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2

文字

分享

0
0
2

閉目不只養神,還能養創意?

PanSci_96
・2019/02/08 ・2375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SR值 535 ・七年級

  • 圖/文 郭玟妤

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若不是問題太深奧,或許是時候換個「方式」思考了。

你是否覺得自己是個不夠有創意的人?即使繳交作業的死線迫在眉睫,卻卡在「沒有好點子」而遲遲無法動筆?其實,事情沒有想像中的那麼悲觀,也許你只是需要換個「方式」思考。科學家最近發現:人在思考時,有種行為能幫助大腦激發創意,而且這個小動作不費吹灰之力就辦得到,那就是「閉上眼睛」。

交叉實驗 揭開「閉眼」的驚人魔力

今年七月在 Nature旗下的期刊《Palgrav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的研究證實「以閉眼的狀態」進行思考,確實有助於創意發想。研究人員召集了四十名大學生作為受試者,並要求他們在實驗室內完成兩項創意型任務:分別在睜眼和閉眼的狀態下,為新品種的米飯及茶葉取名。

除了實驗內容新奇有趣,研究人員對實驗的規則講解也「別有用心」。在實驗開頭的指示中,一些以假亂真的米飯/茶葉名稱(例如:倉米、島米;峰茶、豐茶)會隨著說明悄悄出現,藉此「誤導」受試者命名時的思考方向。接下來,研究人員便會給予受試者各一分鐘的時間,在閉眼或睜眼的狀態下,創造兩種食品的新名稱。

受試者分別要做兩次實驗,以進行結果的交叉比對:一次在閉眼的情況下腦力激盪,一次則是一邊觀看簡單的幾何圖像影片、一邊為飯或茶命名。圖/作者提供

實驗結束後,研究人員依據實驗開始前出現的捏造字詞,將受試者想出的新名字區分為「聚斂名稱」(convergent items) 和「擴散名稱」(divergent items) 兩大類。前者是指受試者依照提示(倉米、峰茶等等)想出的新詞彙,後者則是指前所未有、具創造性的答案。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例來說,如果受試者想出的名字是「〇〇飯」或「〇〇茶」,便會被判定為不具創意性(聚斂名稱),因為該詞與提示字的結尾相同,反映出這個名稱是循傳統路徑思考後衍生的結果。相反的,完全不以「飯」和「茶」結尾的新造詞,則反映出受試者跳脫框架的思考方式,而被歸類為擴散名稱。

最後,研究結果指出:受試者在閉眼的狀態下,創造出新詞彙的比例,平均來說比起睜眼高出1.6倍,閉眼確實有助於激發創意。

「放空」其實也能獲得靈感

另一個出乎意料的狀態同樣有助於創意發想,那就是心智游移 (Mind wandering),一種心智不自覺偏離身處環境,對當前無關事務進行思考的心理現象,也就是日常生活所說的「做白日夢」。上課時想著下一餐要吃什麼、寫作業時計畫暑假期間的旅行,都可說是心智游移的例子。

儘管這種現象非常普遍,人們對心智游移卻時常存有偏見。實際上,大家討厭心智游移不是沒有原因,它的出現的確會在很多時候造成不少麻煩,例如:足球比賽時,守門員不專心極有可能造成團隊的失分、駕車時進行高難度數學心算容易發生車禍,種種壞處幾乎使心智游移被歸結為「個人缺乏自我控制」的結果,百弊而無一利。然而,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心智游移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有助於人們更有創意地解決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這並不表示,整天做白日夢,就能成為極具創造力的藝術家。要運用心智游移幫助思考是有先決條件的:必須先絞盡腦汁思索問題的解答,潛藏在腦中的創意才有可能「浮出腦海」。

相信許多人都有「為工作燒腦一整天卻毫無進展,反而在休息時蹦出不少新點子」的類似經驗,這其實就是心智游移暗暗相助的例子。事實上,激發創意的重點不在於心不在焉,而是允許腦袋經過長時間運轉後適當地休息、轉移注意力,同時釋放潛藏的創意。適時地從任務抽離,從事一些不需動腦的活動,其實才是萌生靈感的關鍵。

想獲取靈感 先認識創意誕生四步驟

那麼,為何「閉眼思考」和「心智游移」對創意的產生有所助益呢?在瞭解其中原因之前,必須先認識創造思考的歷程 (Creative Process)。心理學家 Wallas 將人類創意思考的過程分為四階段,分別為:準備期 (preparation)、醞釀期 (incubation)、豁然開朗期 (illumination) 及驗證期 (verification),且各階段的工作模式都不甚相同。

