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曾經思考過這些問題嗎:
- 我是誰?
- 我在做什麼?
- 現在在哪裡?
這不是在開玩笑。如果你曾經面臨這樣的自我懷疑,那表示你可能在人生的經歷當中,經歷了自我認同的危機(self identity crisis)1。其中一種可能是,你的內在可能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或是情緒,讓你嚇了一跳──
- 你發現你已經不能夠用「以前你所認識的自己」來定義現在的你了;
- 還有一種可能是,過去你所點的那些技能,不再足夠讓你去面對當前的困境,所以你必須成為一個新的自己,把自己打造成2.0,才能夠度過危機;
- 還有還有一種可能是,其實你沒遇到什麼問題,每天都過著一成不變、沒有好也沒有不好的日子,可是你總覺得有某一部分的自己的壓抑了,悶悶的、很不自由,所以你的心靈想要出走。
於是,你懷抱著恐懼、忐忑、和不安開啟了你的旅程。
《冰雪奇緣2》就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以下巨雷,建議看完影片之後再服用,或者是先儲存之後再來看)
一張圖解析劇情架構
整個劇情基本上遵循著 Joseph Campbell《英雄之旅》的脈絡2:
艾莎受到某一種召喚,一開始她有點猶豫要不要接受這個召喚,但後來她不小心開啟了某一個力量,讓她原本安穩的生活起了動盪(王城地震),接著小精靈長老佩比爺爺來找她提出警告,於是她不得不離開原本熟悉的穩定的世界,踏上尋找自己身世之謎的旅程(你看吧,幾乎所有的冒險者都是被動地踏上旅程)。
延伸閱讀《天氣之子》心理學解析:你願意拿什麼,來換取心中的雨停?)
在這個過程當中,她歷經朋友陪伴、孤獨寂寞、自我懷疑、過往的創傷、駕馭內在躁動不安的黑暗、死亡與重生。而故事的結束也像以往大多的英雄故事一樣有一個聖婚3(只不過結婚的是安娜和阿克XD),然後回到了原先祥和的世界。
主線任務:征服四靈的象徵與隱喻
上面的劇情當中,主線任務就是征服四靈:風、火、水、地(依劇情序),對我來說,這裡每一個靈都有祂的象徵跟隱喻4,分別列表如下:
四靈 | 象徵物 | 駕馭者 | 馴服方式 | 隱喻 |
風 | 楓葉(蓋兒) | 雪寶 | 跟祂跟玩在一起,幫祂命名 | 變幻莫測、季節、自由、不可捉摸 |
火 | 蜥蜴 | 艾莎 | 直接來硬的,正面對決。不過後來,是以冰讓火冷靜下來。 | 憤怒、擴散、可是在這個的背後是嬌小與可愛。 |
水 | 馬 | 艾莎 | 沒辦法來硬的,只能夠幫祂上韁繩。 | 記憶、孕育、一切的初始、失控、情緒 |
地 | 巨人 | 安娜 | 在安娜在覺醒之前,只能夠小心翼翼地通過睡著的巨人巢穴;在覺醒之後她勇敢地引誘巨人破壞掉水壩,也象徵破壞「感性的原始部落」和「理性的王國」之間的隔閡。 | 順應自然、一切的基礎、強大、力量、令人生畏 |
其實這是一個很常見的「副本」,如果你玩過角色扮演遊戲就會發現,許多遊戲主角一路上都是在征服或是打倒、取得這四種元素的力量(這對動漫小說遊戲的作者來說是一個很方便的設定,什麼都不用想只要每個章節取得一個元素之類的,還可以賺稿費XD)。至於為什麼是這四個元素,我的想法是這源自於古代煉金術士的設定5, 6,他們相信這些是構築世界的重要元素。
當然,現在科學已經不流行這套了(不然道爾頓等人以及元素周期表君情何以堪XD),煉金術更是一個天方夜譚,可是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煉金術真正煉的並不是物理上面的黃金,而是煉自己內心的那個「金」(在中國文化裡面叫做「內丹」),而透過馴服的四個元素的過程,其實也是和內在不同部分的自己和解的過程。
而且,這部片很厲害的地方是,所有的角色透過劇情的推進,都和內在某一個重要的議題和解了!
