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無前例地,美國政府要求科學期刊不要發表有關致命病毒H5N1的實驗細節,避免惡意份子使用那些資訊。這樣的管制是否明智?
H5N1禽流感病毒鮮少感染人類,不過若感染了,將是一發不可收拾的結果。這支病毒在1997年香港,首次感染人類,將近600名患者,其中約60%的人死亡。
雖然禽流感病毒不具有高感染性,但長期以來,科學家當心它可能突變,或許和人類感冒病毒融合,得到在人群間容易傳播的特性,像是在2009年引起A型流行性感冒的H1N1/A病毒一樣。這場惡夢從禽流感首次感染人類之後十幾年,至今尚未成真。目前,H5N1只會感染那些頻繁接觸得到H5N1的鳥類的人。
假如H5N1具高傳染性,我們將面臨另一場改變世界的疫情,像是1918年的流行感冒。好在,到目前為止我們都算幸運。
那只是因為自然界還沒有途徑讓H5N1變得高感染性。但並不表示科學家沒有辦法。由威斯康辛大學及伊萊茲馬斯大學主導的研究中,科學家製造出能在雪貂間輕易傳播的H5N1病毒株。雪貂是用來研究人類感冒病毒的實驗動物-這也表示,病毒也能輕易在人類間傳播。
無法得知科學家確切如何辦到的,大多的資料從九月之後,就在科學發表及會議中化整為零。合理的推斷,研究團隊下一步就是將成果發表在重要的科學期刊中,除了描述新的病毒株,也包括它的遺傳組成。這也表示,任何有受過足夠科學訓練的人-可能是另一名科學家或恐怖分子,都能讀到這篇報告,並自己製成這支新的H5N1病毒株。
意識到這個風險,美國政府在本週二作了一個史無前例的決定:要求科學期刊不能發表H5N1實驗的細節,避免相關資訊會落入惡棍手中,製成生化武器。看來就兩本期刊會面臨這問題-Science和Nature,他們決定先保留製成「超級H5N1」的相關成分,只發佈研究及結論。不過也許只要這些內容,也就足以讓讀者自己推敲出相關配方了。
週二Foreign Policy的專欄作者Laurie Garrett發表一篇評論,深入「人造H5N1」爭議,推測監管此類研究的國家生物安全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dvisory Board for Biosecurity, NSABB),有幾項可能動作:
一、建議所有可信的科學期刊,減少釋出相關研究報告,特別是針對這份研究;
二、同意發表全篇文章,並免費開放;
三、建議出版,不過刪除重要的段落。
委員會原先採第三個選項,建議Science、Nature和其他可能發表相關研究的期刊,刪除部分的實驗材料與方法,讓其他科學家知道這個研究團隊作了什麼,但無從得知是如何做的。
NSABB委員會的決定是:
根據多方考量,NSABB決定建議美國衛生福利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要求研究報告作者及科學期刊編輯,為了科學發現的重要性對公共衛生和科學社群,考慮修改這篇報告。NSABB建議發表大概的研究結論,及顯著的成果,但不包含研究方法及其他可能使有心人士重複該實驗的細節。
或許看起來很瘋狂,即使科學家也曾進行過類似可能帶來風險的實驗-很小的實驗。致命的H5N1病毒也許會從實驗室中外洩,引發大流行,就像史蒂芬金的小說《末日逼近》(The Stand)情節一樣。不過,NSABB認為諸類研究有助於科學家了解病毒,進而知道如何對抗它。
科學期刊出版社修改研究報告的作法可能有些疑問。隱藏部分資訊或許讓其他科學家難以重複該實驗,但卻未必能阻止生化恐怖分子推敲出製備超級流感的詳細配方。Science的編輯Bruce Alberts於週二發表一則聲明:
NASBB強調必須確保研究細節不會落入邪惡的手裡。我們強烈支持NASBB的職份,還有他們促使科學的社會責任之重要性。
然而,同時科學家也曾考慮過,隱瞞可能和公共衛生有關的訊息,表示對流行感冒研究負責。許多研究流行感冒的科學社群,尤其那些研究相關病毒株的科學家,出於善意地必須知道研究細節,以保護大眾。
釐清這史無前例的現況非常重要。科學期刊-尤其是科學家本身,致力於藉由同儕評論,推動免費及公開的研究發表制度。這是現代科學發展的基石,尤其對高標準的期刊-像是Science和Nature,是學術界的拱心石。沒有期刊會沒有好理由就同意審稿,就像Garrett在她發表於Foreign Policy的評論中所提及:
如果科學家必須使用文字描述(即使尚未發表)的技術,製成高傳染性、高致病性的禽流感,研究成果理論上能被低科技的邪惡份子利用。或許,更危險地,自然演化會藉由病雞、豬、甚至人類出現這株病毒。科學家已捲入恐怖分子及大流行疫情之中。此外,以往科學家也在大眾的信任下,進行合法的研究,在天花及小兒痲痺的實驗中,利用放射線,讓病毒變得更具致命性。
Garrett在這還指出另一爭議,即使期刊決定保留研究細節,但無疑地,對病毒的研究已經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完成。而且並非全都在絕對安全的實驗室中進行。以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BSL-4等級實驗室為例,設有像電影《全境擴散》(Contagion)中的氣密裝置,科學家在裡頭穿著太空裝,操作像是天花或伊波拉病毒的致命微生物。而新H5N1病毒株,目前僅在BSL-3等級實驗室中操作;配有高效空氣濾過裝置,及淋浴設備,進出實驗室的操作員必須更換衣物……換句話說,安全,但或許不夠安全。壞消息是,安全往往被高估,而且離每位研究員很遠。
就像Bruce Alberts在Nature中所提到,即使是相對安全的實驗室,病毒溢出的風險遠大於零:
過去十年來,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在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的四間等級為BSL-3或BSL-4的高封閉實驗室中,意外感染研究人員。九月一份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US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的報告指出,在2003至2009年間,在操作列管藥劑時有395起案件違反安全規定,包括七起感染事件,這也讓危險的病毒從高密閉性的實驗室中溢出。
比其他病原體更危險的是,溢出的感冒病毒會快速傳染。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及政策中心」主任Michael Osterholm表示:「當SARS或其他BSL-4實驗室中的藥劑溢出,造成全球感染的程度有限。不過當溢出的是會快速在全球傳染的感冒病毒,將帶來嚴苛的考驗。」
另一方面,如果H5N1必須限制在BSL-4實驗室中研究,將減緩對疫苗研發及制定相關預防政策的進度,因為世界上只有少數實驗室有如此高規格的設備。此外,我們隱瞞越多有關H5N1人工病毒株的細節,就讓相關研究領域的科學家,越少資訊能為未來自然爆發的禽流感疫情作準備。這是一把雙面刃-無論決定公開,或不公開這項研究。
拜科技所賜,科學變得更學科分化。不同領域的專家,可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彼此分享成果,使得發展比以往更快速,也有更多的新發現。以兩支高感染性疾病為例-2009年的SARS和2009年的A型流感,全球各地的實驗室,即時找出病毒,挽救性命。不過分工合作也有另外的風險,生物操作防護,會受到研究網絡的分散-一旦有一名研究員操作失誤,就可能會引發不可想像的災難。
資料來源:TIME: Should Journals Describe How Scientists Made a Killer Flu? [December 21, 2011]
相關報導:ScienceInsider: U.S. Biosecurity Panel Calls for Asilomar-Style Moratorium on H5N1 Papers [23 Dec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