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流浪犬帶來穿山甲的保育新威脅:犬隻攻擊之外,還會傳染犬小病毒?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1/13 ・194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59 ・八年級

  • 作者  李文達|國內少數通過我國病理專科考試認證 (病專字0035號)、也是非常少數以野生動物和特殊寵物病理為志向的病理專科獸醫師。
全身覆蓋一層鱗甲的穿山甲。source:由詹德川(台北市立動物園)拍攝,獲得同意後使用。

有鱗甲保護自己,卻無法逃過人類獵捕

穿山甲是全世界唯二有鱗甲覆蓋全身的哺乳類動物 (另一個是遠房親戚「犰狳」)。遇到危險時,穿山甲會蜷縮成一顆圓球,利用體表覆蓋的鱗甲來保護自己。然而,這個方法雖能躲避其他動物的追擊,卻始終無法逃過人類的捕獵。過去華人的傳統迷信,認為其鱗甲可製成中藥並具活血消炎等功效,所以穿山甲曾被大量獵殺。

根據國際野生物貿易調查委員會(Trade Record Analysis of Flora and Fauna in Commerce, TRAFFIC)的統計資料,過去 10 年粗估就有 100 萬隻穿山甲遭到獵殺;目前穿山甲的族群數量已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列為「極危」的等級。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更加積極地進行相關保育行動,未來穿山甲很可能就會在野外滅絕,只能在動物園或書本、影片中看到。

近 30 年因為野生動物保育法、執法單位和全民的努力,阻止了穿山甲盜獵,讓穿山甲族群數量穩定下來,創造了一個新的台灣奇蹟。

進入救傷中心的穿山甲,很多都有斷肢的情形。source:由賴巧姈(臺北市立動物園)拍攝,獲得同意後使用。

穿山甲面臨的威脅:流浪犬攻擊

然而,近年來受到流浪犬的攻擊而受傷、死亡的穿山甲越來越多,形成一項新的威脅。根據過去的紀錄,不少穿山甲在送醫急救時,都有斷肢和斷尾的情形。這顯示出,穿山甲的鱗片雖能夠保護身體,卻不能夠抵禦流浪犬的利齒啃食其四肢和尾巴。這些受到攻擊的穿山甲就算熬過斷肢、斷尾之痛,之後也可能因為傷口感染而死亡。斷肢、傷口都是非常明顯的證據,證明流浪犬會攻擊穿山甲,也顯示出流浪犬和穿山甲的棲息地是重疊的。也就是說,流浪犬和穿山甲彼此會在同一個區域活動、玩樂、吃飯和大小便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來自犬隻的傳染病,會感染穿山甲嗎?

這也讓我們非常好奇,是否有傳染病會在流浪犬和穿山甲之間傳播?

在 2019 年時,由台北市立動物園、行政院農委會淡水家畜衛生試驗所和美國加州魚頭實驗室所組成的研究團隊,發現全球第一個「穿山甲因感染犬小病毒而死亡」的案例,證實部分犬隻傳染病確實可以感染穿山甲。

犬小病毒會對犬隻造成著名的犬小病毒腸炎,這對尚未施打疫苗的幼犬尤其嚴重,受到感染後往往都會喪命。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下,以負染色法觀察犬小病毒,其病毒顆粒大小約 18 nm。source:由吳介豪(行政院農委會淡水家畜衛生試驗所)拍攝,獲得同意後使用。

雖然穿山甲的犬小病毒很可能由流浪犬傳染而來,看起來像是穿山甲被流浪犬所害。但在過去,犬小病毒曾有突變進化而使原本有效的疫苗無效化的案例。這讓我們不免開始擔心犬小病毒會在穿山甲族群中再進化,變成對犬隻有更強致病力的超級犬小病毒。具體而言,可能會有兩種情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 超級犬小病毒經由穿山甲傳染給其他野生食肉目動物 (如石虎)、流浪犬,甚至是家中飼養的狗狗,造成相當嚴重的疫情。
  2. 目前商品化的犬隻傳染病疫苗 (如八合一、十合一)無法有效預防穿山甲帶來的超級犬小病毒。