一張表搞懂四個角色的生命議題
由於要逐一說明每個角色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我乾脆整理了一張表,把所有角色的重要議題都放進來了,廢話不多說大家就直接看表吧XD。
角色 | 生命議題 | 走出議題的方法 |
艾莎 | 自我追尋 / 母親議題 故事的最後艾莎 在世界的終端,北風與海洋交界的地方,找到一切的答案之前,有看到媽媽的影子。艾莎和母親的關係那裡是一個哭點,我離開戲院的時候,旁邊的幾個男生說他們在那裡哭了。 |
整篇文章都已經在談自我追尋了,所以前者我就不再贅述;而母親議題的部分7, 8,則是很多人在自我追尋(個體化,individuality)9的過程當中終究必須觸及的部分。就像故事當中的艾莎,必須感受到罪惡、愧疚、理解母親、懷念母親⋯⋯最終才能夠連結內在的四個元素,整合不同部分的自己。 |
安娜 | 放手,把目光放回自己身上 安娜從第一集開始就一直在追隨著姐姐的腳步,而忽略了自己的位置。艾莎把她推開看似殘忍,但也象徵著:妹妹,我的路我必須自己走,而你也要走自己的路(堅毅)。 |
當然一開始安娜是憤怒的,所以她乘著用冰做的舟(船經常象徵追尋自我的承載物,container),到了最後甚至失去了同伴雪寶,她才為自己踏出第一步。換言之,在先前她過得都是姐姐的人生,放手之後,她終於可以過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國度裡面的女王。 |
雪寶 | 恐懼改變 整個故事當中,雪寶一直詢問「有東西是生命當中不變的?」這個哲學議題,希望周遭的人事物一切都不會變。 |
1. 在駕馭蓋兒的時候,其實也是接受了不確定、一切都會改變、沒有固定形狀的這件事情。 2. 和安娜的分離與死亡,體會到真正不變的是愛。 |
阿克 | 自我中心 前面幾次的求婚,他總是在想著自己要怎麼樣打扮怎麼樣表達,才能夠讓安娜答應。所以總是在不當的時機,說出嘴拙的話。 |
設身處地:阿克從頭到尾總共求婚了到第四次才成功,並不是因為第四次有冒險的加持,而是在第三次到第四次中間他從岩石巨人的腳下救出安娜時,他問了一句:「what do you need?」他終於能夠思考安娜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只是一昧的想要表現而已。 |
看起來在這張表當中,大家在追尋的是四個完全不同的生命命題,實際上,所有的角色都在面臨一個同樣的問題:我到底是要維持目前的行為、生活方式與人際關係,還是要做出一些不同的調整和改變?
兩種動力:自我驗證與自我提升
還記得艾莎一開始的掙扎嗎?其實,她的掙扎也是每個人的掙扎——是要離開舒適圈,探索更多可能的自己(possible self),還是要繼續待在舒適圈裡,過著沒有好也沒有不好的日子?這就是內在自我兩種動機(motivation)的矛盾。在有關於自我的研究當中(self and psychology)有兩股重大力量,分別是自我驗證(self verification)10與自我增強 / 自我提昇 (self improvement / self enhancement)11,這兩個是非常重要的動機,列表如下:
自我的動機 | 定義 | 目的 | 過度時的缺點 |
自我驗證 | 人們希望根據自己對自己的信念和感覺,來被他人認識和理解。比方說,你覺得自己是個幽默的人,你也希望別人這樣覺得,甚至會從生活中有意無意去收集「我是個幽默的人」的訊息來驗證自己「果然是如此」。 | 自我穩固和自我一致性(self consistency)。穩定是很重要的,畢竟如果每天你對自己的認識都不一樣,你應該會感到惶惶不安。 | 有一些研究顯示,低自尊的人會傾向維持自我概念的一致性,而抗拒挑戰和改變12。對他們來說,「穩定得覺得自己很糟糕」至少比較可控制,相反地面對「那個可能的變好」,他們反而會有很多的擔憂。 |
自我增強與自我提昇 | 自我增強指的是在威脅,失敗或自尊心受到打擊的情況下,我們會提昇對自我的評價。自我提昇是指,我們會想要透過有計劃的練習與活動,讓自己變得更好。 | 自我增強在你失意時可以保護你的自尊不受威脅,而自我成長。這個也同等重要,如果你的個性一直以來都不會改變,那麼你大概會重複一樣的錯誤、也不會有什麼進步。 | 如果你過度自我要求,又自己太高的標準,每天都想要變成「更好的人」,那麼這樣巨大的壓力很容易讓你變成「適應不良的完美主義者」13,你可能從這種自我要求當中獲得一些好處,但也過得非常辛苦。 |
這兩個力量在我們的內心裡面互相拉扯,所以有些時候我們會想要改變和突破,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則是習慣待在舒適圈裡面——直到你無法忍受的痛苦出現。
為什麼人會習慣待在舒適圈裡面呢?為什麼我們會習慣壓抑情緒而倡導理性14, 15?為什麼你明明知道現在的日子過得不好,卻沒有勇氣改變呢?說穿了,所有的膽小都是來自於恐懼(Fear),我們太害怕未知、被情緒淹沒、不可控的事情,所以我們在自己的心裡構築了一個水壩,停止對自己的自卑和憐憫(Self compassion)16,忽視自己其實想要的是自由、欺騙自己很滿意現在生活。可是當你閉上眼睛不去看那些內在「第五靈」的呼喚(這裡並不是在講能量等偽科學,而是劇情XD),它最終會化為一種怒吼,撼動你的日常,那你不得不去正視它的重量(這就是為什麼一開始王城會斷水斷電、被地震給吞噬)。
身為一個人,就沒有永遠安逸的王城,每一次的地震,都在引領你踏上新的旅程。
但如果你目前被恐懼佔據,那該怎麼辦呢?老實說艾莎已經給我們答案了:找一些可以信賴的朋友和你一起上路(心理學上我們稱做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17,不過到了某些關頭,你還是要能忍受孤獨(畢竟成功人士都能夠忍受 10000 小時的孤獨)18、甚至要經歷某一種死亡(你看白雪公主跟小紅帽也死過)7, 19,才能夠深入那個內在而幽暗的自己,達到另外一種蛻變——這就是為什麼劇情要安排在旅途中斷的時候,兩個人分開獨立行動(想像一下,在這個蛻變過程當中,你的衣服如艾莎一樣從水藍色變成全白的樣子⋯⋯糟糕,為什麼變成真人版卻有點中二的感覺XD)。
有些路,只能夠自己走。當你願意通過這些痛苦跟孤獨,歷經某些放棄與失去,你再度起身的每一步,都終將成為更好的自己。
總之:找朋友跟你一起上路,必要時忍受孤獨,是走出舒適圈的不二法門。
走進自己的未知:黑暗過後就是黎明