創意思考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圖/作者提供

創意並非無中生有,因此,人們在準備期時會先設定問題,之後便開始進行推論、計畫、分析⋯⋯等工作。接下來的醞釀期,其思考歷程則是在潛意識場域進行:經過一番腦力激盪後,即使我們決定先放鬆休息、暫時將棘手的問題放在一旁,我們的潛意識仍舊高速運轉,持續思考問題的解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豁然開朗期顧名思義就是「靈光乍現」的時刻,當潛意識終於突破門檻,與主要意識連結在一起時,創意就此誕生了。最後,驗證期透過進一步的思考,強化、修正靈感的雛形,將想法發展得更臻完善。

為何有效?善用思考階段獲取新點子

依據 Wallas 的理論,閉眼實驗的研究人員認為「閉眼思忖」應該是屬於整個思考歷程中的準備階段。因此在思考的準備期,腦袋是否有充裕的認知資源分析事件,對於創意的產生至關重要。閉眼這個動作,便是阻斷了大腦和外部視覺干擾的連結,有效地將更多的認知資源留在腦中處理問題。

而「心智游移」對產生靈感的幫助,則作用於思考的醞釀期。心智的游移不僅能讓人暫時放空,同時也是給腦袋一些時間爬梳雜亂無章的想法、整理出有用的資訊,甚至拋棄沒有成效卻固著於腦中的提案。這也是為何不少人會在沖澡時恍然大悟,或是踏青、慢跑、冥想這類「放鬆身心」的活動,常帶給我們新靈感的主要原因。

下次又遇到傷腦筋的事需要運用創意解決時,不妨在休息的空檔出門跑個步、呼吸新鮮空氣,說不定潛藏於腦袋深處的好點子就會自動浮現了。但如果工作真的緊迫到連休息都是種奢侈,或許你所需要的,就是在思考時閉上眼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考資料

文章難易度
PanSci_96
1220 篇文章 ・ 2223 位粉絲
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人體吸收新突破:SEDDS 的魔力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4/05/03 ・1194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由 紐崔萊 委託,泛科學企劃執行。 

營養品的吸收率如何?

藥物和營養補充品,似乎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關鍵分子,可能無法全部被人體吸收?那該怎麼辦呢?答案或許就在於吸收率!讓我們一起來揭開這個謎團吧!

你吃下去的營養品,可以有效地被吸收嗎?圖/envato

當我們吞下一顆膠囊時,這個小小的丸子就開始了一場奇妙的旅程。從口進入消化道,與胃液混合,然後被推送到小腸,最後透過腸道被吸收進入血液。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其實充滿了挑戰。

首先,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是藥物的溶解度。有些成分很難在水中溶解,這意味著它們在進入人體後可能無法被有效吸收。特別是對於脂溶性成分,它們需要透過油脂的介入才能被吸收,而這個過程相對複雜,吸收率也較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你有聽過「藥物遞送系統」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們開發了許多藥物遞送系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Self-Emulsifying Drug Delivery Systems,簡稱 SEDDS),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這項科技的核心概念是利用遞送系統中的油脂、界面活性劑和輔助界面活性劑,讓藥物與營養補充品一進到腸道,就形成微細的乳糜微粒,從而提高藥物的吸收率。

自乳化藥物遞送系統,也被稱作吸收提升科技。 圖/envato

還有一點,這些經過 SEDDS 科技處理過的脂溶性藥物,在腸道中形成乳糜微粒之後,會經由腸道的淋巴系統吸收,因此可以繞過肝臟的首渡效應,減少損耗,同時保留了更多的藥物活性。這使得原本難以吸收的藥物,如用於愛滋病或新冠病毒療程的抗反轉錄病毒藥利托那韋(Ritonavir),以及緩解心絞痛的硝苯地平(Nifedipine),能夠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除了在藥物治療中的應用,SEDDS 科技還廣泛運用於營養補充品領域。許多脂溶性營養素,如維生素 A、D、E、K 和魚油中的 EPA、DHA,都可以通過 SEDDS 科技提高其吸收效率,從而更好地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

