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MathJax]/extensions/tex2jax.js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飛呀!飛呀!小小龍蝦!

葉綠舒
・2012/04/19 ・923字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SR值 477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你走過港邊,可曾注意過水面的小小漣漪?可曾注意過小小的漣漪看起來不像魚吐氣泡,而當時也沒有下雨?

如果不曾注意過,那麼你可能就錯失了一個發現了…

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ustin)的 Brad Gemmell 就在一次例行的午休中,當他在港邊閒逛時,注意到水上出現了小小的漣漪,但既不是魚吐泡也沒有下雨。

於是他跑回實驗室去拿了一個燒杯回來裝了一些海水。結果他發現了 Anomalocera ornate 這種浮游生物,會在魚兒們接近時跳出水面來避免被吃掉 [1]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於是他帶了錄影機,跟同事再度回到了碼頭,這次除了再度看到 A. ornate 以外,他們也看到了另一種 Labidocera aestiva。這兩種都是屬於大型橈足類(copepods),大概有個幾毫米(mm, millimeter)長,長得有點像龍蝦。

研究團隊發現,這兩種橈足類,在掠食者靠近時,經由同時划動他們的五對附肢從水中衝出,以平均每秒 66 公分的速度在水面上「飛行」17 公分。

小小龍蝦怎樣飛?(圖片來源:Science Now)

17 公分可以幫助他們脫逃嗎?根據 Brad Gemmell 和他們的同事的觀察,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在他們拍下的 A. ornate 的跳躍中,89 隻裡面只有一隻被魚吃掉,其他都脫離魚口了。

在另一個學校的海洋生物學家 Petra Lenz 覺得他們的研究很有趣。他說,過去常發現這些浮游生物會黏在桶子的兩邊,這個發現也解釋了為什麼。科學家們一直以為這些浮游生物只會在海水裡飄來飄去,這個發現也推翻了這個想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團隊發現,由於這兩種浮游生物的體積微小,雖然在滑翔時,光是躍出水面就消耗了 88%的能量,但剩餘的 12% 仍然能讓他們飛行得相當遠(體長的 40 倍)。相對於飛魚(體長大約 30 公分),雖然飛魚滑翔時,躍出水面的這個動作並沒有消耗這麼多的能量,但是因為飛魚的體積相對大很多,所以飛魚以擺動自己尾鰭的方式產生的動能並不能滑那麼遠 [2],但是根據資料,由於飛魚在離開水面後會張開胸鰭來乘風飛行,所以飛魚可以飛出相對於體長六百多倍的距離。歷史上最高紀錄是在熱帶大西洋的 1109.5 米,這就不是體積微小又不能乘風飛行的 A. ornate 和 L. aestiva 有辦法達成的了。

參考資料

1. Holy Flying Plankton!—ScienceNOW [20 March 2012]
2. 飛魚為什麼會飛?—國際在線 [04 April 2007]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部落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葉綠舒
262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做人一定要讀書(主動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

0

1
1

文字

分享

0
1
1
伺服器過熱危機!液冷與 3D VC 技術如何拯救高效運算?
鳥苷三磷酸 (PanSci Promo)_96
・2025/04/11 ・3194字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本文與 高柏科技 合作,泛科學企劃執行。

當我們談論能擊敗輝達(NVIDIA)、Google、微軟,甚至是 Meta 的存在,究竟是什麼?答案或許並非更強大的 AI,也不是更高速的晶片,而是你看不見、卻能瞬間讓伺服器崩潰的「熱」。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搭載 Blackwell 晶片的輝達伺服器接連遭遇過熱危機,傳聞 Meta、Google、微軟的訂單也因此受到影響。儘管輝達已經透過調整機櫃設計來解決問題,但這場「科技 vs. 熱」的對決,才剛剛開始。 

不僅僅是輝達,微軟甚至嘗試將伺服器完全埋入海水中,希望藉由洋流降溫;而更激進的做法,則是直接將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來一場「浸沒式冷卻」的實驗。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這些方法真的有效嗎?安全嗎?從大型數據中心到你手上的手機,散熱已經成為科技業最棘手的難題。本文將帶各位跟著全球散熱專家 高柏科技,一同看看如何用科學破解這場高溫危機!