目前為止,超級犬小病毒仍處於推論階段,還需要更多的研究資料進行分析、評估。我們的研究團隊將持續收集相關樣本,期望可以更加了解穿山甲感染犬小病毒甚至突變進化的狀況。這些資訊能有利於我們評估疾病爆發的風險和可能性,並提前制定犬小病毒的控制/預防策略。

本篇所提及之穿山甲案例已發表於國際獸醫學頂級期刊《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上,若有任何疑問或諮詢合作,都可連絡通訊作者李文達博士(E-mail: heerolee1104@gmail.com

相關研究團隊包含:

  • 台北市立動物園及主要參與人員陳亭余醫師、吳立信醫師、王馨翎助理研究員、曹先紹副研究員、金仕謙園長

  • 淡水家畜衛生試驗所及主要參與人員李敏旭研究員、涂央昌助理研究員、吳介豪助理研究員

  • 美國加州魚頭實驗室 (Fishhead Labs, LLC)及主要參與人員李文達博士後研究員/病理專科獸醫師

參考資料

  1. Wang S-L, Tu Y-C, Lee M-S, et al. Fatal Canine Parvovirus-2 (CPV-2) Infection in a Rescued Free-ranging Taiwanese Pangolin (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 Transbound Emerg Dis. https://doi.org/10.1111/tbed.13469 [Epub ahead of print]
  • 本文作者李文達在 2011 年開始協助中華鯨豚協會進行擱淺鯨豚的救援和疾病調查。近幾年除了鯨豚汙染物 (奈米銀)的研究成果之外,也有不少野生動物和特殊寵物的病理相關發表。目前在美國加州魚頭實驗室的病理診斷部門擔任博士後研究和病理獸醫師。
    主要的研究興趣是環境病理學,這門學科是以病理學來探索野生動物的疾病,從而了解環境中所存在的傳染病和汙染物,並進一步評估有哪些傳染病和汙染物會威脅我們重視的對象,不管是人類或寵物等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

0

1
0

文字

分享

0
1
0
從認證到實踐:以智慧綠建築三大標章邁向淨零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11/15 ・4487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文由 建研所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你走進一棟建築,是否能感受到它對環境的友善?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但現今建築不只提供我們居住和工作的空間,更是肩負著重要的永續節能責任。

綠建築標準的誕生,正是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與資源匱乏問題,確保建築設計能夠減少資源浪費、降低污染,同時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然而,要成為綠建築並非易事,每一棟建築都需要通過層層關卡,才能獲得標章認證。

為推動環保永續的建築環境,政府自 1999 年起便陸續著手推動「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以及「綠建材標章」的相關政策。這些標章的設立,旨在透過標準化的建築評估系統,鼓勵建築設計融入生態友善、能源高效及健康安全的原則。並且政府在政策推動時,為鼓勵業界在規劃設計階段即導入綠建築手法,自 2003 年特別辦理優良綠建築作品評選活動。截至 2024 年為止,已有 130 件優良綠建築、31 件優良智慧建築得獎作品,涵蓋學校、醫療機構、公共住宅等各類型建築,不僅提升建築物的整體性能,也彰顯了政府對綠色、智慧建築的重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這麼多,你可能還不明白建築要變「綠」、變「聰明」的過程,要經歷哪些標準與挑戰?

綠建築標章智慧建築標章綠建材標章
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一招:依循 EEWH 標準,打造綠建築典範

環境友善和高效率運用資源,是綠建築(green building)的核心理念,但這樣的概念不僅限於外觀或用材這麼簡單,而是涵蓋建築物的整個生命週期,也就是包括規劃、設計、施工、營運和維護階段在內,都要貼合綠建築的價值。

關於綠建築的標準,讓我們先回到 1990 年,當時英國建築研究機構(BRE)首次發布有關「建築研究發展環境評估工具(Building Research Establishmen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築永續評估方法。美國則在綠建築委員會成立後,於 1998 年推出「能源與環境設計領導認證」(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這套評估系統,加速推動了全球綠建築行動。

臺灣在綠建築的制訂上不落人後。由於臺灣地處亞熱帶,氣溫高,濕度也高,得要有一套我們自己的評分規則——臺灣綠建築評估系統「EEWH」應運而生,四個英文字母分別為 Ecology(生態)、Energy saving(節能)、Waste reduction(減廢)以及 Health(健康),分成「合格、銅、銀、黃金和鑽石」共五個等級,設有九大評估指標。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就以「台江國家公園」為例,看它如何躍過一道道指標,成為「鑽石級」綠建築的國家公園!