隨著科技的進步,藥品能打破過往的限制,發揮更大的療效,也就相當於有更高的 CP 值。SEDDS 科技的出現,便是增加藥物和營養補充品吸收率的解決方案之一。未來,隨著科學科技的不斷進步,相信會有更多藥物遞送系統 DDS(Drug Delivery System)問世,為人類健康帶來更多的好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197 篇文章 ・ 303 位粉絲
充滿能量的泛科學品牌合作帳號!相關行銷合作請洽:contact@pansci.asia

0

29
8

文字

分享

0
29
8
你累了嗎?學著一個人好好吃飯,還給自己清爽的大腦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021/03/25 ・4002字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SR值 455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 文/異吐司想 Toasty Thoughts

身為一個稱職 (?)的台灣人,我相信應該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是「喜歡」吃東西的。看看我們到處都能買到東西吃的街頭巷尾,還有那個傳說中一言不合就會拿食物霸凌晚輩的外婆,「愛吃」這件事大概早就深深刻印在我們的集體無意識裡。

可惜的是,隨著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吃飯」這件事漸漸也失去了它原本可以帶來的附帶功能。

「吃飯」這件事漸漸也失去了它原本可以帶來的附帶功能。圖/GIPHY

認真回想一下,你上次「一個人好好吃一頓飯」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不是酒酣耳熱的餐敘,也不是別有目的的應酬,就是自己一個人好好地、安安靜靜地吃一頓飯。沒有任何東西打擾,就是一段只有你與食物的祥和時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人說食物的美味程度,是取決於跟你一起用餐的對象。跟能讓你心曠神怡的人坐在一起,再普通的粗茶淡飯也能吃得很香;相反的,就算是米其林三星的絕世美餚,也可能被不討喜的飯伴搞得索然無味。

然而,現在當我們一個人吃飯的時候,陪著一起的大多是手機或電腦,不管是在玩遊戲、看影片,甚至是繼續處理做不完的工作,總是會有事情確保我們不會「浪費」這段時間。

小時候這樣做肯定會被家裡人斥責,說這樣會「消化不良」,雖然並無其事,不過「好好吃一頓飯」這件事確實對我們大有好處,只是不一定是你想的那樣。

現在當我們一個人吃飯的時候,陪著一起的大多是手機或電腦,不管是在玩遊戲、看影片,甚至是繼續處理做不完的工作。圖/Pexels

不習慣空下腦袋吃飯?小心精神耗竭

為什麼我們獨自吃飯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找東西來「打發時間」?這其實是因為「吃飯」這件事情對我們來說太過簡單,簡單到幾乎「不用想」的程度。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如同我們閉著眼睛都能摸到自己鼻子,或是可以一邊想事情一邊刷牙,「把食物送進嘴裡」這個動作已經在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中變成「本能」,完全依靠意識外的自動導航就能完成,沒有太多「意識」介入的空間。你可能會「知道」自己在吃什麼,或是在叉揀舀時知道要刻意避開某些食物,但是你不需要監控每個動作,通常只需要「啊,我不要吃那個」身體就自發完成整個流程、把你要的東西送進嘴裡。

「把食物送進嘴裡」這個動作已經在日積月累的生活經驗中變成「本能」。圖/Pexels

也因為吃東西用不著特地去思考,我們的大腦就暫時「空」下來,沒有事做。

對於習慣讓大腦不斷處理資訊、保持運轉的現代人來說,這樣無所事事反而會引發類似戒斷症狀的不適應,令人下意識地想找事情做。然而不管是使用 3C 產品或是邊吃邊處理工作,這樣透過外在刺激讓意識維持忙碌的作法,其實正是讓我們越來越容易精神耗竭的元兇。

問題的癥結點,就在於吃飯時讓腦袋「放空」其實是有意義的

當我們在說「注意力」的時候,最先想到的往往會是「注意到外界」的某樣事物,例如進行到一半的工作、正在台上講課的老師,或甚至是某隻從你眼角餘光走過的貓。這些「對外」(outward) 的注意力是我們熟悉的日常認知功能,幫助我們每天順利與外界互動、完成工作,同時也是大腦額葉皮質正常運轉的證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我們其實還有另一種注意力,那就是「對內」(inward) 的注意力,讓我們能夠掌握身體當下的各種生理以及情緒反應。

「對內」(inward) 的注意力,讓我們能夠掌握身體當下的各種生理以及情緒反應。圖/GIPHY

你累了嗎?累到「以為自己不累」?

