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喬登.彼得森 (Jordan B. Peterson)
譯者: 劉思潔, 何雪綾
喬登•彼得森是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臨床心理學家,前哈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主要研究異常心理、社會心理,以及人格心理學。《生存的12條法則》討論我們該如何改變現況,建立生命的架構、過得更好。本文摘自 法則 05: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缺乏管教策略,只會導致錯誤懲罰方式
原則一:限制規則的數量。
原則二:最低限度的必要強制力。
原則三:父母應該共同參與。
養兒育女既吃力又耗神,所以父母親很容易犯錯。失眠、飢餓、爭吵的餘波、宿醉、工作不如意等等,只要任一個情況發生,便足以令人變得不可理喻。若是幾件事一起來,則可能製造出一個危險人物。
在這樣的情況下,必須有另一個人在現場觀察、介入與討論,這樣吵鬧挑釁的孩子和忍無可忍的暴躁父母才不會惹火對方,導致不可收拾的後果。父母應該共同參與,新手爸爸才可以照看新手媽媽,免得她因為連續三十天晚上聽到腸絞痛的寶寶從十一點哭到凌晨五點,筋疲力盡之下做出極端的事。
我的意思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嚴格對待單親媽媽,有很多單親媽媽以無法想像的程度勇敢奮戰著,也有一些人是別無選擇而隻身逃離殘暴的關係,但這不表示我們應該假裝所有家庭型態都同樣可行,事實並不然。
原則四與心理學特別相關:父母應該了解自己可能會變得嚴厲、忿恨、自大、惱怒、生氣、虛偽。
很少有人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當差勁的父母,但不適任的父母經常出現,這是因為人不只有時也既凶猛又自私。所以沒有任何一個成年人,沒有任何一隻活在階級制度中、掠奪成性的猿猴,可以真正忍受被一個傲慢無禮的小鬼頭支配,報復終必發生。
父母若因太過慈祥又太有耐心而沒有阻止幼兒在超市當眾鬧脾氣,在十分鐘後孩子興奮跑過來展示最新的成就時,反應將會是冷漠轉過頭去。尷尬、違抗和挑戰權威累積到足夠程度之後,就算最無私的父母,也會心生怨恨,然後開始真正的懲罰。
怨恨滋養報復的欲望,父母對孩子自然流露的關愛會減少,對自己的缺席會有更多辯解,孩子尋求個人發展的機會也會減少。父母開始微妙地把臉轉開,而這只是通往全面家庭大戰的開端,這些戰爭多半在檯面下進行,檯面上則是正常與愛的假象。
這條熱門路徑最好能免則免。如果父母深切意識到自己被激怒時,會變得不太能容忍、處理不當行為,可以認真計畫一套適宜的管教策略。若能由同樣有此覺悟的另一半來監控,效果會更好。千萬別讓事情惡化到出現真正的仇恨,要謹慎當心。傷人的家庭處處可見。
父母親不制定任何規則,也不限制任何不當行為,隨意發火且喜怒無常。孩子生活在那樣的混亂中,若是生性膽怯,會被擊垮;若是性格頑強,則大力反抗,卻適得其反。這很糟,可能會發生致命的憾事。
最後是最通用的原則五。父母親有責任扮演真實世界的代理人,可以仁慈又關愛,但依然是代理人。
這個義務凌駕於任何確保孩子幸福快樂、增進創造力、提升自尊的責任。父母的主要職責是令孩子符合社會期望,這將使孩子得到機會、自愛和安全感,甚至比培養個人自我認同更重要。無論如何,在追尋聖杯之前,必須先培養高度的社會化教養。
盡責的父母了解自己、更帶孩子了解社會化
適度社會化的三歲兒童文雅又可愛,但不會太軟弱。她會引起其他同儕的興趣,也令大人欣賞。別的小孩喜歡她,爭相吸引她注意。大人看到她也很高興,而不是露出虛偽的笑容。大家都樂於向所有人介紹她。比起任何懦弱的父母試圖避免日常衝突和管教,適度社會化對兒童最後形成的個體性更有幫助。
請與伴侶討論你對孩子的好惡。若沒有另一半,就跟朋友討論。不要害怕去喜歡或討厭,你能夠分辨什麼是合宜、什麼是不合宜,也能夠區分好壞。你了解善惡有別。釐清自己的立場。評估自己,看自己是否小氣、傲慢,是否心中有怨。然後採取下一步,讓孩子表現良好。你承擔起管教孩子的責任,也為管教時必然會犯的錯誤負責。當你做錯時,可以道歉,並學習如何做得更好。
畢竟,你愛你的孩子,如果孩子的行為令你討厭,想想他們會給別人怎樣的觀感。別人並不像你這麼愛你的孩子,他們會藉由某種作為或不作為來嚴厲懲罰他們。別讓這種事發生。最好讓你家的小怪獸知道什麼行為可取,什麼不可取,這樣才能讓他們在家庭以外的世界成為有修養的公民。
兒童如果能夠專注而不會分心,如果能夠玩耍而不會哼哼唧唧,如果搞笑有趣而不令人惱怒,如果值得信任,這樣的兒童無論到哪裡都會有朋友。老師喜歡,父母也喜歡。如果他對大人有禮貌,大人就會照顧他,以微笑面對他,而且樂於教導他。在動不動就變得冷漠、無情和充滿敵意的世界中,他將成長茁壯。
清楚的規則造就有安全感的孩子和冷靜理性的父母,明確的管教和懲罰原則平衡了仁慈和公義,促進最大程度的社交發展和心理成熟。
清楚的規則和適當的管教可以幫助孩子、家庭和社會,有助於建立、維持和擴展秩序,保護人類免於地獄的混亂與恐怖,不至於一切都不確定,令人焦慮、絕望和沮喪。稱職盡責又勇敢的父母,會給予孩子最偉大的禮物。
別讓孩子做出令你討厭他們的事。
本文摘自《生存的12條法則:當代最具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混亂生活開出的解方》,2019 年 5 月,大家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