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31
9

文字

分享

3
31
9

生命必經過程?人有悲歡離合,如原子有鍵結聚散——《人類使用說明書》

PanSci_96
・2021/01/17 ・2834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557 ・八年級

若說鍵結提供了剖析人類連結方式的模型,也可用來闡述這些連結逐漸磨損而分解的部分原因。

天下沒有無堅不摧的化學鍵。每種化合物皆有熔點與沸點,唯一真正該問的問題是,得花費多少能量。以離子鍵形成的氯化鈉,僅需少許的水就會造成破壞,熱水的破壞力尤其大。

鹽加入烹煮義大利麵的水之後溶解,在你聽來應該不像戀人分手或友情變質的故事,但本質相當。鍵結存在的條件已出現變化,隨著溫度升高,其連結也不再強到足以維持。所有關係均會隨著情況改變而產生變化:鍵結是否堅強到足以存續,取決於鍵結的本質與改變的程度。

舉例來說,泛泛之交猶如氫鍵,若一方移居國外,友誼不可能還會延續;然而,若你和同事之間已建立起離子鍵,你換工作後,友誼也不可能就此畫下句點。

情誼皆有其歷時。圖/Pexels

情境儘管改變,你們身為人的極性並未改變。兩人漸行漸遠,常聽見的原因是「他變了」、「她跟以前不一樣了」。個人演化的所有面貌,僅用一句說詞就約略帶過,不過是搪塞了人生閱歷造就的變化,敷衍了享有的成就與煎熬的敗舉,亦抹殺了人生經驗中美醜的印記。

人際離合,如同原子鍵結的形成與消退

原子化合物可能建構了一座實用模型,進一步挖掘人類的連結,但當然,我們比這個模型還更複雜一點。我們的需求、個性、目標皆可能逐漸演化,而且是以碳原子外殼層執行不了的方式。碳原子外殼層會有四個電子,汲汲營營尋覓其他兩個氧原子來達成飽和。人類的靜電需求則更可互相交換。

我們會改變,而個性、態度、人生志向的改變,可能會帶來價的改變。尋求不同的事物可能意指尋求不同的人:或許是想在派對咖裡找到長久相處的朋友,或許是想找到重視家庭也重視玩樂的另一半。

我最近深刻體驗到,什麼叫做與重要的朋友分開。我倆認識多年,形成的鍵結之強力,是可以成天坐著耍鬧、玩吉他、笑到差點尿褲子的那種,是簡簡單單就樂不可言的友情。但我倆的人生道路岔開了。或許是職涯進展速度不同。曾經不須刻意就將我倆鍵結起的共價感消褪了,取而代之的是對方更加需要但我給不出的某種感覺。

此時通常感覺就像弱力接了手,改變了對方某部分的個性或快樂感,還威脅要摧殘你,你則得試試是否能共用或給出電子,協助對方重新完整自己。但不是每次都可行。有時候就是對方電子需求的規模或頻率太大太高,不適合一段友誼健康永續發展。別太苛責自己了吧。

人類可能天生就能建立連結,但供給別人也有個底線,以免損蝕了保護我們個性、需求、身分的強力。

有強烈連結的人也可能分離。圖/Pexels

你和愛人分手、和好友失聯,自然而然會責怪自己(當然,會先大哭一場),斟酌自己做錯什麼,重來一次的話,可能會有哪種別的做法。鍵結可協助我們找到更平衡的觀點,讓我們知曉不是每種鍵結都可隨著演化而持續,儘管有些鍵結在你目前為止的演化進程中居功厥偉,就是不會永遠存在。或許,最寶貴的體悟是,儘管目睹鍵結的裂解,也未必造成我們裂解。

化學上,鍵結或原子特性的變化理應不僅是該狀態的終結,而是另一種狀態的開端:創造產生新鍵結的空間。人類也理應如此。我們面對一段關係分裂,可能得花上一杯溫牛奶的時間重新設定自己,安撫自己。但,無論我們目睹多少鍵結斷開,必將留著我們最具人性的能力:

重新開始一段新的連結,結交新朋友、找到新戀情。我們的外殼層早就準備好給予或分享下一個電子。

無論經歷多少鍵結斷開,我們都有重新開始的能力。圖/Pexels

化學鍵與人之間連結的差異:親和力與親留力

化學鍵可能幾奈秒之間就形成了,奈秒可是我們感知不到的時間單位。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本身也可能會立即形成,儘管我們還是得注意親和力(affinity)與親留力(avidity)的差別:

親和力指單一的相互作用,生物學概念的親留力,則是許多親和力經過一段時間形成的整體連結。親留力才能真正實質連結彼此,將兩段人生搓出雙股,繫上由共享經驗、興趣、志願、價值觀織成的網。

這類親留力僅會發生於兩人可以一起演化共進的情況,兩人彼此攜手加強與深耕原本的鍵結,才不會過度使勁,拉壞初始的共價鍵或消除原本的磁吸引力,最終導致分裂。

培養呵護這些鍵結,是我們的本能。大家都會花時間琢磨如何照顧身邊的人:在他們困厄時,說出對的話語鼓勵他們,到場歡慶他們的成就,甚至忖量要為他們烹煮什麼好料,買來何種生日禮物。同時,我們也會死守於爭執、隔閡、歧見之中。是他們不對,還是自己?

在一次次相處中,我們學習到分寸。圖/Pexels

藉由化學鍵與基本作用力的角度深究人際關係,可以重新破解這些問題,進一步挖掘人類連結的本質,確知那些聚集我們與逼使我們分離的因子,有助於理解自己施予他人與他人施予自己的作用力——這些作用力是否為有益的平衡,抑或是有害的不平衡力量。

對我而言,這指的是找出經營新關係的方式,以及賦予我們能力逃脫本能自責的窠臼,反思分開的實際原因。有時候,大家都沒錯。鍵結斷裂,是因為作用力超乎我們的掌握,滾水中必定有一顆義大利餛飩爆開。

何謂鍵結的本質?是穩定、支持,還是激情、熱烈?

思索鍵結的本質,能讓我們重新評估個別關係以及整體的人際關係。這些不同種類的連結也以多種方式滋養了我們:共價鍵的關係是穩定、提供支持,帶來撫慰、安心,離子鍵的關係是體驗刺激、熱情,通常還有愛情。

一種是人生中的潺潺流水,有起有落,也會改變路徑,但永不乾涸;另一種是點亮夜幕的煙火,能量之大,可能性之廣闊,震撼了四座。我們兩種都需要,理由各異,在任一給定時間點的比例依據個性與人生需求而不同。

我們正如組成我們的原子,持續形成新的連結,追求人類本能渴望的歸屬感與穩定性。有些關係將冰消瓦解,有些將永世長存;有些會完整我們,有些會讓我們感覺似乎即將撕裂彼此。

對於牽起新關係的方式,沒有人會是絕對冷靜客觀,我也膽敢說,沒有人會完全以科學角度看待,不過,化學可以帶來煥然一新的觀點:賦予我們信心組成各種鍵結,斷開各種關係,有時候重組連結,從彼此之間定義自己。

——本文摘自 2021 年 1 月泛科精選《人類使用說明書:關於生活與人際難題,科學教我們的事》,網路與書出版,2020年11月26日。
文章難易度
所有討論 3
PanSci_96
1165 篇文章 ・ 1512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2
0

文字

分享

0
2
0
探索自然知識的先行者:古希臘哲學家如何看待萬物的基本組成?——《世界史是由化學寫成的》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_96
・2023/05/15 ・1970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古希臘哲學家中,不乏能精準測量天體位置的人,還有能運用幾何學知識來丈量土地的人。儘管他們尚未發展出「實驗」這項科學方法,但相對的,他們非常仔細觀察自然界發生的變化,並思考形形色色的問題,成為自然界和社會的知識探索者。

萬物皆由水組成

古希臘最早深入探索「萬物根源」的人是泰利斯(Thales)。他是個生意做很大的貿易商,曾搭船經由地中海,到埃及推銷橄欖油,是個見多識廣的人。

某天,泰利斯開始萌生疑惑:

世界上有數之不盡的萬象事物,都是由物質所構成的,而且物質的變化方式多得令人驚奇。雖說物質會不斷變化,卻並非無中生有,存在的東西也不可能完全消失;由此可知,物質是不生不滅的。無數物質不斷變化,但為什麼大家都是不生不滅的?

