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 Reinhold 當鬼時,她會打開盒子並蹲在旁邊,等待老鼠跳出盒子並躲到藏匿處,老鼠被找到後一樣會獲得獎勵。和一般動物訓練不一樣的是,實驗中用搔癢和撫摸作為獎勵而非給予食物。
經過兩周的訓練,六隻老鼠中共有五隻學會玩捉迷藏,不會在遊戲途中混淆或變更角色。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為了瞭解老鼠在玩捉迷藏的狀態,他們在老鼠的腦中植入了可攜帶的裝置,在主導記憶學習的前額葉皮質區域,紀錄了 180 個神經元的電子訊號。當 Reinhold 關起盒蓋,提示老鼠誰要當鬼時,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細胞開始產生訊號。Brecht 表示這些現象代表這些區域可能對於學習規則相當敏感。
不只會玩,老鼠還會為了娛樂而玩
除了對遊戲的基本認知的,實驗中有幾隻老鼠甚至表現出意料外的能力,當 Reinhold 搜尋房間時,老鼠會偷偷移動到它已經看過的地點,彷彿它們推測這些地方不會再次被搜尋。另外在躲藏時,老鼠也更喜歡躲在不透明的盒子中並且保持安靜,好讓自己較不容易被發現。Brecht 認為這些行為都顯示老鼠有能力從其他生物的角度去思考,表示老鼠比想像中來得聰明。
比起食物,老鼠會更傾向於救助同伴。圖/SATO, N. ET AL., ANIMAL COGNITION (2015)
參考資料
Reinhold, A. S., Sanguinetti-Scheck, J. I., Hartmann, K., & Brecht, M. (2019). Behavioral and neural correlates of hide-and-seek in rats. Science, 365(6458), 1180-1183.
Ishiyama, S., & Brecht, M. (2016). Neural correlates of ticklishness in the rat somatosensory cortex. Science, 354(6313), 757-760.
Sato, N., Tan, L., Tate, K., & Okada, M. (2015). Rats demonstrate helping behavior toward a soaked conspecific. Animal cognition, 18(5), 1039-1047.
還有一組由河岡義裕(Yoshihiro Kawaoka)主持的禽流感研究團隊,今年五月也發表了相關的研究在《自然》(Nature)。去年十一月,《自然》和《科學》兩本期刊出版社都被美國國家生物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 NSABB)要求修改研究中敏感的細節,委員會認為相關技術資訊會被恐怖分子應用於發展生化武器。
期刊出版社和研究團隊也曾苦思該如何編修內容,讓研究細節只在「好人科學家」社群間流傳。
當然不可能辦到,費奇說:「你無法在學術領域和這麼多人分享資訊卻又保持機密。」《科學》的主編艾柏特博士(Bruce Alberts)認為,發表在兩期刊的研究報告,比起淪為恐怖分子的不當使用,更能有效讓需要這些資訊的正派科學家們使用,可說是一把「雙面刃」(Dual Use Research of Concern, DUR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