位於臺南市四草大橋旁的「台江國家公園」是臺灣第8座國家公園,也是臺灣唯一的濕地型的國家公園。同時,還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其外觀採白色系列,從高空俯瞰,就像在一座小島上座落了許多白色建築群的聚落;從地面看則有臺南鹽山的意象。

因其地形與地理位置的特殊,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則成了台江國家公園的首要考量。園區利用既有的魚塭結構,設計自然護岸,保留基地既有的雜木林和灌木草原,並種植原生與誘鳥誘蟲等多樣性植物,採用複層雜生混種綠化。以石籠作為擋土護坡與卵石回填增加了多孔隙,不僅強化了環境的保護力,也提供多樣的生物棲息環境,使這裡成為動植物共生的美好棲地。

台江國家公園是南部行政機關第一座鑽石級的綠建築。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第二招:想成綠建築,必用綠建材

要成為一幢優秀好棒棒的綠建築,使用在原料取得、產品製造、應用過程和使用後的再生利用循環中,對地球環境負荷最小、對人類身體健康無害的「綠建材」非常重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種建材最早是在 1988 年國際材料科學研究會上被提出,一路到今日,國際間對此一概念的共識主要包括再使用(reuse)、再循環(recycle)、廢棄物減量(reduce)和低污染(low emission materials)等特性,從而減少化學合成材料產生的生態負荷和能源消耗。同時,使用自然材料與低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建材,亦可避免對人體產生危害。

在綠建築標章後,內政部建築研究所也於 2004 年 7 月正式推行綠建材標章制度,以建材生命週期為主軸,提出「健康、生態、高性能、再生」四大方向。舉例來說,為確保室內環境品質,建材必須符合低逸散、低污染、低臭氣等條件;為了防溫室效應的影響,須使用本土材料以節省資源和能源;使用高性能與再生建材,不僅要經久耐用、具高度隔熱和防音等特性,也強調材料本身的再利用性。


在台江國家公園內,綠建材的應用是其獲得 EEWH 認證的重要部分。其不僅在設計結構上體現了生態理念,更在材料選擇上延續了對環境的關懷。園區步道以當地的蚵殼磚鋪設,並利用蚵殼作為建築格柵的填充材料,為鳥類和小生物營造棲息空間,讓「蚵殼磚」不再只是建材,而是與自然共生的橋樑。園區的內部裝修選用礦纖維天花板、矽酸鈣板、企口鋁板等符合綠建材標準的系統天花。牆面則粉刷乳膠漆,整體綠建材使用率為 52.8%。

被建築實體圍塑出的中庭廣場,牆面設計有蚵殼格柵。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日常節能方面,台江國家公園也做了相當細緻的設計。例如,引入樓板下的水面蒸散低溫外氣,屋頂下設置通風空氣層,高處設置排風窗讓熱空氣迅速排出,廊道還配備自動控制的微噴霧系統來降溫。屋頂採用蚵殼與漂流木創造生態棲地,創造空氣層及通風窗引入水面低溫外企,如此一來就能改善事內外氣溫及熱空氣的通風對流,不僅提升了隔熱效果,減少空調需求,讓建築如同「與海共舞」,在減廢與健康方面皆表現優異,展示出綠建築在地化的無限可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島式建築群分割後所形成的巷道與水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在綠建材的部分,另外補充獲選為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新建工程,其採用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較低的建材,比方提高高爐水泥(具高強度、耐久、緻密等特性,重點是發熱量低)的量,並使用能提高混凝土晚期抗壓性、降低混凝土成本與建物碳足跡的「爐石粉」,還用再生透水磚做人行道鋪面。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023 年優良綠建築的臺南市立九份子國民中小學。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同樣入選 2023 年綠建築的還有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首先,他們捨棄金屬建材,讓高爐水泥使用率達 100%。別具心意的是,他們也將施工開挖的土方做回填,將有高地差的荒地恢復成平坦綠地,本來還有點「工業風」的房舍告別荒蕪,無痛轉綠。