運算=發熱?為何電腦必然會發熱?

為什麼電腦在運算時溫度會升高呢? 圖/unsplash

這並非新問題,1961年物理學家蘭道爾在任職於IBM時,就提出了「蘭道爾原理」(Landauer Principle),他根據熱力學提出,當進行計算或訊息處理時,即便是理論上最有效率的電腦,還是會產生某些形式的能量損耗。因為在計算時只要有訊息流失,系統的熵就會上升,而隨著熵的增加,也會產生熱能。

換句話說,當計算是不可逆的時候,就像產品無法回收再利用,而是進到垃圾場燒掉一樣,會產生許多廢熱。

要解決問題,得用科學方法。在一個系統中,我們通常以「熱設計功耗」(TDP,Thermal Design Power)來衡量電子元件在正常運行條件下產生的熱量。一般來說,TDP 指的是一個處理器或晶片運作時可能會產生的最大熱量,通常以瓦特(W)為單位。也就是說,TDP 應該作為這個系統散熱的最低標準。每個廠商都會公布自家產品的 TDP,例如AMD的CPU 9950X,TDP是170W,GeForce RTX 5090則高達575W,伺服器用的晶片,則可能動輒千瓦以上。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散熱不僅是AI伺服器的問題,電動車、儲能設備、甚至低軌衛星,都需要高效散熱技術,這正是高柏科技的專長。

「導熱介面材料(TIM)」:提升散熱效率的關鍵角色

在電腦世界裡,散熱的關鍵就是把熱量「交給」導熱效率高的材料,而這個角色通常是金屬散熱片。但散熱並不是簡單地把金屬片貼在晶片上就能搞定。

現實中,晶片表面和散熱片之間並不會完美貼合,表面多少會有細微間隙,而這些縫隙如果藏了空氣,就會變成「隔熱層」,阻礙熱傳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種關鍵材料,導熱介面材料(TIM,Thermal Interface Material)。它的任務就是填補這些縫隙,讓熱可以更加順暢傳遞出去。可以把TIM想像成散熱高速公路的「匝道」,即使主線有再多車道,如果匝道堵住了,車流還是無法順利進入高速公路。同樣地,如果 TIM 的導熱效果不好,熱量就會卡在晶片與散熱片之間,導致散熱效率下降。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麼,要怎麼提升 TIM 的效能呢?很直覺的做法是增加導熱金屬粉的比例。目前最常見且穩定的選擇是氧化鋅或氧化鋁,若要更高效的散熱材料,則有氮化鋁、六方氮化硼、立方氮化硼等更高級的選項。

典型的 TIM 是由兩個成分組成:高導熱粉末(如金屬或陶瓷粉末)與聚合物基質。大部分散熱膏的特點是流動性好,盡可能地貼合表面、填補縫隙。但也因為太「軟」了,受熱受力後容易向外「溢流」。或是造成基質和熱源過分接觸,高分子在高溫下發生熱裂解。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導熱膏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出現乾裂或表面變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高柏科技推出了凝膠狀的「導熱凝膠」,說是凝膠,但感覺起來更像黏土。保留了可塑性、但更有彈性、更像固體。因此不容易被擠壓成超薄,比較不會熱裂解、壽命也比較長。

OK,到這裡,「匝道」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的問題是:這條散熱高速公路該怎麼設計?你會選擇氣冷、水冷,還是更先進的浸沒式散熱呢?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液冷與 3D VC 散熱技術:未來高效散熱方案解析

除了風扇之外,目前還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電腦快速散熱呢?圖/unsplash

傳統的散熱方式是透過風扇帶動空氣經過散熱片來移除熱量,也就是所謂的「氣冷」。但單純的氣冷已經達到散熱效率的極限,因此現在的散熱技術有兩大發展方向。

其中一個方向是液冷,熱量在經過 TIM 後進入水冷頭,水冷頭內的不斷流動的液體能迅速帶走熱量。這種散熱方式效率好,且增加的體積不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萬一元件損壞,可能會因為漏液而損害其他元件,且系統的成本較高。如果你對成本有顧慮,可以考慮另一種方案,「3D VC」。