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Thales of Miletus)。圖/wikipedia

泰利斯認為,所有物質必然是由唯一的「本原」所組成的,而他得到的答案就是水:

水遇冷後凝結成冰,加溫之後就會恢復原狀;溫度繼續升高的水會成為水蒸氣,再冷卻後又會形成水滴。河川、海洋和地表的水,都會變成水蒸氣上升到空中、形成雲朵,雲又會降水成為雨和雪。水能如此千變萬化,不論怎麼變也不會消失殆盡。話說回來,金屬的變化、生物形體的變化,不也都和水一樣嗎?

泰利斯推論,這些物質的型態和外形不論再怎麼變化,也不會完全消失,應該是因為所有物質都是由某個「本原」所組成的——不論構成的是金屬或生物。

後來泰利斯便把構成所有物質的「本原」命名為「水」。

值得注意的是,泰利斯所說的「水」,並不是指現代科學做為研究對象、做為物質的水,而是將變化不歇、變換型態後生成其他物質,並能再度回歸原初型態的萬物本原稱為「水」而已。這種思考的背景,可能來自於他曾到東方旅行,聽聞流傳在美索不達米亞的世界起源傳說、得知其故事中心就是「水」,才深受影響。

泰利斯的「水」,促使眾多學者開始思考萬物的「本原」(元素)為何。有人認為本原是「空氣」,經過壓縮和稀釋,分別形成水、土和火,進一步創造了自然界;也有人認為本原就是「火」,並將自然界比喻為「燃起、消失,無時無刻都在活動的火」。

微粒組成萬物

對於「萬物根源」是什麼的問題,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提出了名為「原子論」的主張。

和泰利斯一樣,德謨克利特曾周遊地中海沿岸,徒步觀察風土、歷史和文化迥異的各個國家裡,有什麼樣的自然環境與人民,並學習各國的學問和技術。他認為,創造萬物的「本原」存在於無數微粒中,而且這一顆顆粒子永遠不會毀滅。他將這些無法再分解得更小的微粒,以希臘語中意指「不可分割之物」「atomos」(原子)來命名。

德謨克利特還思考了另一項觀點,也就是「虛空」(什麼都沒有的空間),若改用現代科學的用語來說,就是「真空」。因為原子會占據空間、四處活動,所以必須要有提供給原子活動的「虛空」。

簡單來說,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是「萬物是由原子和真空所構成的,除此之外別無其他」。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Democritus)。圖/wikipedia

德謨克利特認為,無數原子在除了原子以外什麼都沒有的空間裡,激烈且毫不停歇地四處活動,互相撞擊、形成漩渦。有的原子雖然會和其他原子相連成一團,但這團東西總有一天會分解,恢復成原本四散的原子。只要改變原子的排列方式和組合,就能製造出不同種類的物質。萬物是藉由原子的組合而形成,就連火、氣、水、土也不例外。

據說德謨克利特寫了一系列共七十多部鉅著,但沒有一本流傳下來。由於他大膽主張,人類的靈魂也是由輕盈、活潑好動的原子組成,不會遵從神的指示,而是跟隨控制原子運動的自然定律;只要構成人類肉體的原子瓦解分散,人類的靈魂就會消失。也就是說,神並不存在。他因此遭到統治階層指控「試圖抹滅神的存在」,並飽受攻擊,與他有關的書籍全數遭到銷毀。我們之所以能認識德謨克利特的事蹟,主要是由於反對原子論的哲學家們,將他的思想記錄在自己的著作之故。