雲林豐泰文教基金會的綠園區。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等等,這樣看來建築夠不夠綠的命運,似乎在建材選擇跟設計環節就決定了,是這樣嗎?當然不是,建築是活的,需要持續管理–有智慧的管理。

第三招:智慧管理與科技應用

我們對生態的友善性與資源運用的效率,除了從建築設計與建材的使用等角度介入,也須適度融入「智慧建築」(intelligent buildings)的概念,即運用資通訊科技來提升建築物效能、舒適度與安全性,使空間更人性化。像是透過建築物佈建感測器,用於蒐集環境資料和使用行為,並作為空調、照明等設備、設施運轉操作之重要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推動建築與資通訊產業的整合,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於 2004 年建立了「智慧建築標章」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判斷建築物是否善用資通訊感知技術的標準。評估指標經多次修訂,目前是以「基礎設施、維運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智慧創新」等六大項指標作為評估基準。
以節能管理指標為例,為了掌握建築物生命週期中的能耗,需透過系統設備和技術的主動控制來達成低耗與節能的目標,評估重點包含設備效率、節能技術和能源管理三大面向。在健康舒適方面,則在空間整體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空氣品質、水資源等物理環境,以及健康管理系統和便利服務上進行評估。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充分展現智慧建築應用綜合佈線、資訊通信、系統整合、設施管理、安全防災、節能管理、健康舒適及智慧創新 8 大指標先進技術,來達成兼顧環保和永續發展的理念,也是利用建築資訊模型(BIM)技術打造的指標性建築,受到國際矚目。

樹林藝文綜合大樓。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111年優良智慧建築專輯」(新北市政府提供)

在興建階段,為了保留基地內 4 棵原有老樹,團隊透過測量儀器對老樹外觀進行精細掃描,並將大小等比例匯入 BIM 模型中,讓建築師能清晰掌握樹木與建築物之間的距離,確保施工過程不影響樹木健康。此外,在大樓啟用後,BIM 技術被運用於「電子維護管理系統」,透過 3D 建築資訊模型,提供大樓內設備位置及履歷資料的即時讀取。系統可進行設備的監測和維護,包括保養計畫、異常修繕及耗材管理,讓整棟大樓的全生命週期狀況都能得到妥善管理。

智慧建築導入 BIM 技術的應用,從建造設計擴展至施工和日常管理,使建築生命周期的管理更加智慧化。以 FM 系統 ( Facility Management,簡稱 FM ) 為例,該系統可在雲端進行遠端控制,根據會議室的使用時段靈活調節空調風門,會議期間開啟通往會議室的風門以加強換氣,而非使用時段則可根據二氧化碳濃度調整外氣空調箱的運轉頻率,保持低頻運作,實現節能效果。透過智慧管理提升了節能效益、建築物的維護效率和公共安全管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總結

綠建築、綠建材與智慧建築這三大標章共同構建了邁向淨零碳排、居住健康和環境永續的基礎。綠建築標章強調設計與施工的生態友善與節能表現,從源頭減少碳足跡;綠建材標章則確保建材從生產到廢棄的全生命週期中對環境影響最小,並保障居民的健康;智慧建築標章運用科技應用,實現能源的高效管理和室內環境的精準調控,增強了居住的舒適性與安全性。這些標章的綜合應用,讓建築不僅是滿足基本居住需求,更成為實現淨零、促進健康和支持永續的具體實踐。

建築物於魚塭之上,採高腳屋的構造形式,尊重自然地貌。圖/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11 篇文章 ・ 312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至今傳染SARS-CoV-2威脅都來自人類,動物只需稍微注意
寒波_96
・2020/03/11 ・2323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69 ・九年級

「自己會感染」和「會傳染給別人」是不同的。動物有機會感染這件事,大家必須提高警覺,但是千萬不要棄養寵物、殺害動物,這方面恐懼比病毒的傷殺力更大。與其擔心動物,人類絕對是更需要小心的傳染源。

