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羅伯‧席勒
為什麼假新聞令人印象深刻?問問大腦吧!
講故事的人為求生動,經常訴諸虛構或假新聞,從而提供有所誇張的故事。敘事的歷史顯示,「假新聞」不是新鮮事。事實上,人們總是喜歡有趣的故事,而且會傳播他們知道可能並不真實的故事,例如一些都市傳說。事實上,人們經常並未做出自己是否要散播謊言的明確道德決定,就傳播一些令人興奮的故事。

假新聞往往使人留下印象,因為監測現實的大腦運作過程有缺陷。根據心理學家和神經學家的說法,監測來源對大腦來說並不容易,因為大腦根據來源與其他記憶的關聯判斷來源。因此,假以時日,大腦可能會忘記它曾經認為某些故事不可信。此外,每個人監測來源的熟練程度各有不同,大腦中的顳葉間腦和額葉受損可能嚴重損害監測來源的能力。
「假」摔角比賽刺激人們想像
我們來看職業摔角這個例子。職業摔角表演假裝是真實的比賽,摔角手似乎違反規則,幾乎殺死對手。摔角迷觀看這種別人會說顯然是假比賽的表演,假裝它們是真實的比賽,似乎因此獲得樂趣。描述這種奇怪現象的英文單詞 kayfabe 在 1970 年代開始出現於出版物中。
這種假摔角比賽不會像高中或大學那種守規則的摔角比賽那樣進行。職業摔角表演含有很多誇張的故事元素。例如可能有摔角手扮演面目可憎、十分囂張的壞人,而另一名摔角手則看來整潔、英俊和可敬。那個壞蛋行徑卑劣,躲在擂台繩索後面,在裁判視線短暫移開時,公然偷襲對手。對手倒下時,他就折磨對手,甚至爬到繩索上面,假裝跳下來重擊對手腹部。

這種假裝往往十分明顯,任何觀察者都能看穿至少其中一部分。表演達不到觀眾期望的水準時,觀眾甚至可能當場大喊:「假的!」但是,這種表演被當成真比賽那樣呈現,而觀眾也普遍接受這種做法。觀眾似乎希望它有可能是真的,至少某些時候是這樣;觀眾可能會假裝它是真的,藉此刺激自己的想像。
但是,一如文學理論家羅蘭.巴特 (Roland Barthes) 指出,這種比賽的觀眾極少像其他體育賽事的觀眾那樣,針對比賽結果下注:「下注是毫無道理的……摔角靠它的種種誇張元素維持其創造性;這些誇張元素使它成為一種奇觀,而不是一項運動。」

換句話說,在某種程度上,許多人喜歡相信故事,並不關心故事的真實性。
假格鬥在許多國家有悠久的歷史,這暗示當中有個歷久不衰的故事。利用ProQuest 新聞與報紙搜尋「 fake wrestling 」(假摔角),結果顯示該詞組可追溯至 1890 年,當時有一名記者指出:「最近有很多假摔角比賽。」
即使在古羅馬,在可能會死人的角鬥士真格鬥開始前,也有作為前奏的假格鬥,以刺激觀眾對隨後真格鬥的興趣。這種假格鬥很可能類似現代的假摔角比賽,在某些方面甚至可能更有趣,因為表演者經驗豐富,善於操縱觀眾,而且有些表演者是名人。古羅馬人會在競技場放出獅子攻擊和殺死罪犯、逃跑的奴隸和基督徒。自那年代以來,很多情況大有改善。
假新聞和經濟,哪個是因?哪個才是果?
我們建立了以誠實著稱的新聞媒體。21 世紀出現了事實核查網站,包括 AP Fact Check、factcheck.org、politifact.com、snopes.com、USAfacts.org 和 wikitribune.com。
這些網站全都靠揭穿假新聞建立聲譽,而不是靠不偏不倚地報導爭議事件的每一個面向;後者曾經是主流新聞媒體的常見做法。不幸的是,多數人不看這些事實核查網站。此外,這些網站的信譽最近受損,因為有人刻意設計了一些假新聞來損害它們的聲譽,結果導致一些民眾放棄了追尋真相的希望。

圖/Unsplash
我們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假新聞存在了數百年以至數千年,似乎是人類正常境況的一部分。假表演、假故事和假英雄無所不在。這種假裝極富創造性,以致我們無法認為這種行為是基本經濟力量造成的。
事實恰恰相反:假裝以虛假敘事的形式出現,影響了經濟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