——本文摘自《世界史是化學寫成的:從玻璃到手機,從肥料到炸藥,保證有趣的化學入門》,2022 年 2 月,究竟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圓神出版‧書是活的_96
11 篇文章 ・ 2 位粉絲
書是活的,他走來溫柔地貼近你,他不在意你在背後談論他,也不在意你劈腿好幾本。 這是一種愛吧。 圓神書活網 www.booklife.com.tw

0

2
1

文字

分享

0
2
1
從遺傳基因能發現人類起源?在我們 DNA 上銘刻的故事!——《我們源自何方?》
馬可孛羅_96
・2023/03/17 ・2580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遺傳基因如何記錄歷史

要理解遺傳學為何能協助我們探究人類的過去,必須了解基因組(我們由雙親繼承來的所有遺傳密碼)如何紀錄資訊。

一九五三年,法蘭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羅莎琳.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詹姆斯.華生(James Watson)和莫利斯.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證明,基因組是由大約三十億個化學構件組成的雙長鏈(總共有六十億個單元)。

我們可以把這些構件想成字母,包括腺嘌呤(adenine,A)、胞嘧啶(cytosine,C)、鳥糞嘌呤(guanine,G)和胸腺嘧啶(thymine,T)1。我們所謂的「基因」是由一段段短鏈組成,每段的長度通常是一千個字母左右。

基因的功能是模板,用來合成執行細胞內各項工作的蛋白質。基因之間是非編碼 DNA ,有時稱為垃圾 DNA (junk DNA)。在 DNA 片段上進行化學反應的機器能讀取這些字母指令,在反應沿 DNA 序列行進時放射閃光。

A、C、G、T 等字母進行化學反應時放射的色彩各不相同,所以字母序列能用攝影機掃描後輸入到電腦。

  

現代人演化年表。圖/《我們源自何方?》

絕大多數科學家只留意基因包含的生物訊息,但 DNA 序列之間偶爾也會有些差異。這些差異源自基因組過去複製時出現在某些時刻的隨機誤差(稱為突變〔mutation〕)。這些差異的發生機率大約是一千分之一,基因和垃圾 DNA 都可能出現。遺傳學家探究過去時要研究的正是這些差異。

在這大約三十億個字母中,無關的基因組之間通常有大約三百萬個差異。兩個基因組的片段之間差異密度越高,這兩個片段的共同祖先年代就越久遠,因為突變隨時間增加的速率大約是固定的。所以差異密度就像生物碼表,紀錄了以往發生的重要事件距離現在大約多久。

基因組序列差異/《我們源自何方?》

粒線體夏娃

透過遺傳學研究過往,最令人驚奇的應用途徑是粒線體 DNA 。粒線體 DNA 是基因組中非常微小的一部分(大約只有二十萬分之一),透過母親、女兒和孫女等母系親屬代代相傳。一九八七年,艾倫.威爾森(Allan Wilson)等人採集世界各地多個人種的粒線體 DNA ,定序出數百個字母。他們比較這些序列之間的突變差異,建構母系親屬系統樹。

他們發現,系統樹中最長的分支(也就是最早脫離主幹的分支)現在只出現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後裔身上,表示現代人的祖先生活在非洲。相反地,現在非洲以外的人全都源自系統樹中年代較晚的分支。

依據一九八○和一九九○年代發現的考古、遺傳和骨骼證據下提出的主流整合結果中,這項發現成為十分重要的部分,支持現代人的祖先數十萬年前曾經生活在非洲的理論。

威爾森等人依據突變累積速率,估算出所有分支的共同祖先中,距離現在最近的粒線體夏娃(Mitochondrial Eve)大約生活在二十萬年前。目前最可靠的估計年代是十六萬年前左右,但我們必須了解,這個數據和大多數遺傳年代一樣不大精確,因為人類突變的實際發生速率並不確定。