怕.jpg。圖/Junk DNA

去年底開始源自武漢的傳染病 COVID-19 已經感染超過 9 萬人,蔓延到世界許多地方,病毒被命名為 SARS-CoV-2,意思是類似 SARS 的第二種冠狀病毒,本文之後稱之為「 SARS二世」。這種病毒來自某種未知的動物,能感染人類以外,也有人擔心貓、狗等寵物,以及其他動物是否會被感染

  • 在討論是否會感染以前,有一點概念非常重要:「自己會感染」和「會傳染給別人」是不同的。一種動物即使會被感染,也不一定會再傳染給其他動物。
  • 另一點重要的概念是:感染後不一定有症狀。與人類的狀況一樣,這又有兩種可能:第一,一直都沒有出現症狀;第二,確診的當下沒有,但是一段時間後產生症狀。

假如一種動物會感染,卻不會有症狀,那麼這種病原體對動物本身多半沒什麼影響。但是此一動物有機會成為所謂的保毒宿主(reservoir),也就是本身帶有病原,又有機會傳染給其他動物,像是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大部分鼬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人類而言, SARS二世是一種非常新的病毒,它從何而來、會感染哪些動物、被感染的動物是否會繼續傳染等等問題,至今所知相當有限。根據已知情報,目前仍不需要特別擔心這方面的問題。

要如何了解一種動物會不會感染病毒?最直接的證據是觀察到動物感染病毒,或是以活體測試。然而即使是比較常見的實驗動物,例如狗,要進行活體實驗也不容易(例如台灣儘管前幾年出現嚴重的狂犬病疫情,仍一直沒有以米格魯進行感染實驗),因此這部分的發現往往來自實際案例。

病毒入侵動物以後,必須進入細胞,所以用各種動物的細胞進行體外測試,也能了解病毒的感染能力。不過體外細胞實驗可以感染,未必等於活體也會感染。

更簡單,參考價值也更低的研究方法是紙上談兵,只要有病原體與動物的遺傳資訊,就能模擬病原與細胞受器的親和性,預測感染能力。此一方法非常普遍,但是結果僅供參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哪些動物會感染 SARS二世,目前研究不多。已經知道感染人類細胞的關鍵,在於病毒的「 S蛋白質」和細胞「 ACE2受器」之間的親和性。一項研究根據不同動物的遺傳序列預測,紅毛猩猩、猴子、鼬獾、豬、貓的細胞受器和病毒的親和性不錯,果子貍不太好,小鼠、大鼠都很差。

藉由模擬親和性,推測動物感染病毒的可能性,圖為果子狸的模擬狀況。圖/ASM

另一項研究以 HeLa 細胞表現不同動物的受器,體外測試病毒的感染能力。結果中華菊頭蝠、果子貍、豬都能感染,小鼠不會。

由已知研究推論,SARS二世很可能可以感染蝙蝠和豬,果子貍也有機會,這些動物應該比較需要注意;而嚙齒目的小鼠與大鼠肯定不會。順帶一提,小鼠與大鼠也不會感染 SARS,導致這兩種常見的實驗動物無法用於研究冠狀病毒,相當可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腦程式預測,紅毛猩猩、猴子、鼬獾、貓這些動物的細胞與病毒的親和性不錯,似乎有可能感染,不過這只是紙上談兵。貓是一般人比較有機會接觸的動物,飼主們應該提高警覺,但是至今仍沒有更可靠的證據支持貓會感染,不需要過度緊張。

實際觀察方面,會感染穿山甲的冠狀病毒,儘管整體遺傳上和 SARS二世的差異較大,關鍵的 S蛋白質卻非常相似。然而,穿山甲瀕臨滅絕,相當稀有,一般人接觸的機率很低,應該不需要擔心。

比起動物,人才是真正需要小心的傳染源(圖片為示意,非當事狗)。圖/wikipedia

至今討論最多的是狗。香港有一個案例,飼主感染後遭到隔離,狗在隔離的隔天與後天共 3 次測試中,都在口腔與鼻子的樣本偵測到病毒。若是以人類的標準,這隻狗 100% 算是確診,可是狗不是人。我個人看法是,其他的狗不知道,但是這隻狗應該有感染病毒。不過即使這隻狗遭到感染,至今沒有出現症狀,病毒數量也不多,或許類似人類的無症狀感染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複習一次,「自己會感染」和「會傳染給別人」是不同的。SARS二世與各種動物的關係,目前資訊嚴重不足,完全不足以做出可靠的推論。

