人身上添加一些皺巴巴的皮膚,不僅能提供更強大的保護力,也讓機器人在運用上出現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1. Skin: An additional tool for the versatile elephant trunk
  2. Schulz, A. K., Boyle, M., Boyle, C., Sordilla, S., Rincon, C., Hooper, S., Aubuchon, C., Reidenberg, J. S., Higgins, C., & Hu, D. L. (2022). Skin wrinkles and folds enable asymmetric stretch in the elephant trunk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19(31), e2122563119. https://doi.org/10.1073/pnas.2122563119
  3. How Skin Helps Elephants Move and Twist Their Trunks
  4. 動物奇門功夫.象鼻神奇構造
Peggy Sha
69 篇文章 ・ 389 位粉絲
曾經是泛科的 S 編,來自可愛的教育系,是一位正努力成為科青的女子,永遠都想要知道更多新的事情,好奇心怎樣都不嫌多。

1

3
0

文字

分享

1
3
0
影響臺灣石斑魚外銷日本的關鍵:「西卡毒」──《科學月刊》
科學月刊_96
・2022/08/06 ・226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文/莊健隆 美國羅德島大學(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博士,曾任職農復會至農委會及美國飼料營養劑公司,著有《鱻故事魚文化》等書。

臺灣社群新聞媒體 ETtoday 新聞雲在今(2022)6 月 19 日的一篇新聞標題,寫著〈台灣石斑魚在日本沒有市場   農委會曝他們怕吃進「西卡毒」〉。

報導內容中描述:「農委會副主委陳添壽說明,臺灣石斑魚最大宗就是龍虎斑[註],而這樣的配種讓日本人很怕有『西卡毒』,擔心龍虎斑在岩礁成長時會吃下藻類,造成石斑體內有藻毒。而陳添壽稱將透過日台交流協會,讓日方了解臺灣石斑都是養殖而不會吃到藻類,若能解除日方疑慮,之後石斑銷日就有可能會再成長。」

註:由雄鞍帶石斑魚(Epinephelus lanceolatus,俗稱龍膽石斑)與雌褐點石斑魚(E. fuscoguttatus,俗稱老虎斑)雜交所產生的子代。

西卡毒素(又稱「雪卡毒素」)的結構,看起來像不像是很多雪花構成的呢?圖/Wikipedia

筆者曾請教臺大退休教授、藻類專家周宏農有關藻毒的問題,他說明曾有香港人食用來自吉里巴斯、加勒比海的十公斤以上野生龍膽石斑而中毒,毒源則來自會產生西卡毒素(ciguatoxins)的渦鞭毛藻(Gambierdiscus),且臺灣的遠洋漁船也曾發生過中毒事件。

不過他也補充,其實過去從未在養殖石斑魚發現西卡毒。由於日本人對石斑魚相對生疏、對石斑魚活魚的食用量更少,上述中毒事件也說明日本人的顧慮有所根據,更對比出過去臺灣鳯梨被中國禁止進口後積極開拓日本市場,但這次石斑魚卻不見喊出賣給日本的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比河豚毒素強 100 倍的西卡毒,究竟是什麼?

「西卡」(cigua)是指稱食用珊瑚礁魚類而中毒,而過往學者就曾指出,造成此種中毒的毒素稱為西卡毒素,是一種透過食物鏈由草食性魚種採食珊瑚礁藻類,草食性魚種又被較大的肉食性魚吞食而累積的毒素。換言之,毒素產生的源頭來自於珊瑚礁附近的多種底棲微藻,其中最主要的是一種名為崗比甲藻(Gambierdiscus toxicus)的雙鞭毛藻(dinoflagellate)。

別看它小小的,石斑魚賣不出去就是因為這個小東西。圖/Wikipedia

西卡毒素為脂溶性物質,毒性甚至比河豚毒素(tetrodotoxin)強 100 倍。全球平均每年發生西卡毒素中毒達五萬人之多,而過去的中毒事件多半侷限於加勒比海水域和北緯 35 度與南緯 35 度之間的太平洋海域。然而,隨著魚產品的貿易市場擴大,該毒素影響區域也擴大至印度洋沿岸、中國南海諸島,以及香港附近的海域。