科學家藉由基因突變率估計人類共同的祖先約出現在二十萬年前。圖/envatoelements

共同祖先年代距離現在如此之近,相當令人興奮,因為這打破了多區域說(multiregional hypothesis)。根據這個假說,生活在非洲和歐亞大陸許多地區的現代人類大多源自直立人(Homo erectus)早年的擴散(距今至少一百八十萬年)。直立人能製作粗糙的石造工具,腦容量大約是現代人類的三分之二。

多區域說則指出,直立人的後代在非洲和歐亞大陸各地分別演化,形成現在生活在相同地區的族群,因此多區域說預測,現代人類身上有些粒線體 DNA 序列在兩百萬年前左右分化開來,也正是直立人擴散的年代。

人類擴散與文化演變

然而,遺傳資料完全不吻合這個預測。所有現代人類的共同粒線體 DNA 祖先距今只有兩百萬年的十分之一,代表現在的人類大多源自年代晚近許多的擴散,從非洲前往世界各地。

人類學證據指出當時可能的狀況。最古老的「解剖上具有現代人類相同特徵」的人類骨骼(也就是在球狀顱骨和其他表徵方面位於所有現代人類的變異範圍內)年代約為二十∼三十萬年前,而且全部出自非洲。但在非洲和近東地區外,解剖學上的現代人目前還沒有年代早於十萬年前的可信證據,年代早於五萬年前的證據也相當有限。

石造工具種類的考古證據也指出五萬年前開始出現重大改變,西歐亞大陸考古學家稱這個時期為舊石器時代晚期(Upper Paleolithic),非洲考古學家則稱之為石器時代晚期(Later Stone Age)。

這段時期之後,製造石造工具的技術大幅躍進,此後每幾千年改變風格一次,改變步調比冰河還慢。這段時期的人類也開始留下更多展現美學與精神生活的文物:鴕鳥蛋殼串珠、拋光的石質手鐲、以紅色氧化鐵製作的身體塗料,以及全世界最早的具象藝術。

目前已知全世界最古老的小雕像是長毛象牙刻成的獅子人(lionman)雕像,發現於德國的霍倫斯坦—施泰德洞穴(Hohlenstein-Stadel),年代約為四萬年前。法國蕭維岩洞(Chauvet Cave)中的前冰川時期動物畫的年代約為三萬年前,現在仍被認為是傑出的藝術作品。

尼安德塔的骨骼。圖/wikipedia

從大約五萬年前開始,考古紀錄變化大幅加快,同時也反映在族群變化上。尼安德塔人大約四十萬年前出現在歐洲,由於骨骼形狀不在現代人類變異範圍內,所以被視為「古代」人類,於四萬一千年∼三萬九千年前在西歐滅絕,此時現代人類到達西歐只有數千年。

歐亞大陸其他地方也有族群反轉現象,非洲南部也是如此,證據包括某些地點遭到棄置以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突然出現。

這些變化最自然的解釋是解剖上具有現代人類相同特徵的某個人類族群擴散,這個族群的祖先包括擁有先進新文化的「粒線體夏娃」,並且取代了原先居住在這些地方的人類。

——本文摘自《我們源自何方?:古代DNA革命解構人類的起源與未來》,2023 年 3 月,馬可孛羅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馬可孛羅_96
25 篇文章 ・ 19 位粉絲
馬可孛羅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中文讀者提供一個更開闊、可以縱橫古今、和全世界對話的新閱讀空間。

1

2
1

文字

分享

1
2
1
狗用來標記地盤,老鼠用來求偶,但人類很可能沒有?神奇的化學分子費洛蒙——《完美歐姆蛋的化學》
日出出版
・2023/01/01 ・1841字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可以傳染的「興奮感」:費洛蒙

費洛蒙是一種非常大的分子,會從動物體內散發出來並影響其他動物身體的行為。

這種物質當初是在 1959 年由德國生物化學家阿道夫.布特南特(Adolf Butenandt)發現, 這位科學家在二十年前就因為首次合成出性激素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說他是化學界的搖滾巨星都還不足以形容他的貢獻。