我經常說:人是很犯賤的動物,不夠痛苦的時候是不會改變的。回到故事一開始,我們可能會以為「第五靈」在召喚艾莎,但看到後來你會發現說穿了其實是艾莎內在的自己在召喚她自己。
換句話說,當你已經無法忍受耳朵旁邊的某種聲音、當你內心裡面某一部分的自己開始躁動不安,想被你聽見並且希望你做出些改變20,這時候的你通常不會太舒服,也因為這個不舒服,讓你願意離開原本的舒適圈,航向你一直以來的夢,Into the unknown~~(音樂下)。
後記
整部片裡面我覺得最讓我感動的是,從頭到尾有非常多的歌曲橋段(如果人生也可以一邊活一邊唱歌就好了XD),有一種La La Land 的既視感。尤其是阿克唱的那段 Lost in the Woods ,整個打中我的笑點(有男孩團體的感覺)。而有點可惜的是,因為每一個部分都要碰到,看起來有點像大雜燴,有些部分只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的探討。不過整體來說,作為一部闔家觀賞老少咸宜的動畫,我覺得已經做得非常好了!不但小朋友看了會想笑、中朋友看了會覺得有趣可愛、討厭的大人們(?)看了,也可以從當中領悟到一些東西,所以我給五顆星!
參考文獻與延伸閱讀
- Dombalagian, O. H. (2006). Self and Self-Regulation: Resolving the SRO Identity Crisis. Brook. J. Corp. Fin. & Com. L., 1, 317.
- Campbell, J. (2008).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Vol. 17): New World Library.
- 海苔熊、黃宗堅 (2019)。 糖果屋:在匱乏裡的救贖。張老師月刊, 493。
- Jung, C. G.(2013)。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龔卓軍譯)(二版)。新北市:立緒文化出版 。(原著出版於 1964)
- Raff, J.(2007)。榮格與鍊金術。台北:人本自然 。
- Edinger, E. F. (1985). Anatomy of the Psyche Alchemical Symbolism in Psychotherapy.
- 葉琳、林書熲 (2017)。 擺脫共生,成為女人:從榮格心理分析取向看小紅帽與狼[Getting Rid of Symbiosis and Becoming an Woman: Reflections on the Little Red Riding-hood and the Wolf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Jungian Psychology]。輔導季刊, 53(1),頁 16-24。
- 岡田尊司(2015)。母親這種病(張婷婷譯)。台灣:時報出版。
- 李宗憲(2015)。生命的認識與整合──試論榮格個體化哲學。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哲學與生命教育,台灣。
- Sedikides, C., & Strube, M. J. (1995). The multiply motivated sel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12), 1330-1335.
- Chang, E. C. (2008). Self-criticism and self-enhance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 Wood, J. V., Heimpel, S. A., Manwell, L. A., & Whittington, E. J. (2009). This mood is familiar and I don’t deserve to feel better anyway: mechanisms underlying self-esteem differences in motivation to repair sad moo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6(2), 363.
- 江秋慧(2016)。國中教師完美主義、因應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中華大學。
- 蘇益賢(2018)。練習不壓抑。台灣:時報文化。
- 胡展誥(2017)。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台灣:寶瓶文化。
- Breines, J. G., & Chen, S. (2012). Self-compassion increases self-improvement motiv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8(9), 1133-1143.
- Cohen, S. E., & Syme, S. L. (1985).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Academic Press.
- Gladwell, M.(2008)。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異數:超凡與平凡的界線在哪裡?)。UK:Hachette UK。
- 吳東彥、黃宗堅 (2019)。 《白雪公主》的童話分析:性意識及陽性原則的啟蒙與開展[The Analysis of Snow Whit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exuality and Animus]。輔導季刊, 55(1),頁 61-70。
- Thun, F. S. v.(2018)。我與內心團隊的溝通心理學(Miteinander Reden 3: Das „innere Team“ und situationsgerechte Kommunikation: Kommunikation, Person, Situation)(彭意梅譯)。台灣,台北: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