3D VC 的原理很像是氣冷加液冷的結合。3D VC 顧名思義,就是把均溫板層層疊起來,變成3D結構。雖然均溫板長得也像是一塊金屬板,原理其實跟散熱片不太一樣。如果看英文原文的「Vapor Chamber」,直接翻譯是「蒸氣腔室」。

在均溫板中,會放入容易汽化的工作流體,當流體在熱源處吸收熱量後就會汽化,當熱量被帶走,汽化的流體會被冷卻成液體並回流。這種利用液體、氣體兩種不同狀態進行熱交換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導熱速度甚至比金屬的熱傳導還要更快、熱量的分配也更均勻,不會有熱都聚集在入口(熱源處)的情況,能更有效降溫。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整個 3DVC 的設計,是包含垂直的熱導管和水平均溫板的 3D 結構。熱導管和均溫板都是採用氣、液兩向轉換的方式傳遞熱量。導熱管是電梯,能快速把散熱工作帶到每一層。均溫板再接手將所有熱量消化掉。最後當空氣通過 3DVC,就能用最高的效率帶走熱量。3DVC 跟水冷最大的差異是,工作流體移動的過程經過設計,因此不用插電,成本僅有水冷的十分之一。但相對的,因為是被動式散熱,其散熱模組的體積相對水冷會更大。

從 TIM 到 3D VC,高柏科技一直致力於不斷創新,並多次獲得國際專利。為了進一步提升 3D VC 的散熱效率並縮小模組體積,高柏科技開發了6項專利技術,涵蓋系統設計、材料改良及結構技術等方面。經過設計強化後,均溫板不僅保有高導熱性,還增強了結構強度,顯著提升均溫速度及耐用性。

隨著散熱技術不斷進步,有人提出將整個晶片組或伺服器浸泡在冷卻液中的「浸沒式冷卻」技術,將主機板和零件完全泡在不導電的特殊液體中,許多冷卻液會選擇沸點較低的物質,因此就像均溫板一樣,可以透過汽化來吸收掉大量的熱,形成泡泡向上浮,達到快速散熱的效果。

然而,因為水會導電,因此替代方案之一是氟化物。雖然效率差了一些,但至少可以用。然而氟化物的生產或廢棄時,很容易產生全氟/多氟烷基物質 PFAS,這是一種永久污染物,會對環境產生長時間影響。目前各家廠商都還在試驗新的冷卻液,例如礦物油、其他油品,又或是在既有的液體中添加奈米碳管等特殊材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把整個主機都泡在液體裡面的散熱邏輯也與原本的方式大相逕庭。如何重新設計液體對流的路線、如何讓氣泡可以順利上浮、甚至是研究氣泡的出現會不會影響元件壽命等等,都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高柏科技目前已將自家產品提供給各大廠商進行相容性驗證,相信很快就能推出更強大的散熱模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文章難易度

討論功能關閉中。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黑翅膀傳說:飛魚季與達悟人食魚禁忌背後的科學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017/04/01 ・4691字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SR值 511 ・六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C.J. Wang @Flickr

近日天氣漸暖,時序進入春天,正是蘭嶼的達悟人開始捕捉飛魚的季節。每年三月,飛魚隨著溫暖的黑潮北上,迴游到蘭嶼附近的海域,達悟人便會舉行著名的招魚祭(Mivanuwa),此後,十人大船下水,正式宣告飛魚季的展開。

飛魚季大約從每年的二月開始,一路持續到八、九月,也就是從可以開始捕捉飛魚,到停止吃食飛魚為止,一共七、八個月的時間。這段期間,達悟人會舉辦多個祭典,如「招魚祭」、「十人大船下水儀式」、「單人與雙人拼板舟下水儀式」、「舀水祭」、「螃蟹祭」、「小米祭」、「豐收祭」、「飛魚終食祭」等等。

在飛魚季期間,達悟人必須遵守許多禁忌,然而在飛魚季以外的時間,達悟人們要遵守的禁忌也不少。這些禁忌有些看似不合理,背後卻有相當科學的解釋,然而在深入了解這些禁忌之前,你是否好奇,這些禁忌究竟所謂何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黑翅膀的傳說