對於動物有機會感染這件事,大家必須提高警覺,但是千萬不要棄養寵物、殺害動物。在這方面,恐懼比病毒的傷殺力更大。而且與其擔心動物,人類絕對是更需要小心的傳染源。

本文轉載自新公民議會〈動物雖會感染,人類仍是最可怕傳染源〉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COVID-19 virus in a dog?
  2. A pneumonia outbreak associated with a new coronavirus of probable bat origin
  3. Receptor recognition by novel coronavirus from Wuhan: An analysis based on decade-long structural studies of SARS. 
  4. COVID-19 virus in a dog: Update
  5. 香港首例寵物犬確診武漢肺炎 飼主為感染女富商

亦刊載於作者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匠》暨其 facebook 同名專頁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寒波_96
193 篇文章 ・ 1082 位粉絲
生命科學碩士、文學與電影愛好者、戳樂黨員,主要興趣為演化,希望把好東西介紹給大家。部落格《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同名粉絲團《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

0

0
1

文字

分享

0
0
1
國家公園與流浪貓狗(上):區分野小孩與毛小孩,是保育的開端
活躍星系核_96
・2020/02/28 ・2823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 文/盂燕汝

你知道什麼動物是野小孩、什麼動物是毛小孩嗎?牠們之間究竟有什麼區別,為什麼不能生活在一起呢?國家公園以保護野小孩為優先,算不算差別待遇?繼續看下去,你就會發現到處遊蕩的毛小孩造成的問題可沒這麼簡單!

台灣目前共設立九座國家公園和一座國家自然公園,國家公園成立的宗旨是保留生態環境或特殊的地質與人文景觀。國家公園雖然兼具休閒遊憩的功能,但是在實務上的經營管理中,野生動物的福祉仍然必須是最優先的考量,否則就和一般的休閒渡假區並無差異。但是,許多國家公園目前仍面臨難以克服的經營管理問題,其中犬貓的管理議題更是吵得沸沸揚揚。

在台灣生活的我們,不時能見到各種毛茸茸的身影在大街小巷穿梭,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或墾丁國家公園裡也都經常見到牠們的身影。

這些犬貓們,有著各式各樣的面貌:有些動作一瘸一拐、看起來瘦骨嶙峋;有些則精神飽滿、人見人愛;有些可能戴著項圈卻渾身跳蚤、臭氣沖天;有些可能揪眾成群占地為王,比地方的頭痛人物還難纏。

這些沒有牽繩、在外自由活動的流浪貓狗,就是所謂的自由犬貓遊蕩犬貓。牠們有些可能是有主人的,但因為飼主的疏忽或故意,牠們並不如大家印象中的毛小孩一樣,在家中受到良好的保護與照顧,要是牠們闖禍了、出事了,也很難找到飼主來承擔相關責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成群活動的遊蕩犬隻。圖/台大空間生態實驗室提供

毛小孩 vs 野小孩

由於犬貓與人類社會共存已超過千年,如此漫長的歷史常讓人們誤以為犬貓本來就屬於台灣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如同台灣黑熊、石虎、山羌等野生動物一般。然而,回溯物種的發展歷史就會發現,犬貓與其他野生動物其實分屬不同類別:台灣黑熊、石虎、山羌等動物是在台灣島上自然演化出的原生物種,是生活於野外的野生動物,也就是所謂的野小孩;犬貓則是人類從其他地區引進台灣的外來種,也就是我們的毛小孩。

犬貓起源自距離台灣非常遙遠的地區:家犬馴化自廣布於北美與歐亞大陸的灰狼(Canis lupus),家貓則是由分布於歐洲、亞洲西部與非洲的斑貓(Felis silvestris)馴化而來。牠們被先民攜帶到台灣島上,由人類社會中逸出後在荒郊野外開枝散葉。