若不小心食入西卡毒素,初期會有腹痛、噁心、下痢、嘔吐等症狀,其次會感到疲勞、無力,四肢及口喉刺痛與麻痺、運動失調,嚴重者可能因呼吸困難而致死。

然而我們目前對於西卡毒仍缺乏檢測標準,雖然美國公司 Oceanit 曾生產過商品化試劑西卡毒素檢測套組(Cigua-Check® test kit),但它的使用者多為釣客、消費者、研究單位,並沒有被食安官方單位列入經常性追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使有毒,大家還是吃得很開心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開始進行西化式行政管理制度、現代化教育政策、吸取科學化精神,但也保留自身的傳統文化。以吃河豚文化的傳承為例,日本早在西元前 4 世紀就開始烹調、食用極富魅力的河豚,雖然在 17 世紀前後國內戰事頻繁,許多士兵飽受河豚毒之害,使得幕府政權曾一度頒布法令、禁食河豚;然而受到 19 世紀末西化的影響,在當時的首相伊藤博文推動下,山口縣取消了河豚禁食令,進而全國也逐漸取消禁令。

而在河豚解禁的同時,他們也設立了相關配套措施:由政府運營一套河豚處理師的培訓系統,有法律規定各餐廳內需有具備資格的河豚處理師才能提供河豚料理,而這些領有官方認證執照的師傅會把河豚有毒的部位包括內臟、卵巢等,在不汙染到魚肉的狀態下移除,並以大量水洗去河豚肉上的血液。這些處理過的河豚肉,常切成很薄的刺身、排列精美,且限定每人的食用分量。

最受歡迎的河豚生魚片,需要有證照的師傅才能處理。大家是不是看得都想吃了呢?圖/Wikipedia

香港人、廣東人有歷史悠久的食用生猛海鮮的飲食文化背景,而臺灣人過往並沒有食用活石斑魚的習慣,但為了供應香港巿場需求,澎湖地區在 1972 年開始捕撈野生魚苗、蓄養石斑魚。1979 年澎湖水試所嘗試以賀爾蒙催熟、並成功孵化人工苗,接著在 1995~1997 年由澎湖水試所與屏東枋寮龍佃養殖場合作,確立了開發龍膽石斑魚苗及成魚的量產技術。到了 1990 年末期,全臺的養殖石斑魚年產量達 3000 公噸,時至今日更可達到每年 2 萬公噸上下。

將龍虎斑外銷日本固然值得努力,但是日本人對龍虎斑的接受度絕對遠低於鳯梨,這是因為後者早在 1920~1930 年的日治時代,日本企業家就曾來臺灣設廠生產鳳梨罐頭銷往日本,具有近百年歷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石斑魚則是嶄新產品,甚至就連在臺灣本土市場,石斑魚對一般消費者,尤其是家庭主婦而言也並不熟悉,總是認為那是餐廳、辦桌用的「場面魚」。有關單位部門若要推廣石斑魚,除了指導民眾「石斑魚家常菜」的烹調方式,似乎也可以講講石斑魚變色、變性(先雌後雄),以及臺灣漁人在石斑魚養殖、研發過程中努力而動人的故事。

  • 〈本文選自《科學月刊》2022 年 8 月號〉
  • 科學月刊/在一個資訊不值錢的時代中,試圖緊握那知識餘溫外,也不忘科學事實和自由價值至上的科普雜誌。
所有討論 1
科學月刊_96
248 篇文章 ・ 3173 位粉絲
非營利性質的《科學月刊》創刊於1970年,自創刊以來始終致力於科學普及工作;我們相信,提供一份正確而完整的科學知識,就是回饋給讀者最好的品質保證。

0

5
2

文字

分享

0
5
2
為何台灣石斑魚會驗出「孔雀石綠」和「結晶紫」?出口驗出禁藥的事件層出不窮,到底可用的水產動物用藥有哪些?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022/07/27 ・3685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2022 年 6 月 10 日,中國大陸以檢出禁用藥物隱性結晶紫為由,全面禁止臺灣石斑魚輸入,引起我國一陣軒然大波。後來陸方聲稱,因過去多次從臺灣石斑魚中驗出土黴素超標,還有檢出孔雀石綠和結晶紫等兩種禁藥,故禁止臺灣石斑魚銷陸。

而我方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以下簡稱農委會)漁業署回應,近年已加強正確用藥宣導,及未上市水產品產地監測措施,市場上石斑魚已鮮少檢出用藥不合格情事[1]。同時也公告 11 家石斑魚養殖場之禁藥抽驗結果,包括孔雀綠/還原型孔雀綠、結晶紫/還原型結晶紫等均未檢出[2]

你也喜歡吃石斑嗎?