傳說,達悟人曾將飛魚和其他魚貝類一同煮食,生了奇癢無比的惡瘡。夜晚,一名老人便夢到一隻有著黑翅膀的飛魚,對他說:「我是飛魚們的頭目,黑翅膀飛魚,特地前來告訴你,你們不可將飛魚和其它的魚、蟹、貝類一起煮食。這樣做不只你們自己會生惡瘡浮腫,飛魚群也因此生了大病。為了要讓你們熟悉捕食飛魚的時間和規則,明天早上到海岸邊來找我。」

第二天清晨,老人依約前往海邊,果然見到一條巨大的黑翅膀飛魚,只見牠雙鰭趴在大石頭上,身後還有各個種類的飛魚。牠開口道:「像我這樣的黑翅飛魚(mavaheng so panid)量最少,是飛魚中的貴族,最有聲望。你們必須晚上火漁,白天舟釣,不可用火烤來吃,否則會生瘡。紅翅飛魚(saliliyan)量最多,白天舟釣,夜間火漁,而且要用牲畜的血祭它們。白翅飛魚(sosowoen) 量少,最先到達蘭嶼島,只能夜間火漁,不能白日舟釣。Kakalaw 沒有什麼用處,多半在  Pikaokaod(達悟曆三月,約國曆四月)下旬,才隨紅翅飛魚一起到,體型較小,給小孩子吃剛剛好,不需曬成魚乾,捕回來直接下鍋煮。晚上火漁,它們不吃餌(也就是不能舟釣)。Loklok 不會成群游到,是鬼頭刀(arayo)最愛吃的魚,可以用來釣鬼頭刀。小孩子不能吃,老人可以吃,可火漁。Sanisi,不能吃,可用來釣鬼頭刀。」(註1)(註2)

黑翅飛魚(Cheilopogon cyanopterus)。圖/林沛立(2007-05-04),《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紅翅飛魚(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圖/(Bleeker, 1866)(2006-06-03)。《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白翅飛魚(Cheilopogon unicolor)。圖/(Valenciennes, 1847)(2006-06-03)。《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之後,黑翅膀飛魚又教導了老人一些關於祭祀和殺魚的方法,說完便帶著其他飛魚成群離開了。從此,達悟人謹遵黑翅膀飛魚的教誨,維持這些禁忌直到今天,這便是飛魚季的由來。

好魚和壞魚

黑翅膀對飛魚的分類,後來也延續到達悟人對一般魚種吃食的禁忌上。有到過蘭嶼觀光或是喜愛收看臺灣行腳類節目的朋友,一定聽過將魚分成「好魚」和「壞魚」,又或者是「男人魚」、「女人魚」、「老人魚」這樣的說法吧?

達悟人認為,「好魚」(或稱「真魚」,oyad)是所有人都能吃的魚,又被稱為「女人魚」;「壞魚」(rahet)因為味道較腥,只適合男人食用,被稱為「男人魚」;而味道更腥的魚,則被認為只有祖父級的老者才能食用,是為「老人魚」。(老人魚是壞魚下面的細分,也就是說老人魚一定是壞魚,但壞魚卻未必是老人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根據性別和階級,又有些魚適合孕婦食用、有些適合哺育幼兒的婦女、妻子懷孕的丈夫、有哺乳兒的父親、男童、女童等等經歷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們,然而大抵上便是根據好魚壞魚的分類變化而來。簡單來說,一個祖父級的男子可以吃食所有的魚,而祖母級的女子則可以吃食所有的好魚。

不同生命階段的人們,在食用魚的禁忌和規則上也有所不同。圖/Remi Tu @Flickr

「好魚」的肉質一般較細,體色較鮮艷,「壞魚」的肉質則較粗、味道較腥,體色較樸素,不過兩者之間的分野並不清楚。曾有學者指出幾種分類的標準,如名稱吉不吉利、味道好不好吃、外觀的美醜、會不會傷人等等,然而美醜和味道是相當主觀的,一條魚究竟是因為本身的因素,或者是被分類後才對其產生嫌惡感,孰因孰果其實相當難辨,至於名稱就更是分不清因果了。