這些並非靠自己力量渡海來台的物種,稱為「外來種」。其他為台灣人熟知的外來種,像是斑腿樹蛙、吳郭魚、福壽螺、非洲大蝸牛等,也是經由人為引入,最後逸出到自然環境中,這些物種也面臨著和犬貓相似的處境。但不同的是,犬貓在人類社會中主要做為陪伴或守衛、工作用途,相較於其他家禽、家畜或其他外來種,毛茸茸又可愛無比的犬貓在人類社會扮演著重要的「同伴動物」角色。

身為馴化動物的犬貓相當適應人為環境,也只有在人為環境中,牠們才能享有健康正常的生活。相反的,台灣黑熊、石虎、山羌等野生動物完全不適合一般的圈養環境,牠們需要極大範圍的活動空間、豐富的食物來源,或甚至需要大量社交行為,才能發展成健康正常的個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野小孩需要野外的天然環境,圖為野生幼年山羌。攝/曾威捷

因此,野生動物就應該讓牠們在野外自由生存,而毛小孩就該在人類的保護底下健康快樂的過活,毛小孩與野小孩之間的區隔,是不能被模糊的。

流浪貓狗安樂歸零,但問題難歸零

2017 年開始,台灣首次邁入零安樂的實施階段,收容所中的毛小孩不再需要面對 12 天無人收養就必須安樂死的處境。對愛惜生命的我們來說,無疑是台灣重視動保的一大躍進。

可惜的是,遊蕩犬貓的許多問題並沒有隨零安樂一併歸零。

無家可歸的毛小孩為了填飽肚子,四處尋找食物來源。在都市中不外乎是翻找垃圾、廚餘等;但在荒郊野外,就會發揮掠食者的天性,獵捕其他動物為食,對野生動物造成威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應避免野生動物與寵物間衝突發生。圖/作者

遊蕩犬貓不可忽視的威脅

在國家公園內,遊蕩犬貓確實對野生動物造成影響。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中,曾有三筆麝香貓疑似被野犬咬死的紀錄,竹雞與赤腹松鼠也皆有被攻擊的案例;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也有山羌受野犬攻擊致死的紀錄。野貓也會獵捕小型脊椎動物,曾有鳥類相關致死紀錄,而筆者也曾親眼在陽明山國家公園目睹野貓掠食澤蛙的過程。

除了野生動物,受遊蕩狗群騷擾傷害的人類也屢見不鮮。像是被攻擊到跌坐在地且全身是血的無助阿嬤,被追咬到摔車重傷的高中少年,被追逐而過度驚嚇並離世的國小女童等等,都是新聞報導上出現過的案例。

 

以下有實例畫面喔

 

野犬疑似攻擊花嘴鴨。攝/白欽源

 

野犬獵食保育類野生動物山羌。攝/曾威捷

另一方面,犬貓難免會產生排泄物,倘若無人管理而影響到社區的環境衛生,也會成為街坊鄰居的困擾。若是在野外,犬貓排泄物還可能傳染疾病給野生動物。目前已有研究證實,石虎會感染犬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並在感染後增加被車輛撞擊致死的機率,而犬小病毒的傳染源正是家犬的糞便。曾經造成非洲塞倫蓋蒂國家公園獅子族群量減少三分之一的嚴重疾病——犬瘟熱(Canine distemper virus),也在台灣犬科野生動物中流行著,這也是令人憂心的危機。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電子顯微鏡下的犬小病毒。圖/PhD Dre at English Wikipedia

遊蕩犬貓所帶來的問題龐雜,在愛護毛小孩的同時,我們不能忽略野生動物受到的威脅。想要減少野小孩與毛小孩的衝突,首先必須分清楚兩者之間的差異,才能進一步拆解問題。繼續看下篇〈國家公園與流浪貓狗(下):為野小孩留下不被毛小孩打擾的空間〉。

參考資料

本文亦刊登於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

  • 責任編輯/竹蜻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活躍星系核_96
778 篇文章 ・ 127 位粉絲
活躍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 AGN)是一類中央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河外星系。這些星系比普通星系活躍,在從無線電波到伽瑪射線的全波段裡都發出很強的電磁輻射。 本帳號發表來自各方的投稿。附有資料出處的科學好文,都歡迎你來投稿喔。 Email: contact@pansci.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