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載自《環球科學》。撰文 | 迈克尔·舍默(Michael Shermer),翻譯| 红猪。
當時間緊迫,又可以找到藉口時,人們更容易說謊。
「轉投保蓋克,真能節省至少 15% 的汽車保險金嗎?亞伯拉罕·林肯誠實嗎?」蓋克保險公司(Geico)的廣告代言人煞有其事地問道。接著,屏幕上出現了一段廣告,使用老電影的鏡頭,畫面中瑪麗·林肯問她丈夫:「我穿這條裙子屁股大嗎?」誠實的林肯先生扭身上下打量了一番,猶豫片刻之後,用拇指和食指比劃出了一小段距離,最後嘟囔著說:「好像是有點大」。夫人一聽,立馬氣呼呼地轉身走人。
這則廣告之所以幽默,是因為林肯夫人提出的問題,表面上看似在徵詢意見,其實是希望獲得讚美,同時測試丈夫的愛與忠誠。
善意的小謊言,可能引致更大的謊言
然而,神經科學家薩姆·哈里斯卻在 2013 年的著作《論說謊》(Lying)中主張,即便如此我們還是應該說出真相:「對朋友說謊,阻絕了他們通往真實的道路,他們會因此變得無知,從而遭受無法預估的傷害。我們的朋友也可能會把謊言當作行事的依據,原本可以根據實情解決的問題,現在也沒那麼容易了。」瑪麗的屁股顯大,或許是因為她的裁縫手藝不高,又或許是因為她真的需要減肥,讓自己變得健康、快樂些。
哈里斯還指出,善意的小謊話往往會引出惡意的大謊話:「很可能用不了多久,你就會變得和大多數人一樣,不假思索就能隱瞞真相,甚至徑直撒謊。」更好的辦法,可能是有策略地說出真相。正如哈里斯的研究顯示:
一切形式的謊言,包括為了照顧對方的情感而編出的善意謊言,都與糟糕的人際關係有關。
我們說的話,約有十分之一是謊言?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因為想當壞人才說謊,但是幾乎人人都會有意無意地隱瞞部分真相。究竟我們的話中有多少謊話?大約 10% ——這是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裡在 2012 年的著作《不誠實的真相》(The Honest Truth about Dishonesty)中提出的數字。
艾瑞裡描述了一項實驗,實驗要求受試者在有限的時間裡盡可能地解出數字矩陣(一種數學上的運算方式),每解對一道題,就能得到相應的獎金。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將結果交給同一個房間裡的主考官,結果發現,20 道題裡他們平均能解出4道。
在另一項實驗中,參與者只需自己數出答對的題目,然後把答題紙扔進碎紙機,告訴另一個房間裡的主考官即可。結果顯示,平均20道題裡他們聲稱自己能解出6道——比對照組實驗的結果增加了 10%。當答對每道題的獎金從 20、25 美分增加到了 1 美元、2 美元、甚至 5 美元時,作假率維持不變。但耐人尋味的是,當獎金增加到答對每道題可獲得 10 美元時,作假率反而略有下降。
艾瑞裡說,這是因為,人們並不一定是在分析了成本與收益後,才決定是否說謊;說謊其實是一種自我欺騙。小小的謊言,能使我們在提升形象的同時,仍然自認為是一個誠實的人。但這一套,放到「大謊話」上就不行了。
2013年時,心理學家沙烏勒·沙爾維、奧里·埃爾達爾和尤依拉·比爾拜麥爾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上發表了一篇論文,題目叫《誠實需要時間,還得找不到藉口》(Honesty Requires Time, and Lack of Justifcations)。
論文驗證了一個假說:當人們可以為自己的欺騙行為找到藉口時,更容易說謊。
研究中,受試者在一個研究人員看不見的裝置中擲三次骰子,然後將第一次擲出的數字報出來(擲出的數字越高,受試者得到的獎金就越多)。受試者往往把三次數字中,最高的那一次報告上去,由於所有數字的確都是他們擲出來的,所以也能為說出的謊言找到不錯的藉口。這些受試者中,一些人必須在 20 秒之內報告他們的數字,另一些人則不受時間限制。雖然兩組參與者都說了謊,但時間更緊迫的那組,說謊情形更加嚴重。
實驗進行到第二輪,改為受試者擲一次骰子就要報告數字。結果顯示,沒時間考慮的那組說了謊,有時間考慮的那組則報告了真實情況。這兩輪實驗說明,人在時間緊迫的時候更容易說謊,但當時間已經不是決定性因素時,他們會在有藉口的時候才說謊。
這麼看來,也許瑪麗根本不該給林肯先生那麼長的時間思考答案。
- 本文原文為〈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说谎?〉禁止轉載,如有需要,請聯繫微信公眾號《环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