比如蝴蝶魚是一種體色相當豔麗的熱帶魚,時常作為觀賞用魚飼養,據說肉質相當鮮美,然而大多數能夠食用的蝴蝶魚,都被分類為老人魚。好魚壞魚的分類標準,目前學者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值得一提的是,老人魚也並非所有成為祖父的男子都能吃,若是成為祖父的男子父親仍然健在,也會將食用老人魚當成禁忌,否則「吃了好像父親已經不在了」;而有時就算並非祖父,到了一定年紀的鰥夫也能吃食。老人魚能否食用的標準,有時也是相當憑感覺。

達悟人的一餐

至於要了解將魚分成好魚壞魚有什麼好處,就不能不先了解達悟人是如何張羅一天的餐食。傳統上,達悟人的正餐通常是兩餐,早餐和晚餐,而早餐通常都是昨夜晚餐的剩食重新料理而成,只有節慶或因故如天候不佳、拜訪友人等等,才會在家中用午餐。

正餐必須包含兩類食物,「主食」(kanen)和「副食」(yakan),前者也被簡單地稱作「飯」,後者則稱「菜」,僅有一樣的都被稱為點心。主食主要是芋頭、甘藷等塊根作物,而因為受到臺灣本島的影響,稻米也逐漸為人接受。副食則種類繁多,如海中的各種魚類、軟體動物、蟹類、貝類、藻類、各種山野採集到的動植物等等非主食類的食材都包含其中。豬羊雞等牲畜則較為特別,只有節慶或儀式時才會宰殺。

芋頭是蘭嶼人的傳統主食。圖/AJ Batac @ Flickr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副食的種類如此繁多,四面環海的蘭嶼,自然是以魚類最為重要,若節慶時沒有豬羊雞可宰殺,也常以魚類充數。達悟人的社會分工相當明確,「女人拿飯,男人找菜」這句話,便囊括了達悟人一天的行程。

禁忌背後的科學

由於捕魚的收穫風險高,空手而回是相當有可能的事,自然會想多捕一些容易捕捉的魚。若是這樣,較好捕捉的魚大概沒過幾年便被捕光,造成嚴重的生態浩劫。然而達悟人的食魚禁忌,讓這樣的浩劫得以避免。

一般而言,好魚(女人魚)較容易受到驚嚇,不好捕捉,壞魚(男人魚)則行動遲緩或極易上鉤。例如蝴蝶魚與單棘魨是相當容易捕捉的魚,後者更因為行動遲緩而被稱為「懶惰魚」(註3),但因為蝴蝶魚是老人魚,單棘魨是壞魚,達悟男人為了養活一家人,對這種魚的捕殺只能適可而止,必須付出額外的努力去捕捉其他女人能夠吃的好魚才行。無形之中也保障了壞魚的生存,達成一定的生態平衡。

此外對於達悟人來說,迴游魚類如飛魚、鮪魚、鬼頭刀等等是神聖的,他們認為這些洄游魚平時與天神同住在天上,只有春天時候會被放出來,來到蘭嶼供達悟人捕撈。飛魚季的開始,讓這些洄游魚類成為達悟男人準備副食的主要目標,減少了一般平時對礁岸魚類的捕捉,而飛魚季從二月至八月的這段期間,正是這些珊瑚礁魚類的繁殖期。如此交替,讓這些礁岸魚類得以休養生息,達成生態永續的目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了生態上的科學之外,一些禁忌本身也相當科學。如「在飛魚終食祭後,須將所有未食完的飛魚全部丟掉」,就是因為早期的達悟人除了曬魚外沒有其他的保存技術,怕放久腐壞;而在黑翅膀傳說裡提到,「飛魚不可與其他魚貝類混煮」,或許便是因為食物混煮,煮熟的時間不同,可能造成生食的情況;詳細版本的黑翅膀傳說中提到,「宰殺飛魚時,必須放在 zezeteban 上,而不要放在 amongan,因為前者是用來放生的飛魚,後者是用來放煮熟的飛魚」也是相當有概念的「生熟食分離」;而「飛魚的眼珠和膽必須挖出放在 mamatan 上,用以生吃,魚卵則必須煮熟」(註4),或許便是害怕煮熟後破壞了眼珠和膽汁的營養,才如此言明規定。