台鐵便當特別推出期間限定的龍膽石斑魚便當,支持台灣漁民。

對此我國養殖業者表示,政府稽核抽查的對象多針對合法業者,但更多的是業者未納管、未被抽查。再者,漁貨在出口前,若數量不足,可能會有養殖業者併貨,向其他養殖業者買貨集貨,增加禁藥感染的風險。因此一出事就拖垮整個產業,使合法業者跟著倒楣[3, 4]

為何水產養殖業會如此需要用藥呢?上述提到那麼多種用藥,是否已經令你眼花撩亂?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用藥雖可防止養殖水產動物生病,但使用不當會造成藥物殘留

臺灣地處亞熱帶,「水產養殖業」為我國重要的經濟活動之一,國人食用養殖水產比例比遠洋水產多,主要的養殖物種有吳郭魚、石斑魚、鰻魚、虱目魚、 牡蠣、文蛤、蜆及白蝦等。

但由於地狹人稠,可利用的土地空間有限,故養殖水產業者多採取高密度養殖的經營方式,極易造成養殖動物緊迫及疾病發生,因此需使用動物用藥品以控制疾病。

然而,不當的使用藥物,不僅容易對養殖動物造成嚴重的傷害,更容易對環境造成長久的藥物殘留,危害人類健康,甚至直接影響各國的進口貿易。

如 2003 年進口英國的魚隻約有 3% 被驗出有孔雀綠殘留[5];2005 年屏東養殖石斑也被驗出孔雀綠,嚴重影響國內養殖業者及外銷市場。還有 2012 年來自中國湖南的進口大閘蟹、2015 年銷日的鰻魚,皆與孔雀綠的殘留有關[6]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相信「孔雀綠」大家已經在新聞上有所耳聞,只是不太清楚為何它會被禁用。

孔雀綠晶體。圖/ W. Oelen @Wikepedia CC BY 3.0
孔雀綠晶體,為亮綠色、帶金屬光澤的晶體。圖/wikipedia

早期大家愛用的孔雀綠,因風險太大被禁用

孔雀綠(malachite green),亦稱孔雀石綠,是一種人造的三苯甲烷類染料,呈綠色結晶固狀,顏色鮮豔,常用於紡織品及紙類的染色。

其具有絕佳的抗菌能力,在水產養殖生產過程中,廣泛使用於預防魚卵感染病菌或治療魚體的寄生蟲、真菌及原蟲等疾病,加上價格低廉、容易取得,故自 1930 年代就廣泛運用於水產養殖。

而孔雀綠可快速被魚體吸收,並代謝成穩定的代謝物還原型孔雀綠(leucomalachite green),為脂溶性化合物,可在環境中或魚體內殘留很久(半衰期長達 40 天),不易代謝及排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孔雀綠對魚類也有劇毒之影響,因在用藥的過程中,有時中毒濃度和治療濃度十分相近,導致魚類孔雀綠中毒。

動物實驗也證明,孔雀綠會傷害肝臟功能,導致貧血、甲狀腺與腫瘤、影響胎兒生長,具有致癌、致突變和致畸形等風險。

因此許多國家都已明令禁止在供給人食用的動物及水產品中使用該物質,而我國行政院衛生署(現衛生福利部)早就於 97 年訂定,水產品中孔雀綠/還原型孔雀綠為不得檢出[5]

左為孔雀綠之化學結構,右為還原型孔雀綠之化學結構,穩定的還原型孔雀綠是孔雀綠之代謝物。圖 / 參考資料 5

孔雀綠、結晶紫都被禁,那合法的水產養殖用藥有哪些?

除了上述的孔雀綠,這次被大陸檢出的禁藥「隱性結晶紫」,亦是屬於三苯甲烷類的染劑,具有殺菌或殺寄生蟲作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結晶紫(crystal violet)進入生物體內經轉化後,同樣也會被還原成脂溶性、無色的還原型結晶紫(leucocrystal violet),又稱隱性結晶紫。具有致癌性、基因突變、致畸胎性等風險,故很早也被法規列為不得檢出的禁藥[4]

Black lumps in a glass beakerPurple liquid in a test tube
左為結晶紫晶體,右為結晶紫水溶液。圖 / wikipedia

所以現在水產養殖業常見的合法用藥有哪些呢?