如果說對外的注意力是平常用電腦時打開的各種程式與網頁,專門讓我們處理外來業務的工具,對內的注意力就是系統管理員,用來掌握自己的運轉狀況以及安全警訊。對外與對內的注意力技術上來說是併行的,但是我們大腦分配的心理能量卻會依據當下情境而有所偏頗,特別是在網路世代每天海量的資訊狂潮中,對內注意力的配比自然會越來越低。

也因此,像吃飯、洗澡、走路甚至是搭車通勤這些難得的「發呆」時間,其實就是在回收對外注意力,給大腦重新開機、釋放記憶體的機會。

這時還用其他工作去填滿好不容易出現的空檔,不只會讓大腦無法良好休息,連「疲累的訊號」都接收不到。我們大多都有過忙了一整天後,忽然在某個時刻意識到「自己其實很餓/很累」、「這裡痛那裡痛」,或是回家一碰到沙發就「連一根手指頭都動不了」的軟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利用難得的「發呆」時間,回收對外注意力,給大腦重新開機、釋放記憶體的機會。圖/GIPHY

這些都不是突如其來的負面狀態(又不是踩到陷阱),而是整天不斷累積、卻因為注意力不曾回收而持續被忽略的「疲勞警報」一次湧現。

這個「以為自己不累」的錯覺會讓我們一不小心就把自己操過頭,使得身體長期處在沒有得到充分休息的勞累狀態,最終導致可怕的精神疲乏與各種心理、生理健康問題。

為什麼(正常)工作會安排 1 到 1.5 小時的午休?就是要把「1 天工作 8 小時」切成「早上工作 4 小時」跟「下午工作 4 小時」,讓你有機會在中間稍微回點血、不要過度耗損珍貴的體力。當然我知道許多工作場所沒有這麼友善,但至少這個制度的原意是這樣。

我知道有些人這時會想說:「可是事情就只差一點點了,我 ㄍㄧㄥ 一下再去休息不行嗎?」如果你剩下的工作只是一些機械式、重複性高的工作,那確實是無傷大雅;但要是你需要動腦,這樣的「再ㄍㄧㄥ一下」反而是在自找麻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放空時刻給靈感與創意空間

你或許聽過所謂的「浴中哲思」(shower thoughts),就是那個讓阿基米德在泡澡時突然大叫「Eureka!」(我知道了)然後開始當眾裸奔的東西(咦)。

這並不是因為洗澡水有什麼神奇的魔力,而是因為在這個「放空」的時刻,我們開始回收過度集中在特定事物上的注意力,讓緊繃的神經得以紓緩、釋放出被佔用的記憶體。持續投放對外注意力給同一件事,雖然能讓人「集中」,把所有心理能量都用在處理工作上;這同時也會限縮視野,使我們逐漸喪失「觸類旁通」的聯想能力。

「放空」的時刻,我們開始回收過度集中在特定事物上的注意力,使我們恢復「觸類旁通」的聯想能力。圖/GIPHY

說得直白一點,我們就像是被套上眼罩的賽馬,除了眼前的目標與腳下的道路之外什麼都看不到。

但是這樣的專注其實是與所謂的「創意」或「靈感」背道而馳,因為當我們只看得見框架內的事物,自然也就喪失了「跳出框架」的能力。只有把那些被佔用的記憶體放出來,我們才會重新跟工作以外的世界接上線,讓看似毫無關聯的東西刺激出新的創意。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很多人在工作卡關時會想「出去走走」、「去抽根菸」、「去喝杯水」,這些小歇行為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問題在於,很多時候我們並沒有「專心休息」。如果你在休息時還掛念著工作,那只是把過度狹隘的注意力延續下去,消耗了時間卻又沒有讓大腦重新開機的效果。

前陣子很風行的「番茄鐘工作法」其實就是運用了類似的原理,除了有專心工作的時段,也有設定特定的休息時間。透過有規律的專注與休息,讓大腦不會陷入過度緊繃的狀態,保持認知上的彈性。

而越是緊繃、越是被限縮的注意力,往往會需要更長的放空期才能舒緩。這也是為什麼每天工作結束後的「晚餐」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的放空會是很明確的「休息」訊號,把佔用記憶體的分頁通通 Alt+F4(關閉所有程式)掉,還給自己一個清爽的大腦。