結語

曬飛魚。圖/C.J. Wang @Flickr

當然,並非所有禁忌背後都有科學解釋,有些禁忌本身或許沒有什麼道理,卻能達到維持社會秩序的功能。例如飛魚季期間,不可以罵髒話或亂說話,也不可對游進的飛魚指指點點;捕魚時的魚團也有種種規定,例如返回共宿屋時,不可經過其他魚團慣常經過的道路,而除了同團男子有懷孕的妻子可以來到共宿屋之外,孕婦不可進入共宿屋,否則會帶來霉運。又或者,別人家曬飛魚的架子不能隨意走過;甚至連飛魚的處理方法,哪邊應該割幾刀都有嚴格的規定,否則就要全部丟掉。

正是因為全然的相信,禁忌才具有約束力,若是沒有了禁忌,傳統社會的秩序便難以維持,無以為繼。然而在科技與知識發達的現在,從前的禁忌也正逐漸消失。譬如「飛魚終食祭」後,必須丟掉所有飛魚的傳統,也因為冰箱的出現,被認為太過浪費,漸漸無人遵守。機動船的出現,也使得許多與拼板舟相關的禁忌漸漸被人遺忘。此外,飛魚的烹煮方法曾有著嚴格的規定,如必須以生水加入些許海水的方式烹煮,不添加調味料──也因為現今的年輕人追求口味變化,僅存耆老還恪守這樣的禁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傳統的改變並非不是好事,民俗本該與時俱進。如今的達悟人們,因為科技和知識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禁忌的約束力雖然逐漸消失,某些基本價值卻不應改變。該做的,或許便是了解這些禁忌產生的原因,即使不再畏懼禁忌,也能讓好幾個世代守護的達悟文化和蘭嶼生態,繼續永續下去。


  • 註釋:
  • 註1:
    黑翅飛魚,又名青翼鬚唇飛魚,學名:Cheilopogon cyanopterus
    紅翅飛魚,又名紫斑鰭飛魚,學名:Cheilopogon spilonotopterus
    白翅飛魚,又名白鰭鬚唇飛魚,學名:Cheilopogon unicolor
    鬼頭刀,又名鯕鰍、三保公魚、飛虎,學名:Coryphaena hippurus
  • 註2:在不同的文獻中,黑翅膀提到的飛魚種類有多有少,此處僅引用陳玉美小姐纂修之《台東縣史雅美族篇》內之記載。
  • 註3:此說法引自余光宏先生所撰《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內容。
  • 註4:
    zezeteban,放飛魚的盤子。
    amongan,飛魚盤。
    mamatan,放飛魚眼的碗。
  • 參考資料
  • 黑翅膀飛魚的傳說
    《雅美文化故事》,鍾鳳娣主編
    《台東縣史雅美族篇》,陳玉美纂修
  • 食魚禁忌和歲時祭儀
    《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余光宏
    《雅美族漁人部落──歲時祭儀》,董森永

楊海彥/
畢業於台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而後就讀實踐大學工業設計所,沒念完就跑出來開工作室。目前專注於把台灣文史和民俗元素轉化為故事,設計實境遊戲、桌遊和說。
嗜讀奇幻文學,喜愛電影,比起咖啡更喜歡茶,卻養一隻以咖啡為名的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_96
23 篇文章 ・ 256 位粉絲
妖怪就是文化!北地異工作室長期從事臺灣怪談、民俗、文史的考據和研究,並將之轉化成吸引人的故事和遊戲。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和寫小說,熱愛書本、電影和實地考察。 歡迎來我們的臉書專頁追蹤我們的近況~https://www.facebook.com/TPE.Legend

0

0
0

文字

分享

0
0
0
太平洋垃圾島成為另類生態家園
葉綠舒
・2012/05/31 ・1437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SR值 456 ・五年級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經過這幾年,大家對於太平洋垃圾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1] 應該都不陌生了。它位於北太平洋環流(North Pacific Gyre)的中心,有相當高濃度的塑膠垃圾。