依農委員今年最新修正的《動物用藥品使用準則》[7] [註 1]中,第三條附件一「水產動物用藥品使用規範」,清楚明訂了水產動物用藥品之品目、 使用對象、用途、用法、用量、停藥期及使用上應注意事項等。

規範中指定之藥品品目計有 17 項,其對象水產動物計有吳郭魚等 50 種以上。且應依照獸醫師(佐)處方藥品販賣及使用管理辦法之相關規定,加強藥品之使用管理,防範其被濫用。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本文事件主角石斑魚來說,比較常見的合法用藥如安默西林(Amoxicillin)、脫氧羥四環黴素(Doxycycline)、紅黴素(Erythromycin)、氟滅菌(Flumequine)、歐索林酸(Oxolinic acid)與羥四環黴素(Oxytetracycline)等,依各養殖戶的用藥習慣而有所不同。

其中,羥四環黴素便是陸方聲稱過去多次從臺灣石斑魚中驗出超標的「土黴素」。

表為「水產動物用藥品使用規範」第十一項藥品「羥四環黴素」,明確規範羥四環黴素的使用對象、用途、用法、用量和停藥期等。圖 / 參考資料 7

水產動物用藥品是抗生素,過量使用最終仍危害人類健康

羥四環黴素,被稱為地靈黴素土黴素,是養殖業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抗生素之一,其具有廣效性、良好的體液和組織滲透性,以及低成本和低毒性風險,在中國、日本、美國及歐盟都將其列為允用藥之一。

在國內常用於治療親水性產氣單胞菌及弧菌等,雖能治療疾病,但若過量用藥,易引起魚類的緊迫以及不良的後果。如有研究證實,其可導致虹鱒 DNA 損傷、增加氧化壓力及脂質過氧化;也會引起大西洋鮭魚的肝臟損害[7]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適當的抗生素可以使魚生長的環境更好,但若是使用過量,很可能也會影響到食用的人。圖 / envato

所以要注意,水產動物用藥品主要為抗生素或合成抗菌劑。若過量使用,除了會引起魚類的不良的後果之外,藥品殘留於環境亦會對生態有所影響,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水生生物,甚至可能經由食物鏈而轉移至消費者,危害人類的健康。

故水產動物用藥品在使用上,應遵守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使用準則,如能適當使用,不但能治療水產動物疾病保持其健康,提高生產力、降低生產成本,更可促進水產事業的發展,對水產事業有很大貢獻。

註解:

1. 2005 年第一次公告,法源為《動物用藥品管理法》第三十二條,明訂「動物用藥品之使用對象、用途、用法、用量、停藥期及使用上應注意事項等,應遵守中央主管機關訂定之使用準則」。

參考資料

  1. 漁業署,2022。因應中國大陸片面暫停我國石斑魚輸入 農委會採取相關措施保障漁民權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2. 漁業署,2022。11場養殖場檢測報告出爐皆未檢出 具體落實內外銷措施 以維護漁民權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3. 彭宣雅、侯俐安,2022。石斑檢驗羅生門 採樣巧門太多。聯合新聞網。
  4. 張語屏,2022。石斑魚檢出禁藥遭中國祭出禁令!到底「孔雀石綠」是什麼?。食力 foodNEXT。
  5. 趙詩敏,2014。三種幾丁質類物質對水中孔雀綠去除之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基隆。
  6.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毒物及化學物質局,2017。孔雀綠是什麼?又為何會出現在水產品裡?。PanSci 泛科學。
  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2。動物用藥品使用準則 – 農業委員會主管法規查詢系統
  8. 莊昭緣,2019。飼料中添加葡聚多醣體及羥四環黴素對龍虎斑非特異性免疫反應及抵抗溶藻弧菌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基隆。
Evelyn 食品技師_96
23 篇文章 ・ 26 位粉絲
一名食品技師兼食品生技研發工程師,個性鬼靈精怪,對嗅覺與味覺特別敏銳,經訓練後居然成為專業品評員(專業吃貨)?!因為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傳達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給大家!商業合作請洽:10632015@email.ntou.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