每天工作結束後的「晚餐」特別重要,因為這段時間的放空會是很明確的「休息」訊號。圖/Pexels

專心一個人吃頓飯,讓大腦好好喘息

雖然說跟朋友一起聚餐小酌也可能有同樣的效果,但就現代人的互動模式,這種餐敘也很容易就變成另一種認知勞動的場合,大家聽一個人吐苦水聽著聽著就開始關心對方、想對策。這些社交活動雖然有它的好處,但如果你是真的想好好休息,還是學著跟自己一起吃飯吧。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為這時候你不需要思考別的東西,只要「專心吃飯」就好。

去認真咀嚼、體會每一口食物的味道,並且感受它們進到你身體後化做養分的滋補。記得同時把注意力從外界拉回到自己體內,去審視這段時間自己的身心狀況。當注意力的焦點被拉回體內,很多你以為感受不到的小細節自然會出現在意識之海等著被捕捉。

有沒有地方不舒服?有沒有特別讓你煩悶的事?剛剛如果遇到爛人搞事,現在心情平復了嗎?

就算不是午餐或晚餐,你也可以給自己安排點心時間,讓大腦有「暫停」的機會。多花點時間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給吃飯時間它應得的尊重 (?),或許你就會是下一個大叫「Eureka!」的人呢。

不過現在裸奔是會被警察逮捕的,記得要穿衣服啊(?)

參考資料

  1. Cirillo, F. (2006). The pomodoro technique (the pomodoro). Agile Processe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54(2), 35.
  2. Farb, N. A., Segal, Z. V., & Anderson, A. K. (2013). Attentional modulation of primary interoceptive and exteroceptive cortices. Cerebral cortex23(1), 114-126.
  3. Khalsa, S. S., Adolphs, R., Cameron, O. G., Critchley, H. D., Davenport, P. W., Feinstein, J. S., … & Zucker, N. (2018). Interoception and mental health: a roadmap. Biological Psychiatry: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Neuroimaging3(6), 501-513.
  4. Sze, J. A., Gyurak, A., Yuan, J. W., & Levenson, R. W. (2010). Coherence between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physiology: does body awareness training have an impact?. Emotion10(6), 803.
異吐司想Toasty Thoughts_96
29 篇文章 ・ 130 位粉絲
最初是想用心理學剖析日常事物,一方面「一吐思想」,另一方面借用吐司百變百搭的形象,讓心理學成為無處不在的有趣事物。基於本人雜食屬性,最後什麼都寫、什麼都分享。歡迎至臉書搜尋「異吐司想」。

3

11
3

文字

分享

3
11
3
邊看落日邊朗誦浮士德,竟靈光一閃發明旋轉磁場原理——《被消失的科學神人‧特斯拉親筆自傳》
PanSci_96
・2020/12/13 ・2641字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SR值 475 ・五年級

編按:特斯拉於一八七○年代先後就讀奧地利的格拉茲 (Graz) 理工學院和布拉格大學,大學學業結束後,他罹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期間,他看到了許多不可思議的奇異現象。

一八八○年,我帶著父親的期望前往波希米亞的布拉格市,在那裡繼續我的大學教育,並且做了一個果斷決定,繼續未竟的實驗,其中包含拆除發電機的整流器,觀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現象,結果依舊徒勞無功。

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對人生的看法出現了急遽變化。我知道父母親為了供應我在經濟上的需要做出了重大犧牲,因而決定要卸下他們的重擔。當時美國裝設電話的風潮剛傳到歐洲,匈牙利決定要在布達佩斯裝設電話系統。

神經衰弱的折磨,從未奢望完全康復

一個大好機會出現了,尤其與我們家族熟識的一個友人,恰巧就是匈牙利一家電話公司的負責人。我在前文曾提及,我在布拉格期間罹患了嚴重的神經衰弱。

我在病中的經歷簡直令人匪夷所思!我一直有異於常人的超凡視力與聽力,我可以在其他人都已經看不到、聽不見的距離外,依舊能清楚聽辨。我記得,我小時候有好幾次聽到從鄰居家中傳來微弱的爆裂聲響,屋主卻依舊呼呼大睡,我只好大聲呼救,救了鄰居免遭祝融之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斯拉當時深受神經衰弱的折磨。圖/Pexels

一八九九年,我四十多歲,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繼續我的實驗,我可以清楚聽到五百五十英里外打雷的聲音,我的年輕助理頂多聽到一百五十英里,換言之,我的聽力比他靈敏三倍有餘──然而,比起我神經衰弱期間的敏銳聽力,此時的聽力簡直是小巫見大巫,可以說是耳聾級的程度。