太平洋垃圾島,位於北太平洋環流(North Pacific Gyre)的中心。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http://0rz.tw/Sup26)。

這幾年,太平洋垃圾島之所以聲名大噪,主要是因為有很多海鳥死亡後,在消化道裡面發現了大量的塑膠。但最近由加大聖地牙哥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的 Goldstein 博士的研究團隊發現,除了讓鳥類因食用塑膠而死之外,太平洋垃圾島還發生了其他更令人擔心的事情。

這個發現完全是意外。原本他們是在觀察從太平洋垃圾島收集到的塑膠碎片,但在觀察的時候發現,有些塑膠碎片上有橘色的蟲卵。經過鑑定後,發現這些蟲卵是 Halobates sericeus 的卵,它與水黽(water strider)是近親(以下稱為「海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海黽(Helobates sericeus)。圖片來源:ScienceNow(http://0rz.tw/PdqiA)

由於過去從來沒有在塑膠上面看到海黽的卵(他們通常下蛋在火山浮石或漂流木的碎片上),而觀察發現,過去數十年,太平洋垃圾島不僅面積變大了,裡面的塑膠垃圾的濃度也上升了;是否是因為這樣造成海黽開始產卵在塑膠碎片上呢?Goldstein 博士說,海黽跟一般的昆蟲不同,它的一生都在海上度過,但它們還是需要把卵產在固體上。過去他們只能產在火山浮石或漂流木的碎片上,而這些東西在海裡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今因為人為的垃圾污染,造成海洋裡面有很多塑膠碎片,於是海黽們便開始使用它來產卵,是否會造成海中的海黽數量急速上升呢?

在海中,海黽是螃蟹的食物;當海黽數量大增時,是否意味著螃蟹的數量也會大爆炸呢?而接下來又是影響到什麼生物的數量?而海黽大量增加,是否會造成浮游生物(phytoplankton)因大量捕食(浮游生物是海黽的食物)而急速減少減少?那麼其他靠浮游生物為生的生物會怎麼樣呢?

生態系就像一張大網,牽一髮而動全身;當海洋生態系已經因為我們這幾十年來大啖鮪魚、鱈魚、旗魚造成生態系頂端的掠食者大量消失而不穩,而生態系底部的浮游生物又因為海黽大量增加而急速減少,是否會使得已然脆弱的海洋生態系更加不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塑膠碎片,都是我們幾十年來濫用塑膠製品、恣意拋棄塑膠類垃圾所產生的共業,當我們看到鳥類因為食用過量塑膠而死、海中出現垃圾島時,人類就應該要有深切的醒悟了;如今有更多令人擔憂的新發現,我們是否應該更加留心自己的行為,到底我們只是「環保的言論者」,還是「環保的行動者」呢?早上去早餐店買早餐,三明治用塑膠袋裝、豆漿放在塑膠杯或是覆蓋了膠膜的紙杯、上面插著一根塑膠的吸管;老闆很貼心的把這些放在一個塑膠袋裡,這些行為看起來像是小事,我們的生活瑣事—但有多少人認真的想過,三明治的塑膠袋、豆漿的塑膠杯或是膠膜吸管塑膠袋,都在我們吃完早餐後被丟棄,即使有認真的作回收,中間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這些塑膠就有可能成為太平洋垃圾島的一份子、成為海黽的繁殖場、影響到海洋的生態;如果沒有回收,那麼這些塑膠要不就是在某個掩埋場裡污染我們的土壤與地下水、要不就是在某個焚化爐裡燃燒,消耗越來越珍貴的燃料以及產生有毒的廢氣、或者是輾轉到達太平洋垃圾島來影響海洋生態系….能不謹慎嗎?能嗎?

參考資料

[1] Wikipedia—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 [2012-05-20]
[2] Ocean Trash Is a Lifesaver for Insect —ScienceNOW [2012-05-08]

本文原發表於作者部落格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葉綠舒
262 篇文章 ・ 9 位粉絲
做人一定要讀書(主動學習),將來才會有出息。