阿道夫.布特南特首次合成出性激素。圖/wikipedia

他的研究發現,費洛蒙的功能和激素一樣,但是只對附近的相同物種個體有效。

舉例來說,如果動物 A 在動物 B 附近釋放出性費洛蒙,動物 B 的身體會吸收這些分子,整體行為也會受到影響。這其實代表動物 A 具有像丘比特的能力,只不過用的不是箭,而是分子。

基於以上的原因,費洛蒙有時會被稱為「環境激素」(eco-hormone),因為這類分子的運作方式就像是體外的激素。

和激素相同的是,費洛蒙有各式各樣的結構。有些分子非常小,有些則相當大,不過全都是揮發性分子,這表示分子在特定條件下會輕易蒸發。揮發性物種通常很好辨識,因為會帶有強烈的氣味(像是汽油或去光水)。

汽油帶有強烈的氣味。圖/pixabay

研究人員決定把這種分子命名為費洛蒙(pheromone),是因為字面上的意思是「轉移興奮感」,而這正是費洛蒙的功能。

動物間的費洛蒙功用

強大的費洛蒙分子可以傳送幾種不同主題的訊號給附近的同類,例如食物、安全狀況或者性。舉例來說,螞蟻會在巢穴和食物之間的路徑散發費洛蒙,來通知彼此食物來源在哪裡。

狗在散步時對消防栓撒尿是為了標示自己的領域,這時釋放的就是領域費洛蒙。就連雄鼠也會散發出性相關的費洛蒙來吸引雌鼠,同時也會導致附近的雄鼠變得更有攻擊性。

狗在散步時對消防栓撒尿是為了標示自己的領域,這時釋放的就是領域費洛蒙。圖/pixabay

那麼人類呢?

人也會散發出任何一種類型的性費洛蒙嗎?

出乎意料的,人類不會散發任何一種形式的性費洛蒙。不過我們自以為有費洛蒙的原因在這裡:1986年,溫尼弗雷德.卡特勒(Winnifred Cutler)發表的研究宣稱,她成功分離出第一種人類性費洛蒙。

在這項研究計畫中,她蒐集、冷凍並解凍來自幾位不同對象的性費洛蒙。一年之後,她將這些分子塗在許多女性受試者的上唇,接著便宣稱她觀察到和大自然的動物類似的結果。

事實上,卡特勒的研究完全是一派胡言。她根本沒有分離出人類性費洛蒙;而只是把奇怪的氣味塗在隨機受試對象的上唇,其中包括——請做好心理準備——腋下的汗水。

與其說是分離出純費洛蒙,不如說她蒐集的是人流汗時排出的電解質,而且還抹在別人的臉上。

與其說是分離出純費洛蒙,不如說她蒐集的是人流汗時排出的電解質,而且還抹在別人的臉上。圖/pixabay

直到今天,卡特勒的噁心科學研究還流傳在網路上的各個角落,這表示如果有人在 Google 上搜尋「人類性費洛蒙」,就會和得到一堆錯誤資訊。有些研究人員堅信我們總有一天會發現性費洛蒙,不過在這本書出版的當下,科學界尚未找到任何人類性費洛蒙。

一直以來有不少相關研究在執行和重複進行,也盡可能針對各種變數進行調整,而所有的研究團隊都得出相同的結論: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大概沒有性費洛蒙。

但人類有史以來就是這樣嗎?如果大多數的其他哺乳類都有性費洛蒙,包括兔子和山羊,為什麼我們沒有?

答案其實意外簡單:人類學會了溝通。

我們可以用語言(和蠟燭……還有性感內衣……)告訴伴侶我們有興趣滾床單,而雪貂則必須往理想交配對象的方向散發性分子。

——本文摘自《完美歐姆蛋的化學》,2022 年 12 月,日出出版出版,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所有討論 1
日出出版
11 篇文章 ・ 5 位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