我在布達佩斯的那段期間,可以聽見三個房間距離外的手錶滴答聲;一隻蒼蠅飛落在房中桌上,在我聽來就像是砰砰的重擊悶響。幾英里外馬車經過的聲音,會使我全身顫動;二、三十英里外的火車汽笛聲,會讓我坐的板凳或椅子劇烈晃動,使我承擔難以忍受的痛苦。我腳下的地面會震個不停;我必須把床放在緩衝橡皮墊上,才能獲得休息。

我如果無法分辨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嘈雜聲究竟是什麼,我就會產生幻聽心生恐懼。時亮時暗的陽光會嚴重衝擊我的腦部,使我暈厥過去。當我行經橋下或其他建物下方,會覺得有股巨大壓力壟罩在頭上,必須用最大的意志力才能通過。在黑暗中,我的感官敏銳如蝙蝠,我的前額有一種獨特的感知力,當它發癢時,我就知道十二英尺外有東西出沒。

特斯拉的感官變得十分敏感,使他分不清幻聽與真實世界的聲音。圖/Pexels

我的脈博變化可以從每分鐘只有跳幾下飆高到兩百六十下,造成體內器官與組織的抽搐和震顫,這恐怕是最難忍受的身體折磨。我曾求診一位內科名醫,他開立大量溴化鉀鎮靜劑讓我每天服用,但仍宣告我得的是無藥可醫的罕見疾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這輩子最大的遺憾,就是當時沒有求診生理及心理學專家。我拚了命想要活下來,卻從未奢望自己能完全康復。誰會相信一個身體如此孱弱的絕症病人,可以蛻變成一個具有驚人體魄和頑強意志的人,能夠工作三十八年不輟,幾乎沒有一天休息,身體和心智卻依舊強健、生氣勃發?

意志力的奇蹟,發明旋轉磁場原理

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有強大的求生意志,我渴望繼續自己的研究工作,在一個運動家摯友的全力幫助下,奇妙的事發生了,我的身體恢復健康,心智依然敏捷。

當我重新投身於中斷的研究,卻發現自己的奮戰竟然這麼快就結束了,反而感到有些悵然──我還有許多精力無處可用。我當初接下這個不可能的挑戰,不是抱著平常的決心,對我來說,這是一個神聖的誓言,是一場攸關生與死的求索。

我深知,一旦我失敗了,我的生命活力也會隨之枯竭凋萎。如今,我打贏了這場戰役。答案其實早就在我大腦深處的某個隱蔽角落,已經呼之欲出,只差臨門一腳。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特斯拉與友人在公園散步欣賞落日時,有了新的靈感。圖/Pexels

我永遠記得那天下午,我和一位朋友正在城市公園享受散步詠詩的愜意,我那時候可以把整本書一字不漏地熟記在心,其中一本就是歌德的小說《浮士德》 (Faust) ,夕陽才剛西沉,我不禁聯想起書中一節絕美詩句:

太陽西沉,退隱,白晝就此完結,

它匆匆離去,去催促新的生命。

哦,竟沒有翅膀把我從地面升起,

永遠永遠去把她追隨!

正值她將逝未逝之際,我做了一個美夢。

唉,怎奈任何肉體的翅膀都不容易同精神的翅膀結伴而飛。

譯文摘自:《世界經典文學名著:浮士德》,歌德著,綠原譯,臺北:光復書局,一九九八年 

當我朗讀這些振奮人心的詩句,靈感如電光石火般湧現,真理瞬間揭露。我立刻拿起一根枝條在沙地上畫出心中浮現的設計圖──六年後,我在美國電機工程師學會發表演講時公開了這張圖──身旁的友人完全理解我在畫什麼。

特斯拉的第一台感應發電機。圖/柿子文化

我看到的影像是如此銳利清晰、堅實如金石,我告訴友人:「你看,這裡是馬達;注意看,我要將它反轉。」

我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滔滔不絕說了起來。皮格馬利翁 (Pygmalion) 看到親手雕刻的美麗少女「葛拉蒂亞」 (Galatea) 竟然有了生命時的驚喜,也難與我此時的激動難抑相比。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或許無意間發現了一千個大自然奧祕,但是我願意用它們換取我的這項發明,它是我排除萬難用生命換來的嘔心瀝血之作。

——本文摘自泛科學2020年12月選書《被消失的科學神人:特斯拉親筆自傳》,柿子文化,2019年01月。
所有討論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